资源简介 《垂直的生计》学教设计 【课标分析】 1-2-8 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色。 1-4-2 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教材分析】 《垂直的生计》属于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的第一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地形、气候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然而,同样在山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相同,山脉海拔、走向差异很大,其呈现出的自然环境特征也不尽相同。与此相适应,世界各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场景也千差万别。 本课的标题《垂直的生计》这五个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垂直”指的是5°S左右安第斯山脉东坡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生计”指的是谋生的方法,在本课中就特指印第安人利用当地自然环境进行生产和生活。 同时,这部分教材的课程标准是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因此,我选择了具有典型特征的安第斯山脉,重点介绍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秘鲁安第斯山区人民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在山区发展高寒种植业和畜牧业,展示了当地独特的生产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思考当地人是怎样顺应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更深层次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学情分析】 从内容来说,学生已经初步掌握自然环境的要素及各要素的特征,这就为本课时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课时主要通过学生选择和老师呈现不同的地图和图表,锻炼学生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各种信息,提高分析自然环境特征的能力,从而掌握本课的重点。 从对象来说,初一学生充满求知欲和表现欲,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初一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比较欠缺,思考问题比较简单,容易片面。为此,教师应侧重全面的引导,锻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 【学教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阅读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图和世界地形图,能够说出秘鲁以及安第斯山脉在世界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从地形图、气候图和自然景观变化示意图中获取有用信息,综合分析安第斯山区自然环境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安第斯山区典型案例的剖析,学会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学教重、难点】 本课重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色; 本课难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学教方法】 读图法、情景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等。 【学教课型】 新课授课 【学教过程】师:很好。谢谢你。那么谁可以再具体地给我们介绍一下安第斯山脉呢? 师:谢谢你,介绍得很详细。 谁又能在这张图上找到秘鲁呢? 师:我们可以发现,秘鲁的大部分国土位于安第斯山区,中部地区平均海拔4000多米。 3、想一想:秘鲁的气候 师:让我们进一步走进秘鲁,看看它的气候。在这张《南美洲气候图》上,我们可以发现,秘鲁的气候主要有哪些? 师:而我们今天主要探究的地方是在5°S左右安第斯山脉东坡山麓,你知道这里是什么气候吗? 师:是的。让我们走进5°S左右安第斯山脉东坡,看看它的气候有什么变化?展示《5°S左右安第斯山脉东坡不同高度自然景观变化示意图》 假设这里的海拔0米的地方气候平均温度在27℃,那么我们一起算一算,海拔1500米的地方温度是多少?3000米又是多少?4500米呢? 师: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所以0米到1500米的地方还是热带,则1500米到3000米的地方就是什么温度带生:安第斯山脉贯穿整个南美洲大陆,全长近900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 生:上台指出秘鲁。 生:热带沙漠气候、高山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生:热带雨林气候。 生:18℃;9℃;0℃。 生:暖温带;寒温带;寒带。 图》,层层递进,从秘鲁到安第斯山脉到5°S左右安第斯山脉东坡,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点,顺理成章地完成知识的串联,落实本课重点。 将基本知识点落实到书本上,体现书本的利用率。培养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与实际问题统整起来,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坚持“综合性学习”。 了呢?3000米到4500米呢?4500米以上呢? 师:在这样的气候变化下,也随之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 师:这里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随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板书:垂直变化的自然景观。 生:大面积的热带雨林;灌木和林地;大片的草原;终年积雪。 二、 到 达 ——秘 鲁 安 第 斯 山 区 师:很多人到了一个地方,都喜欢拍照留念。吴老师收集了一些照片,里面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让我们在印第安人的音乐中欣赏一组图片,感受一下当地的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准备好了吗? 生:欣赏图片并感受当地的特色。 感受着印第安人的音乐,欣赏着图片,不仅营造了氛围,还让学生领略秘鲁安第斯山区的多样性。 图片播放顺序从山麓的热带雨林景观到山顶的积雪覆盖,有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把本不熟悉的秘鲁安第斯山区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三、走 进 ——秘 鲁 1、绝地求生 师:看了一组照片后,你怎么看待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 师:的确,安第斯山脉的自然环境非常优美,却地势起伏很大,海拔越高, 生:自然环境非常优美 生:山区地势起伏很大。 生:不适合人类生存 从优美的自然景观这一现象透析中概括出山区并不适合人类生存这一本质,提高学生的分安 第 斯 山 区 气候越寒冷,空气越稀薄,对人类活动造成许多限制。 那么,当地的印第安人是如何绝地求生的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当地的环境特点。 展示《秘鲁山区农业活动示意图》。 介绍山谷和山坡的地方是海拔较低处,山腰是高海拔地区。 再展示《5°S安第斯山剖面示意图》。 问:海拔较低的地方和高海拔的地方分别是这张示意图的哪个高度? 问:那么秘鲁的印第安人生活在哪里呢? 介绍:秘鲁的印第安人生活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间河谷地带。 2、协作学习 借助教材P65-66和学习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协作学习,探究秘鲁安第斯山区的印第安人是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下生产和生活,并分析影响它们的环境因素。 3、补充介绍 (1)马铃薯和玉米的习性以及最早培植时间。为了感谢土豆对人类作出的贡献,秘鲁人民在每年的5月30日都要举行“全国土豆日”。 生:1500米到3000米是海拔较低的地方;3000米到4500米是高海拔的地方。 生:海拔较低的地方。 生进行协作学习探究: 联系书本P65-66相关知识和学习材料,独立思考; 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分享观点; 选派代表,和全班同学一起分享本组的观点; ?? 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通过两种示意图,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感官地了解秘鲁安第斯山区人们居住的地理位置。 坚持“学为中心”,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从而突破重难点,比单纯的知识授予更贴近学情。 从印第安人的生产生活这一现象透析中概括影响它们的环境因素这一本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符合“综合性学习”,促进学生将地(2)羊驼和骆马的特点。 (3)视频播放秘鲁剪羊毛节,介绍彭丘。并且展示老师的服装就是仿照彭丘设计而成的。(老师转一圈展示) (4)国徽左上角的动物——骆马,说明骆马在秘鲁的重要性。 4、学教测评 展示五张图,让学生上台将图片拖拉到它所生活的区域。 师:从图片上,我们可以总结归纳出海拔较低地区和高海拔地区的生产分别有什么特色? 师:我们可以发现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形成了山下山上不同的生产生活景观,我们把这种特色称为什么呢? 板书:垂直的生计 5、因地制宜 想一想,秘鲁安第斯山区人民独特的民俗习惯,体现了他们对自然怎样的态度? 板书:因地制宜;人与自认和谐共存。 6、印第安人早期的开发 介绍15世纪的印加帝国、马丘比丘遗址、印加文化时期的农业遗迹。 学生上台拖拉图片 生:海拔较低处发展种植业;高海拔处发展畜牧业。 生:垂直的生计 生:尊重 生:感恩 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生:因地制宜 理知识和实际问题统整起来,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发展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当场的学教测评,把枯燥的文字表格转换为生动的图片形式,加深了学生对秘鲁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形成了山下山上不同的生产生活景观的认识。 通过拖拉图片的方式,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学生的自由表达,检验本课学生的学习结果,并师生共同总结中得出人地和谐。 通过对印加帝国的介绍,学生深刻体会到人地和谐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性。 四、 返程 ——秘鲁 安第 斯山 区 师:通过一节课时间的探究,我在敬佩秘鲁印第安人的同时,又在思考一个问题,面对终年积雪的峰顶,印第安人可以怎么做?开发或保持现状? 这个不是我们能够随便决定的,需要我们课后查找有关资料,根据资料来判断,这也是留给大家的课后作业。 生:开发 生:保持现状 ?? 生思考 整节课从出发到到达,再到走进,最后到返程,情境连贯,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贴近学生思维。 课后探究印第安人如何对待终年积雪的峰顶,是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认识的提升。将观念运用到实践,符合“综合性学习”,促进学生将地理知识和实际问题统整起来,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发展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作业设计】 想一想,面对终年积雪的峰顶,印第安人可以怎么做?开发或保持现状? 查找相关资料,写成一篇小论文,字数不限,要求有理有据。生活区域生产和生活内容或特点环境因素高海拔生产?生活衣?食?住?行?海拔较低生产?生活食?... 借助教材P65-66和学习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协作学习,探究秘鲁安第斯山区的印第安人是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下生产和生活,并分析影响它们的环境因素。羊驼性情温驯,伶俐而通人性,除野生种外,还有相当数量的驯良种,被印第安人广泛地用作驮役工具,适于圈养,是南美洲重要的畜类之一。羊驼的毛比羊毛长,光亮而富有弹性,可制成高级的毛织物。世界现有约300万只左右,约90%以上生活在南美洲的秘鲁及智利的高原上,其余分布于澳洲的维多利亚州以及新南威尔士州。骆马是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和智利的安第斯山区海拔3500至5750米高的半干旱草原上特有的动物,能够在空气稀薄的高山上驮运货物,它的肉可以食用,皮可以制成皮衣、皮帽,毛可以制成毛织品。秘鲁国徽中心图案为盾徽。盾面左上方是一只南美骆马,为该国国兽,代表国家的动物资源,也是秘鲁民族的象征之一;右上方是一棵金鸡纳树,代表该国的植物资源;下半部为一只象征丰饶的羊角,代表该国的自然资源和矿藏。盾徽上端为一个绿枝叶环;两侧各有两面秘鲁国旗。彭丘(poncho,西班牙语,音译,意为“披风、斗篷”)。 “彭丘”是用羊驼毛织成的披风,形状像长方形的毛毯,两侧的下摆有灰黑相间的传统花边,是秘鲁安第斯山区印地安人的传统服装。马丘比丘的全部建筑都是印加传统风格的:磨光的规则形状的墙,以及美妙的接缝技巧,墙上石块和石块之间的缝隙连匕首都无法放进去,让人简直无法理解印加人是究竟如何把他们拼接在一起的。整个遗迹由约140个建筑物组成,包括庙宇、避难所、公园和居住区。这里还建有超过100处阶梯——每个通常由一整块巨大的花岗岩凿成。还有大量的水池,互相间由穿凿石头制成的沟渠和下水道联系,通往原先的灌溉系统。至今没人明白印加文明(公元前8000年)能够把重达20吨的巨石搬上马丘比丘的山顶。课件62张PPT。垂直的生计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一目出发——秘鲁安第斯山区找一找:秘鲁的位置 秘鲁位于南美洲西部。北邻厄瓜多尔、哥伦比亚,东界巴西,南接智利,东南与玻利维亚毗连,西濒太平洋。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属于热带地区。 在教材附录《世界地形图》上找到安第斯山脉,动手描一描,说说它的位置和走向。说一说:安第斯山脉的位置西半球、南美洲、南北走向“南美洲脊梁”之称 5°S想一想:秘鲁的气候 5°S左右安第斯山脉东坡山麓是什么气候?热带雨林气候27℃18℃9℃0℃热带暖温带寒温带积雪冰山带大面积的热带雨林灌木和林地大片的草原终年积雪这里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随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垂直变化的自然景观秘鲁安第斯山脉东坡到达——秘鲁安第斯山区马铃薯玉米走进——秘鲁安第斯山区 看了一组照片后,你怎么看待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绝地求生海拔较低高海拔高海拔海拔较低山谷平地印第安人秘鲁: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间河谷地带 借助教材P65-66和学习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协作学习,探究秘鲁安第斯山区的印第安人是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下生产和生活,并分析影响它们的环境因素。协作学习水稻、甘蔗、马铃薯、玉米、小麦和大麦等海拔较低,气候较温和养骆马、羊驼 干寒、有草地马铃薯、玉米、水稻、小麦等羊驼、骆马的奶和肉羊驼毛、骆马皮革制成;便于穿脱温差大、紫外线强骆马是主要交通工具用石、墙体厚、窗小、人字顶 山地陡峭、交通不便就地取材、寒冷42印第安人的聪明才智之培育马铃薯 马铃薯别称土豆、洋芋等。土豆的人工栽培地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 马铃薯其营养价值高、适应力强、产量大,是全球第三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和玉米。 据考证,玉米原产于南美洲。7000年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经开始种植玉米。由于玉米喜温,适合旱地种植。秘鲁在印第安语中有“玉米之仓”之意印第安人的聪明才智之培育玉米食秘鲁的玉米品种多达50 多种,颜色主要分白色、黄色、红色、紫色、黑色和混合色。 品种繁多,世界上4000多种马铃薯,约3000种源于秘鲁 食彩色马铃薯——秘鲁的国宝级特产全国土豆日——5月30日食47骆马羊驼印第安人的聪明才智 骆马在海拔4500米处奔跑,每小时可达47公里。几乎很少喝水,非常适应空气稀薄的环境。能吃四季皆有的各种草。 羊驼栖息于海拔4000米的高原,以高山野草为食。它的毛比羊毛要长很多,光亮而独有弹性。 羊驼毛质地轻柔,纤维细长,保暖性强,极为珍贵,有“纤维上帝”之美誉。安第斯山脉走动的黄金秘鲁剪羊驼毛节彭丘,用羊驼毛织成的披风,形状像长方形的毛毯,两侧的下摆有灰黑相间的传统花边,是秘鲁安第斯山区印地安人的传统服装。衣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衣住秘鲁的公路 在陡峭的地区修建公路困难重重,费用也高。所以能耐饥耐渴,能在崎岖的小道上行走自如的骆马成为主要运输工具。行秘鲁国徽 想一想,它的形象出现在国徽上说明了什么?55秘鲁: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间河谷地带印第安人绝地求生海拔较低处发展种植业高海拔处发展放牧业垂直的生计(学教测评)56秘鲁: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间河谷地带绝地求生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想一想,秘鲁安第斯山区人民独特的民俗习惯,体现了他们对自然怎样的态度?印第安人早期的开发 印第安人是南美洲的开拓者。安第斯山脉中段地带是南美洲古代文明的发祥地。15世纪,居住在这一带的印第安人部族——印加人,建立了以秘鲁南部库斯科为中心的印加帝国。印加文化时期的遗址? 马丘比丘(Machu Pichu ),是秘鲁著名的印加帝国建于约公元1500年的遗迹。整个遗址高耸在海拔约2350米的山脊上,是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在1983年,马丘比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遗产,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之一。印加文化时期的农业遗址 当时农业已相当发达,人们在沿河谷两旁的山坡修建了梯田和灌溉系统,栽培玉米、马铃薯、豆类和西红柿等农作物。印加文化时期的农业遗址印加人的水渠和梯田修筑得非常坚固,有些水渠至今还在使用。同时,印加人也驯养骆马和羊驼。返程——秘鲁安第斯山区 想一想,面对终年积雪的峰顶,印第安人可以怎么做?开发或保持现状? 课后作业:查找相关资料,写一篇小论文,字数不限,要求有理有据。《垂直的生计》课后反思一、成功之举: (一)综合思维的落实 本课设计一直基于学生综合思维的落实这一原则。设计思路清晰,分出发--到达--走进--返程四个环节,层层推进、脉络清晰,基于学情,便于学生落实和理解。同时,在活动设计中力图体现了“灵动、生动、主动”的课堂追求,通过智慧型设计和引导在落实知识点的同时,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本课的标题《垂直的生计》这五个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垂直”指的是5°S左右安第斯山脉东坡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生计”指的是谋生的方法,在本课中就特指印第安人利用当地自然环境进行生产和生活。课程改革强调分科课程应该注重综合性视野,强调以整体思维为导向的学习理念,而综合性课程则是对这个要求作出的更加彻底地呼应。历史与社会把强调时间逻辑的历史与以空间逻辑为主的地理综合起来,这是在分析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综合思维的重建。 基于综合思维的培养,本课的设计尝试从以下角度透析:图表的运用、特征的分析、因果的探求。1、图表的运用通过前两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自然环境的要素及各要素的特征,这为本课时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课时主要通过学生选择和老师呈现不同的地图和图表,锻炼学生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各种信息,提高分析自然环境特征的能力,从而掌握本课的重点。学生自主选择地图,找到需要的信息,从《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图》上找到秘鲁;从《世界地形图》上找到安第斯山脉;从《南美洲气候图》上找到秘鲁的主要气候,了解5°S左右安第斯山脉东坡山麓的气候;从《5°S左右安第斯山脉东坡不同高度自然景观变化示意图》分析秘鲁安第斯山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以生为本”、“学为中心”,也符合“依标施教”的理念。 从《世界国家和地区图》到《世界地形图》,再到《南美洲气候图》,最后到《5°S左右安第斯山脉东坡不同高度自然景观变化示意图》,层层递进,从秘鲁到安第斯山脉到5°S左右安第斯山脉东坡,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点,顺理成章地完成知识的串联,落实本课重点。将基本知识点落实到书本上,体现书本的利用率。培养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与实际问题统整起来,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坚持“综合性学习”。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找一找、画一画、算一算等环节,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效率。2、特征的概括秘鲁安第斯山区离我们学生的生活还是很遥远的,几乎没有一个学生去过那边,也很少有学生会去主动探究那边人们的生产生活。所以本课先通过大量图片的视觉刺激,再通过文字材料的补充,最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概括印第安人的生产和生活的特征,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并且点出本课的标题——垂直的生计。3、因果的探求通过对安第斯山区典型案例的剖析,学会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两者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这是本课的难点。初一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比较欠缺,思考问题比较简单,容易片面。为此,教师应侧重全面的引导,锻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本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表格的方式,坚持“学为中心”,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从而突破重难点,比单纯的知识授予更贴近学情。从印第安人的生产生活这一现象透析中概括影响它们的环境因素这一本质,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符合“综合性学习”,促进学生将地理知识和实际问题统整起来,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发展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最后通过对印加帝国的介绍,学生深刻体会到人地和谐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性。进一步加深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课后探究印第安人如何对待终年积雪的峰顶,是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认识的提升。将观念运用到实践,符合综合思维,发展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二)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本课设计的另一个成功之举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本课所用到的教学资源有学生用书、多媒体教学、电子白板教学和白板。学生主动在自己的书中找相应的地图和有关知识,把知识落实到书本。老师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应的图片、视频和资料,使学生多方位更直观地了解印第安人的生产生活以及文化。学生利用电子白板展示相关信息,并且通过拖拉图片的方式进行学教测试,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白板上展示合作探究的结果,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二、败笔之处1、本课的印第安人生产生活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当地特色,教学设计补充了一些的学习资料,但仅仅是发给学生作为合作探究的补充资料,并没有很好地加以引导,导致很多学生拿着资料不会利用。2、本课设计四个环节,留给学生合作探究的时间还不够多,导致有些组没有完全完成探究单内的任务,学生有种失落的感觉。三、再教设计如果可能,希望有足够的时间拓展课堂的深度和宽度。第一节课落实书本里的有关知识,深入了解印第安人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的生产生活,形成他们当地垂直的生计的特色。第二节课在此基础上查找相关资料,对现在的印第安人是否应该利用终年积雪的山顶进行深入的评析,对书本里的知识进行深度拓展。第三节课再对当地的四明山进行一个调查分析,了解四明山的自然环境和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明白因地制宜、人和自然和谐共存不仅仅是远在他乡的印第安人独有的智慧,培养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并对书本里的知识进行宽度拓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垂直的生计》学教设计 .doc 《垂直的生计》探究单.doc 《垂直的生计》课件.ppt 《垂直的生计》课后反思.doc 秘鲁旅游宣传篇.mp4 秘鲁羊驼节.w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