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古代西亚国家》教学反思《古代西亚国家》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目,原本授课对象应该是八年级(初二)学生,但考虑到他们已经学习过该课内容,所以最终选择了还未开始学习历史的七年级(初一)学生来上这节课。与八年级学生相比,七年级学生还没有开始学习历史,虽然关于《文明的起源》在七下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有所提及,但是上这节课时,该班学生还没有开始学习七下第八单元,所以,除了个别学生本身对历史感兴趣并有一定的课外知识储备之外,绝大多数学生缺乏基本的历史知识储备,对本课要学的古代西亚国家的历史发展更是知之甚少。这是我在备课时所考虑的主要学情困难之一。另一方面,七年级学生刚好处于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与具体形象思维相比,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仍偏弱,如果直接理性分析《汉谟拉比法典》以理解古代西亚国家的阶级分化,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我想不仅无法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也难以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学习方法的渗透,更会让学生对历史失去兴趣。当然,与八年级学生相比,七年级学生也有他们的优势和特点,因为他们整个七年级一直在学习地理,地理知识储备相对会更有热度,空间感知会更敏锐,对地理区域的熟悉度会更好,对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分析会更有话可说。同时,七年级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表现欲都较强烈。基于以上分析和思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经验知识储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从地图、地理环境等学生熟悉的要素切入,让学生相对有话可讲,然后由浅入深,由简到难,通过精心设问和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角度、批判地、全面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地进行大胆想象、推测,从而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从实际课堂教学情况和课后学生反馈看,这节课通过地图、视频等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大胆地想象和推测,并追问其推测依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自发探究的欲望和好奇心,并主动深入思考,自我感觉效果不错。学生的读图观察分析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的潜力相当不错,不管是在对比两件文物上,还是在“结合视频,举例说明早期文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问题上,抑或是在“判断、论证苏美尔的繁荣是否会一直延续下去”这一观点上,学生的思路都很开阔,能多角度大胆想象和推测,能多层次地、辩证地说出个所以然来,甚至于有些角度和分析是我都没有想到的,正所谓教学相长!特别是在课后,一些没来得及发言的学生纷纷跑过来告诉我他们自己的想法和推测依据,我就顺势让他们回去继续寻找史实证据去佐证他们各自的猜测,自我感觉这时真正的学习发生了,因为学生主动地、自发地将深度思考和探究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但是,当仔细看完所有学生的作业情况后,我却发现了问题:之前感觉“真正的学习发生了”,原来并没有发生在所有同学身上。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当时课后积极主动找我的那几位学生的作业态度和质量脱颖而出,他们在教材和探究资料的基础上还收集了课外资料,有写空中花园的,有写青金石的,有写沥青的等等,他们主要用文字形式讲述古代西亚文明成就的故事,并分享了该文明成果所体现的智慧和神奇之处,有理有据地加以分析说明。相比较而言,其他同学选择的文明成果就只是集中于上课已经提及的楔形文字、腓尼基字母等,没有出现任何课外资料,连选已提及的《汉谟拉比法典》的人都很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可能对学生来说,从法典中分析其历史价值和神奇智慧之处有点困难,所以我想可以尝试把《汉谟拉比法典》作为老师示范分析的例子。再次回想这节课,我想在各环节时间分配上还有待改进,前面环节可以再精简,特别是在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学生已经讲到“战争”这个因素,我应该及时抓住这个生成点,直接承转链接到《汉谟拉比法典》,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的古代西亚人又是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这样最后拓展探究环节可能就有更加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深入阅读、思考并进行小组交流。因为学生个体存在差异,为了让更多的人有发声的机会,有听到不一样的思想观点的机会,我想最后拓展探究这个环节设置小组交流还是有必要的,这样可能更有利于发挥同伴互学互助的合力,让课堂上迸发出更多思维碰撞的火花,进而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实证意识,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探究文物 学习历史学习任务:你同意“苏美尔会一直繁荣下去”这种观点吗?阅读八上书P5-6和探究资料,运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探究材料一:西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链接1:底格里斯河南段和幼发拉底河南段之间的土地虽然异常肥沃,但仍然少不了灌溉,因为这里每年几乎有八个月不降雨,每年春天降下的暴雨来得太晚,根本赶不上浇灌4月份就必须收获的主要农作物。苏美尔地区夏天的气温高达华氏125度,足以烤焦这里的土壤,所以这里的夏天不是生长季节。(注:125华氏度大约相当于51摄氏度。)——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链接2:与古埃及相比,美索不达米亚的自然条件不能支持文明的发展。突然的变化可能产生超越人类控制的条件。波斯湾的春潮可能高达八到九英尺,延长的南风可能使河流超过河堤大约两英尺或者更多。在亚美尼亚非正常的降雪,或者更南一些的地区不正常的降雨,都可能导致河流水位的突然升高;两座山中间的一次山崩,可能首先控制住水流,然后突然释放出巨大的水流。这些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或者这些条件中的两个或几个同时发生,就可能创造一次泛滥,南部平原的泥土防洪堤不能控制这样的泛滥。(注:1英尺相当于0.3米)——《近东文明的起源》探究材料二: 泥板文书是古代西亚一种刻在泥板上的文字记录,最初为苏美尔人所采用。那时的官府和寺庙里都藏有很多这种泥板书,迄今为止保存大约几十万余块。内容包括各种经济文件、文学作品、法律条文和宗教典籍等众多领域。苏美尔人的许多发明对后来的技术和文化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日后西亚各地各时代的文化在不同程度上皆受到苏美尔人的影响,并对东西方各族人民有着强烈的影响。出土的泥板文书证明他们是最早记录天文学现象的人,最早发明轮子的人,最早发明信封的人。 苏美尔的文字最初刻在石头上,但因美索不达米亚的石头很少,同时又不生长纸草,于是他们把文字写在软泥板上,泥板在晒干或烘干之后可以长期保存。探究材料三:《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律汇编,消除了原来各城邦的立法,把全国法令统一起来。它较为完整地继承了两河流域原有的法律精华,并发展完善。法典正文共有282条法律,对保护私产、贸易、债务、婚姻、审判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其历史地位及评价: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它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保存完整的成文法典。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情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的重要文献。现代西方各国的法律都可以找到《汉谟拉比法典》的影子。许多法律原则都起源于这部法典,如:要有证据才能定罪;所有案件要立案并记录,方便以后查看与审阅。链接1:法律条文摘选8.如果被盗窃的牛、羊、驴或者是猪属于寺庙或者皇室,盗窃者将偿付三十倍的赔偿;如果属于自由民,盗窃者将做出十倍赔偿;如果窃贼无力赔偿,将以死抵罪。链接2:汉谟拉比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他注重发展国内经济,并建设强大的军队。虽然他刚继位的时候,古巴比伦王国的领土并不大,但在之后一连串战争中,他击败邻国,将巴比伦的统治区域扩展至整个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帝国——古巴比伦,达到全盛。作业:收集材料,选择一项你认为最能体现古代西亚人民智慧和创造力并影响至今的文明成果,书写它的故事。(提示:智慧:能够在平凡中发现奇迹、创造奇迹。奇迹:极难做到的、不同寻常的、不平凡的事情。)课 题 第一单元 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第一课 亚非大河文明 第二框目 古代西亚国家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古代西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通过文物等史料,了解古代西亚的主要文明成就及其影响,分析楔形文字等文明成就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感受古代西亚人民的智慧 3.锻炼根据历史材料、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会有理有据地进行想象、推测,会收集历史证据论证观点,初步形成“论从史出”的历史实证意识,能用历史的、发展的、多角度的眼光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文物等史料,了解古代西亚的主要文明成就楔形文字及其历史价值,分析楔形文字等文明成就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文物等史料,举例分析楔形文字等文明成就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感受古代西亚人民的智慧,有历史实证意识,会多角度看历史,有理有据地进行想象、推测,认识到古代西亚文明的发展和独特性是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 教学板块 教师“教”内容设计 学生“学”内容设计 图片导入 (展示)历史学家房龙画的一张古代地图 教师叙述:这是历史学家房龙独具特色的讲故事方式——画图画。 提问:仔细观察这张古代地图,猜测他画的是世界哪一地区? 追问:你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承转)房龙这幅画的故事到底发生在哪里呢?刚才到底谁猜对了呢?让我们再来看一张《世界地图》(《大河流域文明发祥图》)。 学生观察地图,结合已学地理知识和图上的提示信息,猜测该图所画的地理区域在哪里并说明其猜测依据。 讲授新课 一、西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展示)《大河流域文明发祥图》 提问: 1.读图判断,找到房龙画中所有箭头共同指向的区域。 2.结合所学知识,描述该区域的地理位置。 教师总结:房龙画的是古代西亚。箭头指向的是两河流域。这里诞生的文明被称为两河文明,希腊语称两河之间为美索不达米亚,所以两河文明又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承转)房龙画的到底是否符合历史事实?两河流域那里到底有什么魅力以至于吸引了那么多人都想去?文物是历史最真实的证明。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考古学家发现的文物,走进古代西亚一、西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学生仔细观察《大河流域文明发祥图》,回顾七上已学知识,找到两河流域,并简单描述其地理位置:位于西亚;其最主要的自然环境:有两条河流,分别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一探究竟,那里曾经住着一群怎样的人?他们到底创造出了怎样的文明? 二、古代西亚的主要文明成就 (展示)文物1: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 文物2:极为罕见的刻有楔形文字的金板 教师叙述:这两件文物都出土于西亚两河流域,今天的伊拉克境内。 提问:仔细观察这两件文物,你发现了哪些共同点?哪些不同点? 教师总结:正如同学们发现的,这两件文物都刻有楔形文字,这种文字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古老文字,呈三角形。历史学家认为,两河流域各族人民文化的最大成就,就是文字的创造。楔形文字凝结了几千年前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前进。 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书写用材,文物1是写在泥板上,而文物2是刻在金板上的。 (再展示)文字资料: 【小链接】楔形文字是由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的。两河流域缺乏木材和石材,但有取之不尽来自两河冲积平原上的软泥(黏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用三角形尖头的芦苇杆在泥板上刻写文字,然后晒干,以便长期保存。 提问: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两河流域出土的刻有楔形文字的文物中以泥板为主,而黄金材质的却极为罕见?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楔形文字的发明创造与古代西亚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两件文物,寻找文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就“造成差异 二、古代西亚的主要文明成就 学生观察、比较两件文物,分别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都刻有楔形文字。文字有很多三角形组成。 不同点:书写用材不同,文物1是写在泥板上,而文物2是刻在金板上的。 学生阅读文字资料,结合材料,多角度地发现并分析楔形文字的发明创造与古代西亚两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关系。如:出土的书写材料以泥板为主,是因为两河流域有大量软泥;黄金材质极为罕见,推测两河流域不仅缺乏木材、石材,还缺乏黄金金属;楔形文字呈三角形,是因为用芦苇杆写出来的,而芦苇杆也是就地取材。 的原因”补充材料加以分析,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发现古代西亚主要文明成就——楔形文字的独特性,并初步感受到楔形文字的历史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楔形文字的主要书写材料是就地取材,不管是作为笔的芦苇杆,还是作为“纸”的泥板,苏美尔人都很智慧地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已有的自然资源发明创造出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字。同时,还为下一个重点环节的分析做了铺垫和示例。) (承转)那么,古代西亚还有哪些文明成就、生产生活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关联呢? 苏美尔人——被认为是人类早期文明时期最具创造力和发明精神的一群人,他们有几乎记录一切的习惯,他们用楔形文字记录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考古学家通过发现并破译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和遗址文物,想象还原了苏美尔人在乌尔城的日常生活场景,接下来就让我们看一段视频。 三、古代西亚文明成就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播放视频:美索不达米亚乌尔城生活场景 提问:结合视频,举例说明当时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温馨提醒】观看视频时,做必要的记录。 (再展示)《西亚地图》 教师请学生结合视频,举例说明上述问题。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进行追问,请学生结合视频中的具体证据加以分析说明。 提示:1.根据已学地理知识,请你评估一下西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对于生存居住而言,有哪些优势?又有什么不利条件/制约条件? 2.苏美尔人日常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理环境优势?他们又是如何克服地理环境的不利因素的?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文化成就都深深烙上了地理环境影响的印记。 苏美尔人因地制宜,把优势发挥到了最大价值,同时也把身边有限的资源用到了极致。(如:黏土、即软泥),他们富有创造性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环境过着自己 三、古代西亚文明成就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学生观看视频,做必要的记录,思考问题。 学生结合视频,各抒己见,相互补充、质疑,多角度举例说明当时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如:农业发展与两河流域水源有关;建筑用材和当地资源有关;战争不断与当地的地形、水源有关等。 独具特色的生活,足见智慧。 (承转)视频里说,当时的人们以为苏美尔的繁荣会一直延续下去。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亮出你的观点,并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四、古代西亚主要文明成就的发展及其影响 拓展探究: 学习任务:你同意“苏美尔会一直繁荣下去”这种观点吗?阅读八上书P5-6和探究资料,运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教师请学生亮出各自的观点,鼓励其做出合理想象和大胆推测。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追问,引导学生根据课本和补充的探究资料,结合之前的视频和文物等,说明他的推测依据。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若有需要,适当做以下补充链接,下列材料在课本和探究资料上已呈现) 链接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两则文献资料:链接1和链接2 分别摘录自《西方文明史》和《近东文明的起源》,反映了古代西亚自然环境中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并说明了古代西亚人是如何克服困难,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智慧生存下来的。 (设计意图:链接一的材料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西亚文明成就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同时,认识到影响文明发展的可能因素之一:自然因素,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链接二:【人与人的关系、现在与过去的关系】 1.文物: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从该法典产生的历史背景、历史地位和评价、法典内容和对后世的影响等不同角度可以获取很多历史信息,如: (1)从法典产生的历史背景可以看出,两河流域存在矛盾,两河流域有制定法律解决矛盾的观念习惯,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后,智慧地处理了人与人的关系,汉谟拉比法典继承了前人的精华,智慧地处理了现在与过去的关系。 (2)从法典的内容看,古代巴比伦社会存在阶级分化,要一分为二地看《汉谟拉比法典》的公 四、古代西亚主要文明成就的发展及其影响 学生各抒己见,亮出观点,多角度、有理有据地做出合理想象和大胆推测,并根据课本和补充的探究资料,结合之前的视频和文物等,说明各自的推测依据。 学生相互补充、质疑。 正性,既肯定它在当时的作用和历史地位、价值,又要看到它的不平等性,也要看到它对后世西方法律有影响,比如说,它规定判案要讲求证据,这种精神就延续至今。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这部法典。 2.史料:腓尼基字母文字 腓尼基字母文字是腓尼基商人为了更加方便地记录商业贸易的重要信息,对楔形文字加以改进创新,不断传播、演变,发展成为我们现在熟悉的英文字母。比较楔形文字和腓尼基字母文字 会发现腓尼基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明创造呢?他们善于处理古今之间的关系,有创新意识和行动力。 (设计意图:链接二的材料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古代西亚的主要文明成就及其影响的同时,认识到影响文明发展的另一方面因素:人为因素,要处理好人与人、现实与历史的关系。)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不同角度分析看,苏美尔的繁荣都难以一直延续下去。但是,从苏美尔人发明创造的文明成就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看,苏美尔的繁荣还延续至今,当时人们的智慧和精神都能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找到影子。至于苏美尔的繁荣是否一直延续下去呢?还有待大家课后继续去找文物等史料进一步加以论证。 (承转)史书上有记载,那是一片充满神秘和奇迹的古老土地。生活在那的人们用最强大的创造力和智慧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除了楔形文字,古代西亚人还有哪些发明创造呢? 课堂小结 板书小结: 两河文明 楔形文字 《汉谟拉比法典》 古代西亚文明 腓尼基文明:腓尼基字母 教师总结:通过文物等史料,我们可以多角度地推测、了解历史的真相。当然,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了解过去,更是为了现在和未来。古代西亚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明,他们因地制宜,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创造性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将优势用到了最大价值,还将身边有限的资源用到了极致,在困境中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克服了各种困难和挑战,从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些学生归纳梳理本节课所学的古代西亚主要文明成就,并将对文明发展的探究延伸到课后作业。 智慧和精神对今天的我们仍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收集材料,选择一项你认为最能体现古代西亚人民智慧和创造力并影响至今的文明成果,书写它的故事。 (提示:智慧:能够在平凡中发现奇迹、创造奇迹。奇迹:极难做到的、不同寻常的、不平凡的事情。) 教师补充:你可以像房龙那样,通过画画来讲述古代西亚的文明故事,当然,你也可以用你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讲述古代西亚的故事,期待各位同学精彩的作业呈现。 学生正确理解作业的要求,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书写古代西亚文明的故事。课件12张PPT。八上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课时古代西亚国家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两河文明)古代西亚▲ 泥板(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小链接】楔形文字是由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的。两河流域缺乏木材和石材,但有取之不尽来自两河冲积平原上的软泥(黏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用三角形尖头的芦苇杆在泥板上刻写文字,然后晒干,以便长期保存。▲极为罕见的金板(现收藏于德国佩加蒙博物馆)都刻有楔(xie)形文字结合视频,举例说明当时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 门学习任务:你同意“苏美尔会一直繁荣下去”这种观点吗?阅读八上书P5-6和探究资料,运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烙上了地理环境影响的印记作业:收集材料,选择一项你认为最能体现古代西亚人民智慧和创造力并影响至今的文明成果,书写它的故事。(提示:智慧:能够在平凡中发现奇迹、创造奇迹。 奇迹:极难做到的、不同寻常的、不平凡的事情。)链接1:底格里斯河南段和幼发拉底河南段之间的土地虽然异常肥沃,但仍然少不了灌溉,因为这里每年几乎有八个月不降雨,每年春天降下的暴雨来得太晚,根本赶不上浇灌4月份就必须收获的主要农作物。苏美尔地区夏天的气温高达华氏125度,足以烤焦这里的土壤,所以这里的夏天不是生长季节。 (注:125华氏度大约相当于51摄氏度。)——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链接2:与古埃及相比,美索不达米亚的自然条件不能支持文明的发展。突然的变化可能产生超越人类控制的条件。波斯湾的春潮可能高达八到九英尺,延长的南风可能使河流超过河堤大约两英尺或者更多。在亚美尼亚非正常的降雪,或者更南一些的地区不正常的降雨,都可能导致河流水位的突然升高;两座山中间的一次山崩,可能首先控制住水流,然后突然释放出巨大的水流。这些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或者这些条件中的两个或几个同时发生,就可能创造一次泛滥,南部平原的泥土防洪堤不能控制这样的泛滥。(注:1英尺相当于0.3米) ——《近东文明的起源》古代西亚人如何克服困难,得以生存发展下去?《汉谟拉比法典》创作于约公元前1792年-1750年,石碑全长213厘米,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小链接】在美索不达米亚,国家的王权受到三种限制:法律、贵族和祭司。其中以祭司最有势力。国王是神的代言人,其权力由神授予,而神的代表是祭司。在老百姓眼里,人君如果不从祭司手中获得权杖,就不能称之为名正言顺。祭司代表神授权给君王时,一般都有庄严隆重的仪式。石柱上端浮雕是国王汉谟拉比站在巴比伦人的太阳和正义之神沙玛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律汇编,消除了原来各城邦的立法,把全国法令统一起来。它较为完整地继承了两河流域原有的法律精华,并发展完善。《汉谟拉比法典》部分法律条例1.如果自由民宣誓揭发自由民之罪,控其杀人而不能证实,揭发者应处死。2.自由民在诉讼案件中提供罪证,而所诉无从证实,如果案关生命问题,应该处死。3.如果法官审理案件做出判决后又更改,则应揭发其罪行,并撤消法官席位,终身不再录用。1.两个自由民打架,一个人被打瞎了一只眼睛,对方就要同样被打瞎一只眼睛作为惩罚。2.如果奴隶主弄瞎了一个自由民的眼睛,只要拿出一定数量的钱就可了事3.奴隶打了自由民的嘴巴,就要被割去耳朵。4.自由民将奴隶的眼睛打伤,只要赔一半费用5.自由民把从宫廷逃出的奴隶藏在家里,并且不服从命令交出奴隶,这家主人应被处死。《汉谟拉比法典》序言:要让正义之光照耀大地,消灭一切罪与恶,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那是一片充满神秘和奇迹的古老土地。生活在那的人们用最强大的创造力和智慧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古代西亚国家》教学反思.doc 《古代西亚国家》文字素材(探究资料+学习作业).doc 古代西亚国家 .doc 古代西亚国家.ppt 课中视频.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