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早期国家与社会》学教设计 一、课程标准 2-1-3 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2-1-6 概述我国先秦时期的大致年代和区域,知道对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事件和文化成就。 二、学教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夏、商、西周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夏、商、周三代在生产技术、甲骨文字、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年代尺梳理夏商周三代更替的时序,通过对文明成就图片的判断,明确它们所处的时期;通过对技术、文字与制度三个方面创新的探究,理解它们对中华文明延续的深远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和博大,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自豪感。 三、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 难点:理解夏商周的文明成就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对西周分封制的理解(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弄清这一点很重要)。 四、学教内容 本课为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一课时:早期国家与社会 五、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七年级下的学习中已初步树立了历史意识,如年代尺的概念、历史时间的表述等。也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其形象思维已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但要对历史事物进行深入了解乃至深度思考仍具相当难度。尤其是对夏商周的这段历史,他们比较陌生,一旦涉及政治制度如世袭制、分封制之类往往缺乏兴趣。所以教师需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着眼,找到实现学教目标的最佳路径。为此本节课以讲授法配合学生适度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以建构学生的历史认知,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 六、学教课型:新授课 七、学教流程 导入:(图片感知) 任何一个古老国家其真实的历史几乎都要抵达神话与传说的边缘。中华早期国家产生于夏朝,人们通常认为,它的建立者就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这是夏朝一个城市聚落复原想象图,中间的主体部分是宫殿,它多少反映了中华早期文明的一些情况。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夏商周三代,了解中华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概况。 一、一把尺子知兴替 师生活动:1.出示年代尺, 学生依据年代尺说出夏、商、周建立的时间;周的历史分期情况;夏商周存在的时间长短。 2.出示表格(夏、商、西周概况和文明成就),学生依托教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完成表格,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设计意图: 年代尺是记录历史年代所发生大事的记录工具,以年代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直面可观的感觉,较形象把握三个朝代的时间更迭点,理顺历史分期内容,并增强学生对历史内容一种持续的认知感。自主学生,能增强学生对这一课知识的整体把握,将知识落实到位。同时,通过表格的呈现,延伸学生思维的广度,能把学生的思维从理论层面上升到实践层面,通过填写表格的内容,活化了内在的知识。 承接: 1.出示文明成就的图片与朝代,你能将这些文明成就与它相对应的朝代连线吗? 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将文明成就的图片与相应的朝代连线 设计意图: 图片与朝代的连线,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知欲。从而对夏、商、西周的代表性文明成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同时,学生能根据文明成就的图片,推断那个朝代的兴衰。文明发展的背后,折射出每个时代的发展影子。探寻图片背后的历史史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引发学生思维的深入。 2.出示三组图片,请你们判断它们分别属于哪一方面的创新? 学生迅速图片所代表的文明成就的共同之处,学会归类。 设计意图: 三组图,直观呈现,学生能从图中读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三组图,三种类型的创新,分别是技术创新、文字创新、制度创新。这样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通过读懂图背后隐藏的历史,达到“以图解史”之效。 二、一组图片判创新 (一)技术创新 师生活动:出示二里头夏朝宫殿复原图 1.这座宫殿有哪些部分组成?猜一猜它们有什么用途呢? 2.在这座宫殿的周围还分布着什么? 3.从夏、商、西周的宫殿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一环节,学生认真看图,观察宫殿的组成部分,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判断它们的用途。并在接下来所给的夏、商、西周的宫殿复原图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一)技术创新 师生活动:出示商朝的青铜器 1.请观察它们的外形特征,猜一猜它们的用途? 2.它们的外观有什么特点? 3.这些青铜器主要涉及到哪些领域?从而说明了什么?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比较感兴趣,并且会高度集中注意力去看图和思考,学生的能动性就得到了激发,化他们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问题设置通俗易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4.介绍司母戊鼎。 (二)文字创新 师生活动:出示商朝的甲骨文 1.这是什么文字? 2.为什么叫“甲骨文”? 3.商朝时期,哪些事情可能会去占卜? 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回答,如战争、生产、祭祀、出巡、生育等方面的内容,从而得出甲骨文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而且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4.出示甲骨文十二属相,同学们,你们能认出几个? 学生上讲台指出,其他同学加以点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浓厚。 5.学生欣赏甲骨文书法作品,感受它的艺术之美。 (三)制度创新 1.世袭制 (1)尧舜禹时期采取的是什么制度?而到了夏朝启继位则变成了什么制度? (2)这两种制度有什么不同? (3)世袭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4)学生依据老师所给的资料,深入理解嫡长子继承制,这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同时也为下面的分封制做好铺垫。 2.分封制 (1)西周初期为什么要进一步实行分封制?学生结合背景并根据老师所给的地图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实行分封制的目的。 (2)分封的对象是哪些人呢? 学生根据老师给的史料和图示得出主要分封给自己的兄弟和少量的功臣,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开始认识到当时西周的权利地位与统治者血缘的亲疏远近有密切关系。 (3)分封制主要是分封成哪几个等级?哪些属于统治阶层?哪些属于被统治阶层? (4)他们的权位是如何继承的呢? 学生进一步领会宗法制,它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进一步突破本课的难点。 (5)受封者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6)说明分封制有什么作用? 学生结合书本及自己的理解作出回答,形成思维的层层递进。 3.礼乐制度 (1)出示资料,提问上述资料说明西周实行什么制度?它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学会看史料,并会从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着重培养阅读文本和信息提取的能力。 (2)观看视频思进一步理解周礼对今天社会的影响,试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该环节意在让学生通过逐一讨论、分析并形成自己的认识,真正理解它们的创新之处及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选材和分析中做到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对史料的解读和对制度的深入剖析,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真正学到了知识并懂得历史学习要“论从史出”的学习理念,并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树立了历史意识。 三、巩固反馈 出示年代尺和表格,再次强化与反馈,学生再次深入学习。 四、课堂小结 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在生产技术、甲骨文字、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创新,积淀为中华文明的基因,孕育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璀璨与辉煌。 五、学教测评 1.夏朝用什么制度代替了禅让制,从而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 A世袭制 B继承制 C种姓制度 D选举制度 2.在中国的周朝统治者之间,区分尊卑等级的依据是 ( ) A地域关系 B战功多少 C血缘关系 D不同种族 3.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主要因为甲骨文是( ) A商代文字 B 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C 字母文字的起源 D 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 4.“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反映了西周的( ) A 郡县制 B 古代礼乐制 C监察制 D 分封制 5.一个生活在商朝的中国人,他能够看到的有 ( ) ①将占卜的结果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②到佛教寺庙上香 ③通过《史记》了解黄帝情况 ④到作坊看冶铸青铜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二: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1)以上材料反映周武王开始实行什么制度? (2)“封”的对象有哪几类人? (3)被周武王“封”的对象拥有什么权利和义务? (4)你认为该制度能不能保证周天子对广大疆域实行长久牢固的统治?为什么? 参考答案:1-5 ACDDD 6(1)分封制(2)自己的兄弟和少量的功臣;(3)权利:得到封地和封地上的人口; 义务:服从国王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务,保卫周王室。 (4)不能。分封制在当时的确确立了周王的权威,扩大了周朝控制的区域,但它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上,随着人口不断繁衍,周王室和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而生产力的发展使一些诸侯国日益强大起来,势力强大的诸侯国不再满足于现状,互相争夺土地和财富,发动争霸战争,从而对周王室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课件19张PPT。人教2013版 历史与社会 八年级上册1.2.1 早期国家与社会公元前200010001500500约2070约16001046771770476475221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一、一把尺子知兴替约公元前2070年禹桀世袭制、大型宫殿约公元前1600年汤纣青铜铸造业、甲骨文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周幽王分封制、礼乐制度夏商周三代——中华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时期依据年代尺说出夏、商、周建立的时间;周的历史分期情况;夏商周存在的时间长短。强大的军队和严酷的刑法二、一组图片判创新夏朝商朝西周二、一组图片判创新(一)技术创新夏朝开创了我国宫殿建筑的先河食器酒器(一)技术创新水器兵器农具乐器高1.33米 重800多千克司母戊鼎(商朝礼器)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所制。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古代最大青铜器(一)技术创新(二)文字创新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十二属相(二)文字创新甲骨文书法作品(三)制度创新禅让制世袭制(民主推选,让位贤能)(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资料】世袭制通常是指历史上将王位或帝位视为一家一族的私产,实行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夏商周的王位世袭制及秦始皇开始的帝位世袭制贯穿了中国近四千年的历史。而中国封建王朝在权臣篡位改朝换代时有时也会假惺惺的上演一出“禅让”闹剧。如220年汉献帝刘协禅让给魏文帝曹丕。嫡长子继承制公天下家天下“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嫡与庶划分】以母亲的身份和儿子出生的先后,把所有的儿子(女儿不在其中)划分为“嫡”和“庶”两类:①嫡,正妻为嫡,正妻所生的儿子谓嫡生、嫡子,即正宗之意。②庶,旁支也,妾所生的儿子谓庶子、庶出。如下例:正妻(正配)三哥(20岁),六哥(14岁)嫡长子,嫡次子妾一(侧室)大哥(25岁),四哥(19岁)庶长子,庶三子妾二(侧室)二哥(22岁),五哥(15岁)庶次子,庶四子(三)制度创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全天下的土地与人口都是周天子(周王)的,分封制就建立在这种“家天下”的前提下。“(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周天子以嫡长子继统,众庶子封为诸侯。诸侯亦以嫡长子继位,众庶子封为大夫。 ——《传·桓公二年》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被统治阶层统治阶层 活在周朝,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是由其与统治阶层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决定的——一句话:靠“拼爹”!受封者的权利与义务权利:获得土地和人口,再行分封,封地内治理权。义务:服从国王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务,保卫周王室。(西周)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分封制的作用:确立了周王的权威,开发了边远地区,使西周成为对周边民族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家。(三)制度创新 资料一:据史料载:周王定朝时,曾制九鼎,象征九州。周王可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元士用三鼎,彼此不可逾越。 资料二:王公贵族各等层次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的,所谓“王宫悬(四面悬挂),诸侯轩悬(三面悬挂),卿大夫判悬(两面悬挂),士特悬(单面悬挂)”。哪个布衣百姓若是挂起四面(宫悬)编钟,会招致杀身之祸的。上述资料说明西周实行什么制度?它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世袭制、大型宫殿青铜铸造业、甲骨文分封制、礼乐制度国家初创文字成熟、青铜铸造业繁荣制度形成体系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商朝建立夏朝建立西周建立西周灭亡禹汤周武王强大的军队和严酷的刑法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在生产技术、甲骨文字、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创新,积淀为中华文明的基因,孕育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璀璨与辉煌。《早期国家与社会》课后反思 一、成功之处1.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本节课教学框架清晰,教学环节完整流畅,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让他们学会主动获取知识,体现“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依标施教”,有效解决教学关键问题。2.精心选材,凸显学科素养。本节课是历史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综合思维,所以就应该有历史学科的特点。本课我依托年代尺、表格、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将历史的重要知识以形象通俗易懂的素材展现在学生面前,更容易激起他们学习兴趣,掌握历史知识,树立了历史意识。年代尺是记录历史年代所发生大事的记录工具,以年代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直面可观的感觉,较形象把握三个朝代的时间更迭点,理顺历史分期内容,并增强学生对历史内容一种持续的认知感。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根据年代尺的内容,打开学生的思维,并把学生引发到具体的实践中去。3.依标施教,凸显“学为中心”的理念。本节课侧重让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探究,从学情出发,兼顾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如将文明成就的图片与朝代进行连接,学生通过第一环节表格的填写,形成了自己的认知,加之这一环节的连线配对,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知欲。从而对夏、商、西周的代表性文明成就有进一步的理解。同时,学生能根据文明成就的图片,推断那个朝代的兴衰。文明发展的背后,折射每个时代的发展影子。探寻图片背后的历史史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引发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入。三组图,三种类型的创新,分别是技术创新、文字创新、制度创新。这样的环节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通过读懂图背后隐藏的历史,达到“以图解史”之效。4.注重 “论丛史出”,引导历史学习方法的培养。“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本课引用了《荀子·儒效》《传·桓公二年》《孟子·告子》等文献资料,一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化,另一方面也进行了必要的知识、方法拓展,通过对文本阅读方法的指导,从而得出有效的结论,真正做到了“论从史出”,凸显学科核心素养。总而言之,整节课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基础知识巩固扎实,脉络清晰,环节流畅,是一个有效的“学为中心”课堂。二、不足之处1.标题还可以再设计一个层次,增加第三部分。2.问题再设计的有趣一些。3.细节方面还可以再完善,比如对学生的点评还可以再多样化一些。4.如果时间充足的话,还可以再精选一些图片,使学生全方位的认识这段时期的历史。三、再教设计1.丰富自己的语言和面部表情,让教师在课堂中更显自身魅力。2.要在课堂中及时捕获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中肯、具体的评价,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让教师的评价真正触动到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共鸣。总而言之,这一次的上课让我成长了很多很多,对于优点,我将继续发挥延续下去,而略微的不足也促使我更加努力、不断探索,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更好得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早期国家与社会》学教设计.doc 早期国家与社会.pptx 视频素材.wmv 课后反思.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