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再看外戚,共品西汉兴亡》 课件+教案+学习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另眼再看外戚,共品西汉兴亡》 课件+教案+学习单

资源简介

《另眼再看外戚,共品西汉兴亡》
教材分析
中华民族在经历了秦始皇的统一、汉高祖的“无为而治”和“文景之治”以后,汉武帝通过半个世纪的经营,第一次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融合到对外交往等方面对中华民族进行了立体式的塑造,不仅巩固了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还使西汉王朝发展至极盛,并开启了中华民族以“汉人”和“汉族”的称谓开始走向世界。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西汉的兴亡历史,掌握汉武帝时期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大一统的主要措施; 2.认识汉武帝是汉朝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连续阅读教材和材料,提取教材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发展,学会选取角度,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对历史的影响;
2.通过参与课堂讨论等活动,利用史料,帮助学生梳理历史脉络,勾勒历史线索,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增强历史想象力;
3.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西汉的兴亡,认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群体对历史的影响,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的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的背景及推进 【教学难点】
“推恩令”的实施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教材分析
◆ 教学目标
◆ 教学重难点
◆ 课前准备 ◆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阅有关资料 一、
导入新课
呈现诗歌《悼钩弋夫人》“江山美人难两全,立子杀母事堪怜,此举虽能固汉祚,负了当年共枕情。”( ppt呈现)
教师:老师在这里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诗歌,我们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有感情地朗诵一遍。 学生:(朗诵)。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呢? 学生:
教师: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学生:
教师:从诗歌中我们已经能够看出汉武帝这样做的目的,那为什么他这样做就能起到固汉祚的目的呢?
学生:
教师:对,担心后宫干政,外戚夺权威胁到新皇帝的统治,以至于汉朝统治不稳。今天我们的课程就将跟着刘彻,去看一看他所担心的外戚问题,去品一品西汉的兴亡。 二、
进入新课
【汉初峥嵘】
为了制止女人执掌政权的现象出现,汉武帝在晚年不惜采用了“立太子,杀生母”的极端措施。而这一觉悟,恰恰来自于他曾祖母吕雉和祖母窦太后的实际“案例”。历史上吕后专权和窦太后权倾朝野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了解过,让我们一起带着对这些故事的遐想进入刘彻的童年,去感受他所能看到和听到的汉朝初年的故事。
请同学们通过几分钟的连续阅读,结合课本和资料“课前充电站”内容,回答你记忆中的汉初风云给你留下了哪些关键信息?(要求:1.材料和课本的信息比较多,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有选择的阅读。2.阅读时注意圈划。3.一般描绘一个王朝可以从哪些方面下手。)
学生:(阅读)
教师:同学们刚刚的自主学习很认真,收获也很大,接下来我们有更高的要求,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你所找到的汉初的历史信息。
学生:
教师:汉初经济凋敝,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们实行了怎样的经济政策呢? 学生:
教师:那经过长期的修养生息,汉朝达到了怎样的状态呢? 学生: 教师:这种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局面是谁打造的呢? 学生:
教师:历史上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这一局面,我们称之为“文景之治”,当然,文景之治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它涵盖更大范围的内容。那这些经济措施背后渗透着怎样的思想理念呢?
学生:
教师:“无为而治”的思想是黄老的思想,那他属于哪个学派的呢? 学生:
教师:汉朝初年道家学派盛行。还有别的信息吗?政治方面的还有没有?那两幅图中我们能获取什么信息?
学生:王国问题。
教师:那这个诸侯王的问题怎么来的呢? 学生:
教师:王国问题是一个历史的遗留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西汉的开国皇帝说起,汉高祖刘邦先后封了7个异姓王,这些诸侯王觉得自己在汉朝建立过程中的功劳很大,手握重兵,无视法纪,拥兵自重,这样的状态刘邦怎么能容忍呢,很快这七个诸侯王被杀掉了六个,那既然异姓王不能保护我刘氏江山,自己人行不行呢?后来刘邦又分封了几个同姓王,而地图所反映的是汉朝初年的王国问题。汉高祖实行的王国分封,严重影响了西汉的统治。那后来这个王国问题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汉景帝打算怎么做呢?
学生:
教师:当诸侯王收到这样的消息,他们怎么做的?请看材料“敝国虽狭,地方三千里。人民虽少,精兵可具五十万。”(注:《 汉书·荆燕吴传》。)
学生:
教师: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七国之乱”。那这个事情后来怎么解决的呢? 学生:
教师:汉景帝派大将周亚夫、外戚都赢等人用三个月的时间平定了叛乱,也趁机收回了一些诸侯的权力,对王国加强控制,但是王国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这些就是我们能搜集到的汉朝初年的有效信息,西汉历史已经进入了汉武帝统治时期。
【帝业初建】
教师:汉武帝就是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中成长起来的,待到他登基之后,他就发表了他自己的想法:“汉家诸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汉武帝传》。
教师:通过短短的六句话,我们应该能感受到少年天子的雄心壮志了吧,这里告诉我们,汉武帝登基之后,他觉得帝国还有哪些问题呢?
学生:
教师: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打算怎么做呢? 学生:
教师:变更制度和出师征伐。他有哪些制度要变更?他又要出师征伐哪些人呢? 学生:
教师:同学们猜猜看,汉武帝重点要先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
教师:(呈现材料)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兵车)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看到这样的情况,雄心勃勃的少年天子汉武帝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
教师:他会怎么做? 学生:
教师:(呈现材料)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削弱矣,”于是上从其计。——引自《史记·平律侯主父列传》 这段话说了什么?
学生:
教师:这段话实际上反映了汉武帝用到的一个措施,那么里面用到了什么措施呢? 以往的诸侯王的王位继承是按照什么方法的?
学生:
教师:推恩令就是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的封地分给其他的子弟,皇帝封他们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解析推恩令)推恩令是当时主父偃的建议;为了能让同学们更为直观地理解,我们可以画一个示意图(PPT呈现示意图)。用这样的方法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
教师:汉武帝解决了诸侯王对中央的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那现在新的问题就来了,地方的小的诸侯国越来越多,有没有好的方法加以监督和管理呢?
学生:
教师:当时除了设置刺史制度,还有哪些做法? 学生:
教师: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个州,每州设刺史一名,监视所属郡国主要官员的行为,年底向皇帝报告。后来刺史制度不断发展,到了东汉时期,刺史成为一个州的最高行政长官的代名词。汉武帝用这样的方法加强中央集权。其实他还有很多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两个模块任务,我们每个组上来抽签决定。
学生:组长抽签。
教师:接下来,我们将有一个讨论探究环节。请先听清楚要求,两个模块任务,难度差不多,但是每个模块中的几个问题有难度差异,请小组长结合本小组组员的学习能力,选派合适的组员重点攻破,最后派成员来呈现你们的讨论结果。
学生:(学习、讨论) 教师:(巡视,组织讨论) 学生:(呈现讨论成果)
教师:(适时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阅读书本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虽然经过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但到西汉初年时,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汉武帝刚消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诸王门下就聚集了许多门客开始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蛊惑人心,对皇权很不利。
【材料二】: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二人均为外戚)都爱好儒家学说,推荐赵绾当了御史大夫,王臧担任郎中令。……窦太后喜欢黄老学说,而魏其侯、武安侯、赵绾、王臧等人则努力推崇儒家学说,贬低道家的学说,因此窦太后更加不喜欢魏其侯等人。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注: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二人均为外戚,两人在汉武帝初年被委以丞相和太尉的重任。
【材料三】:“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
注释: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崛起。
1. 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存在怎样的思想状况?它在当时有怎样的影响?★
2. 武帝初期,汉朝在统治思想上出现了哪两种不同思想的碰撞?分别体现了哪些人的想法?★★
3.阅读材料三和书本教材,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汉武帝为了实现这一主张,主要采取了哪些做法?产生了哪些影响? ★★
4.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阅读书本和材料及地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青,霍去病也是因为“外戚”这个身份提高了
身价,但是自身也是凭借自己的才能很努力的进取。
《史记·佞幸列传》
【材料二】:汉武帝时,国库空虚,汉武帝重用桑弘羊为国库理财。桑弘羊提出了民产官销的盐铁官营政策,官府垄断的经营使汉武帝时的国库很快充实起来。
——《百家讲坛》2011年第133期
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
注:武帝即位后,国家财政本来非常富裕,但由于武帝的“有为”,尤其耗费巨大的对外战争,兼之大兴功业和救灾等,仅仅二十年后,国家财政就开始频频出现亏空。
【材料三】:武帝晚年宫廷出现“巫蛊案”, 此案涉及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和整个卫家,武帝派江充成立专案小组,严加查察,江充是第一个被任命为司隶校尉的人。 阅读材料和书本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西汉北部的主要威胁来自于哪个民族?西汉前期和汉武帝统治时期对待这一名族的政策有何不同? 汉武帝时期主要的将领有哪些?★
2. 材料二中,汉武帝遇到了怎样的危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采取了哪些措施?另外,起到类似效果的措施还有哪些?★★
3. 汉武帝晚年设置了哪一机构来监督都城、朝廷及周边的官员与皇族?★ 4. 汉武帝的这些做法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教师:汉武帝统治时期这一系列的做法,分别属于哪些方面呢? 学生:(学生梳理)
教师: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统一的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就是“大一统”。同学们自己对照一下汉武帝的这些措施,看看他的这些做法是否符合“大一统”的要求。
学生:(对比汉武帝的措施,学生感受)
教师: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经济发展,权力集中,思想文化趋于一统的大一统局面,西汉进入了鼎盛时期。
【帝国斜阳】
汉武帝晚年“立子杀母”,那么他担心和防范的事情有没有避免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西汉的结局。
学生:汉武帝以后,汉朝由盛转衰,社会矛盾加剧,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西汉灭亡。王莽进行的改革脱离实际,最终失败,王莽政权被推翻。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西汉的兴起、鼎盛和灭亡,我们发现外戚这一特殊群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比如窦太后等人,他们在汉朝初年延续文景的一贯政策,对汉初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汉武帝统治时期,她们又成了顽固派的代言人,对汉朝的发展有一定的消极影响,窦婴田蚡等外戚从中分化出来,也在帮助汉武帝加强统治,特别是卫青、霍去病等人,为汉朝的开疆拓土和扫除边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最后西汉在专制集权衰危中被外戚夺取了政权。所以我们看待历史人物、历史群体,要把他们放在特定的历史场合中去看待。 三、
本课小结
教师:老师在一部电视剧的片头找到这么几句话,同学们看看说的有没有道理,能不能用史实来说明一下呢?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 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
学生:
教师:中华民族在经历了秦始皇的统一、汉高祖的“无为而治”和“文景之治”以后,汉武帝通过半个世纪的经营,第一次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融合到对外交往等方面对中华民族进行了立体式的塑造,不仅巩固了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还使西汉王朝发展至极盛,并开启了中华民族以“汉人”和“汉族”的称谓开始走向世界。
《另眼再看外戚,共品西汉兴亡》(学习单)
课前充电站
阅读八上历史与社会P54-55,阅读并思考以下材料。
【神奇遗诏】:汉武帝晚年为储君问题伤透了脑筋。最后他只能把眼光锁定在晚年所得的非常像自己的幼子刘弗陵身上,但其时刘弗陵还只有五、六岁,因此他又担心刘弗陵的母亲会专权而动摇刘氏的天下,于是就盟生了这个立子杀母的念头。汉武遗嘱,令立太子刘弗陵,是为昭帝,而杀其生母钩弋夫人。★
【材料一】:汉初几代统治者常常以秦亡为戒,认识到要取得一个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政治局面,就必须努力缓和阶级矛盾,与民休息,实行无为而治。于是,来自于黄老思想的君道无为、刑德相辅、节欲崇俭、爱民养民的观念就很快转化成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统治政策。★
【材料二】: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lǐn yǔ)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材料四】:★★
“敝国虽狭,地方三千里。人民虽少,精兵可具五十万。”《 汉书·荆燕吴传》。
注:《 汉书?荆燕吴传》记载了荆王刘贾、燕王刘泽和吴王刘濞的事迹。
模块任务(一)
阅读书本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虽然经过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但到西汉初年时,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汉武帝刚消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诸王门下就聚集了许多门客开始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蛊惑人心,对皇权很不利。
【材料二】: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二人均为外戚)都爱好儒家学说,推荐赵绾当了御史大夫,王臧担任郎中令。……窦太后喜欢黄老学说,而魏其侯、武安侯、赵绾、王臧等人则努力推崇儒家学说,贬低道家的学说,因此窦太后更加不喜欢魏其侯等人。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注: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二人均为外戚,两人在汉武帝初年被委以丞相和太尉的重任。
【材料三】:“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
注释: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崛起。
1. 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存在怎样的思想状况,它在当时有怎样的影响?★
2. 武帝初期,汉朝在统治思想上出现了哪两种不同思想的碰撞,分别体现了哪些人的想法?★★
3.阅读材料三和书本教材,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汉武帝为了实现这一主张,主要采取了哪些做法,产生了哪些影响? ★★
4.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模块任务(二)
阅读书本和材料及地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青,霍去病也是因为“外戚”这个身份提高了
身价,但是自身也是凭借自己的才能很努力的进取。
《史记·佞幸列传》
【材料二】:汉武帝时,国库空虚,汉武帝重用桑弘羊为国库理财。桑弘羊提出了民产官销的盐铁官营政策,官府垄断的经营使汉武帝时的国库很快充实起来。
——《百家讲坛》2011年第133期
注:武帝即位后,国家财政本来非常富裕,但由于武帝的“有为”,尤其耗费巨大的对外战争,兼之大兴功业和救灾等,仅仅二十年后,国家财政就开始频频出现亏空。
【材料三】:武帝晚年宫廷出现“巫蛊案”, 此案涉及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和整个卫家,武帝派江充成立专案小组,严加查察,江充是第一个被任命为司隶校尉的人。
阅读材料和书本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西汉北部的主要威胁来自于哪个民族?西汉前期和汉武帝统治时期对待这一名族的政策有何不同? 汉武帝时期主要的将领有哪些?★
2. 材料二中,汉武帝遇到了怎样的危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采取了哪些措施,另外,起到类似效果的措施还有哪些?★★
3. 汉武帝晚年设置了哪一机构来监督都城、朝廷及周边的官员与皇族的?★
4. 汉武帝的这些做法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思维构建区
课件13张PPT。 悼钩弋夫人
江山美人难两全
立子杀母事堪怜
此举虽能固汉祚
负了当年共枕情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国祚(读音ɡuó zuò),是指王朝维持的时间另眼再看外戚 共品西汉兴亡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汉初峥嵘 汉家诸事草创,
加四夷侵陵中国。
朕不变更制度,
后世无法。
不出师征伐,
天下不安。
《汉武帝传》威加海内 1.实施“推恩令”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削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平律侯主父列传》威加海内 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兵车)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2.建立刺史制度 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个州,每州设刺史一名,监视所属郡国主要官员的行为,年底向皇帝报告。御史大夫隶属中央刺史隶属地方上的州部威加海内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威加海内 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统一的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就是“大一统”。威加海内 帝国斜阳 汉武帝以后,汉朝由盛转衰,社会矛盾加剧,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争取政权,西汉灭亡。
王莽进行的改革脱离实际,最终失败,王莽政权被推翻。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
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历史沉思 谢谢中央 诸侯汉初峥嵘 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威加海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