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人与自然息息相关 课件(23张ppt+教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人与自然息息相关 课件(23张ppt+教案+素材)

资源简介

第6课 关爱自然 善待自然
第一框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
第三单元 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板块一:感受大自然之美
桂林山水
海南风光
蒙古草原
青藏高原
秀丽的自然风光
海洋生物
大熊猫
企鹅
生物世界
花草树木
奇妙的生命世界
美丽的大自然对我们的身心成长有哪些益处?
(1)大自然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带给我们欢乐。
(2)美丽的大自然带给我们丰富的人生启示,启迪我们的智慧。
(3)置身祖国大地,对美丽自然风光的眷恋会扩展为我们对生活、对家乡、对祖国深深的热爱。
板块二:生态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探究分享
欣赏下面这幅环保公益招贴画,分析它的内涵。
绿色即生命
点拨归纳:这幅招贴画寓意大自然孕育了一切生命。人类来自于自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人依赖于自然,大自然是人类成长的摇篮。人与自然是生命的共同体。
生物圈2号
生物圈2号是美国建于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沙漠中的一座微型人工生态循环系统,目的是研究人类及多种生物(植物和动物),在密封且与外界隔绝的人造系统中,是否可以经由系统内的空气、水、营养物的循环与重复使用下而能够健康、快乐地生存下来。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生物圈2号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大气组成比例,无法自行达到平衡;生物圈2号内的水泥建筑物影响到正常的碳循环;多数动植物无法正常生长或生殖,其灭绝的速度比预期的还要快。经广泛讨论,确认“生物圈2号”实验失败,未达到原先设计者的预定目标。
思考:透过这一实验你想到了什么?
点拨归纳:
在已知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离开了地球将难以永续生存。地球目前仍是人类唯一能依赖与信赖的维生系统。唯有保护好生态环境,人类才能拥有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观察思考:
如果你是画面中的主人公,你会挥斧砍树吗?为什么?
点拨归纳:
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不能再滥砍滥伐,破坏环境。应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实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1.2018年1月24日,“市北区中小学生校外科普实践基地”
在青岛贝林自然博物馆正式揭牌。市北区各中小学生将通
过博物馆的自然之旅,亲近自然、探索科学,真正走进大
自然,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丰富知识世界,更好地培养创
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是因为大自然能够( )
A.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B.带给我们欢乐
C.带给我们对生活的憧憬
D.给我们丰富的人生启示,启迪我们的智慧
D
2.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加快乐的成长,陶冶他们的情操,培
养他们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2017年9月17日,烟台某小学
组织了“走进大自然”的活动。我们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
然,因为 ( )
①大自然孕育了人类的生命
②人类生活所必需的食物、水、衣服、住房等,都直接或间
接地来源于自然资源
③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空间
④大自然为我们直接提供了所需要的一切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C
3.山东省级财政提前下达2018年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9.49亿元,集中扶持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以及省级重要水源保护区所在的54个县(市、区),重点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
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谈谈山东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理由。
答案:保护好生态环境,人类才能拥有充足的衣食之源,才能欣赏到丰富的自然美和生态美,才能拥有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
感受大自然之美
生态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1.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欢乐
2.给我们丰富的人生启示,启迪智慧
3.激发爱国之情
1.人与自然是生命的共同体
2.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
人与自然是生命的共同体。我们有责任保护、修复生态环境,实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好吗?
第6课 关爱自然 善待自然
第一框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
【目标定位】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大自然之美,增进亲近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能力目标 从自我做起,培养鉴赏自然、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知识目标 1.认识大自然的美丽 2.知道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人与自然的关系。
2.难点: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课堂设计】
一、情景导入
营造氛围,切入话题:江山如此多娇。

多媒体展示风景图片:北国风光、南国秀色、沿海之滨、雪域高原。同时播放歌曲《我爱大自然》。
我爱大自然
绿荫里/草坡上/让我胸襟一再展/抛开了心底倦/让我走向大自然/在灿烂阳光里面/看风筝慢慢转/山光水色美而秀/愿美丽莫污染/让青苗天天大/愿这花草不会损/愿火苗速消灭/绿化郊野每林园/在美丽林荫深处/鸟声在慢慢转/山水之间种灵气/愿清新莫改变/看这里树秀花妍/我爱郊野公园/这秀气/逸趣天然/这美丽愿永远。
待学生充分进入大自然美妙的情景时,教师适时抛出问题:听着歌曲,看了刚才的一些图片你有什么感想?你热爱大自然吗?对大自然有何认识?
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然后鼓励学生发言,了解他们对大自然的感受。待学生发言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我们的祖国风景秀丽,江山如画。身在其中,我们无处不感到自然之美带给我们的愉悦和享受。可是,多彩的大自然到底美在哪些方面?人与自然关系是怎样的呢?
二、教学建议
1.感受自然之美
课前布置同学们搜集以“美在大自然”为主题的图片、诗歌、散文、歌曲等资料。
教师提出问题:这节课的主题大家都知道是感受大自然之美,到哪儿去感受呢?在你的眼中,大自然美在哪里?下面就让我们到每个同学准备的小天地里去感受一番。
教师指导学生遵循就近原则,自由结合为几个小组,彼此展示自己的素材并精选出部分资料在全班交流。
(学生资料展示可能会有歌曲、图片、诗歌、散文片段等,重点指导学生谈出他们眼中大自然的美)
教师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师生一起欣赏,拉近师生距离。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歌词畅所欲言,谈谈对歌曲的感受,描绘一幅草原风景图。有旅游经验的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会谈谈所感受到的大自然之美。师生在交流中达成共识:大自然风光秀丽,美景如画。
在学生发表观点的过程中,教师认真听取学生看法,及时给予必要的归纳、引导和评价。对于一些零散的观点要帮助学生归纳,对于肤浅草率的观点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对于不同的观点可引导学生辩论,对于不正确的观点要作出适当的评价,对于不全面的观点要适时补充。学生可能会更多谈到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草原的广阔、森林的郁郁葱葱、海的浩瀚,而对奇妙的生物世界,神秘的宇宙星空,各种人为的自然景观容易忽略。针对学生搜集的材料,教师要有目的地加以梳理,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感受大自然的美。
多媒体展示:北方哈尔滨冰雪世界、呼伦贝尔大草原、西部雅鲁藏布大峡谷、东部青岛崂山海滨、西南部四川的九寨沟、广西桂林山水。

教师板书或多媒体投放:美丽的大自然风光秀丽、生物世界奇妙、宇宙神秘,尽收眼底。
置身祖国大地,饱览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对生活、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2.生态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1)探究分享
①欣赏下面这幅环保公益招贴画,分析它的内涵。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归纳:这幅招贴画寓意大自然孕育了一切生命。人类来自自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人依赖于自然,大自然是人类成长的摇篮。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生物圈2号”是美国建于亚利桑那州的一座封闭的微型人工生态循环系统,目的是研究人类及多种生物(植物和动物),在密封且与外界隔绝的人造系统中,是否可以经由系统内的空气、水、营养物的循环与重复使用下而能够健康、快乐地生存下来。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生物圈2号”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大气组成比例,无法自行达到平衡;“生物圈2号”内的水泥建筑物影响到正常的碳循环;多数动植物无法正常生长或繁殖,其灭绝的速度比预期的还要快。经广泛讨论,确认“生物圈2号”实验失败,未达到原先设计者的预定目标。
思考:透过这一实验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归纳:在已知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离开了地球将难以永续生存。地球目前仍是人类唯一能依赖与信赖的维生系统。生态环境就在眼前。唯有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才能拥有充足的衣食之源,才能欣赏到丰富的自然美和生态美,才能拥有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2)观察思考:如果你是画面中的主人公,你会挥斧砍树吗?为什么?

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秀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摘自党的十九大报告
观察两幅图片,并对比教材P67杨善洲的事例,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幸福生活不只是丰衣足食,也在于拥有碧水蓝天和美好家园。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对环境质量的追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人类有责任、有能力,通过自身的努力保护生态平衡、修复生态环境,实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三、课堂小结
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生存和发展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我们要关爱自然、善待自然,把大自然当朋友!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