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第一框 法不可违 (课件+教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课第一框 法不可违 (课件+教案+素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本道德与法治八年级《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课题 法不可违 单元 二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八
学习 目标 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重点 违法行为的种类。
难点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超8亿! 范冰冰逃税被重罚》,提问:范冰冰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以时下的热点新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讲授新课 展示照片,闯红灯、疫苗造假、打架斗殴。提问:对于下面这些事件,你怎么看?遇到这些事你会怎么办? 提问:怎样理解法律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提问:什么是违法行为?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播放视频《准大学生看不惯乱停车划伤6辆豪车》。提问:该学生划伤车和车主乱停车都属于违法行为。它们属于同一类违法吗?违法行为有哪些分类?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探究: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用图表比较三种违法行为,指出相同和不同。举出生活案例,让学生判断属于哪一类性质的违法。展示材料,提问:张某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展示图片: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提问:想一想,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展示两则行政违法的案例,得出警惕行政违法的结论。展示图片,提问:上述行为违法吗?说说你的理由。得出结论,警惕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议一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我们如何远离这些违法行为呢?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 学生归纳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 生活化教学。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理解。 告诉学生即便有正当理由,违法的事也不能做。此处为本课重点。 勿以恶小而为之。 学法、懂法、守法。

课堂小结 本课通过对三种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形式违法行为)的定义与典型案例的讲解,告诉同学们要正确辨别各种违法犯罪,并且远离违法犯罪,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5.1 法不可违
新知导入
播放视频《超8亿! 范冰冰逃税被重罚》
所以说:法不可违。
范冰冰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
新知讲解
对于下面这些事件,你怎么看?遇到这些事你会怎么办?
闯红灯
疫苗造假
打架斗殴
法律的指引作用
法律的评价作用
法律的
强制作用
怎样理解法律的作用?
什么是违法行为?
所谓违法行为就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含义
播放视频《准大学生看不惯乱停车 划伤6辆豪车》
民事违法行为:
它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它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
刑事违法行为:
它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故意杀人行为。
违法行为有哪些分类?
违法行为的分类
拒将拾得的物品交还失主,拒绝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危害
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后果
根据相关法律,将会给予拘留或罚款
危害
违法行为
后果
违反了刑法的有关规定,触犯了刑法
刑事违法行为
根据相关法律,将会受到刑罚处罚
探究: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扰乱了公共场所的秩序
危害
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后果
根据相关条例,给予“警告”处罚
思考:主人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行为人自己落得了什么结果?
内容
名称
三种违法行为比较
发生在公民之间、企业之间、公民与企业之间
发生在公民与国家之间,轻微违反国家管理
三类违法行为的相同点
断一断
1、乙、丙两人被公安机关以扰乱公共秩序为由各处以200元罚款。
2、乙因逆向骑车被交警罚款50元。
3、经保修部门检查,乙的手表受损,价值100元。
4、经鉴定,乙多处受伤,脾脏破裂,右眼视网膜脱落。
行政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初中生张某,结识了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无心上学,不做作业,经常旷课,打骂同学,受到学校的纪律处分。但他未接受教训,还经常在社会上偷窃少量财物,参加赌博等,后来还参与了抢劫,被公安机关抓获。
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谎报险情
破坏铁路封闭网
殴打他人
想一想,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
总结:谎报险情、传播谣言、殴打他人、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两名青年男子身着仿二战期间日本军装在黎塘镇街道、车站等公共场所“作秀”,引起群众围观,造成恶劣影响。
福建省福安市两名于2017年9月入伍的“95”后青年因怕苦怕累,无正当理由强烈拒绝服兵役,被部队退回原籍。同时,处以一次性经济罚款3万元、个人户籍“服役栏”备注“拒服兵役”永久字样,并落实三年内不得为拒绝服兵役人员办理出国出境手续以及三年内不得聘用为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职工等6项处罚。
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行政违法
他们没有经过我的同意就出版了我写的书!
警惕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
这三则事例都属于侵犯公民权利的民事违法行为。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我们如何远离这些违法行为呢?
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课堂练习
B
 
2.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 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
A.守规则  B.不违法  C.遵纪守法  D.诚实守信
B
1.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有大有小,由于民事违法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较小,所以被称为 ( )
A .犯罪行为 B.一般违法行为
C.严重违法行为 D.不良行为
3.某汽车销售员散播限制新车牌照谣言,被拘留十天;某装修公司因质量问题遭顾客起诉,被责令赔偿损失。他们的行为分别属于( )
A.一般违法和严重违法 B.民事违法和行政违法
C.行政违法和刑事违法 D.行政违法和民事违法
D
拓展提高
小王家里饲养的宠物狗经常夜里狂吠,邻居很有意见,多次与小王交涉,小王却理直气壮的说:我有权养狗,狗叫是正常现象,邻居于是报警,说狗叫扰乱了他们的正常生活秩序,侵犯了他们的权利,小王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小王很不服气。
公安机关为什么会处罚小王?
因为他触动了行政违法,打扰了邻居休息。
课堂总结
本课通过对三种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形式违法行为)的定义与典型案例的讲解,告诉同学们要正确辨别各种违法犯罪,并且远离违法犯罪,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板书设计


法不可违
什么是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
根据违法类别
刑事违法
行政违法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
民事违法
行政违法
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