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我的家在哪里七上 第一单元 人在社会中课 标 要 求知 识 要 点比较课本图1—1和图1—2,回答以下问题:1、两幅图画的实际上是一个地区,反映的是同一个小区环境,只不过两人表示事物的方向不同,图幅大小不同,符号形状各异、大小、颜色有别。2、统一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如,教材P5图1-3)1、这两幅图画的是同一地区吗?它们有什么不同?2、怎样修改一下,才能使这两幅图趋于一致? P5图1-3明阳小区平面图方向比例尺图例注记地图的“语言”(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阅读图1-3明阳小区平面图,完成课本上的问题指南针有什么既简单又好用的辩别方向的方法? 一截铁丝(或缝衣针),反复同一方向与丝绸磨擦,会产生磁性,悬挂起来可以指示北极 做一个指南针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1.一般定向法对于既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网的地图,通常用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方向。地图上方向的判读2.指向标定向法一般地图上箭头所指为正北,据此确定其他方向。地图上方向的判读想一想: 右图是采用什么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杭州在上海的上海在杭州的宁波在嘉兴的嘉兴在宁波的N西南东北东南西北练一练NSWE嘉兴NN完成书本P5问题1 汽车由西南向东北方向行驶,转向正东方向行驶北村庄公路有一辆汽车沿着图上公路自左向右行驶,说出这辆汽车的行车方向是怎样变化的?3.经纬网定向法是最准确的定向方法。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弧线叫经线,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在地球仪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地图上方向的判读南极北极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南极北极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乙丙丁甲在乙的 方向。甲丙在丁的 方向。丙在甲的 方向。ABCD10 °N20 °N30 °N40 °N50°N80 °E60°E40°E东南北西试判断B、C、D三点在A点的什么方向。1、确定中心地点。2、以中心地点为中心沿经纬线画十字坐标, 按经纬线方向标注东西南北。3、指出各点与中心点的方向关系。A东北东北ABCD10 °20 °30 °40 °50°80 °60°40°东南北西试判断B、C、D三点在A点的什么方向。A北东C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二、比例尺1.含义: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2.公式3.表示方式: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05千米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算一算: 在某地图上量得A、B两地的距离是3.5厘米,而两地的实际距离是7千米,那么这幅地图地比例尺是( ) A、1︰20000 B、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千米 C、二十万分之一 D、 ——150000B 在某地图上量得A、B两地的距离是3.5厘米,而两地的实际距离是7千米,那么这幅地图地比例尺是( ) A、1︰20000 B、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千米 C、二十万分之一 D、——150000B 在三千万分之一的地图上,量得两地的距离是6.3厘米,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 ) A、2100千米 B、1890千米 C、180千米 D、210千米B图幅相同的地图, 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如北京市地图) 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如中国地图)VS下列四幅图幅相同的地图中,比例尺最大的一幅是( )想一想A.松岙镇行政区划图B.浙江省地形图C.中国政区图D.世界地形图三、图例和注记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公式 =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表示方法数字式文字式直线式大小一般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图例注记1、下列不属于地图三要素的是: A、方向 B、比例尺 C、图名 D、图例2、下列关于比例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根据比例尺,在地图上可以量算出两点之间的实际距离 B、比例尺通常可用线段式、文字式和数字式表示 C、比例尺是表示实地距离比图上距离缩小的程度 D、同样的地图,若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内容越详细课堂练习CC3、下列三种比例尺中,最大的是 A、—— B、 C、1:500000 D、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千米4、读右面的经纬网示意图,判断:A、①点在②点的东面B、②点在③点的南面C、③点在④点的西北面D、④点在①点的东南面150000050千米120°150°180°50°40°30°①②③④AD5、假如小刚在夜晚面向北极星站立,⑴当他向右旋转90°时,面向 方⑵当他向左旋转90°时,面向 方 ⑶当他向右旋转180°时,面向 方6、请说出下列常用图例:⑴ ⑵ · ⑶ ⑷ ⑸ ⑹东西南7、小明发现了四幅同等大小的地图,地图的比例尺各有不同,其中表示的实地范围最大的是( ) A.1/10 000 B.1:1 000 000C.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0千米 D.1:1008、如果你要绘制一幅你所在的小区地图,用哪种比例尺可使地图上的内容最为详细( )A.1:50000 B.三万分之一 C.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40千米 D.1:35000B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