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三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课件+同步练习+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第三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课件+同步练习+视频)

资源简介

课件22张PPT。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历史与社会人教版 八年级上新知导入视频描述中是哪一个历史人物?他开创了一个怎样的时代?新知讲解汉初发展汉高祖汉景帝汉文帝汉武帝
刘彻公元前
202年公元前
140年公元前
87年公元
8年西汉建立..........休养生息新知讲解汉初危机右图反映了西汉初哪一制度?分封制该制度在汉初起到怎样作用?到文景帝时期产生怎样副面作用?巩固统治威胁中央新知讲解汉初危机结合所给材料,概括出汉武帝即位时所面临的问题。材料1:今诸侯(王国)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纵以逆京师。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材料2:西汉前期,币制混乱,经常改变,各种铜币大小、轻重、成色很不一致。民间私铸行为严重……严重影响民间的商业交换和国家的赋税征收。材料3: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政治:诸侯势力膨胀威胁中央经济:币制混乱,民间私铸严重思想:诸子百家活跃,思想不统一新知讲解统一进程合作探究:
依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指出汉武帝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影响?新知讲解政治大一统 但王国问题尚未彻底解决,汉王室仍面临着王国的威胁。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新知讲解政治大一统思考:这一举措的实施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新知讲解政治大一统材料二:武帝分天下为司隶、豫等13州部,各置刺史。同时设司隶校尉,负责京师治安,而且还可纠察皇太子、三公以及旁州郡国。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结合材料,概括汉武帝通过什么方法对地方郡国及中央进行监督? 在地方设立刺史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材料一:
东汉冀州刺史印皇帝司隶校尉(中央)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地方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的行为,向中央反映情况政治大一统材料一:讨匈奴,通西域,军费开支浩繁,加上天灾不断,百姓四处流亡,国库空虚。材料二:富商大贾[gǔ],冶铸鬻(yù)盐,财或累万金,而不左公家之急,黎民重困。
译:大商人冶铁铸币卖盐,家财积累到万金,却不帮助解决国家的急难,黎民百姓陷于重困之中。经济上大一统思考:汉武帝时期在经济上面临着哪些困难?商人控制冶铁铸币卖盐(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商人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国家财政困难新知讲解经济上大一统新知讲解 元鼎四年,桑弘羊主持币制改革后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把铸钱权收归朝廷……;二是另铸一种轻重适宜、质量俱高、有边郭、币面重量与实际重量相一致的新的“五铢钱”。
——吴慧《中国商业通史》
盐的专卖采取民制官收的做法,煮成的盐由官府按盆给以一定的工价,全部收归官有。政府在产地设置盐官和铁官,不产铁的地方设小铁官,回收废铁重铸。原诸侯王封国产盐、铁的地区,同样设盐、铁官管理
——吴慧《中国商业通史》
结合材料思考:西汉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带来哪些好处? 1、统一铸币,铸造“五铢钱”2、盐铁官营思想上大一统新知讲解材料: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思考:汉武帝时期在思想上面临着什么困难? 思想的不统一,不利于中央集权思想上大一统新知讲解材料一:董仲舒认为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当君主个人行为导致政治动乱,引发某种危机时,天就先出灾异以谴责告之知。如果“ 谴告之而不知变 ”,那灾祸是自己招来的。君主“当救之以德,施之天下,则咎(灾祸)除”。
——摘编自刘泽华等《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儒学经典)、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合作探究:
概括董仲舒的政治主张及目的。 思想上大一统新知讲解(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汉武帝如何来推广儒学?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官学(2)鼓励传播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消极影响:限制其他各家学术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积极影响: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有利于巩固统一。材料一:太学礼堂图材料二:
《汉代讲经图》思想上大一统大一统格局的确立新知讲解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权力集中,思想文化趋于一统,疆域空前辽阔。西 汉历史人物评价新知讲解三位史家是如何评价汉武帝的。你更倾向于谁的观点。合作探究:如何正确认识历史上的汉武帝。材料一:武帝之雄才大略,虽《诗》《书》所称何加焉。
——班固·《汉书·武帝纪赞》
材料二:武帝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
信惑神怪,巡游无度,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
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汉武帝·《轮台罪己诏》历史人物评价新知讲解阅读书本,找出汉朝在汉武帝以后遭遇了哪些重大事件?东汉
建立西汉最后一任皇帝刘婴5岁时,西汉实际掌权者外戚王莽发动宫廷政变,命其下诏禅位,西汉王朝灭亡。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西汉皇族后裔刘秀在绿林军配合下,一举摧垮新莽大军,攻破长安,新朝灭亡。25年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定都洛阳。王莽 篡权光武中兴汉朝兴衰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第三单元第三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同步练习
选择题
1. .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亲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遭到排斥 B.秦汉以后,儒学得到丰富和更新
C.汉初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 D.儒学在汉代成为官方哲学
2.右边为汉朝一官职的印文。该官职 的主要职能是( )
A.负责军政 B.监察官吏 C.管理赋税 D.掌管礼仪
3.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黑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汉武帝这一措施(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
C.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 D.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4. 千古帝乡,智慧襄阳。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5.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汉武帝大一统”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是( )
①颁布“推恩令” ②修筑驰道,统一车轨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北击匈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 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了某位学者“罢黜百家”的建议,儒家以外的其他各家思想都受到排斥。这位学者是( )
A.张骞 B.董仲舒 C.司马迁 D.张仲景
7. “汉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 )
A.行政事务 B.军事管理 C.监察事务 D.财政管理
8. 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图2所示是小文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
A.统一文字 B.焚书坑儒 C.独尊儒术 D.张骞通西域
9. 阅读下图“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判断其反映的社会问题( )

A.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 B.王国数量大大增加
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西汉王朝四分五裂
二.材料题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初,奉行“无为”而治,诸子百家学说重新活跃起来。西汉中期,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社会需要相结合,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颁诏正式建立太学,将儒家经典“五经”确定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从此,汉代儒学得到重大发展,并成为后世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
根据材料,概括汉代儒学能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1. B 2.B 3.A 4.B 5.D 6.B 7. C 8.C 9.A
10. 原因:西汉中期统治的现实需要;董仲舒对传统儒学的新解释;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积极作用: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带动了研习儒学的风气,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