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三 探寻“丝绸之路” (31张PPT+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综合探究三 探寻“丝绸之路” (31张PPT+教案)

资源简介

综合探究三 探寻“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背景、作用及历史意义;丝绸之路的开通、路线及意义;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评价历史事件或者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掌握比较学习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以及丝绸之路的意义,掌握分析史料并获取信息、得出结论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张骞的抱负、执着、冒险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汉代在汉武帝时期,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军事上实现了大一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随着国力的提升,汉武帝时期,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也有所收获,消除了匈奴对中原的隐患。那么,汉武帝时期,在对外交往方面有何收获呢?
新授 探寻丝绸之路
第一板块 自主探究、梳理知识
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 和 以西,即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1、 重现:丝路何其遥远
开通者:
路线:1.对照张骞出使西域地图
( )——河西走廊——今( )地区——中亚、西亚——欧洲
张骞出使西域的起点:___________,终点_______;
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___________,终点_______;
你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照世界地形图,你发现丝绸之路自东向西依次经过了哪些地形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照亚洲分区图,你发现丝绸之路经过的境外国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别用三个词来表达三次对比给你带来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促进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
二、探讨:丝路何以通畅
1、政治条件:西汉政府保护
西汉除了构筑 外还构筑自 至 沿线的军事设施,
2、经济条件:丝路粮食自足
西汉在丝路经过的河西地区大规模 开垦,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
三、丝路何处显魅力
1、墓砖壁画的魅力
(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的邮票
2、丝路古镇的魅力
敦煌是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城市,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中原通往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地”,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它控制着东来西往的商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和中转站。还有 、 、 。


第二板块 合作探究
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2、阅读“丝绸之路”图:
 
请回答:
(1) 请你根据地图说出其主要路线。


(2) 对开通这条路线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谁?想象他在出使西域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挫折?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3) 这条路线为何叫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意义?


第三板块:本课小结
张骞出使西域 对内:交往频繁——设立西域都护
对外:丝绸之路

三、【巩固练习】
1、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右图所示壁画反映的是
A.佛教的传入
B.张骞出使西域
C.西汉诸候把封地分给其子弟
D.丝绸之路上跋涉的商队

2、《博物志》记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经归,故名安石榴。”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张骞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A.引进果树品种 B.推动经济交流 C.加强友好交往 D.寻求军事联盟

3、张骞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到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下列选项中属于从西域传入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在古罗马,丝绸的价值等同于同等重量的黄金,古罗马人以能穿上中国丝绸为荣。中国的丝绸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下列事件与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关的是
A.班超出使西域 B.张骞出使西域 C.玄奘西行 D.佛教东来

5、欧洲人最早穿上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是在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6、汉朝时“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A.长安 B.洛阳 C.咸阳 D.敦煌

7、公元前后,在下图中这条要道的东西两端各有一个重要的文明古国,它们分别是

A. 西汉帝国和古希腊 B.唐朝和天竺 C. 西汉和古罗马帝国 D.元朝和意大利

8、公元前1世纪,罗马执政官凯撒大帝穿着一件中国丝袍到剧场看戏引起全场的钦羡,被看做绝代的豪华。当时凯撒穿的丝袍材料只能来自中国的
A.咸阳 B.大都 C.长安 D.京师

9、“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汉朝的使者商人沿路西行 B.朝鲜派遣大批使节来中国
C.中国的丝绸织品转运欧洲 D.西域的奇珍异宝不断输入

10、广告词:“这里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这里是兵马俑的故乡”。“这里”是
A.陕西西安 B.河南洛阳 C.江苏南京 D.甘肃敦煌

11、新疆自古就是亚欧商路的重要通道,古往今来无数商旅往返于此道。公元一世纪末期,派人试图沿此道沟通汉朝和大秦(罗马帝国)两国之间联系的西域都护是( )
A.张骞 B.郑吉 C.陈睦 D.班超

12、2010年10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访问土耳其时说:“中国人民对土耳其人民一向怀有友好情谊。早在一千多年前,古丝绸之路就把双方联系在一起。”丝绸之路作为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它最早开通于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PAGE



2



综合探究三
探寻”丝绸之路”
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
丝路第一人——张骞
丝路何其遥远
丝路何以通畅
丝路何处显魅力
丝路何其遥远

1.对照张骞出使西域地图
张骞出使西域的起点:___________,终点_______;
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___________,终点_______;
你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照世界地形图,你发现丝绸之路自东向西依次经过了哪些地形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照亚洲分区图,你发现丝绸之路经过的境外国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别用三个词来表达三次对比给你带来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指导:找地图参照物法。(参照物:黄河,起点:西安,根据路线,往西找到丝绸之路的终点,经过的地形区、读出丝绸之路经过的境外国家名称。)
独立探究3分钟
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
两汉时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包括今天的新疆以及更远的地区。
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大宛——大月氏——大夏
——葱岭——阳关——祁连山——陇西——长安
漫长
天 山 山 脉
塔克拉玛干沙漠
艰险
塔克拉玛干沙漠
天 山 山 脉
昆仑山脉
帕米尔高原
伊朗高原
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塔克拉马干沙漠
经过了哪些高山峻岭和戈壁沙漠?
经过了哪些国家?
张骞出使西域(西汉、武帝),开辟了从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意大利
乌兹别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中国、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土库曼斯坦和伊朗
漫长
艰险
多元
遥 远
丝路何其遥远
丝路何以通畅
  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西汉时期对西域采取过哪些重大举措?
对匈奴采取攻势,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军事上:
外交上:
行政管理方面:
派张骞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
关系,交往频繁。
1.公元前121年,在河套、河西走廊地区,设置郡县,派驻军队,实施统治。
2.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新疆地区正 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
经济交往方面: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看见过葡萄吗?为什么?
葡 萄
秦 始 皇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一座重要的城市,敦煌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敦煌是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城市,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中原通往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地”,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它控制着东来西往的商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和中转站。
敦煌是汉族与西域各族进行贸易的中心。
西 方
东 方
马匹、皮毛、瓜果蔬菜、香料、药材、珠宝、音乐、舞蹈、宗教------
丝绸、瓷器、漆器、铁器、冶铁技术、蚕种和养蚕技术------
友 谊 之 道
西域与中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作 用
①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沟通了亚欧两大洲。
②是东西方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史料一:“自敦煌西至盐泽(罗布泊),往往起亭(古代筑在边境上的烽火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屯田兵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汉书?西域传》
史料三:据《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元年(84)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朝商贾交易。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
丝路何以通畅
方法指导:1.阅读设问,明确探究内容。2.结合设问,在史料中划出与探究有关的关键词。3.联系史料和教材69页内容、完成探究任务。
史料二:“(汉朝)开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城向西边延长出去。古长城之向西延长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护新开的通中亚的大道,秦始皇的长城纯粹是一种防御的性质……但是汉武帝的长城用意乃是作为大规模的前进政策的工具。”
——《斯坦因西域考古记》
独立探究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探究8分钟
史料一:“自敦煌西至盐泽(罗布泊),往往起亭(古代筑在边境上的烽火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屯田兵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汉书?西域传》
丝路何以通畅
方法指导:1.阅读设问,明确探究内容。2.结合设问,在史料中划出与探究有关的关键词。3.联系史料和教材69页内容、完成探究任务。
生2:你们从哪里看出是官员镇守?
生1:置使者校尉领护
生3:为什么你们组说校尉是个官员?
生1:不能回答
生4:八年级上册我们学过秦朝设置了“太尉”掌管军事,那我们也推测“校尉”应该是一个官员,可能也是掌管军事的。
丝路何以通畅
方法指导:1.阅读设问,明确探究内容。2.结合设问,在史料中划出与探究有关的关键词。3.联系史料和教材69页内容、完成探究任务。
史料二:“(汉朝)开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城向西边延长出去。古长城之向西延长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护新开的通中亚的大道,秦始皇的长城纯粹是一种防御的性质……但是汉武帝的长城用意乃是作为大规模的前进政策的工具。”
——《斯坦因西域考古记》
从史料二,我们发现秦始皇的长城主要起防御作用,防御匈奴对内的攻击,而汉长城主要用意是作为大规模的前进政策。
汉长城具体的功能是保护新开通的通中亚的大道,这条大道就是丝绸之路。这样的功能就体现了它大规模的前进政策。
史料三:据《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元年(84)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朝商贾交易。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
丝路何以通畅
方法指导:1.阅读设问,明确探究内容。2.结合设问,在史料中划出与探究有关的关键词。3.联系史料和教材69页内容、完成探究任务。
史料三中“北单于”可以判断他应该是匈奴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朝商贾交易”可以读出丝路通畅促进了经贸发展,匈奴人和汉族人做生意肯定促进了民族融合,因此他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共同保障丝绸之路的通。
探究与讨论
结合材料与书本,独立完成下列问题后再与同学交流
有人说,长城是封闭保守的象征。有人认为,长城在向西开拓推进和保障思路畅通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你同意哪种观点。
以悬泉置驿站为例,你认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等保护丝绸之路的举措是否有效。
在你看来,丝路畅通与经贸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社会秩序等因素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丝路何处显魅力
甘肃嘉峪关东北郊魏晋时期(220—420)墓室中出土的砖壁画
——墓砖壁画的魅力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的邮票
甘肃嘉峪关东北郊魏晋时期(220—420)墓室中出土的砖壁画
提取墓砖壁画中的历史信息,说说丝路通畅后河西地区人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丝路古镇
丝路何处显魅力
——丝路古镇的魅力
类似图片可点击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一座重要的城市,敦煌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敦煌是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城市,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中原通往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地”,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它控制着东来西往的商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和中转站。
敦煌是汉族与西域各族进行贸易的中心。
通 畅
经贸发展
民族融合
社会稳定
汉王朝大一统
保障
促进
巩固
推动
阅读一本书:
《驼铃悠悠:中国古代丝绸路》
(作者:巫新华,四川人民出版社)
观看一段视频:
《丝路秘史》CCTV-10 探索栏目
课外延伸
关注一件事:
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古 代 丝 绸 之 路
亚欧大陆桥与昔日的丝绸之路相比较有什么优势呢?在今天有着什么重要作用呢?
1.经过的国家更多,到的地方更远
2.交通工具:骆驼,马──洲际铁路,火车
3.节省时间,节省运费
4.东西方沟通:间接──直接
探究载体:
地图、史料、文物古迹……
探究方法:
古今地图对比法,史料阅读法、史论结合法……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