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 (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 (24张PPT)

资源简介

第一个王朝
世袭制
青铜铸造业、甲骨文
分封制、礼乐制度
约公元
前2070年
约公元
前1600年
公元
前771年
 公元
前1046年
商朝
建立
夏朝
建立
西周
建立
西周
灭亡


周武王
第二课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
春秋BC770年—BC476年
战国BC475年—BC221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为“东周”。
(一)东周建立: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死,
西周灭亡。
因孔子编写的记载这段历史的史书《春秋》而得名。
因各诸侯国以兼并或自保为目标,连年交战而得名。
东 周
  “周辙东,王纲堕。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春秋诸侯争霸的发生的背景是怎样的?
——摘自《三字经》
以上描述告诉我们哪些历史信息?
【译文】自从周平王东迁国都后,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了。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而游说之士也开始大行其道。?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一是战国时期。春秋时的齐恒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战国的七雄分别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骨耜(si)
牛耕
铁农具尖锐、便于翻土;种类增多,适宜各种条件的土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产能力和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促使生产关系发生变革。
铁 犁
(1) 生产工具发生了怎样的改进?
(二)春秋时期:
1、诸侯争霸发生的背景
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
劳动效率提高,促进生产发展
周天子经济实力衰落
诸侯日益强大
(周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2)生产工具的进步带来什么影响?
作 用
(强大的诸侯通过战争和会盟等手段吞并或奴役弱小的国家和部落,扩展领土,掠夺财富,并强迫其他诸侯承认自己的霸主地位。
齐桓公首先称霸
称霸的标志: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
2、春 秋 五 霸
温馨提示:
结合书本14页资料,可以从齐国所处的地理位置,齐桓公的为人和谋略等方面进行思考。
齐桓公为什么能最先称霸?
材料1:齐国在今山东省的北部,是东方的一个大国。它地处海滨,拥有丰富的鱼盐和矿藏,从太公(姜尚)开始,就“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到了春秋年间,农业、手工业,特别是冶铸、纺织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齐国是靠近大海的东方大国,物产丰富,而且不易受中原诸侯的侵扰。
(1)从地理位置看:


材料2:齐桓公即位前与其兄公子纠争夺君位。纠的部下管仲曾领兵拦截他,一箭射中其衣带钩。齐桓公即位后誓报一箭之仇,但它的臣下极力推荐管仲,说齐国要称霸,非用管仲不可。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并尊称其为“仲父”(古代帝王对宰相的尊称)
(2)从个人因素看:
齐桓公不计前嫌,善于用人。
齐桓公
材料3:司马迁曾说:“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3)从内政上看:
管仲改革的积极作用。
①管仲帮助齐桓公改革军制和内政,发展经济;
②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抗击威胁中原的周边民族;
③组织联军,阻挡楚国,树立威信。
请结合课本知识,
思考:管仲是如何“帮助”齐桓公的?
“尊王攘夷”实际上是一种外交策略,就是在尊重周天子的前提下,联合其他诸侯抗击北方的少数民族和北上的南方强国楚国,从而捍卫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
(4)从外交上看:
“尊王攘夷”大大提升了齐桓公在诸侯国中的地位
1、优越位置——背山面海,资源丰富
3、雄厚实力——管仲改革,富国强兵
4、高明策略——
尊王攘夷,
深得民心
2、个人因素——不计前嫌,善于用人
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
退避三舍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卧薪尝胆
——
——
越王勾践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1)对比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战国时期(BC475年-BC221年)
1、战国七雄
(2)找到战国七雄的位置,指出他们相当于今天的哪些地区
齐:山东东北部; 楚:长江流域; 秦:关中地区; 燕:华北、东北; 赵:在今河北; 魏:在河南; 韩:在河南、山西一带。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
(3)战国七雄与春秋五霸进行的征战活动在目的上有什么不同呢?
  春秋五霸以称霸诸侯,做诸侯之长为目的;战国七雄以灭掉其他各国,自己统一天下为目的。
规模更大,更加残酷,对社会经济发展破坏性更大,影响更广泛。
(4)推测战国时期战争可能具有的特点?
二、战国时期
面对残酷的战争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各国的君主会采取什么措施呢?
成 效
措 施
国 王
国 家
影响最大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改革)
李悝变法,发展经济,改革军事
吴起变法,加强中央集权
商鞅变法
学习胡服骑射
商鞅变法
商鞅是卫国公子,姓公孙,名鞅。后因变法有功,被封在商地,所以又称商鞅。他非常推崇法家学说,立志革新政治,起初在魏国未受到重用。公元前361年,他来到秦国,曾三次向孝公进献富国强兵之术,提出变革政治主张,得到信任和重用,开始进行变法。
材料一:秦国变法前的社会状况:
  1.平民弃农经商,土地荒芜,粮食歉收。
  2.奴隶主残酷剥削,奴隶消极怠工。
  3.奴隶主无功受禄,士兵无升迁机会。
  4.因权力过大,各地贵族叛乱经常发生。
探究思考
1、商鞅是如何针对性地解决秦国的社会问题的?
承认土地私有
奖励农耕
奖励军功
建立县制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一周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战国策》)
1.结合书本和材料一、二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材料:一
立木取信
社会角度:改革会遇到各种阻力,人们难免有观望、等待和逃避等心态,只有通过“取信于民”才能显示改革者的决心,排除人们的观望情绪,推动改革的顺利实施。
2.材料一“立木取信” 在今天是否还有意义?
取信于民;秦孝公的支持;符合历史潮流;
商鞅具有献身精神和顽强毅力
个人角度:做诚实守信的人。
探究规律
春秋第一任班长——小齐
战国超神模式开启者——老秦
思考:二者的成功之路是否有相似之路?
都进行过改革
改革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