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48张PPT+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01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48张PPT+素材)

资源简介

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课标:
2-2-1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
2-2-2 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2-2-3知道从秦代到清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
2-2-6列举实例,展示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成就和特点,知道古代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
教材分析:
“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重点讲述了北宋的建立,结合生动的案例,突出宋初统治者所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分析原因,阐明其影响,同时,课文通过阅读卡的形式,介绍了北宋中期王安石改革的背景和目的及其失败的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北宋建立及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认识北宋中央集权的政治特色。
2.了解王安石变化的背景、目的及其失败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符合了广大人民的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3.北宋科举制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封建政权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北宋建立后所采取的措施,认识北宋中央集权的政治特色。
难点: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当时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教学策略:
1.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
2.通过材料分析,让学生明白“论从史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感受不同的学说观点,增加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简介宋朝的特点导入。

环节一:北宋的建立
1.出示“陈桥兵变”的图,指导学生结合书本讲述过程。
2.师生共同总结陈桥兵变,宋朝的建立:时间、地点、经过等内容。
①时间:960年;
②地点:东京东北的陈桥驿
③人物: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他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拥
立他做皇帝,史称“陈桥兵变”。
④结果: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3.出示北宋地图,指出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但随之而来的是几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北宋政权并不是一个统一了全中国的王朝。
①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进行统一南北的战争,基本
上削平了南方的割据势力。
②宋太宗(宋太祖的弟弟):979年,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
的分裂局面。

环节二: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1.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①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的稳定。
②赵匡胤建立宋朝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③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兵变”当上皇帝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探究: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都有哪些?有什么影响?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阅读课文后进行归纳。
项目 措施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其他
教师指导下,学生完成表格。并学习相关的“杯酒释兵权”等故事,补充史料,加深对宋初中央集权措施的理解。
(1)集中军权
①宋太祖解除禁军(国家正规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
②陆续削减节度使的实权,使其徒有虚名;
③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④设立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而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之权,使
其互相牵制。
⑤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统兵将领不随军调动,以防止武将专权。
⑥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以达到
“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目的。
(2)集中行政权
①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A.北宋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B.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
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②在地方上:知州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各州又设通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
B.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互相牵制。
(3)集中财政权和司法权
①北宋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
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②为了扭转节度使控制地方司法的局面,规定地方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
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这就把地方的司法权收归了中央。
3.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和影响
①结果:北宋初年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
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影响:
A.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
B.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C.地方上财政困难。
D.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环节三:王安石变法
1.出示问题: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目的、时间、人物、措施、影响、失败原因等,让学生带着问题看阅读卡。
2.学生回答自主探究的结果。
3.教师指导。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简单列表格,供学生浏览。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北宋的建立,宋初统治者所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
拓展性学习作业
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和随后进行的王安石变法,对“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有什么启发?

环节四:科举制度的发展
1.北宋科举制的完善
①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
②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③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
④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
2.北宋科举制的作用
①为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
②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
③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板书设计:


1069年王安石变法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960年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分期
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战国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封建社会的分裂与民族大融合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1年)
封建社会的繁荣与鼎盛时期——
隋、唐(581年—907年)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与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时期——
五代、 辽、宋、夏、金、元(907年—1368年)
唐朝
五代
十国


后唐






北宋
南方吴越、南唐等九个政权,以及山西的北汉
907年
960年
979年
回顾:五代十国政权更迭的简况
第四单元第3课
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宋元: 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
时间:
地点:
人物:
经过:

结果:
公元960年
赵匡胤
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陈桥驿
陈桥兵变和北宋建立
(宋太祖)
课堂思考一:
北宋是怎样建立的?
北宋采取什么战略方针来统一南北?结果怎样?
思考1:北宋建立的方式与西汉、唐朝有何不同?
1)西汉、唐朝是借农民战争之机建立的。
2)北宋王朝是通过兵不血刃的兵变而建立的,社会未经大的动乱。
北宋王朝建立与下列哪一王朝最相近: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隋朝
隋朝
①战略方针:
思考2:宋太祖为什么要采取这一战略方针?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1)北宋统治者认为,北宋当时的军事力量对契丹建立的辽政权还没有必胜的把握,只能在宋辽边境采取守势。
2)地外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军事实力较弱,更重要的是这些政权的统治区域大都物产丰富。
因此,宋太祖采取首先消灭南方割据政权,然后再取北汉和收复幽云地区的战略部署。

北宋的局部统一
平定南方各国和攻取北汉以及收复幽云十六州,是完成全国统一必不可少的两大历史任务 。
但是这两件事不可能同时进行,而只能根据实际力量,按照轻重缓急,来确定用兵先后。
“先南后北”
“先易后难”
②过程:宋太祖基本上削平了南方的割据势力;宋太宗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思考3:你认为北宋是否统一了中国?为什么?
没有统一。
因为:北宋的统治区只占有原来的五代十国范围,不是全国统一。
那时东北有辽、西北有高昌、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等,是几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因此教材只是说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西夏
吐蕃
大理
北宋的局部统一
一、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1、北宋的建立
——陈桥兵变(960年)
时间、地点、人物、结果
2、分裂局面的结束
人物:
时间:
战略方针:
宋太祖、宋太宗
960年—979年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1、背景:
2、措施:
二、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课堂思考二:
请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
影响到政局的稳定。
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
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宋建国时分裂割据的现状
1、背景:
2、措施:
二、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课堂思考二:
请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①集中军权
②集中行政权
③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④发展科举制
看材料:(太祖)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曰:“唐末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也,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它奇巧也,惟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试问: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
赵普认为根本原因是:
藩镇节度使兵权太重、君弱臣强。
最大限度地把政权、财权、军权从地方藩镇手中夺取过来,收归中央,集中到朝廷皇帝手里,以达到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势力复辟的目的。
961年的一天,宋太祖宴请石守信等大将。席间,宋太祖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当上皇帝后,却整夜不能安睡。”石守信等人忙问原因。宋太祖答道:“假如有一天,你们的部下贫图富贵,也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那时事情也就由不得你们了。”石守信等人非常惶恐,跪倒在地,问该怎么办。宋太祖说:“你们不如放弃兵权,买良田美宅,享受富贵,欢乐一世。这样,君臣之间互不猜疑,岂不很好?”石守信等领会了皇帝的用意,第二天全都称病辞职,交出兵权。
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
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
禁军轮流驻防京师

目 措施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为什么禁军要轮流驻防京师?
军事
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
—— 《宋史兵志》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而统军的将领并不随军调动,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的局面
集中军权
①解除禁军将领 石守信等人的兵权;
②陆续削减节度使的实权;
③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④设立枢密院;
⑤实行更戌法;
⑥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入选禁军,半数拱卫京师,半数驻守各地。
以达到“强干弱枝”“内外相制”
造成了“兵将分离”
使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枢密院和领军将帅互相牵制。
以分割兵权
以收回功臣大将的兵权。
976年
997年
1021年
1048年
人数(单位:万)
北宋禁军激增
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
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
禁军轮流驻防京师
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加强皇帝的权力。
削弱军队的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

目 措施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例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首先从集中军权开始,其原因不包括( )
A、当时的社会背景的需要B、他本人经历的体会
C、历史经验的借鉴 D、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
例2:在北宋的军事部署中,最能体现其“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目的的是( )
A、解除朝中大将兵权 B、解除地方节度使兵权、
C、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D、禁军分别驻守京师与地方
为什么当知州,不愿意当地有通判呢?
通判,是宋朝新设立的一个官职。也叫监州,是朝廷派来监督知州的。
政治
北宋时期,要派一个朝廷官员(最爱吃螃蟹)去地方担任知州,问他想去哪里?
他说:“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可也。 ”
——《归田录》欧阳修
集中行政权
(1)中央:
设参知政事——行政权
设枢密使——军权
设三司使——财政权
分割宰相职权
(2)地方:
文官任知州,通判监督
“三岁一易”
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
但官僚机构庞大,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但却导致官僚机构的迅速膨胀。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铜钱
金银
禄米


官多奉高
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
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
禁军轮流驻防京师
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加强皇帝的权力。
削弱军队的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
解除节度使的权力
增设机构
加强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削弱地方力量。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开支庞大,形成“积贫”。

目 措施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例: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B、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C、丞相权力不断削弱
D、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A、集中财权:设转运使



B、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

③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扭转节度使控制地方司法的局面。
集中财政权
——设转运使
影响: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但地方经费减少,不能调动地方积极性,造成地方贫困。
集中司法权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死刑报中央核准
“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
思考2:北宋是怎样在地方财权和司法权上来加强中央集权的?
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
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
禁军轮流驻防京师
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加强皇帝的权力。
削弱军队的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
解除节度使的权力
增设机构
加强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削弱地方力量。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开支庞大,形成“积贫”。
派官员到地
方管理财政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造成地方财政困难

目 措施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发展科举制
开创 :隋朝
完善 :唐朝
发展表现 :

严格程序、简化科目、完善方法、增加名额
作用 :
扩大了政权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考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定制。
糊名法
思考3:科举制开创于什么朝代?完善于什么朝代?
到北宋又有了哪些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
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
禁军轮流驻防京师
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加强皇帝的权力。
削弱军队的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
解除节度使的权力
增设机构
加强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削弱地方力量。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开支庞大,形成“积贫”。
派官员到地
方管理财政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造成地方财政困难
崇文抑武,选拔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
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
武将群体长期遭受打压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目 措施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1)隋朝兴起:
科举制发展情况表
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
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隋文帝 隋炀帝
(2)唐朝完善: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增加考试科目
增加取士的人数,创武举和殿试
高官主考,提高科举地位
(3)北宋发展科举制严格考试程序、严密考试方法、
减少考试科目、扩大录取名额
你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
它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科举制得到较快发展。但是,从历史影响上看,它强化了“为当官而读书”的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文化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神童诗》宋?汪洙
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
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
禁军轮流驻防京师
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加强皇帝的权力。
削弱军队的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
解除节度使的权力
增设机构
加强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削弱地方力量。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开支庞大,形成“积贫”。
派官员到地
方管理财政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造成地方财政困难
崇文抑武,选拔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
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
武将群体长期遭受打压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君臣礼仪的变化

目 措施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1、背景:
2、措施:
二、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3、特点:
4、影响:
课堂思考二:
请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称雄干政的教训,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因为文人不懂军事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低下。
2、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
有利于统一,防止分裂;但导致地方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低下,中央机构人浮于事,造成冗官局面。
3、弱枝强干,守内虚外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原因。
4、发展科举制
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了官僚队伍的庞大。
课堂思考三: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试分析北宋中央集权强化的特点。
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与唐朝相比,其主要的特点是:( )
A、加强对中央的控制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D、加强对人们思想到控制
B
总结:用史实说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
积极: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消极:
削弱军队战斗力、削弱边防力量——形成积弱局面
机构重叠,官员冗滥
财政困难——形成积贫局面
造成了北宋“三冗二积”的局面
(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1)理论基础:战国时期韩非子法家思想为其形成
奠定理论基础。 ——(商鞅变法)
(2)确立:秦统一后,政治上,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颁布秦律。文化方面,书同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规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巩固:西汉武帝时,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
(4)完善:隋唐时期,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5)加强:北宋时期,统治者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政权和司法权,发展科举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6)空前强化:明清时期——未完,待续……
归纳:回忆秦朝到宋代中央集权加强的主要史实,分析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我们从宋太祖的政治改革中可以吸取哪些教训?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
课堂小结:
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奠定基础
强化中央集权
背景
措施
特点
影响
《清明上河图》街景
1
2
3
北宋王朝收支情况表
年代 收入(贯) 支出(贯)
1021 15085万 12677万
1049 12625万 “所出无余”
1065 11613万 13186万
1、背景:

2、目的:
3、时间:
4、人物:
5、措施:
5、影响:

6、失败
的原因:
王安石变法
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同时,边患不绝,民族矛盾加深。
实现富国强兵
1069年
王安石(宋神宗任用)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
每年青黄不接时,官府向农民提供种子或贷款。收获后,农民以20%的利息偿还。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赋税.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把农村人户以保、大保为单位编定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名称 内容
青苗法
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
农田水利法
保甲法
1、背景:

2、目的:
3、时间:
4、人物:
5、措施:
5、影响:

6、失败
的原因:
王安石变法
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同时,边患不绝,民族矛盾加深。
实现富国强兵
1069年
王安石(宋神宗任用)
新法推行后,农业生产有所改善,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国家军力有所增强。
变法过程中出现了损害百姓的情况;危及一些社会阶层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960年陈桥兵兵建立北宋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1069年王安石变法
小结:
古为今用
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和随后进行的王安石变法,对“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有什么启发?
实质:五代以来军阀夺权斗争的继续。用和平手段,达到政权和平过渡
宋代周,与历史上哪一事件极为相似?
历史上隋代北周,
一、是权臣夺权
二、是夺权前前代经历成功的改革,加强了国力
三、是都发生在我国政治的中心地区北方
四、是后继统治者都很有作为;创立制度文化,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