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历史背景:内容:意义:时间:1978年12月(20世纪70年代末)A.思想上:全面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以及以前的“左倾”错误,坚决地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C.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B.政治上: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文革后,拨乱反正任务艰巨,“两个凡是”使左倾错误继续,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从会议内容看,全会完成了哪些转变?①从”两个凡是”到实事求是;②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从封闭、墨守成规到改革开放。 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极大地推动了思想解放……第二次在毛泽东领导下,建立新中国、完成三大改造,真正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在邓小平领导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农村改革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迅速改变着中国农村的面貌。B.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作用(意义):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改革的突破和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也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实行以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初为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采用,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 开始,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首先掀起改革浪潮的地方主要做法:(地位)(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越)材料:2012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改革要既有顶层设计,又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改革有“顶层设计”,又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请以我国20世纪70年代的史实加以说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小岗村农民首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P47-48新中国成立以来,推动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共同作用?其根本目的是什么?措施:①1952年土地改革; ②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1978年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共同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根本目的: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一五”时期(1953—1957)抉择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如果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社员签订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第一步:在沿海地区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位于广东省)、厦门(位于福建省),1980年 。首先推行开放的地区:沿海地区(地理位置特点)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汕头(最早的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试验田)深圳珠海厦门既是新中国第一批设立的经济特区,又是近代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设立经济特区的作用(目的、意义): 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为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第二步: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海南1988年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浦东上海浦东金融贸易区上海浦东开发区D.现在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转向城市是在哪次会议以后?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A.会议内容:B.会议意义: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认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国迈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转向城市的关键性一步,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