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7世纪初,中国人口已近2亿; 19世纪初,中国人口超过3亿,占世界总人口三分之一。 你认为当时农业的哪些进步 有助于缓解人口大量增长带来的 粮食紧张问题?1.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北方黄河流域形成了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南方长江流域采用多种形式的一年两熟制闽江和珠江流域一些地区形成一年三熟制一、农业2、大量新品种被培育出来3、引进外来品种 宋代有句民谚“苏湖熟,天下足”,(“苏湖”指的是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 为什么会发生民谚中的变化? 江南地区种植粮食的人快速减少去从事手工业发展 谚语的变化明清时期,民间流传着“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人们大力开垦土地,其中以湖南、湖北等地最有成效。各种水利设施的兴修,使耕地面积持续扩大,多余的粮食贩卖到其他地方 ) 二、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十分繁荣表现1:1、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全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基地 榨油、粮食加工、制瓷、采矿、冶铁、造船等手工业的发展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明清时期,在江南地区,流传着“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 从谚语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景德镇的繁荣 书本P9阅读卡你能得到什么信息?表现2: 明清时期的手工业在工具、技术、产品质量以及行业种类、规模、产量上超过前代; 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和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合作探究一 一位法国传教士这样描述清代景德镇的瓷器制作过程——这一劳动在同一工场内是由许多工人分别进行的。第一个工人:我负责把圆形色线绘在瓷器的口缘上;第二个工人:我描绘花的轮廓第三个工人:我接着晕色。这一伙人专门画山水,而另一伙人就专门画鸟兽。”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当时手工业生产有什么突出特点? 分工协作资料1:明朝中后期在丝绸业出现了“以机杼致富”的“机户”和为“机户”纺丝织绸的“机工”。“机户”一般有一定数量的织机,雇佣工匠数十名,多的甚至可达数百名,形成了“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即“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关系。资料2:“机工”各有专能,一般有固定的雇主,按日计酬。找不到雇主的往往“黎明立桥以待,什百为群,延颈相望”,如果失业,则“衣食无所”。资料3:有位技术精湛的熟练织工,因对所得报酬不满,要求机户增加工资又遭拒绝,便愤而辞职。另一位机户见他技术熟练、产品精致,认为“得此一工,可胜十工”,就同意以双倍工资雇佣他。 (1)资料中的“机户”和“机工”各指什么? (2)与传统的封建生产关系相比,“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关系有什么特点? 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带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特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是否意味着当时我国就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呢?合作探究二三、商业的发展1、传统大城市的繁荣与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明代学者何良俊针对当时的人口流动现象评论说:自四五十年来,赋税日增,徭役日重,民命不堪,遂皆迁业。……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合作探究三结合资料,分析明清时期人口流动的趋势,以及原因。趋势:从地域上看,从农村流向城镇; 从行业上看,从农业转向商业; 从数量上看,从事农业种植的人数减少,经商的人数大增。原因:农民的赋税和徭役越来越重是主要原因之一;与商品流通的扩大、市场需求旺盛也有很大关系。 3、商帮的形成三、商业的发展原因:商品生产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以及工商业市镇的兴盛,给商人的活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著名的商帮:徽商、晋商等。四、对外贸易的发展茶叶、生丝、土布、瓷器等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深受欢迎欧洲人为了购买这些商品,支付了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不断增长。 出口>进口(出超)出口<进口(入超)归纳总结、巩固技能农耕文明的繁盛1、农业:技术进步;品种增加2、手工业: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3、商业:大批工商业市镇兴起并兴盛4、对外贸易:活跃注意加强读图和分析材料题的能力 阅读书本P11资料提完成回答问题出口>进口(出超)出口<进口(入超)问题一:结合课文与上述资料,说说清朝前期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问题二:归纳一下明清时期农耕文明的繁盛体现在哪些方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