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高中化学论文两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标准高中化学论文两篇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浅谈农村化学教学中的思维教育
摘 要 : 化学的概念、定理、定律等,都是思维的结果,所有的化学发明创造都含有思维的结晶。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 : 化学教学 农村化学 思维教育
一、化学学科特点
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是“以化学实验为基础”,这是化学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标志,也是化学学科的生命线。在化学教育过程中,总是引导学生从认识具体的物质和现象开始,从已经获得的化学知识开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进而实践(特别是实验)活动去形成化学知识。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心理学认为,思维能力是人们运用思维方法,间接概括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它是智力结构的核心,是发展各种能力的基础。
化学教学是中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学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要以广泛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基本技能与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
二、农村化学教学
农村学生他们生存的环境、所接受的文化科学教育和参加的实践活动比较少,而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前提,它制约着获取知识的速度、深度、广度。因此在教育农村学生时先要捉住他们的心理特点与接触面来进行备课与授课。良好的教育方法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低劣的教学方法必然妨碍学生能力的发展[1]。德国教育家狄更斯说:“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教学生发现真理,使学生在侧重培养和发展能力的教学过程中获得理解深刻的“活知识”。例如:教师通过分析氧气的性质,使学生理解收集氧气的方法,进而让学生动手进行收集。当学生再学习氯气时,自然会根据氯气的性质,推理得出其收集方法。
三、化学思维教育
化学学科内容十分丰富,非常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对比、判断的能力和穿越时空的想象力。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可通过课堂教学、课后辅导、课外化学科技活动等途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做法是:
第一、调动求知欲,激发学生思维的内在动力。
农村学生比较爱以不寻常的眼光观察世界,喜欢对传统的观念挑战。他们内心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和求知欲,不仅仅满足于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理解“为什么”这种求知欲,正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内在动力,我们必须充分将其调动起来。
在农村学校中,实验室比较简陋,有些药品不齐全,这时教师尽力去准备药品,给农村学校的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记录和处理数据;引发他们进行科学抽象、提出假设、作出结论等。学生通过亲自动脑与动手,运用他们的感觉器官和头脑进行认识加工,实现化学教学过程的两个飞跃,不但使学生的化学知识得到增长,而且能力也得到培养和发展,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训练他们的科学方法[2]。
在农村学校中,教师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实验操作机会,才能较快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首先,要尽可能把一部分演示实验改为随堂边讲边做实验;其次,多做一些学生选做的实验;第三,要组织学生根据身边的物质做小实验和小制作。化学教学中,有些教师怕麻烦,不做或很少做实验,只在黑板上画实验,要学生背实验。这是错误的做法,结果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影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化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引导学生养成全面观察的习惯。同时教师的每一项操作技能练习,都要有明确的目的与要求,都要有科学道理。学生只有明确操作练习的目的要求,理解其科学道理,才能调动他们的练习的积极性。
第二、扩大知识面,打好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的基础。
同一学科内的知识之间可以相互促进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也可以相互理解。例如,学生拥有良好的数学和物理学知识,肯定可以促进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从这个意义来说,加强“双基”教学,拓宽知识面,就能打好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
第三、设计疑难问题,指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思维常由产生疑难问题开始,以解决疑难问题而告终。没有问题就无从思维。因些,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提出质疑,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产生疑难问题仅仅是思维的良好开端。要使思维深入下去,还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方法训练。疑难问题提出后,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启式,点拨式的讲解,铺设思维的台阶,减少思维难度;另一方面,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条理性、严密性、系统性和灵敏性。例如,在离子化合物概念的教学中,首先出示问题:
1 金属钠在氯气在反应时,电子是怎么转移的?
2 反应的结果生成什么物质?
③为什么氯化钠为离子化合物,氯化氢为共价化合物?
指导学生思考前一个问题时,应启发学生分析比较钠与氯元素原子半径的大小,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原子核对电子吸引力的强弱,他们自然就会理解钠原子必须把最外电子层的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层上,结果必然生成离子化合物。当理解了这个问题之后,后一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第四、运用教学思路,培养学生思考的技能技巧。
教学思路就是根据科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思维特征,设计一条适合学生已有智能水平,有目的地促进发展认识的途径,让他们循着正确的思维线索,探求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例如“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思路是:
①首先分析影响气体体积的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②其次分析相同物质的量的气体分子数;
③最后分析影响气体分子之间距离大小的因素;
④总结得出气体摩尔体积的结论:1mol的任何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L;
⑤还可以进一步推论出阿伏加德罗定律: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即“四同”规律)。
这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由分析到综合的教学思路的典型例子,是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思考技能的代表。
四、结论
当前,我国的化学科学技术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但大多数农村中学化学教学的水平、教学设施都远远落后面。农村化学教学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争取在有限的中学化学教学时间内,使学生在学好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不断地从化学科技技术的进步中汲取新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卢秀安主编.现代心理学纲要.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
[2] 刘舒生主编.教学法大全.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农村中学实施化学新课程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摘 要:农村中学因地域性、人文素质、办学条件的局限,在教学方式和质量上与城市学校有一定的差距,特别在化学课程中尤为明显。随着新一轮课程教育改革的全面实施,如何利用农村中学现有的条件更好地实施化学新课程教学,给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化学教改面临着新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挑战,把化学新课改的精神落到实处,文章着重探讨在农村中学中开展化学新课改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中学;化学
化学新课程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具体而言就是要以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基本的课程目标。以核心的化学知识内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内容以及体现化学、技术和社会相互作用影响的内容作为主要课程内容。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给农村学校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农村中学由于在经济条件、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等多方面参差不齐,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成效。因此,这些问题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探讨解决之道,才能更好地推行新课程改革。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客观条件的制约
大部分农村中学由于经费的缺乏,没有合格的化学实验室,也没有专职的实验员,缺乏足够的化学仪器和药品。更不要说新教材中所出现的先进的仪器,如玻璃离心管。老师们也没有见过,只能凭经验讲授,这样就成了老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效果可想而知。我们知道,硬件设备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物体灵活变通,这就对农村化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
在农村中学,老师们普遍认为考试成绩才是衡量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唯一标准,而且课堂上教师还是主体,“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依然是主流的教学模式,多年来形成的“听、记、背、练”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这势必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只会被动地听老师讲、被动地记笔记,也就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显然,这样的学习气氛是很难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不但要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而且还要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三)教师专业素养的制约
农村现任教师中,很多虽然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书以及相应学历,但他们常年固守在乡村学校,与外界交流较少,知识更新较慢,造成知识陈旧老化,思维呆板迟钝,教学水平、教学技能和综合素质没有与时俱进。农村的化学教学普遍存在教学手段落后,教师素质偏低的现象。
在农村中学,一部分教师忽视了自身的知识积累,而过于依赖教材和教参。照本宣科,忽视身边的生动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难以引发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兴趣。教师理解新教材、建构教学思路、选择教学素材和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质量。化学新课程中问题多以探究型问题出现,问题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呈现多样化趋势,很多答案是开放性的,如:空气成分测定中的讨论,二氧化碳实验的设计,实验不成功原因分析等等,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非常有效。但这对农村化学教师来说,增大了教学难度,对课堂内容难以把控。
(四)化学教师隐性工作量大,教师进行探究性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大多数农村中学没有专职化学教研员,而是由化学教师自己代劳,实验的准备工作一般由化学教师兼做,或虽有实验员,但其不懂化学实验。这样一来,无形中给化学教师加大了工作量。对于新课标提出尽可能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很多教师指出准备探究性实验工作量太大,学校领导不记入课时,这样费时费力又不讨好,极大地挫伤了教师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热情。
(五)考试体制的制约
现存的中考的考试体制与新课程改革要求不协调。现存的考试体制使学校和师生还是面临着巨大的升学考试的压力。为了提高升学率,化学老师着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出现了一些偏离课程改革的行为。如讲课内容以考试大纲为主,不考的不讲,再比如提前结束新课而延长复习时间等等。这样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不利于课程改革。
以上我们分析了农村化学实施新教改所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立足农村学校的实际,寻求提高化学新课改效果的有效途径。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打破客观条件限制,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化学教师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虽然,农村的办学条件有限,实验设备简陋,但是教师可以有意识启发学生利用生活用品或废品代替或自制实验用品,并且能“一物多用”,这既能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素质,激发学生对化学仪器以及实验代用品的使用兴趣,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也能树立节约和环保意识。比如把洗气瓶可以收集、储存、测量气体的体积、净化气体,还可以用作启普发生器和气液反应器。再比如用废金属代替化学实验中铝、铁、铜等,用植物的花、叶自制酸碱指示剂。
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要注意理论结合实际,在生活中多搜集资料,注意搜集生产、生活中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以弥补条件性课程资源的不足。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强化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讲课要多引用与生活相关的知识,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加深理解。比如在讲解酸碱中和的原理时,可以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热水壶用久了,就会有水垢,我们的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可以用醋酸除掉,为什么呢,因为水垢是碱性的,而醋酸是酸性的,酸碱中和。这样讲解学生们理解比较深刻。再比如带领学生参观附近的厂矿企业,像化肥的生产、农药化肥的施用,其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可以和学生们讲解,寓教于乐,学习的效果更好。
除了教材外,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报刊、电视查阅和搜集有关化学促进现代科技和生产发展的事例,相互交流、讨论,来增加自己的化学知识,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打破传统的应试考试体制,强调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化学课程标准》中确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目标,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智育,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心理、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既然有了新的教学要求,那么考察教学效果的方式也应该有所调整。所以新《标准》在纸笔测验的基础上,提倡另外两种新的评价方式,即“化学学习档案”袋评价法和活动表现评价法。 这种考试方式通过具有实际背景的、综合性和开放性问题的书面考查,既了解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程度,又突出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考核。
另外,我们可以借鉴外国的成熟的考试测评机制,引入“过程评价体系”。是一种重视过程评价、强调问题分析的测试方法,着重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新课改中所提倡的真正素质教育是相吻合的。
(三)打破传统教学观念,注意教学方法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把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的过程。
但是,老师们在这方面存在认识误区,他们普遍认为重视知识就是重视知识点,而重视知识点就是扣住细节。很少考虑知识细节即具体性知识之上的东西,如知识的来龙和去脉,以及知识的认识功能等。例如,老师们关注氧气跟木炭反应的具体现象的规范表述,却忽视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氧气跟木炭的反应,忽视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化学变化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忽视启发学生体会同样一个反应既可以表示氧气的化学性质也可以表示木炭易于燃烧的性质。
所以,老师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束缚,制定教学目标以及实施教学时要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逐步形成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基本流程为课前设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化学课本;交流合作——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用反馈——将学生探求知识的触角引向课本外无限广阔的领域;拓展探究——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鼓励和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四)老师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
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并了解最新的知识。要认真学习《化学课程标准》并深刻领会课改精神,仔细钻研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
除了化学专业知识以外,老师还要了解相邻学科的知识,比如生物学和物理学,在讲课时才能把这些知识串联起来,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五)加强学校和老师之间的交流。
个人的时间、精力和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要使教改活动能顺利地实施进行,同科教师要通力协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使全体教师能参加教改,联合攻关,有利于教改向纵向深入发展。另外,学校之间也要加强合作,分享心得体会,借鉴经验,教学方法共享、教学资源共享、集体备课。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农村地区的小学实施起来尤为艰苦。但是我们坚信,只要与这项工作有关的人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参与进来,尽自己的职责,献自己的力量,新课改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邢思珍. 新课改中农村中小学面临的困境、原因及对策[J]. 教育探索, 2008 (7).
[3]《课改:农村学校面临的挑战》云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通讯,(10).
[5]李建平.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课程专家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J]. 重庆教育,2002,(3).
[6]王殿林. 农村中小学新课改的困境及对策[J].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8 (2).
[7]高伟霞,王金铎. 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7 (4).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