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轮复习2019年中考社会法治一轮复习人类文明的发端与农业区域文明考点13 概述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列举它们重要的文明成就,知道它们对后世的影响(b)考点14 知道百家争鸣及其对早期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a)考点13 概述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列举它们重要的文明成就,知道它们对后世的影响(b)一轮复习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P18-26考点解析1.了解希腊两个典型城邦,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和特点,认识克里斯提尼改革的意义。2.描述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对外扩张和版图范围,了解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转变,知道屋大维在罗马帝国历史中的地位。3.列举实例,说明古代希腊罗马的重要文明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理解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源”。知识梳理一、古代希腊的政治体制1.城邦的涵义与特征:涵义:城邦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国家,包括周边的一些村落,面积不大,人口不多。特征:城邦的突出特征是小国寡民。2.城邦的出现: 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约两百多个小国,史称“城邦”。城邦制度是希腊文明的一大特色。知识梳理一、古代希腊的政治体制3.城邦的出现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海岸线崎岖,天然良港众多,岛屿星罗棋布。海洋和重叠的山峦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在这种地理环境下,众多蕞尔小国纷纷建立。图1 古代希腊4.城邦的重要代表:雅典、斯巴达。5.雅典的民主制度:项目 时间 执政者 阶段 影响 形成 公元前6世纪 克里斯提尼 确立 基本铲除了旧贵族的政治特权,扩大了公民权利,确立了雅典民主制度(陶片放逐法是当时维护雅典民主的有力措施之一)。 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 伯利克里 全盛 雅典的城邦民主制度达到全盛,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被称为古代希腊的黄金时代。 内容 A.雅典的全体成年男性公民普遍参与国家政治,共同决定内政、外交、和平与战争等重大问题。B.雅典公民还享有各种优惠权利。如为鼓励和保证公民积极参政,城邦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C.城邦还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鼓励他们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 评价 A.从积极方面看,它具有专制统治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点,使公民得以享受更多的权利,积极主动地参政议政,在当时看属好的制度。它的民主制度为后世民主制度的典范。B.从消极方面看,这一民主制度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真正能享受这种民主的人只占少数,并不是今天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雅典民主制度的实质:雅典公民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基础上的奴隶制民主。) 知识梳理 伯利克里发表演说 :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的,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你怎样评价雅典的民主政治?具有双重性:积极性:消极性:使公民得以享受更多的权利,有利于公民积极地参政议政。它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国人并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相关拓展知识梳理6、斯巴达的统治特点一、古代希腊的政治体制实行贵族统治,崇尚武力。6、希腊城邦制度的终结实行贵族统治,崇尚武力。知识梳理二、古代罗马的政治体制共和制度 时间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内容 罗马共和国设有人民大会和元老院。元老院是权力最大的国家机构,对罗马政治生活起到重要作用。在人民大会和元老院之外,还设有执政官、大法官、监察官和保民官等高级官吏。 实质 与雅典城邦不同,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是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的结合。 元首制(帝制) 时间 公元前27年。 背景 公元前1世纪,随着版图的迅速扩大,人口的日益膨胀和社会矛盾的不断复杂化,罗马的社会危机空前严重,共和国制度已经无力维持,先后出现了苏拉和凯撒实行的军事独裁统治。 建立 公元前27年,屋大维表面上自称共和国的“元首”,但独揽大权,成为实际上的皇帝。从此,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所取代。实质是君主专制。 知识梳理二、古代罗马的政治体制公元前8世纪中期前509年公元前27年公元2世纪395年476年罗马共和国建立罗马帝国建立地跨欧亚非分裂灭亡罗马城建立公元前2世纪地中海的霸主古罗马兴衰史知识梳理二、古代罗马的政治体制公元前8世纪中期前509年公元前27年公元2世纪395年476年罗马共和国建立罗马帝国建立地跨欧亚非分裂灭亡罗马城建立公元前2世纪地中海的霸主古罗马兴衰史元老院执政官人民大会(权力最大) 在元老院、执政官和人民大会三种权力之间,存在严格的制约关系,彼此相互牵制,保持平衡。这种政治体系被后人认为是古代经典的政治体系之一,对后世的影响巨大(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的渊源)。共和制度相关拓展知识梳理三、古代希腊、罗马的重要文明成就 (西方文明之源)1.古代希腊的文明成就:表现 代表人物 成就 哲学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A.古希腊人勤于思考、热爱辩论,涌现出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著名哲学家。B.现代西方人所使用的“哲学”一词就来自古希腊语,原意是“热爱智慧”。 对西方文化作出了开创性和奠基性的贡献 科学 阿基米德 发现了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 亚里士多德 创立了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和逻辑学等学科体系。 文学 / 希腊神话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奇葩。 荷马 《荷马史诗》是世界闻名的长篇文学作品,相传有盲诗人荷马加工整理而成。 埃斯库罗斯阿里斯多芬 古希腊是欧洲戏剧的故乡,诞生了“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多芬。 艺术 米隆 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之一《掷铁饼者》,表现了古希腊人对精神和肉体协调统一的理想追求。 体育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可上溯到古代希腊,马拉松赛跑也起源于那里。 知识梳理三、古代希腊、罗马的重要文明成就 (西方文明之源)1.古代罗马的文明成就:领域 成就 影响 法学 《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为奴隶制性质,注意不是世界最早) 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文字 拉丁字母 随着罗马的扩张,拉丁语广泛传播,成为罗马帝国境内被征服地区使用的官方语言。 罗马在文字上的贡献最有世界性。拉丁字母是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和最通用的字母,现在的很多语种都从拉丁语演化而来。 建筑 特色:讲究庄严厚重,多使用柱子和拱形结构 罗马人大量建造广场、圆形剧场、斗兽场、浴场、水道、柱廊、凯旋门、纪功柱和多层公寓房等建筑。建设高架引水渠,修筑四通八达的道路。代表:凯旋门、高架引水渠。 故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 相关拓展比较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 古希腊文明 古罗马文明 不同 希腊是由各城邦国家组成,城邦制度是其一大特色,不统一;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统一而强大:公元前2世纪,罗马共和国成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与雅典城邦制不同,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是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的结合。 相同 都是地中海孕育出来的文明,奴隶制共和国都出现于公元前6世纪都有民主政治色彩,如雅典的公民大会、罗马的元老院。 联系 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并入古罗马版图,古罗马保持和发展了古希腊文化。 真题演练命题点1 古代希腊的政治体制【例1】(2018?绍兴)绍兴是一座古城,最早建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这一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可能处于A.克里斯提尼执政时期 罗马共和国时期 B.克里斯提尼执政时期 罗马帝国时期 C.伯利克里执政时期 罗马共和国时期 D.伯利克里执政时期 罗马帝国时期 A真题演练命题点2 古希腊、罗马的文明成就【例2】 (2018?杭州B卷)某同学要编写一份“辉煌的古希腊文明”手抄报。下列素材属于古希腊文明的是①恺撒与元老院 ②米隆与《掷铁饼者》③屋大维与罗马法 ④阿基米德与浮力定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真题演练【例3】(2018?嘉兴)为祭拜宙斯,前8世纪起,古希腊人每四年举行一次赛会。这种赛会流传至今,被称为A. 娱神会 B. 赛神会 C. 奥运会 D. 全运会C考点14 知道百家争鸣及其对早期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a)一轮复习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P15-17考点解析1.知道孔子、老子等古代著名思想家的主要主张和思想内涵。2.知道百家争鸣对早期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知识梳理一、历史背景(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1.文史阶层的出现2.学术争论的出现历史与社会八上P15二、主要学派及主张学派 代表人物 时代 主要主张或著作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儒家学派孔子“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 《论语》——春秋晚期鲁国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孔 子知识梳理(1)孔子的主要思想 ①核心是“仁”, 一是爱人,要求统治者关心和爱护百姓; 二是“克己复礼”,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 ②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孔子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孔子不但是一位大思想家,也是一位大教育家,被古代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知识梳理孔子讲学图(3)孔子对世人的影响: 孔子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影响重大。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2)孔子的教育思想成就 ①广开私学,“有教无类”; ②留下许多优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如“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等。知识梳理儒家学派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主要代表。(4)孟子的主要思想:①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减轻对人民的剥削。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③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准则。知识梳理老子主要思想:(1)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且能互相转化; (辩证思想) 例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2)主张“无为”,顺应自然,反对侵扰百姓——春秋道家学派创始人庄子——道家战国代表道家学派代表作:《老子》也称《道德经》知识梳理墨子——战国时期创始人主要思想:(1)“兼爱”,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友爱;(2)“非攻”,反对掠夺战争墨家学派知识梳理主要思想:(1) 提出“法治”,主张用严酷法律统治人们(2)主张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法家学派其法治思想后被秦始皇采纳知识梳理春秋孙武——《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国孙膑——《孙膑兵法》 “围魏救赵” 《孙子兵法》根据战争的客观规律,制定比较系统的战略战术原则。不仅在我国军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有极高的声誉,被誉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兵家学派知识梳理知识梳理学派 代表人物 时代 主张(思想观点) 启示 儒家 孔子(创始人) 春秋晚期 ①其“仁”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就是爱人,也就是关心和爱护他人:“仁”的另一面是“克己复礼”,即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②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反对残暴统治和任意刑杀。③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后来孔子的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以德治国 孟子(代表人物) 战国时期 ①实行“仁政”;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③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准则。 以人为本 道家 老子(创始人) 春秋末期 ①崇尚“自然”,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②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互相转化。(▲古代辩证思想)[▲其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子》(也称《道德经》)一书中。 和谐社会尊重自然 庄子(代表人物) 战国时期 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大多根源于人性的扭曲。因此,做人也应该顺其自然,这样才能返璞归真,社会才不会乱象环生。 墨家 墨子(创始人) 战国前期 ①主张“非攻”,反对非正义的掠夺战争;②主张“兼爱”,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友爱。 维护和平 法家 韩非子(集大成者) 战国末期 ①既然社会形势变化了,就应该“法与时移”。但他同时强调法不能总是在变。②主张“法治”,君主应加强自己的权力和威势,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地位。(▲其法治思想后被秦始皇采纳。) 依法治国 兵家 孙武(杰出军事家) 春秋晚期 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等著名军事思想,著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 孙膑(孙武后代) 战国时期 著有《孙膑兵法》。(▲孙武和孙膑被后世称为“兵家”) 知识梳理三、百家争鸣的意义(1)在百家争鸣中,各派不仅阐述自己的主张,还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2)它们在众多领域提出的各种思想理论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相关拓展1.孔子的思想对当代教育有哪些可借鉴的意义? (1)主张“有教无类”,不论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体现了教育公平。 (2)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3)重视道德教育,培养人的仁爱之心,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战国时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打击旧贵族,强化国君专制权力;同时,为了应付战争,统治者向老百姓征收沉重的赋税、兵役、徭役,阶级矛盾激化。而法家主张严刑峻法、中央集权的思想适应当时社会形势的需要,自然受到了重视。2.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重视和实践的是什么学派的思想?为什么?法家思想。相关拓展3.关于儒家学说①创始人:孔子(春秋)。②进一步发展:孟子(战国)。③秦朝:焚书坑儒,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④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的建议。在全国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朝廷的正统思想。⑤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只许在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范围内命题,儒家学说达到顶峰。⑥抨击:新文化运动抨击儒家,宣称要打倒“孔家店”(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⑦“文化大革命”中,儒家文化等传统文化受到严重摧残。⑧现在命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儒家优秀文化得到继承与弘扬。真题演练命题点1 百家争鸣【例1】(2018?金华) “人类精神和文化至少已经历两次伟大的觉醒。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800—前200年之间,……第二次以启蒙运动为标志,首先发生在18世纪的西欧,然后向世界各地传播开来。”在这“两次伟大的觉醒”中,中国的代表人物有 ①孔子 ②徐光启 ③黄宗羲 ④陈独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真题演练【例2】 (2016年嘉兴卷)“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尊卑有序,齐之以礼。”这些思想主张出自于(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A真题演练命题点2 百家争鸣对早期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例3】(2017年嘉兴卷)(10 分)政治制度的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 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 县令或县长。——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2分)首创皇帝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2分)真题演练命题点2 百家争鸣对早期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材料二:公元前 230 年到公元前 221 年,秦陆续灭了六国,采用法家为主、兼蓄并用其他学派思想的做法,追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格局。——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2)概括材料二中秦统治者创新制度所具有的历史条件。(4分) 国家统一;(2分)百家争鸣提供了多种治国学说。(2分)真题演练命题点2 百家争鸣对早期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材料三:秦朝作为中华帝国的开端,确立君、臣、民三层一元的政治结构,君主与官僚构成统治阶级。他们对千万小民的控制和支配,是其最突出特点。秦汉政治体制规范了最基本的特征、倾向。隋和唐初的制度,是在总结前代制度的基础上、适应新的时代特点而形成的三省制。元由三省简化为一省制,明制远追唐宋承元制......——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3)依据材料三,分析秦统治者所创制度的影响。(4分)对秦朝:巩固中央政权(2分)对后世:后世的政治制度是在秦制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的;权力的统一与集中成为后世王朝的总体趋势。(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