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传承与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二)(考点16)课件(1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华文明的传承与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二)(考点16)课件(18张PPT)

资源简介

一轮复习
2019年中考社会法治一轮复习
中华文明的传承与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二)
15.列出夏朝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 a
16.列举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评价他们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c
17.概述元、明、清时期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史实 b
18.列举秦汉以来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知道古代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 a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P48-62、88-93、98-100
考点16 列举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评价他们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c)




1.知道秦始皇、汉武帝为巩固国家统一,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边疆治理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学会比较和评价这些措施的目的和意义。
2.知道唐太宗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知道形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原因。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
3.了解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知道这些措施的影响。
考点解析

一、秦始皇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及影响
知识梳理
1.时间: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秦朝,定都咸阳。
2.秦始皇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方面 措施 影响
政治 自称“始皇帝”,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国家大事由皇帝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地方统一采用郡县制。郡下设县,县下设乡、里。颁布大量的律令,如田律、盗贼令等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中央集权制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君主专制,两者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影响范围广,程度深
知识梳理
一、秦始皇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及影响
方面 措施 影响
交通 下令大修驰道,拆除所有路障,统一全国车辆两轮之间的距离 交通更为便利,促进经济发展
文化 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推行全国,后又简化小篆成“隶书” 统一文字有利于秦帝国政令的推行,利于人们表达思想和情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统一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
边疆治理 修筑长城 抵御匈奴,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稳定和治理
经济 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钱为标准统一全国的货币。统一度、量、衡 有利于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
思想 实行焚书坑儒 它虽然有利于统一,但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残杀儒生,落下了千古骂名
知识梳理
二、汉武帝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方面 措施 影响
政治 颁布推恩令 大大削弱诸侯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加强中央对各地官员的监督,建立刺史制度,后设立司隶校尉 对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员进行监督,以加强皇帝的权威
思想文化 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专门教授儒家经典的太学,成绩优秀的学生经考核可以直接做官,地方设官学 提高了皇帝的权威,实现了思想统一,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经济 控制货币的铸造与盐铁产销。将原先各地,及至私人都可经营的货币铸造、食盐与铁器生产收归中央,由中央统一铸造货币,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极大地增加了中央的收入
知识梳理
二、汉武帝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方面 措施 影响
边疆治理 派卫青、霍去病率兵反击匈奴 基本解除北部的边患,有利于北部的发展,汉武帝在河西走廊陆续设郡,还把长城延伸到敦煌以西地区
派张骞出使西域 与西域建立友好关系,并开通著名的丝绸之路
在汉武帝之后,公元前60年,设立了“西域都护府” 使西域正式归入西汉的版图,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保障了东西商路的畅通,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西域广大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知识梳理
三、唐太宗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方面 措施 影响
政治 ①于用人,虚怀纳谏。对魏征等有名的谏臣,不仅非常重用,还能虚心纳
②沿袭和完善了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③扩大科举选拔 保证决策的正确性,提高行政效率,三省六部各有分工,既互相合作,又互相牵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改变了隋唐以前主要依赖荐举和凭借家庭出身来做官的惯例,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人才
经济 ①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和劳役
②减少力役,不误农时 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促进社会安定,国力增强
民族
关系 ①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被尊为“天可汗”
②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对加强唐蕃友好和发展吐蕃经济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赢得了少数民族的爱戴,促使民族关系融洽
总体
评价 总之,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
知识梳理
四、宋太祖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
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
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的稳定。宋初统治者牢记这个教训。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2.主要措施及影响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 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权都收归中央,官员的权力比以往受到制衡和约束,武人干政的风险降低,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总之,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是宋代形成“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官俸和军费开支庞大。冗官、冗兵和冗费导致北宋形成“积贫”的局面
建立禁军,轮流驻防京师
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节度使从此成为毫无实权的虚衔
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
采取崇文抑武的策略,选拔大批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不许武人掌握地方政治
增设机构以分割制衡各级官员权力
知识梳理
四、宋太祖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及评价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称雄干政的教训,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因为文人不懂军事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低下。
(2)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有利于统一,防止分裂;但导致地方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低下,中央机构人浮于事,造成冗官局面。
(3)弱枝强干,守内虚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原因。
(4)发展科举制,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了官僚队伍的庞大。
相关拓展
梳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1)理论基础:战国时期韩非子法家思想为其形成奠定理论基础。
(2)确立:秦统一后,政治上,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颁布秦律。文化方面,书同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规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巩固:西汉武帝时,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
相关拓展
(4)完善:隋唐时期,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5)加强:北宋时期,统治者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政权和司法权,发展科举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6)空前强化:推行了一系列强化君主集权的举措——发展到了顶峰。

真题演练
命题点1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
【例1】 (2018?宁波)“及至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秦始皇为“制六合”采取的措施是
A.确立皇帝制、实行三省六部制
B.建立刺史制、统一文字
C.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D.推行内阁制、颁布严苛律令?
C
真题演练
命题点1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
【例2】 (2018?嘉兴舟山)汉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
A.行政事务 B.监察事务
C.军事管理 D.财政管理



B
真题演练
命题点1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
【例3】(2018?宁波)右边表格中由史实推出的结论合理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B
真题演练
命题点1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
【例4】(2018?金华丽水)唐太宗非常重视中书、门下两省在中枢政务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他曾对群臣说:“中书召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然驳正。”这反映了门下省的职权是
A.替皇帝起草诏令 B.审核诏令内容
C.负责诏令的执行 D.负责监察百官
B
真题演练
命题点2 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
【例5】(2017年湖州卷) “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
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真题演练
命题点2 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
【例6】(2018?台州)(12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贯穿中国古代史的始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地方长官的任免、考核、奖惩悉操于中央政府和皇帝之手。当西汉出现了地方割据势力对抗中央政府的端倪时,贾谊向文帝建言:“欲使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摘编自班固《汉书》
(1)贾谊的建言在汉武帝的哪一政策中得以体现?有什么历史作用?(3分)
推恩令。在政治上削弱诸侯,王国再也无力对抗中央,
有助于大一统局面的形成。(3分)
真题演练
命题点2 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
材料二:唐末以来五十多年间,更换了五个朝代、八姓十三君。时人眼中,赵匡胤可能是五代后的第六代皇帝。“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无强臣之患……”今人眼中,赵匡胤是三百 多年赵宋皇朝的立国者。
——摘编自邓广铭《宋史十讲》
(2)结合材料二,分析赵匡胤能成为“三百多年皇朝立国者”的原因。(4分)
(2)赵匡胤吸取了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政局稳定的教训。陆续解除地方节度使的兵权,使其成为虚衔。将地方军权收归了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