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趣读精细精炼(打包5份,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趣读精细精炼(打包5份,含答案)

资源简介

18 孟母断其织
一、趣文导读
吃糟饼
一人家贫而不善饮,每出啖糟饼二枚,便有酣意。适遇友人问曰:“尔晨饮耶?”答曰:“非也,吃糟饼耳。”归以语妻,妻曰:“呆子,便说酒对,也装些体面。”夫颔之。及出,仍遇此友,问如前。以吃酒对,友诘之:“酒热吃乎冷吃乎?”答曰:“是熯的。”友笑曰:“仍是糟饼。”既归,而妻知之。答曰:“汝如何说熯?须云热饮。”夫曰:“我知道了。”再遇此友,不待问即夸云:“我今番的酒是热吃的。”友问曰:“你吃几何?”其人伸手曰:“两个。”
【注释】
熯(hàn):用极少的油煎。
【译文】
有一个穷人,不善于饮酒,每次出门吃两个糟饼,就有了醉意。有一次,刚好遇到一位朋友。朋友问他:“他今天早上饮酒啦?”穷人回答说:“没有,只不过吃了糟饼而已。”回到家里,穷人告诉了妻子。妻子说:“傻瓜,你就说吃了酒,也好装一些体面。”丈夫点头答应了。再次出门,又遇到了那位朋友,朋友仍像上一次那样问他,他就以喝酒来对答。朋友追问他说:“酒是热了吃还是冷着吃的?”穷人回答说:“是煎着吃的。”朋友笑着说:“还是吃了糟饼。”回家以后,妻子知道了,责怪他说:“你怎么能说是煎着吃的呢?应该说是热了吃的。”丈夫回答说:“我知道了。”再一次遇到那位朋友,穷人还没有等他相问,就马上夸口说:“我今天的酒是热了吃的。”朋友问他:“你吃了多少?”穷人伸出两个手指头说:“两个。”
二、美文精读
【作品卡片】
《列女传》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汉族妇女事迹的传记性史书,共七卷。作者是西汉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史书从所编一百余个历史故事来表彰美善,歌颂古代妇女高尚品德、聪明才智以及反抗精神,颇具女性文学的特征。
孟子名轲,(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说创始人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亚圣”。
【文言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选自《列女传》)
【古今对碰】
原 文
注 释
译 文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
【既】已经。
【归】回家。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
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
【方】正在。【绩】把麻纤维披开再接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指织布。
【至】到。
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
孟子曰:“【自若】也。”
【自若】像从前一样。
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
孟母【以】刀断其织。
【以】用。
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
孟子【惧】而问其【故】。
【惧】害怕。
【故】原因。
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发这样大的火的原因。
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
【子】古代指你。【斯】这。
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
【立】树立。【问则广知】问才能增长知识。
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
【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是以】即“以是”,因此。以,因为。是,这。【则】就。
因此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
【旦】早晨。【夕】泛指晚上(夜晚)。【息】停止。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
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事】侍奉。【子思】人名,指孔子嫡孙孔伋,字子思。
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道】法则、方法。
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作品赏析】
孟母用织布来比喻学习,用断织来比喻废学,很有说服力。孟子对学习漫不经心,孟母采取“断织”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极大的刺激,从而改变“废学”积习。
孟母三迁以后,虽然为儿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孟母并没有因此而感觉万事大吉。她认为,如果主观上不勤奋努力,还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她抓紧对儿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奋学习。
【知识梳理】
类 别
解 释
举 例
实词

已经
既学而归

正在
自若
像从前一样

害怕
孟子惧而问其故

原因
孟子惧而问其故

树立
夫君子学以立名

早晨
旦夕勤学不息

泛指晚上(夜晚)。
旦夕勤学不息
虚词


孟母以刀断其织


问则广知

于是,就
遂成天下之名儒

句首发语词,无实意
夫君子学以立名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把……当做老师
师事子思
古今异义

古:法则、方法。今:道路。
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古:侍奉。今:事情。
师事子思

古:停止。今:休息。
旦夕勤学不息
一词多义

表顺承
既学而归
表递进
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三、强化训练(共24分)
1. 解释加点的字 (10分)
① 既学而归 ( ) ② 孟母方绩 ( )
③ 孟母以刀断其织 ( ) ④ 师事子思 ( )
⑤ 学何所至矣 ( ) ⑥ 孟子惧而问其故 ( )
⑦ 夫君子学以立名 ( ) ⑧ 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 )
⑨ 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 ) ⑩ 旦夕勤学不息 ( )
2. 翻译: (10分)
① 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

② 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③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④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⑤ 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3. 孟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试阐述理由。(4分)


【参考答案】
四、真题链接(2015年)
阅读《孟母断其织》,完成1—3题。(共12分)
1. 解释加点的字 (4分)
① 旦夕勤学不息 ( ) ② 孟母方绩 ( )
③ 孟母以刀断其织 ( ) ④ 师事子思 ( )
2. 翻译: (4分)
① 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② 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3. 孟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试阐述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7 人之才行
一、趣文导读
白伺候
夜游神见门神夜立,怜而问之曰:“汝长大乃尔,如何做人门客,早晚伺候,受此苦辛?”门神曰:“出于无奈耳。”曰:“然则有饭吃否?”答:“若他要吃饭时,又不要我上门了。”
【译文】
夜游神看见门神晚上站立在门口,很可怜他,就问道:“你长得这样高大,为什么却要做人家的门客呢?白天黑夜地伺候,受这种辛苦?”门神回答说:“我也是无可奈何呀!”夜游神说:“既然这样那么有没有饭吃呢?”门神回答说:“哪里有饭吃。他吃饭的时候,他又不要我上门了。”
二、美文精读
【作品卡片】
《陆宣公集》由中国唐代陆贽所拟制诰和奏议的汇编,又名《陆宣公奏议》、《陆宣公翰苑集》,凡22卷,唐宪宗时礼部尚书权德舆编。
陆贽(754年—805年)字敬舆,苏州嘉兴人。唐代宗大历年间进士,谥宣公。
【文言原文】
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加以情有憎爱,趣有异同,假使圣如伊周,贤如墨杨,求诸物议,孰免讥嫌?昔子贡问于孔子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盖以君子小人意必相反,其在小人之恶君子亦如君子之恶。将察其情,在审其听。听君子则小人道废,听小人则君子道消。
(选自陆贽《陆宣公集》)
【古今对碰】
原 文
注 释
译 文
人之才行,自【昔】【罕】全。
【昔】从前。
【罕】少。
人的才华和能力,从以前开始就很少有全才的。
【苟】有所长,必有所短。
【苟】如果。
如果有所擅长的,就一定有弱的地方。
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
【录】录用。
如果能取长补短,那么天下就没有不能被录用的人;
【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
【责】苛求。【舍】舍弃,放弃。
苛求短处放弃长处,那么天下就没有可以被录用的人。
加以情有憎爱,【趣】有异同,
【趣】志趣。
再加上感情有爱恨之分,志趣有所不同,
假使圣如【伊周】,贤如【墨杨】,
【伊周】指伊尹、周文王。【墨杨】指墨翟、杨朱。
如果圣明的像伊尹、周公,贤德像墨翟、杨朱,
【求诸物议】,【孰免讥嫌】?
【求诸物议】从众人的议论去要求他们。【孰免讥嫌】谁免得了(众人的)嫌弃和讥讽。
从人们的议论去要求他们,谁能避免被讥笑?
昔子贡问于孔子曰:“乡人皆【好之】,何如?”
【好之】赞扬他。
从前子贡问孔子:“全乡村的人都赞扬他,那该怎么办?”
子曰:“【未可也】。”
【未可也】还不能肯定。
孔子说:“不能肯定。”
“乡人皆【恶】之,何如?”
【恶】讨厌。
“全乡村的人都讨厌他,那该怎么办?”
子曰:“未可也。
孔子说:“不能肯定。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不如全乡人中的善者喜欢他,不善者厌恶他。”
盖【以】君子小人意必相反,其在小人之恶君子亦如君子之恶。
【以】因为。
那是因为君子和小人行事必定不同,就好像小人讨厌君子也像君子讨厌小人,
【将察其情,在审其听】。
【将察其情,在审其听】要认真调查清楚实情,审查听到的东西。
要认真调查清楚实情,审查听到的东西。
听君子则小人道【废】,听小人则君子道【消】。
【废】废除。【消】消失。
听有道德的人的话,那么没道德的人的品行就会废除;听没道德的人的话,那么有道德的人的品行就会消失。
【作品赏析】
本文介绍了陆贽的人才观。陆贽选用人才的观点既坚持了原则性,又显示出了灵活性。人很少有全才全能的,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取长补短,才是为人之道。平时,要多和有道德、有品行的人接触。听有道德的人的话,那么没道德的人的品行就会废除。作者陆挚娓娓道来,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简易明了。有事例,有对比。
【知识梳理】
类 别
解 释
举 例
实词

从前
自昔罕全


自昔罕全

苛求
责短舍长

舍弃,放弃
责短舍长

志趣
趣有异同

赞扬
乡人皆好之

讨厌
乡人皆恶之

消失
听小人则君子道消
虚词

连词,如果
苟有所长

介词,向
昔子贡问于孔子曰

介词,那么
则天下无不用之人
一词多义

助词,的
人之才行
代词,他
乡人皆好之
特殊句式
反问句
表反问
求诸物议,孰免讥嫌?
三、强化训练(共33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8分)
① 自昔罕全 ( ) ② 苟有所长 ( )
③ 若录长补短 ( ) ④ 责短舍长 ( )
⑤ 则天下无不弃之士 ( ) ⑥ 趣有异同 ( )
⑦ 孰免讥嫌 ( ) ⑧ 乡人皆好之 ( )
2.翻译。(10分)
① 苟有所长,必有所短。

② 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

③ 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

④ 求诸物议,孰免讥嫌?

⑤ 盖以君子小人意必相反,其在小人之恶君子亦如君子之恶。

3. 陆贽在文中对人的“才”与“行”作了这样的阐释:____ ____,_____ ___ 。因此他认为 ________, ________。用人若能录长补短,则 ________ _____。反之则 ____ ___ _。(6分)
4.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 ___。应用了________ 、________等论证方法,文中关于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属于________论证。从结构层次角度看,本文的结构为________式。(5分)
5. 请你说说孔子认为哪种人是可用之人。(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6.你同意陆贽选用人才的观点吗?请简要说说理由。(2分)


【参考答案】
4. 人之才行,自昔罕全。举例,道理;举例;总分
5. 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6. 同意。陆贽选用人才的观点既坚持了原则性,又显示出了灵活性。
四、真题链接(2016年)
阅读《人之才行》,完成1—4题。(共14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① 自昔罕全 ( ) ② 苟有所长 ( )
③ 孰免讥嫌 ( ) ④ 趣有异同 ( )
2.翻译。(6分)
① 苟有所长,必有所短。

② 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

③ 其在小人之恶君子亦如君子之恶。。
3. 请你说说孔子认为哪种人是可用之人。(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4.你同意陆贽选用人才的观点吗?请简要说说理由。(2分)


【参考答案】
18 劝 学
一、趣文导读
发换糖
一呆子见有以发换糖者,谬谓凡物皆可换也。晨起袖中藏发一绺以往,遇酒肆即入饱餐。餐毕,以发与之,肆佣皆笑。其人怒曰:“他人俱当钱用,到我偏用不得耶!”争辩良久,肆佣因发乱打。其人徐理发曰:“整绺的与他偏不要,反在我头上来乱抢。”
【译文】
有个呆子见有人用头发换糖,便错误地认为不管什么东西都可以换。有一天早晨起来后,在袖子里装了一绺头发出外,遇到酒馆儿便进去饱餐起来。餐后,呆子拿出头发交给酒馆儿,肆佣们大笑起来,呆子恼怒道:“别人的头发都可当钱用,轮到我为何偏不能用!”呆子和肆佣争辩了很长时间,肆佣揪住呆子的头发乱打。呆子缓缓梳理自己的头发说:“整绺的给他偏不要,反在我头上来乱抢。”
二、美文精读
【作品卡片】
  荀子(xúnz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晚年从事讲学与著述。时人尊而号之为“卿”,故又称荀卿。今存《荀子》。
【文言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古今对碰】
原 文
注 释
译 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已】停止。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
于:从。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于】比。
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木直【中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
【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輮以为轮】輮 :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一种手工艺)。以:把。为:当作。【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煨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
【虽有槁(gǎo)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虽,即使。有,通“又”。槁,枯。暴,通“曝”,晒干。槁暴,枯干。【挺】直。【然】这样。
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lì)】则利。
【受绳】用墨线量过。【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博学】广泛地学习。【日】每天。【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检验,检查。省,省察。乎,介词,于。【知】通“智”,智慧。【明】明达。【行无过】行动没有过错。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yú)】之所学也;
【而】表修饰。【须臾】片刻,一
会儿。
我曾经整天发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
吾尝【跂(qì)】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跂】踮起脚后跟站着。【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而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而,表转折。
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指声音宏大。【彰】清楚。
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
【作品赏析】
本篇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样,也是独具风格的。他是在老老实实地讲述道理。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这一切构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而且总在文字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在说理文中,巧妙地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这是《劝学》另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
【知识梳理】
类 别
解 释
举 例
实词

停止
学不可以已

圆规,测圆的工具
其曲中规

磨刀石。
金就砺则利

动词,接近,靠近
金就砺则利

每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指声音宏大
声非加疾也

踮起脚后跟站着
吾尝跂而望矣
虚词

介词,把
輮以为轮

连词,即使
虽有槁暴

代词,这样
輮使之然也

介词,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通假字

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
輮使之然也

通“又”
虽有槁暴

通“曝”,晒干
虽有槁暴

通“智”,智慧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古今异义

古:清楚。今:表扬,表彰。
而闻者彰
一词多义

介词,从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介词,比
水为之而寒于水

转折连词,却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递进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三、强化训练(共30分)
1.解词。(10分)
① 学不可以已 ( ) ② 取之于蓝 ( )
③ 水为之 ( ) ④ 虽有槁暴 ( )
⑤ 輮使之然 ( ) ⑥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
⑦ 吾尝跂而望矣 ( ) ⑧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
⑨ 声非加疾也 ( ) ⑩ 而闻者彰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⑤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3.“虽有槁暴”中的“暴”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欺凌,损害 B. 晒
C. 又猛又急的 D. 暴躁
4.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C.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 这一段的论点是: 。(2分)
6. 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参考答案】
四、真题链接(2016年)
阅读《劝学》,完成1—4题。(共14分)
1.解词。(4分)
① 学不可以已 ( ) ② 而闻者彰 ( )
③ 声非加疾也 ( ) ④ 虽有槁暴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C.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 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参考答案】
19 刘备敕刘禅遗诏
一、趣文导读
教象棋
两人对弈象棋,旁观者教不置口。其一大怒,挥拳击之,痛极却步。右手摸脸,左手遥指曰:“还不上士!”
【译文】
有两人下象棋,一个旁观的人教导不停,其中一个下棋的十分恼怒,便挥舞拳头揍那个旁观教导的人。那人被打得十分疼痛,连连后退,右手捂着脸,左手比划说:“还不快上士!”
二、美文精读
【作品卡片】
《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受到后人推崇。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学,就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帝,后人尊称其先主。公元221年称帝,次年伐东吴兵败,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公元223年因病崩逝。
刘禅(shàn)(207年—271年),字公嗣,小名阿斗(通常以扶不起的阿斗形容一个人没有用)。即蜀汉后主,刘备的长子。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任皇帝,公元223年—263年在位。后蜀汉被曹魏所灭,刘禅投降曹魏,被封为安乐公。
【文言原文】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染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之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选自《三国志》)
【古今对碰】
原文
注释
译文
朕【初】疾,【但】下痢耳,
【初】最初。【但】只是。
我最初只是得了一点痢疾而已,
后转染他病,【殆】不自【济】。
【殆】恐怕,大概。【济】救济,
挽救。
后来转而得了其他的病,恐怕难以挽救自己了。
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
【称】称作。【恨】遗憾。
五十岁死的人不能称为夭折,我已经六十多了,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
【伤】感伤。
所以不再为自己感伤,只是惦念你们
兄弟。
【射君】到,说丞相叹卿
【智量】,
【射君】人名,叫射援。【智量】智慧和气量。
射援先生来了,说丞相(诸葛亮)惊叹你的智慧和气量,
【甚大增修】,过于所【望】。
【甚大增修】有很大的进步。【望】期望。
有很大的进步,远比他所期望的要好。
【审能如此】,吾复何忧!
【审能如此】真是这样。
要真是这样,我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啊!
勉之!勉之!
努力啊,努力!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以】因为。【为】做。
不要因为坏事很小而去做,不要因为善事很小而不去做。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惟】只有。【德】德行。【服】使别人信服。
只有拥有才能和高尚品德,才能使别人信服。
汝父德薄,勿【效】之。
【效】效仿。
你父亲我德行不深厚,你不要效仿。
可读《汉书》、《礼记》,
可以读一下《汉书》、《礼记》,
【闲暇】历观诸之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
【闲暇】空闲的时候,有时间的时候。【益】对……有益,对……有帮助。
有空时系统读一下先秦诸子著作以及《六韬》、《商君书》,对人的思想和智慧会有很大帮助。
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
【为】给,替,帮。【毕】完。
听说丞相已经为你抄写完一遍《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
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亡】丢失。
还没给你,就在路上丢失了,你自己可以再找有学问的人学习这些东西。
【作品赏析】
先主刘备在弥留之际,希望阿斗能够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已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言警句。刘备临死之时,对自己的儿子刘禅殷殷教导,一片深情。
【知识梳理】
类 别
解 释
举 例
实词

恐怕,大概
殆不自济

期望
过于所望

只有
惟贤惟德

效仿
勿效之

对……有益,对……有帮助
益人意智


已毕

丢失
道亡
虚词

连词,只是
但下痢耳

连词,因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别人信服
能服于人
古今异义

古:遗憾。今:憎恨。
何所复恨

古:感伤。今:受伤。
不复自伤
一词多义

介词,给,替,帮
闻丞相为写

勿以恶小而为之

代词,指恶的事
勿以恶小而为之
代词,指徳薄
勿效之
助词,的
历观诸之及《六韬》
三、强化训练(共30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10分)
① 朕初疾 ( ) ② 人五十不称夭 ( )
③ 道亡 ( ) ④ 但下痢耳 ( )
⑤ 殆不自济 ( ) ⑥ 何所复恨 ( )
⑦ 不复自伤 ( ) ⑧ 过于所望 ( )
⑨ 勿以恶小而为之 ( ) ⑩ 能服于人 ( )
2.翻译。(10分)
①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② 汝父德薄,勿效之。

③ 何所复恨,不复自伤。

④ 审能如此,吾复何忧!

⑤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3. 文中提到的丞相是谁?(2分)

4. 文题的意思是什么?(4分)

5 . 就“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谈谈你的感想。(4分)


【参考答案】
四、真题链接(2017年)
阅读《刘备敕刘禅遗诏》,完成1—3题。(共14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① 勿以恶小而为之 ( ) ② 何所复恨 ( )
③ 道亡 ( ) ④ 不复自伤 ( )
2.翻译。(6分)
①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② 审能如此,吾复何忧!

③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3. 就“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谈谈你的感想。(4分)


【参考答案】
20 桓公明日弋
一、趣文导读
合着靴
有兄弟共买一靴,兄日着以拜客赴宴,弟不甘服。亦每夜穿之,环行室中,直至达旦。俄而靴敝,兄再议合买,弟曰:“我要睡矣。”
【译文】
有对兄弟合买了一双靴子。白天哥哥穿着靴子拜客赴宴,弟弟不甘心,便每天夜里穿上靴子,在屋里绕着圈走,直到天明。不久靴子坏了,哥哥跟弟弟商量再买一双靴子,弟弟说:“我要睡觉。”
二、美文精读
【作品卡片】
《管子》是一部记录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言行事迹的书籍。大约成书于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代至秦汉时期。刘向编定《管子》时共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余10篇仅存目录。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祖籍沛郡(今属江苏徐州)人。刘向是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其整理编辑的《战国策》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管仲(公元前723年—约公元前645年)汉族,名夷吾,字仲,又称敬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文言原文】
桓公明日弋在廪,管仲、隰朋朝。公望二子,弛弓脱釬而迎之曰:“今夫鸿鹄,春北而秋南,而不失其时,夫唯有羽翼以通其意于天下乎?今孤之不得意于天下,非皆二子之忧也?”桓公再言,二子不对。
桓公曰:“孤既言矣,二子何不对乎?”管仲对曰:“今夫人患劳,而上使不时;人患饥,而上重敛焉;人患死,而上急刑焉。如此,虽鸿鹄之有翼,济大水之有舟楫也,其将若君何?”桓公蹴然逡遁。
管仲曰:“昔先王之理人也,盖人有患劳而上使之以时,则人不患劳也;人患饥而上薄敛焉,则人不患饥矣;人患死而上宽刑焉,则人不患死矣。如此,则四封之内视君其犹父母邪!四方之外归君其犹流水乎!”公曰:“孤之闻二子之言也,耳加聪而视加明。”
公辍射,援绥而乘。自御,管仲为左,隰朋参乘。
(选自《管子?戒》)
【古今对碰】
原 文
注 释
译 文
桓公明日【弋】在廪,管仲、【隰朋】朝。
【弋】泛指射猎。【隰(xī)朋】齐桓公的重臣。
第二天,桓公在米仓附近射猎,管仲、隰朋同来朝见。
公望二子,弛弓脱【釬】而迎之曰:
【釬(hàn)】臂铠。
桓公看到两人以后,收弓脱铠而迎上去说:
“今【夫】鸿鹄,春北而秋南,
【夫】句首发语词。
“那些鸿鹄,春天北飞秋天南去,
而不【失其时】,夫唯有羽翼以通其意于天下乎?
【失其时】误时令。
而不误时令,还不是因为两只翅膀的帮助才能在天下畅意飞翔么?
今孤之不得意于天下,非皆二子之【忧】也?”
【忧】忧虑。
现在我不得意于天下,难道不是你们两位的忧虑么?”
桓公【再】言,二子不【对】。
【再】又,第二次。【对】回答。
桓公又说一遍,两人都没有回答。
桓公曰:“孤【既】言矣,二子何不对乎?”
【既】已经。
桓公说:“我既说了,两位怎么不回答呢?”
管仲对曰:“今夫人【患劳】,而上【使不时】;
【患劳】忧虑劳苦。【使不时】不断的役使他们。
管仲回答说:“现在人民忧虑劳苦,而国君却不断的役使他们;
人患饥,而上【重敛】焉;
【重敛】加重他们的赋税。
人民忧虑饥饿,而国君却加重他们的赋税;
人患死,而上【急刑】焉。
【急刑】加紧用刑。
人民忧虑死,而国君却加紧用刑。
如此,虽鸿鹄之有翼,
这样,虽然像鸿鹄之有双翼,
济大水之有舟楫也,【其将若君何】?”
【其将若君何】对国君能有什么作
用呢?
过河有船桨,对国君能有什么作用呢?”
桓公【蹴然】【逡遁】。
【蹴然】局促不安的样子。【逡
(qūn)遁(xún)】迟疑徘徊。
桓公谦恭局促不知所措。
管仲曰:“【昔】先王之【理】人也,
【昔】从前。【理】治理。
管仲说:“从前先王治理人民,
盖人有患劳而上【使之以时】,则人不患劳也;
【使之以时】限定时间使役。
看人民忧虑劳苦,国君就限定时间使役,人们就不忧虑劳苦了;
人患饥而上【薄敛】焉,则人不患饥矣;
【薄敛】轻收赋税。
见人民忧虑饥饿,国君就轻收赋税,人民就不忧虑饥饿了;
人患死而上【宽刑】焉,则人不患死矣。
【宽刑】宽缓用刑。
见人民忧虑死,国君就宽缓用刑,人民就不忧虑死了。
【如此】,则四封之内视君其犹父母邪!
【如此】这样,像这样。
这样,那么,四境之内,对待君主就像父母一样!
四方之外【归】君其犹流水乎!”
【归】归附,归顺。
四境之外,归附君就像流水一般了!”
公曰:“孤之闻二子之言也,【耳加聪而视加明】。”
【耳加聪而视加明】即“耳聪目明”。
桓公说:“我听了你们两人的话,听得清楚,看得明白了。”
公【辍】射,【援绥而乘】。
【辍】终止,停止。【援绥而乘】拉着车绳上车。绥,登车时用的绳子。
桓公立刻中止打猎,拉着车绳上车了。
【自御】,管仲为左,隰朋参乘。
【自御】亲自驾车。
他亲自驾车,管仲坐在左边,隰朋在右边
陪乘。
【作品赏析】
本文主要刻画了两个人物,一个是齐桓公,一个是管仲。齐桓公雄怀大志,善纳忠言,知错能改,爱惜人才,礼贤下士。管仲能言善辩,聪明智慧,富有雄才大略。本文主要是通过人物的精彩对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的。
【知识梳理】
类 别
解 释
举 例
实词

又,第二次
桓公再言

回答
二子不对

从前
昔先王之理人也

归附,归顺
四方之外归君其犹流水乎

终止,停止
公辍射
虚词

句首发语词,可不译
夫唯有羽翼以通其意于天下乎?

已经
孤既言矣

句末语助词,不译
孤既言矣

句末语助词,不译
而上重敛焉

虽然
虽鸿鹄之有翼

……的样子
桓公蹴然逡遁

句首发语词,可不译
盖人有患劳而上使之以时
如此
这样,像这样
如此,则四封之内视君其犹父母邪
一词多义

代词,指他们
弛弓脱釬而迎之曰: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今孤之不得意于天下
助词,的
虽鸿鹄之有翼
特殊句式
反问句
表反问
夫唯有羽翼以通其意于天下乎?
疑问句
表疑问
二子何不对乎?
三、强化训练(共30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10分)
① 弛弓脱釬而迎之曰 ( ) ② 济大水之有舟楫也 ( )
③ 桓公明日弋在廪 ( ) ④ 而不失其时 ( )
⑤ 非皆二子之忧也 ( ) ⑥ 桓公再言 ( )
⑦ 二子不对 ( ) ⑧ 今夫人患劳 ( )
⑨ 孤既言矣 ( ) ⑩ 公辍射 ( )
2.翻译。(10分)
① 今孤之不得意于天下,非皆二子之忧也?

② 虽鸿鹄之有翼,济大水之有舟楫也,其将若君何?

③ 四方之外归君其犹流水乎!

④ 孤之闻二子之言也,耳加聪而视加明。

⑤ 如此,则四封之内视君其犹父母邪!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人患死,而上急刑焉”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诸葛亮《出师表》)
B.日出而林霏开 (欧阳修《醉翁亭记》)
C.黑质而白章 (柳宗元《捕蛇者说》)
D.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蒲松龄《狼》)
4. 请分别用一个词或短语概括管仲和齐桓公在本文中的表现。(4分)

5. 管仲的民本思想,是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关键。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也有一些体现民本思想的语句,请写出其中的两句。(4分)


【参考答案】
3. D 4. 答案示例:管仲:能言善辩 聪明智慧 心怀天下 雄才大略 齐桓公:雄怀大志 善纳忠言 知错能改 爱惜人才 礼贤下士
5. 答案示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写出其中两句即可)
四、真题链接(2016年)
阅读《桓公明日弋》,完成1—3题。(共14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① 二子不对 ( ) ② 桓公再言 ( )
③ 桓公明日弋在廪 ( ) ④ 公辍射 ( )
2.翻译。(6分)
① 今孤之不得意于天下,非皆二子之忧也?

② 如此,则四封之内视君其犹父母邪!

③ 孤之闻二子之言也,耳加聪而视加明。

3. 通过读本文,你认为管仲和齐桓公各是怎么样的人呢?(4分)


【参考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