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北方的民族融合(课件+练习+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3北方的民族融合(课件+练习+素材)

资源简介

第一课第二目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步练习
选择题
1. “(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材料突出说明,魏孝文帝( )
A.重视汉族文化 B.注重学以致用
C.锐意改革旧俗 D.潜心文学创作
2.右图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一次著名改革,这次改革( )
A.使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 B.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C.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D.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3.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律令。此举(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确立了三国鼎立局面
C.加快了江南地区开发 D.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
4. 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改革都获得了成功 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改革进展都很顺利 D.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5. 某同学学习某次改革时整理出以下关键词:“禁用鲜卑语、采用汉族的官制、以孝治国等”,请判断该同学学习的是哪一次改革?(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6.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改革措施行之有效 B.掌握最高权力
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D.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7. 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下列图片突出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胡人汉服图 汉人胡食图
A.北方统一 B.民族融合 C.中外交流 D.文化昌盛
8. 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与右面目录相关的标题应该是( )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繁荣开放的社会
D.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9. 下列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画可以用来直接研究( )
A.江南开发 B.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 D.经济重心南移
二.材料题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
材料二: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于是,公元493年,这位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一路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不愿意继续前进了,于是这位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于是宣布定都洛阳,次年正式迁都。
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皇帝指的是谁?
(2)根据材料一你能说出他为什么要迁都吗?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1.A 2.C 3.A 4.C 5.C 6.C 7. B 8.B 9.B
10. (1)北魏孝文帝。
(2)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3)经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
课件27张PPT。北方的民族融合 历史与社会人教版 八年级上新知导入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夏商周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周汉秦汉时期新知导入 根据前面所学内容,如何理解“民族交融” ?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新知讲解八王之乱影 响①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西晋从此衰落。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徒高潮。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魏晋以来积蓄,
扫地无遗。
——《资治通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写照。崇尚武力,文化落后文化先进,不善征战新知讲解新知讲解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称为“五胡”。 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新知讲解 一种可以折叠坐具,因胡床携带方便、使用舒适,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流传。替代了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方式。胡 床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新知讲解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魏晋时期, 少数民族音乐不断传入中原,西域的乐器也大量传入——云冈石窟乐舞石雕北魏盛乐乐舞俑 魏晋时期的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风气,各兄弟民族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推进了乐舞的民展。新知讲解新知讲解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微分学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新知讲解 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北魏。
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新知讲解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499年),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5岁即位,公元490年亲政。 孝文帝从小就由汉人冯太后抚养,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更加倾向于汉化改革。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孝文帝登基后,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改革,史称"孝文帝改革"。新知讲解改变措施:由游牧生活转变为农耕生活新知讲解新知讲解从材料看:孝文帝为什么要将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 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都城平城,地处偏远,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吸收汉文化制度。新知讲解说汉语 《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下令禁止在朝廷上使用鲜卑语。规定30岁以上的鲜卑官吏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要立即改,仍说鲜卑的,一律降爵罢官。新知讲解 穿汉服《孝文帝出行图》胡服俑汉服俑比较汉服与胡服的区别?
鲜卑衣服狭而短,窄领小袖,便于骑射,汉服宽而长。反映了孝文帝汉化改革后北魏的衣冠制度新知讲解改汉姓 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新知讲解结汉亲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想一想这种姻亲关系对北魏的统治有什么好处呢? 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学汉制用汉礼新知讲解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人安可不重?
——《洛阳伽蓝记》
阅读材料孝文帝推荐汉化原因? 自从晋(东晋)、(南朝)宋以来,繁华的洛阳变成了一片荒土,都以为长江以北,全是夷狄(少数民族)。昨天到洛阳,才知道有很多身着汉族服装的士族,在中原地区;那里礼仪兴盛,人口众多,物产丰富,难以言传。北方的少数民族,不可轻视。 新知讲解 抛弃自己民族的长处,热衷于学习汉文化的糟粕。加速北魏国家的衰亡你支持哪种观点呢?新知讲解北朝的更替新知讲解南北朝地图课堂小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分裂时期。你能将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朝、北朝准确地对号入座吗?魏蜀吴西晋十六国东晋北朝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想一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板书设计一 、三国鼎立的形成政权分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背景:过程:二、民族融合
(东汉、魏、晋时期)民族迁徙外族内迁北民南迁江南经济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汉族文化的内容影响: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大
融合,并为最终的统一奠定基础魏、蜀、吴的建立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赤壁之战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