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根据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扩大侵略权利。一、起因《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商人以为中国市场会带来巨额利润。然而英国商品在中国却无人购买。英国对华贸易在1846年出现下降趋势,直到1856年以前未能恢复到1845年前的水平。英国侵略者认为中国通商口岸开放得太少,不惜诉诸武力,迫使中国开放。 “亚罗号事件”: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搜查停泊在黄埔的“亚罗号”走私船,拘捕12名中国水手。英国人说“亚罗号”是英国船,要求送回拘捕的人,并捏造说中国士兵扯下挂在船上的英国旗,要求向英国公开道歉。“亚罗号”曾向香港英国殖民当局登记,但已经过期。英国人也承认:“船籍登记已经无效,当时不在英国庇护下,可是中国人不知道这一点,千万不要把这一点告诉他们。”可见“亚罗号事件” 是英国侵略者为挑起战争而制造的借口。 二、借口 “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1856年2月,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潜入中国内地,在广西西林县被处死。法国为换取英国支持其在越南“自由行动”,并取得天主教在中国传教不受干涉的保证,接受英国建议,派葛罗为全权专使,牟取侵略权益。三、经过 1854年和1856年,英、法、美三国公使向清政府提出“修约”、增加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在内地自由贸易等要求,遭到拒绝。列强决定通过战争迫使清政府屈服。1857年,英国和法国联合攻陷广州。清政府寄希望于俄、美的“调停”,没有认真备战。 1858年4月24日,英、法、美、俄国公使率舰船20余艘分批北上,分别照会清政府,要求派出全权代表进行谈判。咸丰帝派直隶总督谭廷襄前往大沽口办理交涉,遭到拒绝。5月20日上午8时,英法联军向谭廷襄发出最后通牒,限令清军在两小时内交出炮台。 20日上午10时,英、法联军6艘炮艇分两路向大沽口南北炮台进攻,付出了沉重代价,法国炮艇“霰弹”号受到重创,艇长被打死。4只舢板被击沉,100余名侵略者被打死。11时,英、法联军陆战队进攻南北两岸的清军炮台.清朝守军冲出炮台,展开白刃格斗。谭廷襄等人率先逃回天津,炮台守军孤军奋战,最终失败。 四、天津条约 俄使普提雅廷借调停之机诱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天津条约》,攫取沿海通商,内地传教、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条约还特别规定,两国派员查勘边界。美使列卫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1858年6月26日、27日,清政府分别在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上签字。《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撤退。 《天津条约》:公使常驻北京;增开牛庄、登州、台湾、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英、法等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修改税则,减轻商船吨税;对英赔款银400万两,对法赔款银200万两。《天津条约》的签订,进一步破坏中国主权,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 五、战端再起 1859年,英法公使率舰队北上大沽口,攻击炮台,被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带领的清军所击溃。 1860年,英法借口换约受阻,再次攻击大沽口,并由“俄夷引路,占据北塘”,致使清军腹背受敌、大沽炮台失陷、天津被占。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恭亲王弈?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 英法联军于10月占领北京,闯入圆明园,烧毁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组成,总称圆明三园。 六、北京条约 1860年10月下旬,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①开天津为商埠。②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③割让九龙司给英国。④退还以前没收的天主教资产。法方还擅自在中文本上增加:“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⑤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恤金英国50万两,法国20万两。俄国在11月14日订立的中俄《北京条约》中,割占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太平天国运动 鸦片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鸦片泛滥和白银外流严重,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1850年3月,咸丰即位,罢斥穆彰阿、耆英等人,刷新政治、整顿内政外交。但在农民战争的冲击和英法等国侵略者面前,政权岌岌可危。 1851年1月,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沉重打击清朝统治者和外国侵略者。清咸丰皇帝一、洪秀全与太平天国革命的酝酿 洪秀全,广东花县人。幼年受传统私塾教育。1843年6月,在广州乡试时,得到《劝世良言》。创立拜上帝会,吸收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人加入拜上帝会。自称耶稣是天父长子,自己是天父次子,受命下凡为“真命天子”,到人间“斩邪留正” 。1851年1月11日,在金田起义,占领湘、鄂、皖、苏各省,定都南京,建立太平天国政权。 1849—1850年间,广西发生饥荒,洪秀全号召各地拜上帝会成员到金田村“团营”,并于1851年1月11日率众起义。广西桂平县金田村金田起义 洪秀全在武宣东乡设立大本营,宣布“登极”,称天王。1851年8月,太平军攻克永安州。颁行天历,制定各种制度,分封五王,初步建立中央政权组织。东王杨秀清节制诸王,掌握军政大权。太平天国攻克永安图 洪秀全永安封王诏令 1952年底,太平军攻占汉阳、汉口。1953年1月12日,攻克武昌。太平军沿长江向南京挺进。 1953年2月,太平军沿江东下,连克九江、安庆、芜湖等重镇。3月20日,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建立农民政权。二、太平军北伐与西征 1853年5月8日太平天国派林凤祥、李开芳出师北伐。自扬州出发,进入安徽、河南、直隶。前锋直抵杨柳青,进逼天津。由于粮尽衣缺及清军围堵,北伐失败。 太平天国的北伐沉重打击清朝统治,推动了北方捻军起义,有力支援了太平军在长江流域的斗争。 这幅《太平天国北伐军》是当年一位杨柳青年画艺人绘制的草稿。记述了李开芳领导的太平军在天津西郊的情形。 1853年5月,胡以晃、赖汉英奉命西征,夺取武汉、九江、安庆等军事重镇,控制长江中上游地区,以为天京屏障。5月,攻克安庆,由湖口进入江西,围攻南昌3月之久。8月,太平军驻守九江,兵分两路,进攻皖北和湖北。 太平天国的铁炮和炮弹曾国藩 在湖南,太平军与曾国藩湘军激战。1854年5月,在靖港大败湘军。湘军战船损失1/3,炮械损失1/4。曾国藩投水寻死,被随从捞起,逃回长沙。 右图是曾国藩跳水自杀的情景 石达开、罗大纲率军支援西征,取得了湖口大捷。在短短3个月中,太平军克复江西7府1州50余县,取得辉煌的战绩。 太平天国在天京外围组织破围战,击溃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解除天京的威胁,进入军事全盛期。三、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太平天国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各地人民举起反清旗帜,出现江南天地会起义、北方捻军起义和西南人民起义。他们与太平天国互相支持呼应,形成了以太平天国革命为中心的革命高潮。四、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论与实践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宣布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将土地分为9等,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反映了广大农民强烈反对地主压迫的要求和获得土地、追求平等平均理想社会的渴望。但是太平天国绘制的平分土地的蓝图违反社会发展规律,不可能实现。 《天朝田亩制度》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五、天京事变与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 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进入鼎盛时期后,洪秀全、杨秀清等人争权夺利,洪、杨之间以及杨秀清、韦昌辉之间矛盾尖锐。 左图为洪秀全的天王府。由两江总督衙门改建、重修而成。金碧辉煌,雕琢精巧,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1856年,杨秀清假借天父下凡附体,逼洪秀全封自己为万岁。洪秀全召韦昌辉与石达开回京诛杀杨秀清。韦昌辉滥杀无辜,引起石达开不满,劝阻不成。石达开领兵讨伐韦昌辉,平息天京变乱。由于遭到洪秀全的猜疑,石达开负气出走,天京内防空虚。石达开遭到清军围攻,不久遇害。翼王石达开塑像 天王洪秀全府内的石舫 天京事变六、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860年4月,李秀成、陈玉成兵分五路再次摧毁江南大营,从此江南大营不复再建。6月,太平军攻克苏州、嘉兴、松江等州县,开辟了苏南地区,建立以苏州为首府的苏福省。 华尔 李秀成率军进攻上海城,停泊在黄浦江上的英国军舰向太平军开火。美国人华尔纠合外国亡命徒组成“洋枪队”进攻太平军。太平军对上海的进攻,在外国侵略者的干涉下失败。洋枪队“借师助剿”与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在太平天国进军江南时,清朝官员建议中外联合镇压太平天国。即“借师助剿” 。 公祭华尔华尔率领的洋枪队名单淮军士兵 曾国藩坐镇安庆指挥,曾国荃进攻天京,左宗棠由江西进入浙江。1862年,李鸿章率淮军与外国侵略军进攻苏南太平军。 英、法、美等国侵略者在上海成立了“中外会防公所”,与清军配合,进攻太平军。李鸿章歌颂太平天国反抗外来侵略的民间版画 太平天国先后攻克600余城,席卷大半个中国,建立了农民政权,沉重打击中国封建统治者和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历史上写下光辉一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