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情境导入请同学们观看2018年春晚小品《真假老师》问题1:对小品中小明请保洁阿姨冒充家长的行为,该如何评价? 问题2:若小明为初中生,家长未能履行监护和抚养的职责,还因小明撒谎而对其动手,这是什么行为?第四单元 践行发展战略第11课 建设法治国家学习目标1. 道德与法律的含义是什么?2.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3. 法律与道德的联系是什么?4. 为什么既要遵守法律,又要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5.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对我国和我国公民提出了怎样的要求?自主学习教材第2页到第5页,完成下列问题:自主学习排队上车诚实守信不文明旅游 道德 小明在生活中观察到以下场景,请你帮助他判断这些行为属于道德还是法律范畴。“常回家看看”写进新“老年法”行政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法律 小明在生活中观察到以下场景,请你帮助他判断这些行为属于道德还是法律范畴。根据上述六幅图片内容总结道德与法律的含义: 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维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规范。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探究一:道德与法律的含义新知新解 小明所在的班级最近在开展“道德与法律讲堂”活动。活动中,他遇到了几件令他困惑的事。困惑一 他在网上发现一段小视频:一男子在高铁上吃泡面,被一女子怒怼。该女子声称全车的人都知道乘坐高铁时不能吃泡面。 那么,乘坐高铁时到底能不能吃泡面呢? 小明通过多方查找得知: 高铁方不出售泡面,但并没有禁止吃泡面的规定。 小明发现,关于法律的书面资料很容易找到,而关于道德的规范性资料却很难查到。 你能告诉他为什么吗?困惑二 通过进一步搜集资料,小明注意到“高铁扒门”事件中女教师罗某的行为不仅被广大网友指责,而且涉嫌“非法拦截列车、阻断铁路运输”,违反了《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第七十七条之规定。公安机关责令罗某认错改正,对罗某处以2000元罚款。而“高铁吃泡面”的小伙虽也有少部分网友指责其行为不雅,但并没有受到任何惩处。 在整理案例过程中,小明发现:一般来说,凡是违法行为也都是违反道德的行为;而违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同时违反法律。由此,他感觉到法律和道德是有区别的,你知道是什么区别吗?困惑三: 放学后,小明坐公交车回家。途中,他看到一位老奶奶上车,正好站在他旁边。小明犹豫了:让不让座呢?让的话,我家还很远,站着回去,很累;不让的话,别人会怎么看待我呢? 他的内心很矛盾,感觉身边的人都在看他。他又想起最近班里正在开展的活动,感到很惭愧,赶紧起身让座。 小明透过车窗,发现交警叔叔正在十字路口查处非机动车违法行为。经过交管部门持续地对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和处罚,现在越来越多的市民都能遵守交规,文明出行了。 你觉得是什么力量促使小明让座的?它如何影响人们行为? 查处违法行为使市民的出行行为越来越文明,说明了什么? 阅读教材第2页到第3页内容,进行总结。 根据对小明困惑的分析,从表现形式、调整对象和范围、实现方式方面,总结法律与道德有什么不同?新知新解探究二:法律与道德的区别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存在于人们的认识和社会舆论中,大多是不成文的。 为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是明确、严格、具体的。 范围广泛,包括思想和言行。只调整人们的行为。 依靠社会舆论的约束和教育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觉悟。 也依靠公民的自觉维护和遵守,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区 别 道 德 法 律表现形式不同 调整的对象和范围不同 实现方式不同 课堂上,同学们就“法律与道德谁更重要”争论得很激烈,小明也很疑惑。正在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老师出示了一组案例。 年过七旬的程氏夫妇住在临时搭建的危房中,四个子女都不愿意尽赡养义务。无奈之下,程氏夫妇将子女告上法庭。 问题1:如果你是法官,你准备如何判决此案?请说出你的判决依据。 第二十一条 …… 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 案例一 若程大爷于2012年起诉子女,要求给付赡养费,同时要求子女常来看望。 当时,法院可判决每个子女每月给付程大爷夫妇一定赡养费,但会驳回其要求子女看望的请求。问题3:对子女不看望老人的行为,你有什么解决的方法?问题2:为什么2012年程大爷要求子女看望的请求会被驳回? 程大爷于2013年10月份再次将四子女告上法庭,要求各子女每人每月给付赡养费外,还要求不与其共同生活的子女每月看望其一次。 问题4:你认为法院此次会做出怎样的判决?这说明了道德与法律可以转化吗?第十八条 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 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附:自2013年7月1日起实施)案例二 最终,法院判决其四个子女每人每月支付父亲赡养费200元、母亲赡养费200元;同时,判决老人的四个子女每月不少于一次探望老人,每次陪护时间不少于一小时。这也是徐州市首例判决儿女“常回家看看”案例。问题5:由此可见,法律对道德有何作用?法律体现道德的精神,促进道德的发展。 问题6:法律可以严禁遗弃老人的行为,却无法使人们自觉地孝敬老人。怎样才能让人们从内心自觉自愿地孝敬老人? 虽然“常回家看看”被写进了法律,但对于如何监管执行并没有做具体规定。老人虽然胜诉了, 但程家双方的心结还在,老人虽然获得物质赡养,但精神赡养却得不到有效执行。很多养老案件都存在这种状况,老人虽然赢了官司,但是却赢不来亲情。问题7:由此可见,道德对法律又有何作用?道德补充法律的不足,并支持法律的实施。案例三阅读教材第4页到第5页内容,结合案例,总结法律与道德的联系。 法律与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关系下的产物,都是规范行为的手段,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法律体现道德的精神,促进道德的发展。 道德补充法律的不足,并支持法律的实施。 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新知新解探究三:法律与道德的联系 阅读教材第5页内容,结合以上案例,思考我们为什么既要遵守法律,又要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这对我们国家和公民有什么启示? 法律和道德紧密结合,才能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我国法治社会的进程。 每个公民既要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法律素养;国家治理既要重视德治,坚持以德治国,又要重视法治,坚持依法治国。新知新解探究四:法律与道德的要求法安天下 德润人心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守;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法律与道德的联系表现形式不同调整的对象和范围不同实现方式不同法律体系道德的精神,促进道德的发展道德补充法律的不足,并支持法律的实施道德和法律会相互转化道德与法律道德与法律的含义法律与道德的区别法律和道德的区别带来的启示及要求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判处儿女“常回家看看”的案例.wmv 常回家看看(歌).mp3 道德与法律.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