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六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课件(2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综合探究六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课件(21张PPT)

资源简介

课题: 综合探究六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课标解读】:?
2-2-7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
2-3-1描述开辟新航路的主要人物和路线图,评析新航路的原因和意义。www.21-cn-jy.com
【教材简析】:
本课围绕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而展开,航海的规模、动机、影响组成。教材安排本综合探究课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在知识面上进一步扩充,而是重在考察学生收集资料、比较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去正确对待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本课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实践课程。【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根据图片资料挖掘、获取有效信息,或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并整理、归纳出有效信息。
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
通过探究,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5.学会在课堂中恰当地展示自己,与人合作,提高自己的探究学习能力。21*cnjy*com
过程方法目标: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2、收集资料,整理、归纳信息。3、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文明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2、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在规模、目的、手段、影响等方面的比较,让学生感悟郑和的爱国献身精神、科学创新精神和睦邻友好精神;以史为鉴,理解当前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性;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材料、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难点:组织好学生的合作学习及辩论,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的观点去正确对待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并初步树立历史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教学策略】:
教:情境创设法、直观教学法 、故事辅助法 、问题探究法等
学:阅读法、讨论法 、分析归纳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激趣导入:出示海上功夫大比拼 “东方航空母舰与西方小渔船”。 为什么我们把郑和的船队叫航空母舰?而称哥伦布的船队为小渔船?让我们来比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海上功夫。21cnjy.com
学生活动(一):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书本第53页表格
(表格用意:无论从航海规模、时间、范围、技术相比,哥伦布都是郑和的手下败将。但是,一说起世界航海史,人们记得的却是哥伦布、麦哲伦……,这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二)
1、讨论题:新大陆为什么会让“小渔船”捷足先登?为什么“航空母舰”发现不了?
2、辩论题:郑和下西洋──“杨白劳” (可简单解释:郑和下西洋虽然规模大、时间长、路程远,搞得很张扬(与‘杨’谐音),但却是徒劳无功的,不仅明政府没有从中得利,还白搭了明政府的许多银子,纯粹“白劳”一阵)。这种说法你同意吗?
(活动说明:设置讨伦题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不同的动因,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大地观及船队性质的不同、组成成员的不同等。辩论题教师可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课前做好本次辩论的准备工作。)
教师在对上面讨论与辩论做小结的基础上指出:在新大陆的发现上,“航空母舰”确实输给了“小渔船”。这是否说明哥伦布比郑和伟大呢?2·1·c·n·j·y

学生活动(三)和平使者与“海盗”
1.提供情境。郑和的“航空母舰” 来到印度洋边某国,该国国王带着官员及迎宾的礼仪用品,骑着马,排起长长的队列欢迎郑和上岸……【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哥伦布驾着“小渔船”登上某岛,嘴里喊:“兄弟们,找黄金去”,岛上印第安人纷纷逃离,嘴里在喊:“强盗来了”……21·世纪*教育网
○印度洋沿岸的居民和美洲印第安人对两队人马的到来各自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态度?
(教学注意:学生探讨,师生交流。本活动的开展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不同的目的、手段及部分结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理不当,容易造成学生主观认识的错误,即认为哥伦布就是“强盗”。这一点应当注意。郑和尽管没有发现新大陆,但绝对不是“杨白劳”。)2-1-c-n-j-y
关于郑和与哥伦布谁更伟大的问题,老师同大部分同学一样,投郑和的票,这不仅因为我是中国人,何况客观理由也很充分。  21*cnjy*com
在出示自己的观点后,教师承转:伟人已逝,精神永存。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全国各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来纪念他(播放纪念活动的新闻片段)。同学们,我们都认为郑和伟大,那么伟大的郑和给我们留下了怎样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呢?你们认为我们应从郑和下西洋这段历史中吸取什么经验和教训呢?【来源:21cnj*y.co*m】

学生活动(四):继承和弘扬郑和精神
郑和精神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基于初二学生的特点,本课以情境分析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活动来感悟和体会,提升自己的情感。21教育网
1.提供情境。
情境1:
郑和是我国明代的伟大航海家,诞生在云南昆明。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在第七次下西洋返航途中郑和病逝于古里,把毕生献给了航海事业。郑和一生七下西洋,每次都是选择冬季出发,夏季返国;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比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1497年率领的葡萄牙船队到达印度卡利卡特要早92年。这段材料蕴涵了郑和的哪些精神?(敬业献身、经略海洋、科学创新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情境2:
在迎接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世界各地纷纷开展活动纪念郑和。马达加斯加发行了《郑和下西洋》小型张邮票;马来西亚马六甲州准备在三保山上建立郑和纪念馆;2003年5月28日,世界上第一个以‘郑和’命名的清真寺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首府泗水举行落成典礼并正式对外开放。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体现了郑和的睦邻友好精神,正因为郑和是一个和平使者,才受到了世界人民的缅怀;这个例子表明了世界人民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和侵略。)21·cn·jy·com
情境3:
(1)“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见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摘自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www-2-1-cnjy-com
(2)1984年金秋时节,邓小平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说:“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恐怕明朝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300多年的闭关自守。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你从这两则材料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闭关自守必然会导致落后,我们应抓住机遇,扩大开放。)【版权所有:21教育】
(三)教师总结
伟人已逝,精神永存。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我们不仅要缅怀郑和,更要继承和弘扬郑和的爱国献身精神、科学创新精神和睦邻友好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4

连通世界的新航路
综合探究六: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1.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1)背景:
明朝建立后,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工商业繁荣,国力强盛。
(2)时间:
1405~1433年。
(3)概况:
七下西洋,途经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航海史的壮举。
2.郑和下西洋的规模
(1)船只构成:
宝船、马船、粮船、座船和战船共百余艘。
(2)出航人员:
最多时27800余人,包括使节、随员、航海技术人员、军事人员、翻译和医生等。
(3)船上物品:
航海图、罗盘针、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印花布、铁器等货物。
(4)回航物品:
香料、染料、药物及大量供皇室享用的珍珠、玛瑙、宝石、象牙等奢侈品。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航海
首航时间
船只数量
航船大小
携带物品
随航人数
1405年
1492年
200多艘
最少一次3艘,
最多一次17艘
海船长158.8米,宽61.6米
长24.5米,宽6米
丝织品、瓷器、茶叶、印花布、铁器等
牲畜、农具、种子、粮食
出海人数最多时达27800人
最多一次1000多人
课文P53表格
对比:航海的规模 
东方航空母舰
西方小渔船
参照郑和远航路线示意图及图6—5“新航路开辟航线图”,制作一份郑和与哥伦布航行路线的对比表。至少要反映出以下几点。
郑和远航路线示意图
新航路开辟航线图
郑和下西洋途经的主要地区:福州、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满刺加(今马来西亚)、爪哇、榜葛刺(今孟加拉国和印度孟加拉邦一带)、锯兰(今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
最远到达: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哥伦布航海途经的主要地区:
从西班牙出发,经加那利群岛、巴哈马群岛、海地岛等岛屿。

最远到达:美洲。
从两者对比,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郑和下西洋时间早、规模大、路线长
中国当时的航海技术、规模、设备都要远远超过西方
探根问底

新大陆为什么让小渔船捷足先登?为什么航空母舰发现不了?
分析:航海的动机
观点1 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当时选郑和做使者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因为途经的许多国家信奉伊斯兰教,而郑和出身回族家庭,船队由郑和率领,可以减少隔阂,表示对当地文化的尊重,符合加强海外联系的需要。

观点2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史·郑和传》)

观点3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便要索取的第一件东西。(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观点4 哥伦布航海的动力是为了获取商业利益,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新的活动空间。
根据你所搜集的资料,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动机,还有哪些观点?说说你认同哪种观点,并提供你的证据。




《明史·郑和传》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在于炫耀明朝军事的强大以及国家的富强。我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宣扬国威,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证据主要是郑和船队中携带大量的中国丝织品、瓷器、茶叶、印花布等,这些都作为礼品赠送给所到之处。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宣扬国威
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
寻找黄金、欧洲对东方贸易的需要、掠夺土地……

哥伦布航海的目的:
政治目的为主
经济目的为主
我会归纳
郑和下西洋的性质:

哥伦布航海的性质:
和平交往
利益驱动、暴力掠夺
新大陆为什么让小渔船捷足先登?为什么航空母舰发现不了?
1.郑和航海主要侧重于政治目的,不如哥伦布等西方航海家的航海活动有持续的经济动因;
2.中国人崇尚和平,没有向海外掠夺财富的欲望,没有征服新领土的野心;
3.从国内经济结构来看,西方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统治者推行重商政策,谋求海外扩张。明朝推行重农抑商传统政策,禁止私人外贸活动。
4.从参与者情况来看,西欧航海活动采取国家与冒险者订立契约的形式,航海活动参与者包括贵族、骑士、教士、商人、下层民众等,社会基础较广泛。郑和下西洋受命于帝王,资金由国库拨支,社会基础狭窄。
在郑和船队到达地区,至今仍保留着许多纪念郑和的遗迹,这说明什么问题?
郑和是一个和平使者、友谊使者,他在航海中带去了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印花布等货物,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造福亚非,所以受到了世界人民的缅怀。
郑和下西洋(想象图)
郑和每到一国,就向该地国王、酋长赠送珍贵礼品,表示通好的诚意,因而受到所到国家的普遍欢迎。其中所带的物品中最受欢迎的是丝绸、瓷器。
(1)积极影响:
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消极影响:
由于郑和下西洋不计经济效益,用来输出的物品大多由官府督造或低价强征硬派,造成大量工匠逃亡,远洋航海的壮举最终被当成“弊政”而遭废止。
1.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榜葛剌国王用大象将明朝使臣迎进王宫
“三保下西洋,费钱银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殊域周咨录》
加强了明朝和亚、非各国的文化联系和友好往来,使明帝国威震海内外;但也给明朝政府造成巨大的财政经济负担。
探讨:航海的影响 
明王朝官员关于郑和下西洋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劳民伤财,应该禁止;另一种认为可以发扬国威,增加与海外联系,不应该禁止。你同意哪一种观点?
郑和下西洋禁与不禁



动脑筋
你觉得郑和下西洋是否应该被禁止,为什么?
  19世纪的美国教科书这样写道:“哥伦布是个庄重的人,谦恭有礼,言行谨慎,他的道德无可指责,是一个堪称楷模的徒。 
  在美国,哥伦布被誉为全美洲“移民之父”。
  一位印第安人领袖谴责说:“这是灭绝种族和悲痛的500年。哥伦布纪念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悼念日,是一个十分黑暗的日子。”
探究:
为什么对哥伦布的评价存在如此截然相反的观点?
(提示:结合书本和材料)

(1)在美国,哥伦布受到尊重和纪念。
(2)在印第安人中,哥伦布受到谴责。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 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共产党宣言》


哥伦布发现美洲的影响:
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强了各大洲之间的联系,使世界开始走向整体;促进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但也给拉美人民打来了灾难。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航海
性质
影响
和平交往
殖民掠夺
加强了明朝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和友好往来,但是它采取的是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给明朝政府造成了巨大财政负担,最终导致航海壮举成绝响。
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加强了各大洲的联系,世界开始走向整体;促进了全球动植物品种的交流 ;导致了对美洲财富、土地的掠夺,对印第安人、黑人的奴役,给拉美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我会归纳
内容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航海
共同点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加强了各地的联系
不同点 时间 1405年 1487年
动机
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 寻找黄金,发展贸易,获取商业利益。
性质 和平交往 利益驱动,暴力掠夺
影响 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人民的友谊,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助于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
正面影响:加强各大陆的联系,促进了不同地区人民的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尤其是促进科技成果的交流。
负面影响:掠夺土地和财富,毁灭印地安文明,贩卖黑奴,给亚非拉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
课堂小结
1、使西欧航海家在茫茫大海上能放胆航行的
是中国人发明的( )
A 火药 B 罗盘
C 印刷术 D 谚语
2、使欧洲人相信并作出到东方去实现黄金
梦的最佳选择的是:( )
A 马可·波罗 B 但丁
C 麦哲伦 D 郑和
B
A
3、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在远航途中发
现了( )
A 美洲大陆 B 亚洲大陆
C 大洋洲 D 南极洲

A
东西方经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双
方的交流.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课外延伸:历史上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对今后中国发展有何启示?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
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郑和下西洋还算是
开放的,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

从郑和下西洋对开放的尝试和拒绝,到明清统治者逐步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这是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今,当我们面对中国崛起的良机时,历史可为我们提供什么启示?
历史的启示
要有危机意识。
要有开放兼容的思想、开拓创新的勇气、自强不息的精神。
只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着眼长远、吸纳推广,才能在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中发挥和平大国的积极作用。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