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复习 课件(3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复习 课件(39张PPT)

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

第一课 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
复习:
清晰中国历史更替

明清帝国的兴替
明朝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
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推翻明朝。
清朝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1644年,清军入关。





明朝
清朝


1.皇权的加强。
2.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对外交往的密切。
4.市镇经济的繁荣。
康乾盛世

一、明朝的建立
1.背景:
元朝末年,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激化,激起大规模农民起义。
1368年,朱元璋率领起义军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2.建立:
3.统一中国:
1368年秋,明军攻占大都,蒙古残余势力逃往漠北。此后,明军先后平定西北等地,统一中国。
明成祖朱棣将都城迁到北京。
西跨葱岭
西北达
巴尔喀什湖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黑龙江
以北的外兴安岭
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南至南海诸岛
东南到台湾
及附属岛屿
4、明朝疆域
明朝为其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今天中国的国家版图奠定了基础。
5、明朝的统治
表现 影响




明代前期
政治上:废除丞相、创内阁、设厂卫特务机构和迁都北京
强化皇权,奠定了明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
经济上:奖励垦荒、轻徭薄赋和提高手工匠身份
使社会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
外交上: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
对外交往的密切
开辟亚非海上通道的壮举,表明了明朝对国外的强大影响和在世界范围内的先进地位。
明中后期
改革赋税制度
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市镇经济高度繁荣。
二、明朝的兴盛
影响
朱棣在位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又一强盛时期
原 因
概 况
明末农民起义
①明朝后期,政府日趋衰败,官府多次增加赋税和各种杂税,土地兼并恶性发展,大量农民破产逃亡。
②后金用兵和连年天灾的重压。
1627年,陕西北部连发旱灾,官吏催逼赋税。高迎详、张献忠、李自成等人先后起义,席卷陕西、河南等地,几百万民众参与,持续了近二十年。
三、明朝的衰亡
第3页第2段分析明朝衰亡的原因。
赋税负担的增加
土地兼并的恶化
常年用兵等
李自成
1、背景:


2、人物:
3、时间:
4、口号:
5、建立的政权:
6、灭明时间:
1644年
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
1627年
均田、免粮
大顺
赋税繁重
土地兼并严重
长期对后金用兵
自然灾害
因为起义军的做法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粮食的需求。
四、清朝的建立
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
1.后金的崛起
明朝后期,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崛起。17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并脱明独立,建立“大金”,史称后金。
2.清朝的建立
五、清朝统一全国
2.清军长驱直人,迅速占领北京并分兵西进南下,将辽东地方民族政权转变为统治全中国的清王朝。
1.背景:
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推翻明朝。
宁远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击败起义军。
起义军在山海关战败后撤出北京。
清初的反抗
3.一些明末起义军余部联合南明,共同抗清。
1.清初的二三十年间,政府推行大规模圈占土地、强制东南沿海居民内迁和威胁逼迫汉人剃发梳辫等弊政,激起民众强烈的反抗。
2.新成立的南明政权,在长江中下游和两广、福建地区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
1.原因:
2.结果: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很快达到中国历史上新的高峰。
清初各族人民的抗清斗争促使统治者调整野蛮落后的政策,制止了社会经济的倒退逆转。
康乾盛世
启示:
统治政策制定要顺民心,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清初社会经济的恢复
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经济迅速恢复,国力空前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明清中央政府


平定准噶尔叛乱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抗击沙俄侵略
签订《尼布楚条约》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设置台湾府
设置伊犁将军
册封达赖、班禅
(金瓶掣签制度)
设置驻藏大臣
两次雅克萨之战


对 外
改土归流
戚继光抗倭

修筑长城
茶马贸易 
修建承德避暑山庄

意义:维护了国家统一,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东南
戚继光和俞大猷抗倭
日本
明朝中期,日本海盗经常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当时人们称之为倭寇。16世纪中期,戚继光和俞大猷奉命抗倭,抗倭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东南
台湾
荷兰
1.17世纪初,荷兰侵占了台湾。
2.郑成功收复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领军队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围攻赤崁(kàn )城,沉重打击了荷兰殖民者,并严辞拒绝荷军年年进贡的请求。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签字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3.清朝设置台湾府: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我国东南沿海海防。
1.打击了荷兰的殖民势力,遏制了西方殖民者向东扩张的脚步,维护了祖国统一。
2. 进一步开发台湾,促进民族融合。
历史意义?
三国时期 吴国卫温等一万多人到达台湾。
元朝 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台湾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662年 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
1684年 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
台湾回归,祖国统一
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东北
雅克萨之战
沙俄
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了我国黑龙江流域,并在中国的尼布楚和雅克萨建立了殖民据点。康熙帝于1685~1687年组织了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者。1689年,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为中国领土。

3.茶马贸易。
1.明朝修筑长城。
2.清朝修建承德避暑山庄,实行怀柔政策。
明修长城清修庙
明清两朝的民族政策:
明朝:主要以防为主,采取了比较被动的防御政策;
清朝:则比较积极主动,采取怀柔的政策笼络其他少数民族。
西北
新疆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
1.平定准噶尔叛乱。
清王朝加强对新疆管辖的措施
2.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3.设置伊犁将军。
天山以南地区
天山以北地区
西
3.元朝时,中央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西藏成为元朝正式行政区。
A、赐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顺治帝)
B、赐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康熙)
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1.确立金瓶掣签制度
清王朝加强对西藏管辖的措施
2.设置驻藏大臣:

1727年(雍正帝),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西藏
1.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
2.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唐蕃“和同为一家”

西南
改土归流
中央派“流官”代替少数民族的“土司”、“土官”,实行与中原地区一样的行政制度。
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
农业的兴盛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繁荣
海外贸易的发达

1.多熟制的种植制度逐渐成熟。 2.大量新品种被培育出来。
3.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引进。
1.手工业繁荣.
2.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3.出现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资本主义的萌芽
1.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与繁荣
2.商帮的形成(徽商,晋商)
1.茶叶、生丝、土布、瓷器等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2.白银在明代中后期成为主要货币
农耕文明的繁盛表现
施复夫妇经营丝织业的机房
时间:明朝中后期
典型表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特征:以生产商品为目的,
具有雇佣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何时?何地?何行业?其典型表现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征?
地点:苏州、松江等江南地区
行业:纺织业部门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第二课 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
复习:
朝代 事件
秦朝
西汉
明朝
清朝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八股取士
文字狱
目的:控制思想,巩固专制统治。
后果: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目的:控制思想,巩固专制统治。
后果: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技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清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
①明清之际统治阶级极端腐败,正统礼教遭到怀疑。
②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代表新兴市民工商阶层利益,掀起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和民主,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1.背景:
2.代表人物:
追求个性解放
主张平等民主
批判专制皇权
反对重农抑商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李贽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民主色彩。
李贽的言论会唤醒人们反抗权威、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意识,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打击了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对当时的政治体制造成冲击。
黄宗羲主张:批判专制皇权,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追求个性解放,主张平等民主.
他的著作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立 “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
批判专制皇权
主张平等民主
1.“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观念受到挑战。
商人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2.拜金逐利成为社会风尚。
重商和逐利之风盛行
著作 作者 成书时间 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及特色
《三国
演义》 罗贯中 元末明初 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水浒传》 施耐庵 元末明初 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描写了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粱山泊农民起义,塑造了许多逼上梁山的英雄好汉形象,歌颂了农民的斗争精神
《西游记》 吴承恩 明朝中期 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小说 他通过塑造孙悟空这个形象,歌颂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勇于斗争的精神
《红楼梦》 曹雪芹 清朝 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书中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衰亡,以及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深刻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古典小说异军突起
文学作品内容的变化
戏曲的发展
明朝中后期之前,小说、戏曲的主角多是帝王将相、官吏文人。明朝中后期,描摹世态人情的世俗文学勃兴,商人、机户、手工工匠、当铺老板、酒店掌柜和游民等形形色色的市井人物,堂堂正正地登上艺术殿堂。这些作品生动细腻地反映了城市平民阶层的人生理想和社会心理,成为展现明清社会风貌的多彩画卷。
以四大徽班、湖北的汉调两个剧种为基础,融合吸收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一个新剧种——京剧。
传统节日基本定型
著 作 类别 朝代 作者 主要内容 价值和影响
《本草纲目》 药物学 明朝 李时珍 记载药物1800多种,方剂 1000多个。 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学巨典”。
《农政全书》 农学 明朝 徐光启 介绍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和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
《徐霞客游记》 地理学 明朝 徐霞客 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 比欧洲早约两个世纪。
《天工开物》 农业和手
工业生产
技术著作 明末清初 宋应星 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科 学 巨 匠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
皇 权 膨 胀
第三课 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复习:
1.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2.中央: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
3.增设内阁制度。
4.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5.设立“廷杖”制度。
6.设立军机处。
明朝
清朝
明清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
明清时期帝王与大臣之间完全是主奴、主仆关系,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统治发展到了顶峰。
君权强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积极: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统一。
②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消极:
①过度专制易造成腐化,导致政治制度的落后 。
②制约了中国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思想专制,扼杀人才发展,造成文化的落后。
温馨提示
对于强化皇权的历史影响,要结合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用辩证的观点,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既看到皇权建立初期和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它在建立、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随着君权的高度强化,它在妨碍社会进步方面的消极作用。
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1)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仍是主体,清朝统治者仍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近代前夜的危机表现
①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它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1)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仍是主体,清朝统治者仍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2)实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3)其他社会危机:
A:土地兼并严重,人口迅速增长,人多地少,谋生困难,这导致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B:政治腐败黑暗,皇室铺张挥霍,官场腐化奢靡。贪污之风也渗透到军队,武装力量大大削弱。
C:清朝中期发生了大大小小数十次起义,但是,社会危机并未得到解决,动乱还在继续。
近代前夜的危机表现
①在抵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②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中外力量对比,而且作茧自缚,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更加闭塞、停滞,远离世界发展潮流。
西方 中国
政治
经济
外交
思想
文化
对比
结论
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自然经济为主体,男耕女织是主要方式
工业革命后,建立起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中国专制主义日益腐朽,中国与西方的国力差距大大拉开,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近代科学的诞生,追求自由民主平等
八股取士,文字狱,
禁锢人们的思想
开辟新航路,殖民侵略
闭关锁国政策
西方近代前夜历史对比
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综合探究五

“乾隆盛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巩固和发展,确立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2.经济上,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对外贸易居世界前列;GDP占世界份额的三分之一。

3.文化上,对中国古代文化作了大规模的清理和总结。
中 国 英 国
经济基础
文明类型
政治制度
军事力量
思想文化
对外政策
综合国力
中英近代前夜历史对比
农业为主,男耕女织,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属于农耕文明

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强国,经济迅速发展
属于工业文明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黑暗腐败,没有自由
完成资产阶级革命
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装备落后
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思想文化繁荣活跃,如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科技世界领先
闭关锁国、
限制贸易(不是禁止)
脱离世界潮流
在全球殖民侵略
扩大国际贸易
成为世界霸主

日趋衰落
世界强国
文化专制,禁锢思想如八股取士、文字狱,科技落后
1.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力水平低下;
2.政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制度黑暗腐败,封建制度对社会经济和人民思想的严重束缚;
3.对外政策:闭关自守;
4.文化科技:统治者狂妄自大而又愚昧无知,文化专制,科技落后;中国国民的整体素质较低;
5.国际方面:欧美主要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资本主义 民主制度;通过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国力迅速 增强。
中国近代前夜逐渐落伍的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