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浅析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412504 炎陵龙溪乡学校 李德平[摘要]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集中体现在思维能力上.思维能力是人在认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抽象概括和系统化能力,也指人脑对输入的信息加工整合,从而制作出思想产品能力.历史教学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关键词] 历史教学 思维能力 推理能力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中心环节,也是目前历史教学上的难题。近年来的高考命题,根据社会的需要以能力考查为主。这就要求高中教学必须着手研究思维能力的训练问题。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是属于认识的理性阶段。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方面。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我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做法:一、通过联系归纳法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思维能力。联系归纳法在历史教学,特别是历史复习课中占有重要地位,运用它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或复习效果。尤其对提高学生分析和综合判断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如:以“东北地区”为地理概念,将发生在该地的历史事件以时间为序进行联想:唐朝、元朝、明朝、清朝、《瑗珲条约》、《北京条约》、沙俄强租旅大,取得筑路权,东北成为它的势力范围;日本利用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在南满享有特权;日本通过段祺瑞政府,控制东北,以及“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的建立,东北抗日联军,建立东北根据地、辽沈战役等等。这样使学生从一个地区的角度、把史实串起来,然后再截成古代与近代两段,就不难发现古代史上东北问题的核心是民族史和巩固边疆的问题;近现代史是争夺东北地区,当然这仅是概括地分析。同理,如西藏问题、台湾问题等。由此,给了学生一个新角度。二、依据教材设计问题,培养学生抽象、归纳、推理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抽象、归纳、推理能力,是不能忽视的。要让学生学会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的概括和归纳推理,需要紧密联系教材巧设问题。所谓抽象就是抽出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如在学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世界史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后,可帮助学生抽象归纳出其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那就是:这些革命都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兴起并有所发展,但受到封建制度严重束缚的情况下发生的;革命的基本任务都是反对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专政或地主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其实质都是以一种剥削方式代替另一种剥削方式的革命。但每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英国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组成联盟领导的革命,最终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革命不彻底,带有保守性;法国,由于人民群众积极参加革命,所以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法兰西共和国,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最典型的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摆脱了美国的殖民压迫,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建立了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联合政权,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它既是一场民族独立运动,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根据教材巧设问题,对提高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提高也是有益的。归纳推理就是由个别事物或现象归纳出该事物或现象的普通规律的推理。在教学中就是要指导学生从众多相关的历史现象中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例如:光武帝的哪些措施发展了生产力?光武帝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学生在启发下回答出:光武帝亲自参加西汉末年的农民战争看到农民战争的伟大力量。因此,他接受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而调整了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教师继续启发:阶级矛盾的尖锐最后激化成战争。结果迫使以后的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缓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那么,什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集中表现呢?学生经过思考后得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集中表现。学生归纳推理出这一结论,说明认识水平已提高到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高度。三、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可采取两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一种是引导学生把历史上的经验、结论上升为普通的理论和规律,把对历史个体的有效性,扩大到一般历史事件的有效性。如《元朝的统治》一课,在讲完全课进行小结以前,教师提出如下的两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列举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发动扩张战争史实”;“谈一谈你对成吉思汗的认识”并“谈一谈你应该怎样评价历史人物?”另一种是,教师运用历史类比法,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岳飞抗金的史实和观点来评价文天祥的抗元斗争,这时把问题引伸一步,提出“为什么既肯定了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又肯定元朝统一的历史功绩呢?”等,深问的目的在于培养并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历史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是一篇大文章。这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和旧的学生观念,从根本上改革旧的教学方法,真正有效地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原则方法,进一步强化课堂上的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我们还应该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做进一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