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资料简介======================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第六单元第1课《北方地区》(第1课时)课件:28张PPT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6.1北方地区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 红松之乡 单元 六 学科 历史与社会 年级 七年级 学习 目标 利用地图说出小兴安岭在我国的位置。 通过分析地形和气候图总结小兴安岭红松分布面积广大的原因。 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小兴安岭林业发展的概况。 重点 小兴安岭的自然环境对林业的影响以及人类开发对森林资源的影响。 难点 小兴安岭的自然环境对林业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100秒看小兴安岭四季轮回》 通过视频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讲授新课 欣赏视频并出示中国地形图 追问:同学们发现视频中出现的高大植被有什么特点? 展示红松制作的松节油、松香等产品的图片 提出问题:为什么小兴安岭分布着这么多的红松呢? 出示小兴安岭地形图和伊春气候图,从地形和气候两个方面分析小兴安岭广泛分布着红松的原因。 提出疑问:小兴安岭冬季漫长,到处覆盖着厚厚的积雪,那么木材是怎么运送出去的呢? 展示图片:人参、鹿茸、貂皮 提出疑问:小兴安岭这么富饶,是不是可以任意开发呢? 提出问题: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造成小兴安岭环境破坏的原因,那当地人是怎样来进行恢复的呢? 欣赏视频并注意观察植被的特点。 回答:多呈圆锥形或塔形,叶子又尖又长 总结红松的用途。 合作探究:分析自然条件与当地植被的关系。 发挥想象力,讨论木材向外运输的可能的方式 欣赏图片,感受小兴安岭的富饶。 思考:过度开发会带来哪些问题。 探究:小兴安岭为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采取的措施。 通过欣赏小兴安岭的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观察感知小兴安岭植被的特点,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印象。 通过图片展示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红松的珍贵。 通过读图分析来锻炼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向学生展示小兴安岭的富饶,同时为小兴安岭生态环境的破坏埋下伏笔。 通过思考,学生头脑初步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通过探究,在学生的心里树立合谐的人地观。 ================================================ 压缩包内容: 100秒看小兴安岭四季轮回.mp4 2s.wmv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第六单元第1课《北方地区》(第1课时)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第六单元第1课《北方地区》(第1课时)试卷.doc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第六单元第1课《北方地区》(第1课时)课件.pptx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00秒看小兴安岭四季轮回.mp4 2s.wmv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第六单元第1课《北方地区》(第1课时)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第六单元第1课《北方地区》(第1课时)试卷.doc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第六单元第1课《北方地区》(第1课时)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