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地区 课件(2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南方地区 课件(27张PPT)

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二课 南方地区
一、南方地区的范围
阅读地图册第32页的相关内容,描述“南方地区”的位置与范围。
南方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南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以东。面积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5%。
中国
南方地区
二、南方地区的太湖流域
1、地理位置
太湖流域位于的长江三角洲的南缘,北接长江,南到钱塘江。
长 江
钱塘江
东海
太湖
2、水乡孕育的城镇—太湖流域的城镇
太湖流域卫星图
常州市
无锡市
苏州市
上海市
嘉兴市
湖州市
杭州市
张家港市


运河

(1)观察《太湖流域卫星图》,结合书本第43页图6—25,说一说作为水乡的太湖流域有哪些“江、河、湖”。
长江、钱塘江、黄浦江、东沼溪、西沼溪、京杭大运河、太湖、长荡湖、阳澄湖、淀山湖等大大小小湖泊、河流星罗棋布、纵横交错。
(2)在书本第43页的图中圈出太湖流域的主要城市。
小知识:太湖流域的地形
太湖流域以平原为主,占总面积的4/6,水面占1/6,丘陵和山地占面积1/6。三面临江滨海,地势特点为周边高、中间低。中间为平原、洼地,包括太湖及湖东中小湖群,西部为天目山、茅山及山麓丘陵。
二、太湖流域的特色
城镇沿河或环湖分布。
乌镇景区平面图(局部)
读左图,说一说就乌镇的镇区布局而言,它具有怎样的特色?
1、城镇的镇区布局
二、太湖流域的特色
2、从图中的古镇图片中可以看出,传统上在水乡,乡镇的民居傍水而建,人们
傍水而居。
(现在因公路建设的完善,人们已改变傍水而居的习惯,往往是“沿路而居”。)
乌镇 (浙江桐乡)


2、人们的生活习惯
民居傍水而建,人们傍水而居。
同里(江苏苏州)---“小桥、流水、人家”
民居傍水而建,人们傍水而居。
周庄(江苏昆山)---“江南春风吹又绿”
民居傍水而建,人们傍水而居。
二、太湖流域的特色
3、生活中“水乡文化浓厚”
例如:
(1)出行中避不开桥,而各座桥又各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的特色(石桥、拱型)
(2)饮食中常有淡水鱼产品(各种淡水鱼、虾等,典型的有“太湖三白”,)
(3)各种庆祝活动(节日、丰收、婚嫁等)与“水”相关。
白虾
银鱼
白鱼
阅读书本第45页,举例说一说“太湖流域水乡文化浓厚”在生活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三、现代水乡的快速发展---农业人口“城镇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太湖流域自然条件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好,工业发达,经济基础雄厚,人口稠密,劳动力素质高,科技力量强,市场信息灵通,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较好,是我国沿海主要对外开放地区。除有特大城市上海外,还有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嘉兴、湖州等大中城市及迅速发展的城镇乡村。
上海
杭州
南京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特征是什么?
基础雄厚,发展迅速。
富庶的四川盆地
一、四川盆地的自然环境
阅读书本第46页的图6—31、6—32、6—33,结合已学知识,完成以下任务:
1、找出围绕四川盆地主要的高原、山脉以及盆地内主要的河流。



2、描述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


3、说一说四川盆地内的地形主要有哪些,运用地形图和地形面积饼状图归纳四川盆地内部地形的主要特点。
东:巫山;西:青藏高原;南:云贵高原;北:秦岭、大巴山
位于中国的西南,与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青海、甘肃、陕西等省、市、区相邻。
主要的地形有丘陵、山地、平原。
四周高,中部低,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主要集中在西部。
河流:长江、岷江、嘉陵江、乌江
阅读书本第47页图6-35,结合已学知识,简要说一说四川盆地气候的主要特点以及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四川盆地内的气候特点
气候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在地形的影响下,形成了“冬暖、春早、夏热”的气候特点。
主要原因:
1、纬度位置较低,北纬30度穿过盆地的中部。
2、北有高山阻挡,在冬季大大减弱了冬季风的影响;东南部山地海拔不高,有利于夏季风的进入。
3、比较封闭的盆地,夏季热量在一定程度上不易扩散。
成都的气温—降水图
纬度、季风、地形三大因素
二、四川盆地人文环境
【材料】四川盆地农业较发达,是中国著名的农业区。良好的自然条件和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四川盆地分布的紫色土面积达14万平方公里,具中性或中性偏碱,富含磷、钾等矿物养分,质地适中,有较好的透水、通气性。早在西汉时期,即开垦种植。 四川盆地的土地利用率高达30~40%以上,是中国最大的水稻、油菜籽产区。蚕桑、柑橘、油桐、白蜡、五棓子、银耳、黄连等产量均居中国第一。
(一)发达的农业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书本第46页和第47页,归纳四川农业发达的原因。
1、自然环境适宜
(1)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多。
(2)河流众多,水源充足。
(3)地表起伏不大,平原集中,土壤肥沃。
2、农业基础良好
(1)开发历史早,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2)水利建设先进,灌溉条件良好。都江堰更是为成都平原的灌溉提供了保障。
自然与人文两大因素
(二)天府之国—四川盆地
阅读书本第47和48页,说一说“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盆地(成都平原)有哪些表现?
1、成都平原自古就有___________之称,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更是因为__________的建成,人们过上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
2、成都平原是我国西南地区最重要的__________。
3、四川盆地有丰富的地下矿藏,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盆地内的人们与自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府之国
安居乐业,生活比较富足
都江堰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
商品粮基地
天然气、芒硝、井盐
和谐相处,生活简单,内心愉悦
开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1、阅读书本第49页第一段,观察图6—42、图6—43,说一说深圳与香港、珠海与澳门的位置关系。
深圳与香港、珠海与澳门在位置上都是相互毗邻的关系;而深圳、香港与珠海、澳门在位置上是隔海相望、相距不远的关系。
一、地理位置与交通
珠海
澳门
深圳
香港
开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2、阅读书本第49页第一段,观察图6—42、图6--43,根据图说一说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港澳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哪些交通方式来实现。结合以下材料,简要归纳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有什么重要意义。
可以通过铁路、公路、海运、航空等交通方式来实现。
【材料】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西接珠海和澳门,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大型跨海交通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总长约55千米。通车后,开车从香港到珠海的时间由目前的3个多小时缩减为半个多小时。将世界最具活力的经济区连成一体,快速通道的建成对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经济社会一体化意义深远。
意义:极大地缩短了三地之间的时空距离,便利人员与物流往来、促进区域融合,促进经济更高速发展,而且大桥可以沟通人心,增强港人对国家的向心力,对维护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平面图
港珠澳大桥的雄姿
港珠澳大桥的雄姿
二、具有高度活力的经济区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具有极大的活力,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地位。近年来,国家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重新规划,定位成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家重点经济战略发展区。请阅读书本第50页第第51页,回答以下问题:
1、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主要有哪些?









2、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是什么?这种发展模式的优势与劣势各是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区将如何解决这种“劣势”?
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优越,毗邻香港与澳门。
(2)平原广阔、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3)海岸线曲折,多优良的港湾,便利出口运输。

人文条件:
(1)农业发达,工业基础较好。
(2)我国最早的对外开放区,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土地成本低。
(3)著名的侨乡,特别与港澳在语言文化上的相同,为吸引外来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提供了便利。(人缘、地缘、商缘)
(4)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廉价。
(5)生产的产品大量外销。
二、具有高度活力的经济区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具有极大的活力,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地位。近年来,国家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重新规划,定位成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家重点经济战略发展区。请阅读书本第50页第第51页,回答以下问题:
1、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主要有哪些?









2、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是什么?这种发展模式的优势与劣势各是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区将如何解决这种“劣势”?
发展的模式是:“外向型”经济。
优势:
可以面向世界,扩大市场,增加商品的附加值,发展潜力巨大。
劣势:
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大,如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使这里的经济受到很大的冲击,损失很大。
二、具有高度活力的经济区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具有极大的活力,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地位。近年来,国家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重新规划,定位成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家重点经济战略发展区。请阅读书本第50页第第51页,回答以下问题:
1、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主要有哪些?









2、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是什么?这种发展模式的优势与劣势各是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区将如何解决这种“劣势”?
珠江三角洲地区解决“外向型”经济模式中“劣势”的措施是:
1、改变发展模式,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增强自身的韧劲。
2、充分运用区位优势,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提高区域发展潜力。
课堂作业布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