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课件+教案+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课件+教案+练习)

资源简介

课件43张PPT。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人教版历史与社会 九年级下新知导入1991年12月25日晚,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镰刀锤子红旗徐徐降下,代之而起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至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最终解体。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那么,苏联是怎么解体的?东欧国家又发生了怎样的剧变呢?今天让我们来共同学习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苏联(社)俄罗斯(资)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缔造者
列 宁斯大林模式的缔造者
斯大林二战后社会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新知讲解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1、二战后成立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1)东欧: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波兰等(2)亚洲:中国、朝鲜、越南等(3)拉丁美洲:古巴新知讲解苏 联波 兰 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民德南斯拉夫 大 西 洋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东欧” ,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这些国家在二战后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成员 。 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是由前苏联组织建立的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2、经互会成立(1)含义:经互会旗帜新知讲解(社会主义阵营)(2)成立的背景: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3)成立时间及成员国: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新知讲解材料:经互会成立初期,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比较正常,经济发展较快。1951~1983年,经互会国家的国民收入增长了7.6倍。经互会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0%左右,国民收入占世界的25%,工业生产占世界的33%。其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已成为当时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4)经互会的影响:积极影响:经互会成立以来,对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各成员国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对经互会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交流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消极影响:经互会的经济体制实际上是苏联经济模式的扩大,在苏联的控制之下,其它各成员国的经济不能独立自主的发展,而同苏联的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加强了苏联对其他成员国的经济控制,削弱了其社会主义成员国的经济独立性。新知讲解经互会和“马歇尔计划”在欧洲的分布新知讲解思考:近现代化探索中,中国向外国学习的历程?学习日本---学习欧美---学习苏联---走自己的路3、中苏建交(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2)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计划经济)新知讲解1949年10月2日,中苏建交。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新知讲解1950年,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新知讲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二、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新知讲解轻轻的我走了,但我留下一个超级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新知讲解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开始改革。材料一:斯大林时期,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生产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水平非常低材料二: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二核大国,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买不到一双皮鞋,到1953年,一个人才0.4平米住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斯大林模式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斯大林体制下的苏联新知讲解新知讲解1、赫鲁晓夫改革(1)时间:全苏展开了批评个人崇拜、批判斯大林的大规模运动,平反了许多冤假错案。图5-31 苏共二十大(2)措施:政治上: 1956年,苏共二十大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1953年粮食严重缺乏对策:农业改革1956年一位乡村女教师写给赫鲁晓夫的信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青豌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我们的农村已经没有人了赫鲁晓夫说:“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了。” 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图5-32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新知讲解加加林在苏联“东方一号”宇宙飞船内人造地球卫星核电站载人宇宙飞船新知讲解科技上:1954年第一座核电站 材料研读:
赫鲁晓夫看到美国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收益甚大,于是强行要求在苏联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1953年全苏的玉米播种面积只有350万公顷,赫鲁晓夫却要求到1960年扩大为2800万公顷,八年中要增加七倍。由于玉米是干热气候作物,而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经常结不了穗。赫鲁晓夫的玉米种植计划遭到了集体农庄庄员的消极抵制,最终彻底破产。 新知讲解体制未变,小修小补无济于事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改革?评价: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失败的原因)
新知讲解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2、勃列日涅夫改革改革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导致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1)时间:(2)措施:1964年(4)评价:(3)结果:失败新知讲解 材料研读: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军备上赶上美国跛脚的巨人过度重视军事工业(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失调新知讲解3.戈尔巴乔夫改革(1)、时间:
(2)、主要内容措施:
经济改革:
政治改革:
(3)、结果:
(4)、评价影响:1985年先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总体效果仍然不佳。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 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 元化”。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失败新知讲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归纳启示1: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启示2:改善人民生活水平。(2)表现:(一)东欧剧变(1)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都出现了问题。 各国虽然都进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 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3)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
(1)原因①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②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③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实质三、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新知讲解两德统一,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找一找:除德国统一外,东欧哪些国家的版图发生了变化?从地图上找出这些国家并说出特们的名称。新知讲解德国统一(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合二为一)新知讲解捷克开放边境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新知讲解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一分为五新知讲解1.原因:
(1)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
(3)外部原因:
2.表现:
3.实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二)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①1991年8月19日发动政变, 试图挽救苏联失败。戈尔巴乔夫辞职,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八一九事件)
②1991年底,苏联解体。新知讲解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历史。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新知讲解结合教材和材料,说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有哪些启示?畅所欲言 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杜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摘自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杂志记者问题时的谈话新知讲解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哪些启示?1.从国情出发,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加强党的领导地位,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4.防止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新知讲解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认识:新知讲解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2.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
课堂练习1.在冷战形势下,苏联继续把下列哪些行业的发展放在首位,以保持同美国抗衡的强大军力( )
①重工业 ②轻工业 ③农业 ④国防工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C2.赫鲁晓夫在改革中,对哪个行业的改革倾注了大量心 血( )
A.工业 B.农业 C.商业 D.服务业B1、苏联解体说明了( )
A.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B.“苏联模式”的失败
C.列宁主义的失败
D.社会主义不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B 2.苏联发生剧变和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积弊
B.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的改革
C、各加盟共和国日益严重的分离倾向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策略的影响A 课堂练习3.斯大林去世后,在20世纪50年代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是( )
A列宁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4、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首先形成冲击的是( )
A、赫鲁晓夫改革 B、勃列日涅夫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东欧剧变
BA课堂练习课堂总结 苏联经济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同其他的社会制度一样,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与时俱进,社会主义的建设一定会成功。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苏联解体→直接导致解体→社会主义运动受挫苏联的发
展与改革东欧剧变与
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力
量的壮大1949年,经互会成立1950年,中苏缔结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东欧剧变没有取得成效板书总结作业布置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下5.3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案
课题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单元

学科
历史与社会
年级
九年级
学习
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八一九事件,苏联的解体。
2.通过分析东欧各国的改革和失败原因、演变过程和剧变原因,形成一定的历史分析归纳能力。
3.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曲折的。
重点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来
难点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991年12月25日晚,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镰刀锤子红旗徐徐降下,代之而起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至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最终解体。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那么,苏联是怎么解体的?东欧国家又发生了怎样的剧变呢?今天让我们来共同学习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苏联(社)
俄罗斯(资)
课前收集资料,预习有关知识。
将本课的兴趣点找到,引出正课做铺垫。
讲授新课
多媒体展示列宁和斯大林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如何建立的以及苏联的成立,并引出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增加,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二战后成立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
东欧: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波兰等
亚洲:中国、朝鲜、越南等
拉丁美洲:古巴
多媒体展示社会主义国家分布的地图。
过渡:为了能促进东欧各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成立什么组织?
经互会成立
含义: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是由前苏联组织建立的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
(2)成立的背景: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3)成立时间及成员国: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
(4)经互会的影响:
材料:经互会成立初期,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比较正常,经济发展较快。1951~1983年,经互会国家的国民收入增长了7.6倍。经互会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0%左右,国民收入占世界的25%,工业生产占世界的33%。其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已成为当时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
积极影响:经互会成立以来,对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各成员国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对经互会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交流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消极影响:经互会的经济体制实际上是苏联经济模式的扩大,在苏联的控制之下,其它各成员国的经济不能独立自主的发展,而同苏联的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加强了苏联对其他成员国的经济控制,削弱了其社会主义成员国的经济独立性。
补充介绍:马歇尔计划
过渡:1949年也是新中国的成立的时间,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那么中苏何时建交,又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3、中苏建交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
(2)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计划经济)
思考:近现代化探索中,中国向外国学习的历程?
学习日本---学习欧美---学习苏联---走自己的路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具体来看下。
过渡: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轻轻的我走了,但我留下一个超级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为什么说留下了桎梏?
材料一:斯大林时期,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材料二: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二核大国,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买不到一双皮鞋,到1953年,一个人才0.4平米住房。
结论:斯大林模式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
1、赫鲁晓夫改革
(1).时间:1953年
(2.)措施:
政治上:
全苏展开了批评个人崇拜、批判斯大林的大规模运动,平反了许多冤假错案。
材料研读:
出示《1956年一位乡村女教师写给赫鲁晓夫的信》
思考:反映当时社会存在什么问题?
材料二:赫鲁晓夫说:“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了。”
材料体现出赫鲁晓夫的改革重点放在哪一个领域?
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过渡:通过对农业的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体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科技上:原子能发电站、人造地球卫星、载人宇宙飞船。
过渡:虽然赫鲁晓夫的一系列改革一定程度的冲击了斯大林体制,但并未从根本改变僵化的体质。并且在改革措施上存在不足。
材料研读:
赫鲁晓夫看到美国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收益甚大,于是强行要求在苏联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1953年全苏的玉米播种面积只有350万公顷,赫鲁晓夫却要求到1960年扩大为2800万公顷,八年中要增加七倍。由于玉米是干热气候作物,而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经常结不了穗。赫鲁晓夫的玉米种植计划遭到了集体农庄庄员的消极抵制,最终彻底破产。
通过材料分析和思考:赫鲁晓夫改革存在哪些不足?
赫鲁晓夫的改革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加上他独断专行,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最终被迫下台。
如何来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①积极:赫鲁晓夫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僵化的体制,取得了一些成绩。
②消极: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未根本改变僵化的体制。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时间:1964年
(2)措施: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3)结果:失败
(4)评价:改革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导致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材料研读: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
通过材料分析认识到:过度重视军事工业(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失调。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时间:1985年
(2)、主要内容:
经济改革:先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总体效果仍然不佳。
政治改革: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 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 元化”。
(3)、结果:失败
(4)、评价影响: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归纳: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思考:通过这三位领导人改革的学习,给我们什么启示?
启示1: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启示2: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1、东欧剧变
(1)原因
(1)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都出现了问题。各国虽然都进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 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3)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
(2)表现:
①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质)
②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③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学生活动:找一找:除德国统一外,东欧哪些国家的版图发生了变化?从地图上找出这些国家并说出特们的名称。
剧变后的东欧:
两德统一,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南斯拉夫一分为五。
2.苏联解体
1.原因:
(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2.表现:①1991年8月19日发动政变, 试图挽救苏联失败。戈尔巴乔夫辞职,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八一九事件)
②1991年底,苏联解体。
3.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历史。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小组活动:
出示材料: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杜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摘自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杂志记者问题时的谈话
思考: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有哪些启示?
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认识: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2.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
回顾之前所学
明确东欧国家的组成
小组合作交流
自主学习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
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整体的规划和科学指导,严重脱离实际。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讨论,各抒己见例:制定经济计划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
阅读教材,
自主学习
通过观察地图,找到相应国家。
观看东欧剧变的图片
自主学习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进行评价
回顾已知,建立历史的联系性。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培养学生史料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认识到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到农业改革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赫鲁晓夫改革局限性的分析,让学生既看到改革的成功,也看到改革的局限,树立全面的、辩证的了解历史事件
提高学生知识归纳、运用的能力
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习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拉进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身临其境。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以史为鉴,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探究历史
课堂练习
1、苏联解体说明了( C )
A.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B.“苏联模式”的失败
C.列宁主义的失败
D.社会主义不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
2.苏联发生剧变和解体的根本原因是(B )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积弊
B.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的改革
C、各加盟共和国日益严重的分离倾向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策略的影响
3.斯大林去世后,在20世纪50年代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是( B )
A.列宁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4、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首先形成冲击的是( A )
A.赫鲁晓夫改革 B.勃列日涅夫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东欧剧变
课堂小结
苏联经济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同其他的社会制度一样,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与时俱进,社会主义的建设一定会成功。
板书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练习
一、选择题:
1.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下列关于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成立于1949年,以苏联为首
B.其成立标志着冷战局面形成[来源:学科网]
C.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
D.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轨道
2.下面是一幅见证中苏友谊的照片。照片中的历史性会晤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 )
A.中苏正式建交
B.中苏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中苏结成抗美援朝同盟
D.中苏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在斯大林逝世后,推行一系列改革的继任者是( )
A.列宁 B.赫鲁晓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4.“敢于冲击体制先,小修小补难挽天。”对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模式首先形成冲击的历史事件是(  )
A.赫鲁晓夫改革 B.俄国二月革命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列宁新经济政策
5.执政于20世纪60—80年代,试图克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而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6.请你分析下表中的信息,与其最符合的一个主题应该是(  )
原名
新名
更改时间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匈牙利共和国
1989年10月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罗马尼亚共和国
1989年12月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保加利亚共和国
1990年11月
A.美国竞选 B.中东动荡C.苏联解体 D.东欧剧变
7.东欧剧变的含义包括(  )
①东欧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 ②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③东欧各国经济上面临严重的困难 ④东欧各国政治上面临严重的困难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④
8.下列有关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发生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苏联进行政治改革 ②苏联进行经济改革 ③八一九事件 ④苏联解体
A.①④③② B.①④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
9.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的时间是( ??)
A.1989年
B.1991年
C.1992年
D.1997年
10.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这句话中“改死了”即指苏联解体。从实质上分析,苏联解体是( )
A. 国家已经四分五裂 B. 国家名称发生变化局
C. 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D. 执政党失去了政权
1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说明( )
A. 资本主义优越于社会主义 B. 苏联模式的失败
C. 马列主义理论已经过时 D. 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12.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内容中,归纳一个学习主题,应当是( ??)
A.欧美国家社会巨变
B.反抗殖民扩张
C.亚非拉国家争取民族独立
D.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材料一中的图(a)和图(b)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进行的。(2分)
(2)图(c)中赫鲁晓夫的墓碑由黑白两色的花岗石交叉在一起,“黑白相间的墓碑,毁誉参半的一生”是他最好的写照。从改革的角度谈谈你对他的评价。(3分)
材料二      材料三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面临怎样的形势?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材料三中的“某大国解体”有什么关系?(3分)
(4)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都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B 4.A 5.C 6.D 7.A 8.D 9.B 10.C 11.B 12.D
二、非选择题:
12.(1)经济、政治方面。
(2)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但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3)形势:经济发展面临停滞,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关系: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行了改革,在改革中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