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明清文化发展 课件(3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课 明清文化发展 课件(38张PPT)

资源简介

第二课 明清文化发展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
群星璀璨的晚明科学巨匠
有个文人给朱元璋写篇贺表,恭维他“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他看了大怒,说“生”与“僧”同音,“光”是没有头发,这是骂我做过和尚;“则”与“贼”同音,这是骂我做过造反的贼。于是下令把这个文人给杀了。
明朝洪武年间,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查嗣庭案
查嗣庭是雍正时的礼部侍郎,他在江南主持科举考试时,出了一道考题“维民所止”
(出处《诗经》)。却不料查嗣庭遭飞来横祸,被押入狱,死在狱中。雍正命人把他戮尸示众,其家属也被流放边远地区。
维 止





明清政府为什么大兴文字狱?
巩固统治
由于当时清朝社会中的下层知识分子或因满腹牢骚爱发议论、或因僻居乡村不知忌讳、或因吟诗作文用字不慎。
所以清朝的文字狱更多,获罪的大多是下层知识分子。
2、控制人们思想,强化皇帝权威
1、民族矛盾的存在:保护满族贵族的特权,防范汉族人民的不满与反抗

文字狱的严重后果(危害):
(1)文字狱制造了严重的恐怖气氛,知识分子人人自危,不敢议论时政、不敢研究现实。
(2)思想文化领域呈现万马齐喑的景象,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在大兴文字狱的背景下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从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程。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经是儒家的著作;史是历史著作;子就是诸子百家,包括僧道;集是文学作品,比如李太白集或者苏东坡集。书成之后,也没有印,在全国找了几千个毛笔字写得好的人,花了十年时间抄了七部。
为何名为四库?
《四库全书》藏于哪里?
《四库全书》其中四部分别放在北京紫禁城的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避暑山庄的文津阁、东北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南方还有三部,分别存放在杭州、镇江和扬州。
七部《四库全书》,今天现存四部半,镇江的鸦片战争给毁了,圆明园的二次鸦片战争给毁了,杭州的剩了半部。现存的四部半,三部半在大陆,一部在台湾。紫禁城文渊阁那部在台湾,那部是最好的。
现状如何?
《四库全书》其实是一部“四不全”的次品乃至废品。何谓“四不全”?
因为在编修过程中,数目惊人的书籍遭到了焚毁、删削、篡改、错讹的厄运,而这一切都是蓄意为之。
清廷借修书之机,毁禁的是哪些内容?
对清政府统治不利的典籍
毁禁的目的是什么?
加强文化专制
清统治者借修书之机,毁禁对清朝统治不利的典籍,加强文化专制,在中国文化史上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1)隋朝兴起:
科举制发展情况表
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
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隋文帝 隋炀帝

(2)唐朝完善: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增加考试科目

增加取士的人数,创武举和殿试

高官主考,提高科举地位
(3)北宋发展:科举制严格考试程序、严密考试方法、减少考试科目、扩大录取名额
明清时期,你如果要在数千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你该怎样写好考试的文章?
甲:标新立异,首先观点要
独道。想象要丰富,构
思要精妙。
乙:擅于采百家之言,引用
名人警句 。
答题观点:考生必须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所论内容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


明清科举考试的变化——八股取士
1、内容: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必须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2、形式: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叫做八股文,形式呆板复杂。
顾炎武为什么认为八股文的消极影响比“焚书坑儒”还要大?
因为这种取士方法毒害的是所有力争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的读书人,而秦始皇“坑儒”事件,所害的只有400多人。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了加强思想统治,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文字狱
八股取士
明清时期
同学们,你知道下面图片里的人物是谁?
孙悟空
若是不遂我心,定要打上灵霄宝殿。
《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创作与当时社会风气息息相关。为什么当时孙悟空这样离经叛道的形象大受群众欢迎呢?我们将通过今天的学习来逐一探究。
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

明请之际,统治阶级极端腐败,正统礼教遭到怀疑。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代表新兴市民工商阶层利益,掀起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和民主,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一、时代背景
二、进步思潮
(一)李贽的“异端”思想:
资料1.明朝后期思想家李贽认为儒家经典如《论语》( 孟子》等书记载的孔孟言行不过是“因病发药、随时处方”,而非“万世之至论” ,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资料2.李贽宣称,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乃是自然禀赋,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1)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
(2)主张个性自由发展。
阅读资料,说说你对的李贽了解。
李贽(1527-1602年),号卓吾,福建泉州晋江人,是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他26岁中举,由于不拘于官场和礼教的束缚,所以为官20余年辗转各地任中下级官员,经历坎坷。1580年辞官后,专心从事讲学和著书。重要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

他讥笑当时士大夫口讲“仁义道德”,行为却卑鄙无耻。道学家称颂孔子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李贽辛辣地讽刺道:“啊!原来老天不生孔丘,世界就是黑暗的,怪不得孔丘以前的人,整天得点着火烛走路呢!”他提出“人人皆可以为圣”,认为“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他公然招收女学生,还提倡婚姻自由。他的言论引起统治者的极大恐慌,最终以“惑世诬民”的罪名被捕入狱,因不堪迫害自杀身亡,时年76岁。
《焚书》
《藏书》
材料一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
(二)黄宗羲的民主思想:
(1)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限制君权。
(2)重视工商业发展,主张“工商皆本”。
2.上述材料反映的黄宗羲的哪些民主思想?
阅读资料
黄宗羲(1610-1695),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称“梨洲先生”。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学问极博,对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以及佛经,无不研究。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年轻时积极参加反明朝宦官权贵的斗争和反清斗争,后隐居著述,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
阅读资料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王夫之
(一)“重农抑商”观念受到挑战
1.阅读课本P15内容:说一说,明清时期,中国的传统经济观念受到了怎样的挑战?
变化:
资料1:经商是谋生的最佳手段,走仕途不如经商;
资料2:商业和农业一样重要。
资料3:肯定商人阶层在整个国家中的地位。
三、社会风俗的变化
2.请分析导致上述种种变化的原因。
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和商业的地位日益提高
②明清人口增长迅速,科举名额并未相应增加,走科举之路的成功机会降低
③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特别是商人阶层自我意识的觉醒
④晚明以后,四民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
⑤……
(二)社会风尚的变化
资料1 世间人睁眼观看,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称意,没了他寸步也难。拐子有钱,走歪步合款;哑巴有钱,打手势好看。如今人敬的是有钱,蒯文通无钱也说不过潼关。实言,人为铜钱,游遍世间。实言,求人一文,跟后擦前。明.朱载堉《山坡羊 · 钱是好汉》
资料2 课本P15陆楫和顾公爕的资料
1.对比材料中的观点比起传统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传统价值观:主张节俭,反对奢侈。
陆楫:一个地方的奢侈程度和富裕程度是成正比的;
顾公燮:奢侈风气有助于就业,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
高消费带动了工商业发展进而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与现代奢侈观不一样,是生产消费经济活跃的表现。
2.尝试评价这种奢侈?
3.在商人阶层的带动下,社会风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表现为:
①商业的发展使商人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他们成为城市中最富裕的阶层,社会地位也有逐渐提高;
②晚明时期,伴随着商业化程度的日渐加深,拜金逐利成为社会风尚。金钱至上的观念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③社会上普遍追求奢侈享乐,普通市民、村妇也不例外,衣食住用,无不夸奇。
四、明清文化的发展
(一)明清小说
1.阅读课本P15内容,说一说,你知道我国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书名 作者 成书时间 主要内容 价值
《三国志通俗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罗贯中
施耐庵
吴承恩
元末明初
元末明初
明朝
清朝
叙述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
描写北宋末农民起义,歌颂农民的斗争精神。
反映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真实。
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是一部具有浓郁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曹雪芹
2.阅读课本P16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3.明清小说产生的原因:
4.明清小说反映内容的共同特点:
揭露封建制度的腐朽,要求个性解放
(1)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为小说的繁荣提供了社会基础;
(2)印刷术的空前发达,创造条件;
(3)文化专制的结果。
历史小说和历史有什么区别?
历史:要求是准确地再现已经发生过的事实。
历史小说:前提要求能本质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 以历史题材为基础,通过文学创造,允许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加工和虚构,其故事情节和人物事迹与历史实际并不完全一致。
拓展提高
(二)戏曲欣赏
(1)阅读课本P15内容,京剧何时形成?又是在哪些剧种的基础上融合而成的?
19世纪中期,一种以徽、汉剧种为基础,融合吸收其他剧种的新剧种初步形成——京剧。
1.京剧的形成
起????源 徽剧、昆曲及汉剧
起源时间 距今200多年
发源地 安徽省安庆市
发展兴盛地 北京
京剧(Beijing Opera),又称京戏、国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及“国剧”之称。它成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京剧四大行当
生 旦 净 丑
(2)你知道京剧的四大行当有哪些?


『四大行当』
传统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叫做“行当”。它指的是什么样的人物应由哪一行的演员来扮演。根据剧中人不同的性别、年龄、性格、身分来划分人物的类型。京剧行当的划分,是从昆曲和徽、汉等古老剧种衍化而来的。起初号称"十门角色",即生、旦、末、外、净、丑、杂、上手、下手和流行。随着京剧表演艺术的发展和演出剧目的不断丰富,要求演员适应各类角色的表演需要,遂使原有的行当逐渐被打破。于是,后来简化成生、旦、净、丑四大行。行当、脸谱、戏服构成京剧文化。



京剧的艺术特征---写意
人物化妆的写意─戏曲脸谱
(3)京剧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京剧脸谱有红、紫、黑、白、蓝、绿、黄等色,各有寓意:红色寓赤胆忠心;紫色寓智勇刚毅; 黑色寓忠正耿直;白色寓奸诈狠毒,蓝色寓刚强勇猛;绿色寓侠骨义肠;黄色寓凶狠残暴。此外,还有老红、瓦灰、金、银等色,各有寓意.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
起源时间 元末明初(距今600多年)
发源地 苏州昆山
代表作品 牡丹亭
文化价值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一
2.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昆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