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 课件(3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 课件(34张PPT)

资源简介

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

教学重点 互联网的发展形势及演变过程
教学难点 互联网的发展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
1、文化传播的不同发展阶段
现象 传媒 特点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书信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籍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电话(手机)
按键索骥瞬间获 网络

2、我们日常获得信息的媒介有哪些?
(引导:通过哪些途径获得信息,这种途径中的媒体是什么)
引导思考(找到思维的起点) 活动信息的途径 传媒、媒体
如何获得知识类信息 看书、杂志、报纸 书籍
看电视 电视
聊天(面对面或视频) 口语、网络
如何知道远方的亲人的情况 打电话 电话
写信(纸质信或电子邮件) 书信、电子邮件

3、上述媒体中哪些是面向大众的媒体?大众媒体的种类
4、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标志是什么? 印刷媒体的推广
5、阅读卡:印刷技术的发展?“铅与火”、“光与电”分别指哪种印刷技术
6、讨论:大众传媒有什么作用?
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文化传播、社会监督、娱乐

教学过程:
一、互联网的特点
1、新兴的兼收并蓄各种已有的大众传媒
2、独特的优势:虚拟的人际交往平台和信息传播平台
二、手机在文化传播方面的特点:通信 发布和获得信息
三、各种传媒并存,都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各有优劣

报刊 广播 电视 互联网
优势 以保存,课反复阅读,随时阅读,可以自由选择其中的内容 方便及时快速获得信息,通俗易懂,受文化限制小, 可听可看,时效性强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传播的内容形式多样;即时性强,可以滚动报道,及时更新;与受众之间能够比较充分实现互动;能够提供虚拟的人际交往平台
不足 时效性差,读者范围有限,感染力相对较弱 信息出现模式单一,转瞬即逝,听众参与性差 不利于保存,选择性差,被动接受节目安排 设备要求比较高,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比较明显。

四、大众传媒的影响
1、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显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依托现代信息技术)
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使人人们进入了信息时代。
举例:学习方式的改变——图7-14 思考:学习方式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活方式的改变——买东西的方式:网上购物(订票)
交往方式:网上联系 QQ E-mail
课堂小结:
最后一节:传媒承载这文化传播的使命……传媒改变了生活
四川雅安地震:迅速了解灾情,及时联系各方力量投入救灾,减少人员和财产的损失,减轻人们的因灾难面临的痛苦 。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哪些媒体发挥了重要作用? 互联网、报纸、新闻广播


4
导入
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习近平访欧消息?
书籍、报刊、杂志
第二课 传媒的行程
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
第七单元 生活的变化
如果在古代,我们可通过哪些传媒了解习近平访欧情况?
古代传媒:
——烽火、信鸽、驿马、大雁、贴布告、鸡毛信、消息树等等
以往的这些传媒存在弊端:
①信息内容受限制
②效率低:不够方便和快捷
③容易被拦截、被利用
④影响力较小
⑤……

区分文化传播的手段和文化传播的方式:
文化传播的手段:是媒介,例如书籍、网络


文化传播的方式:是对媒介的运用,例如看书、上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以往的传媒主要有:
——烽火、信鸽、驿马、大雁、贴布告、鸡毛信、消息树等等
以往的这些传媒存在弊端:
①信息内容受限制
②效率低:不够方便和快捷
③容易被拦截、被利用
④影响力较小
⑤……
传播媒介的发展阶段
口语
文字
印刷
电子

网络




大众传媒
注意: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代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印刷术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和 欧洲。
铅与火

传统的报纸图书都是用铅字印刷。
当时先用火熔化金属铅,尔后再铸成铅字。
因此离不开“铅”与“火”。
排字架组织复杂,占地大,拣字也极费时间;
污染环境,有碍排字工人身体健康
光与电

王选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在计算机室里(用电)
通过激光照排机输出的中文版面。关键是发
明了新颖的字形信息压缩和快速复原技术 。
这项成果,被誉为中国印刷技术的再次革命。

印刷促进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推广,书籍价格便宜使更多人可以获得知识,因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大众传媒是传递信息的大众传播工具,包括书籍、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
主要的大众传媒:
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
讨论:报纸、广播、电视、手机短信、互联网传媒方式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是什么?
报刊:
优点:便于携带,易于保存,分析事情深入,廉价方便
不足:时效性差,读者范围有限,形象表达功能欠佳,信息量有限
广播:
优点:传播速度快,传播信息量大,使用费用低,听众层次广泛,通俗易懂
不足:有声无形,缺乏形象感,转瞬即释
电视:
优点:视听兼备,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感染力强,传播迅速,影响范围广
不足:观看节目受时间限制,不易记忆,查阅困难
互联网:
优点:资源共享,超越时空(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不足:阅读不便,使不良信息有了便利途径
通过互联网能获取书籍
通过互联网能获取广播、
电视等传统媒体信息
通过互联网能获取报刊
  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从中能获取书籍、报刊、
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信息。
——特点之一:兼收并蓄
互联网的优势与特点
莫言获奖微博暴增
  互联网独特的优势:虚拟的人际交往和信息传播平台。
——特点二:虚拟化
互联网的优势与特点
手机和互联网结合成移动互联网
——特点三:移动性
互联网的优势与特点




优势

书籍
报刊
广播
电视
获取信息

特点

兼收并蓄
虚拟化
移动性
传媒 优点 缺点
报刊
广播
电视
互联网

信息量大,读者有取舍权,不受干扰,便于保存、携带
非即时, 易受编者观念影响
快捷即时,费用低,听众层面广
有声无形,缺乏形象感,转瞬即释,听众被动
视听兼备,感染力强,传播迅速,影响范围广
观看节目受时间限制,不易记忆,查阅困难,互动性差
资源共享,超越时空,互动性强
信息良莠不齐,需要筛选
归纳:
没有广播,就没有希特勒。
1936年3月14日,希特勒在慕尼黑发表的广播演说中说:"我以梦游者的自信走自己的路。"
西欧的许多国家大力加强广播宣传,对抗希特勒的广播心理战。
无线电波的交锋列在海陆空之后,成了名副其实的第四条战线。
二战期间是广播发展的黄金时期,人们依赖广播了解新闻和前线的战事。
大众传媒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有趣故事
广播:希特勒演讲,纳粹对广播传媒的利用
到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手机网民达到4.2亿。
1.网络音乐(86.6%)
2.即时通信(81.4%)
3.网络影视(76.9%)
4.网络新闻(73.6%)
5.搜索引擎(72.4%)
6.网络游戏(59.3%)
7.电子邮件(56.5%)
中国网民使用互联网应用排序是:
(2007年资料)
网络:愚人节各大网站发布比尔·盖茨遇刺身亡的消息
大众传媒是一把双刃剑,其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世界人民的认知得以同步;它又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可以堂而皇之地将谎言变成真理,干扰人们对事实的正确认知。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大众传媒手段带来了巨大变化。
A、现代信息技术包括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
B、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是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大众传媒的影响:



互联网能否取代其他传媒?
每种传媒都有自己的优点,各种传媒各有自己的受众,不会相互取代,它们共同筑起影响巨大的传媒世界
注意: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1、大众传媒的出现——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
2、大众传媒的形式——报刊、广播、电视、网络
3、大众传媒的特点——面向大众、超越时空局限、传播各地大量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依托现代信息技术)
4、大众传媒的地位——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大众传媒总结:
课堂小结


形式

特点

影响
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
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都方式了巨大变化
报刊
广播
电视
互联网
面向大众、超越时空局限、传播各地大量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地位
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出现——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
巩固训练
1.下列文化传播的途径中,属于非常直接的传播方式的是( ) A. 商贸活动
B. 人类迁徙
C. 学校教育
D. 会议讨论 2.电视提供了动态画面和缤纷的色彩,使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变得更生动、形象和真实;互联网具有传播迅速、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手机短信用精练的语言传达丰富多彩的内容,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具有情感性、艺术性和哲理性,让人回味无穷。对以上传媒的认识,正确的有( )
①它们是现代传媒 ②它们是古代传媒与现代传媒的混合体
③它们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它们能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局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3.文化传播的途径多种多样,下列活动可以成为文化传播途径的是( ) ①亲朋好友周末举行聚会 ②暑假和父母去海南旅游 ③我国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 ④向其他国家出口茶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实现了报业和出版业的跨越式发展,使中国的印刷业从“铅与火”的年代迈进“光与电”的年代是由于 ( ) A. 中国古代的印刷术 B. 德国人发明的印刷机
C.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应用 D. 网络的出现 5.下列关于文化传播的论述,正确的有 ( ) ①所有交往过程,都可以视为文化传播的过程 ②文化传播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③外出旅游也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一种途径 ④文化只能依靠学校教育进行传播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6. “文化中国·四海同春”艺术团分赴北美、南美、欧洲、亚洲和大洋洲的许多国家演出,通过展示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与海外侨胞及外国友人共贺新年。下列对这种文化传播的叙述,正确的有??? (??? )
? ①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这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这是中华民族文化成就的唯一标志 ④这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财富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
7.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突出,成为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的是??? (??? ) ?
A.?面对面的交流??????B.?学校教育??????C.?商贸活动????D.?人类的迁徙活动
8.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过程中,起重大作用的传媒是(??? )
A.?广播??????????B.?报纸????????C.?电话????????D.?电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