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新课标版历史与社会八下第八单元第一课第四课时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课题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单元第八单元学科历史年级八年级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八国联军侵华的经过;2.理解义和团运动中的口号—“扶清灭洋”;3.理解《辛丑条约》签订的内容和影响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的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2.通过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揭露八国联军侵华破坏和掠夺中国国宝、践踏中华文明的罪行,使学生永记牢记国耻、国难、树立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重点义和团运动和“扶清灭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终。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不仅支付了巨额赔款,丧失了大片土地,更重要的是,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族灭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阶级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今天我们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利用当时的背景导出新课讲授新课一、义和团运动师:讲述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道士,到19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起到了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中国人民对此极为痛恨,不断进行反抗。作为较早被传教士的山东遭到了外来文化宗教侵略更为严重,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1、兴起(1)原因①根本原因:帝掀起瓜分狂潮,民族矛盾尖锐②直接原因:教会猖獗,反洋教斗争发展师:义和团最初的矛头指向谁?(2)序幕: 1898年秋 赵三多冠县起义 思考: 义和团为什么会在山东兴起?山东受列强侵略早;是瓜分狂潮的起点;山东洋教会势力猖獗。(3)对“扶清灭洋”的认识师: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义和团的口号师: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的猖獗,义和团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为此,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师:口号有哪些进步性和局限性?2、义和团运动的发展(1)中心转移:(2)清政府态度的变化:材料一:拳会蔓延,诛不胜诛,不如抚而用之,统以将帅,编入行伍,因其仇教之心,用作果敢之气,化私仇而为公义,缓急可恃,似亦因势利导之一法。材料二: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数万,自兵民以至于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以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师:一开始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威胁清朝统治,也引起了列强恐慌,列强要求清政府尽快扑灭义和团。后来义和团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一时难以剿灭,改用“招抚”办法企图控制和利用义和团。最后为了换取帝国主义对清王朝的支持。师:讲述:由于义和团的迅速发展,帝国主义担心他们在华的势力受到损害,与1900年组成八国,绞杀义和团运动。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直接目的是什么?根本目的是什么?3、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失败原因外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了义和团运动。内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1)组织涣散,缺乏统一的领导 (2)没有科学的革命纲领 (3)斗争手段、武器装备的落后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性质师:比较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异同点二、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夏 (1)国家: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奥匈) (2)原因:①根本原因:企图实现对中国的瓜分; ②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师:展示英国海军提督西摩尔率领2000多名侵略军在大沽口登陆,挑起侵华战争;联军攻陷天津;八国联军枪杀中国人;八国联军焚烧城楼等图片。师:提问: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犯下了哪些罪行?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逃西安,就在逃西安的途中,她下令杀剿义和团,这又是为什么?义和团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师:有人说:八国联军侵华是义和团运动造成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谈谈你的看法。三、《辛丑条约》师:《辛丑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有什么影响?请根据条约内容讨论。师:总结每条内容对中国的影响最后总结: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师: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签订后的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生:腐败的清政府生:扶清灭洋生:进步性:“灭洋”,触及到了时代救亡的主题。局限性:扶清,表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缺乏认识,从而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不能正确区分外来侵略和外来文化,有笼统的排外色彩,具有明显的盲目性和落后性。生:剿灭——招抚——剿灭生:直接原因:义和团威胁其在华利益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生:八国联军侵华体现了帝国主义分割世界和瓜分中国的本质要求,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清政府镇压不利只不过给八国联军侵华提供了借口而已。生:八国联军侵略者采取了报复性屠杀、抢劫,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性。生:讨好帝国主义。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了。生:讨论生:《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积极配合列强,尽量满足其侵略中国的需要,禁止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让学生了解义和团运动爆发的背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判断历史事件对错的能力牢记国耻,激发爱国情感了解义和团失败的内因和外因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课堂小结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参与国家最多的一次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板书一、义和团运动1、兴起(1)原因①根本原因②直接原因(2)序幕(3)对“扶清灭洋”的认识2、义和团运动的发展(1)中心转移:(2)清政府态度的变化3、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失败原因二、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夏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三、《辛丑条约》的签订1、内容2、影响《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练习一、选择题1. 在近代史上,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众多不平等条约的条款中,最能说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一款是( )A.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B.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C. 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重要地区D. 中国征收英商进出口关税应由两国协商2.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直接目的是( )A. 全面占领中国 B.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C. 攫取更多的侵略权益 D. 帮助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3.在历史学习中,常常要对历史要素的关联进行分析。下列史实没有关联的一项是( )A.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B. 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割占中国大片领土C. 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北京条约》 4.《辛丑条约》的内容中,最能说明 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 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是( )A. 拆毁大沽炮台, 赔偿白银4.5亿两B. 允许外国驻兵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C. 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D.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5.抓关键词进行记忆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有位同学用“赔款、拆毁、划定、不准”四个词来帮助记忆某一条约的内容,该条约是( )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6.小强在一本回忆录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与八国联军展开了血战,迫使敌人退回到天津租界。这个战斗的场面应该在( )A. 廊坊 B. 老龙头车站 C. 紫竹林租界 D. 大沽口7. 下列有关20世纪初的四位中国公民工作、生活情况的表述,与历史事实不相符的是( )A. 李立到外国人在重庆开办的工厂上班B. 小伍目睹外国军队驻扎山海关C. 田刚大哥因加入义和团惨死街头 D. 老钱居住在北京东交民巷8. 下列各项内容,按相关不平等条约签订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开放广州、厦门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③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②①③ D. ③②①9.《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对西方列强表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种态度反映出的问题实质是( )A. 清政府与列强恢复了友好关系B. 慈禧太后置国家、民族于不顾C. 清政府已完成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D. 中国地大物博,慈禧太后慷慨大方10.清政府终于无力抵抗殖民主义血与火的劫掠,未能避免被西方列强宰割的“奇异的悲歌”,其根本原因是( )A. 实行闭关政策 B.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 封建王朝的腐朽没落 D. 实行文字狱二、简答题11.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材料三: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请回答:(1)指出三则材料分别是哪三个条约的内容?各与什么战争有关?(2)发动材料一所引起的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材料中最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条款是什么?(3)写出材料三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危害。12.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1)以上材料出自什么条约?英国通过该条约割占了哪些中国领土? (2)该条约的签订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是什么? 材料二: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3)以上材料出自什么条约?日本通过该条约割占了哪些中国领土? (4)该条约的签订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是什么? 材料三: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5)以上材料出自什么条约? (6)该条约的签订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是什么?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一、选择题1. A 2. B 3. D 4. C 5. D 6. A 7. D 8. B 9. C 10. C 二、简答题11. 材料和教材内容双结合得知:材料一来自《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二来自《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的,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材料三来自《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的情况下签订的,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疆社会。(2)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英国需要用“火与剑”为自己开辟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而古老的东方大国——中国依旧在封建主义道路上徘徊并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中国日趋衰落的国力和极其广阔的市场自然成为英国觊觎的目标和“猎物”。所以,英国率先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不是偶然的,它是欧美资本主义向外扩张、开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的必然产物。故英国反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打开中国市场。最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条款是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由此逐步打开中国的市场。(3)赔款4.5亿两白银,增加了中国人民的经济负担,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严禁华人参与反帝运动,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拆毁大沽炮台、控制铁路沿线,也是为了防止反帝运动;《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从而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灾难的不平等条约。确立了清政府为资本主义列强的忠实走狗的地位,从此,清政府成为资本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2.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三大不平等条约的史实。材料一是《南京条约》内容,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是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二出自《马关条约》,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是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材料三出自《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课件43张PPT。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人教版 八年级下新知导入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终。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不仅支付了巨额赔款,丧失了大片土地,更重要的是,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族灭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阶级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今天我们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新知导入一、义和团运动义和团,原名义和拳,原起于山东等地的烧香拜佛、操练神拳的反清秘密组织,活动于直、鲁、豫一带,其主要成员是贫困农民和手工业者。思考:什么时候改称义和团?主张有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为反对外国侵略,义和拳举起“扶清灭洋”的旗号,改称义和团。新知讲解义和团兴起原因:(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矛盾尖锐(2)直接原因:教会猖獗,反洋教斗争发展。新知讲解(2)序幕: 1898年秋 赵三多冠县起义思考:义和团为什么会在山东兴起?1895年1月,日军在荣成湾登陆 1897年,德国在山东设总督府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山东(为什么会首先在山东兴起?)扶清灭洋地区:旗帜:新知讲解甲午战争后,山东先后遭受日、德、英等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灾难极为深重。(1)甲午战争及战后受害最深(2)教会势力猖獗、肆意欺压百姓(3)德占胶州湾,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根本)(4)农民有一定的组织基础——义和拳兴起于山东的原因新知讲解义和团的口号:资料一:最恨合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艺,都学会,要平鬼子不费难。材料二:挑铁路,把线砍,旋在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材料三:保护中原,驱逐洋寇;上能保国,下能安民。扶清灭洋(3)对“扶清灭洋”的认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义和团的口号有哪些进步性和局限性?新知讲解进步性核心是:“灭洋”,触及到了时代救亡的主题。它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对于身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广大群众起到了鼓舞和动员的作用。新知讲解局限性“扶清”“灭洋”表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缺乏认识,从而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不能正确区分外来侵略和外来文化,有笼统的排外色彩,具有明显的盲目性和落后性。新知讲解2、义和团运动的发展(1)中心转移: 山东(1898) 直隶(1899袁镇压) 京津(1900)新知讲解材料一:拳会蔓延,诛不胜诛,不如抚而用之,统以将帅,编入行伍,因其仇教之心,用作果敢之气,化私仇而为公义,缓急可恃,似亦因势利导之一法。材料二: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数万,自兵民以至于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以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2)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有什么变化?新知讲解剿灭——招抚——剿灭原因:(1)剿: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威胁清朝统治,也引起了列强恐慌,列强要求清政府尽快扑灭义和团。(2)扶:义和团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一时难以剿灭,改用“招抚”办法企图控制和利用义和团。(3)剿:换取帝国主义对清王朝的支持。新知讲解由于义和团的迅速发展,帝国主义担心他们在华的势力受到损害,与1900年组成八国,绞杀义和团运动。新知讲解外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了义和团运动。内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1)组织涣散,缺乏统一的领导 (2)没有科学的革命纲领 (3)斗争手段、武器装备的落后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3、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临上刑场的义和团团民新知讲解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中国人民“含有无限蓬勃生机”,“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摘自中近史教材上册第68页新知讲解试比较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异同点暴力斗争的方式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自发、分散、无统一的组织、领导、纲领盲目排外反帝爱国民族矛盾激化敌我界限模糊;向西方学习有统一的组织、领导、纲领反封建反侵略阶级矛盾激化课堂练习想一想有人说:八国联军侵华是义和团运动造成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谈谈你的看法。八国联军侵华体现了帝国主义分割世界和瓜分中国的本质要求,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清政府镇压不利只不过给八国联军侵华提供了借口而已。课堂练习二、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夏 (1)国家: (2)原因: 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奥匈)①根本原因:企图实现对中国的瓜分;②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新知讲解廊坊、杨村阻击战天津保卫战:聂士成 都统衙门北京保卫战:联军司令部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等国组成八国联军侵华,向大沽口发动进攻。八国联军先有英国海军上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在杨村、廊坊等地受到义和团和清军的狙击,被迫后撤,退回天津。后由德国瓦德西担任八国联军总司令,11月抵北京,残酷镇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纵兵在京城等地大肆劫掠。新知讲解英国海军提督西摩尔率领2000多名侵略军在大沽口登陆新知讲解1900年6月18日,八国联军在廊坊车站受到义和团和清军的狙击,被迫后撤,退回天津。新知讲解7月,联军攻陷天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犯下了哪些罪行?新知讲解八国联军枪杀中国人新知讲解1900年8月15日,慈禧太后挟光绪仓皇出逃新知讲解八国联军焚烧城楼八国联军进入皇宫新知讲解侵略者践踏清帝的宝座新知讲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直接原因:义和团威胁其在华利益有人说:八国联军侵华是义和团运动造成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谈谈你的看法。新知讲解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德、俄、英、法等十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新知讲解辛丑条约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做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从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一律拆毁,允许列强各国在北京到上海关铁路沿线各战略要地驻兵。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中国人民受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在使馆区监控下,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完全处于洋人控制之下;中国在军事上失去了自主权。新知讲解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新知讲解清政府就像列强手中的扯线木偶一样,逐步成为侵略者统治中国的工具。新知讲解画面中那个身带血迹、瘦弱并颤抖着的人代表的是当时受尽欺凌的中国人。他正被众多不平等条约扎得像个木乃伊。表明帝国主义着凭借多个不平等条约残酷剥削中国人。新知讲解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签订后的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勒索到巨额赔款,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外国侵略军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安全,使清王朝的都城置于列强的控制之下;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成了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积极配合列强,尽量满足其侵略中国的需要,禁止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所以说,《辛丑条约》签订后的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新知讲解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马关条约》影响完全沦为开始沦为大大加深进一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课堂总结义和团清政府——兴起——发展——高潮——失败——帝国主义辛丑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接受招抚杀剿扶清杀剿灭洋强迫签订杀剿疯狂侵华八国联军拓展提高1.义和团在其揭帖中写到:“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社稷,佑民发农夫而护村坊。”从材料看“扶清”的含义应该是( )A、保护清政府 B、扶持满洲贵族 C、扶保中国 D、替天行道C拓展提高2.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被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 )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凸显D拓展提高3.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义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D拓展提高4.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重要后果是( )A、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B、英国实现了对印度的占领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确立C板书设计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一、义和团运动1、兴起(1)原因①根本原因②直接原因(2)序幕(3)对“扶清灭洋”的认识2、义和团运动的发展(1)中心转移:(2)清政府态度的变化3、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失败原因二、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夏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三、《辛丑条约》的签订1、内容2、影响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8.1.4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doc 8.1.4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练习).doc 8.1.4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