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新课标版历史与社会八下第八单元3.2课文化教育革新 教案课题 文化教育革新单元第八单元学科历史年级八年级学习目标1、 知道近代以来文化教育领域中一系列变革。2、 理解这些变革的原因和影响。3、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重点文化革新内容难点思想文化的重大进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观看视频: 1872年4月30日:中国第一张近代报纸《申报》创刊,导入新课。总结上节课内容。与教师进行互动 活跃课堂,进入新课学习 利用当时的背景导出新课讲授新课文化教育革新1、文化教育革新的背景思考:清朝后期在政治、经济领域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政治上尝试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2、文化教育革新概况看书思考:清末,文化教育领域出现了哪些深刻的变革?(主要从西学传播、近代报刊与新式出版业蓬勃发展、教育制度变革这三个方面。)3、西学传播(1)、先介绍一些被翻译到中国来的西方自然科学著作。(2)、指导学生阅读 “光绪年间的西学刊物”和阅读卡“西学著作的翻译与传播”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时期西学传播的主力军是谁?4、近代报刊兴起(1)、联系“戊戌变法运动”中维新派创办报刊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时期出现国人办报高潮的原因。(2)、指导学生阅读图8-20《申报》和图说,让小学生了解《申报》新闻报道内容丰富,贴近生活,认识其影响力。(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活动资料,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A、《申报》主要豋刊哪些方面的内容?B、《申报》在新闻报道上坚持了什么原则,其目的是什么?C、《申报》的办报理念在今天是否还有可借鉴之处?说说你的理由。5、近代新式出版结果蓬勃发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观察图8-31“商务印书馆发行所”,日学生了解商务印书馆规模庞大,知道它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出版企业。观看视频《1897年2月11日 商务印书馆创办》6、兴学堂、废科举(1)、联系洋务派、维新派兴办学堂的相关史实,让学生理解传统的科举教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2)、引导学生读图8-32“京师大学堂校牌”和图说,了解京师大学堂是著名学府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通过这一事例,让学生感受教育也是在传承中发展。观看视频《1912年5月15日 京师大学堂改成北京大学》(3)、让学生阅读课文活动资料,并思考:看看我们现在学校设置的课程,与《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的中等教育阶段科目有何异同?说说你的看法。(4)、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活动资料,并思考以下问题:A、你认为这一时期新式学堂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B、你是否认同严复对废除科举的评价?说说你的理由。观看图片、资料,总结回答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进行评价。可以进行小组分工合作,总结出答案;稍后教师再做总结结合课本、结合资料找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进行评价。结合课本、结合资料找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阅读材料和图画,通过分析材料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反思历史的意识和能力。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阅读能力还概括能力这一段设计了几个问题,层层递进,引发学生思考。以学生活动为主,避免教师一讲到底,以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探究历史。课堂小结1、回顾课堂,强调晚清文化教育革新的目的也是向西方学习,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命运。2、西学的传播,近代报刊和新式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兴学堂和废科举。西学的传播内容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体现了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传播的主体由传教士转移到译书机构,体现了向西方学习从被动到主动。《申报》和商务印书馆是近代报刊和出版业发展的典型,说明近代报刊和新式出版业对开启民智、普及知识和传播文化的作用。3、“兴学堂、废科举”,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制度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慢慢走向没落,在现代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新型知识分子引导下,中国社会开始缓慢然而又是不可逆转地朝着文明民主的方向迈进。板书文化教育革新1、 文化教育革新的背景2、 文化教育革新概况3、 西学传播4、 近代报刊兴起5、 近代新式出版结果蓬勃发展6、 兴学堂、废科举8.3.2文化教育革新 练习一、选择题1. 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报刊是( )A. 《中外纪闻》 B. 《民报》 C. 《中外新报》 D. 《申报》2. 小明同学对“近代社会生活”这一课题很感兴趣,以下社会生活场景符合这一主题的有( )①阅读各类报刊 ②乘坐轮船外出旅行③学会了照相和观看电影 ④穿着西装的男子在吃西餐A. 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3. 下列书刊中,属于中国近代较早介绍西方生物进化论思想的是( )A. 《物种起源》 B. 《天演论》 C. 《新青年》杂志 D. 《海国图志》 4.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道光皇帝仅仅留下了几张宝贵的个人照片 B. 孙中山设计了中山装C. 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定军山》 D. 辛亥革命后大兴剪辫之风5. 20世纪初,在中国能办到的事情有( )①女子可以不缠足 ②使用洗衣机 ③照相、看电影 ④男子剪辫子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6. 近代风俗的变迁与社会政治革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 )A.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 B. 剪发兴,辫子灭C. “先生”兴,“大人”灭 D. 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7. 一批早期改良派的思想家批评洋务派只知“师夷长技”,徒袭西艺之皮毛,未得西艺之要领。于是,他们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发动戊戌变法。这里的“他们”为“得西艺之要领”采取的措施是( )①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国②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④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8. 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为振兴中华作出过重大贡献。这所大学的前身创建于(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9. 1840年后,随着中国闭关自守大门的打破和是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下列属于近代文明的是( )①轮船、火车 ②电报、电话 ③照相、看电影、跳交谊舞 ④三跪九叩之礼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10. 对戊戌变法有关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公车上书”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B. 维新派与顽固派力量失衡,变法失败是必然C. 戊戌变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 戊戌变法的目的是企图通过制度改良发展资本主义二、简答题11.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材料二: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叙述了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的一段话为“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长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1)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李鸿章和梁启超对中国贫穷和落后原因的分析有何不同?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代表了哪一政治派别的思想?这两大政治派别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先后开展了什么运动?(3)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这两场运动分别对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1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要成功地把西方现代文明引入传统社会的制度层面,需要掌握制度创新的适度性,改革只宜采取缓进的方式。而戊戌变法主持者企图短期(103天)内变更整个“皇朝行政体制”对旧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触动过重,过于激烈的变革行为,导致潜在的反对者转变为公开的反对者,从而扩大了本来就很强大的反对派阵营。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中)材料二 经过明治维新而渐趋富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在1895、1904年分别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清帝国与俄罗斯,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但其改革遗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土地兼并依然严重等封建残余现象,与日后发生的一系列日本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相互影响,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这不仅给被侵略国家,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材料三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深化改革,绝非易事。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习近平《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 但不能犯颠覆性错误》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简评明治维新改革,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20世纪30年代,走上侵略道路的日本给重庆人民带来了极大灾难。(3)综合上述材料,对于今天我们深化改革你有何认识? 《文化教育革新》答案一、选择题1. D 2. A 3. B 4. A 5. B 6.D 7. C 8. B 9. A 10. C 二、简答题11. 本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1)李鸿章和梁启超对中国贫穷和落后原因的分析的不同:李鸿章认为这个的贫穷和落后是因为科学技术不及西方;梁启超则认为是中国的政治制度落后于西方。(2)材料一代表了洋务派的思想,材料二代表了维新派的思想。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维新派开展了戊戌变法。(3)这两场运动的积极作用: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12.(1)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根据材料一可知,戊戌变法的失败,由于“改革措施推进过于激烈,导致了反对力量过大。”特别是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而封建势力的力量过于强大。(2)本题考查的是对明治维新的评价和日军侵华的暴行。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另一方成改革又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使日本走上了侵略道路,给世界带来了灾难。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开始武装侵略中国,占领中国领土。1938年—1943年的重庆大轰炸、五三、五四大轰炸等,给重庆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3)本题考查的是历史上的改革对于今天我们深化改革的认识。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处理好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问题处理得当才能使改革成功。改革要采取适度的推进方式、改革不能使国家走上扩张的道路、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迎难而上等。课件42张PPT。文化教育革新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下新知导入1872年4月30日:中国第一张近代报纸《申报》创刊新知讲解一、文化教育革新 1、文化教育革新的背景思考:清朝后期在政治、经济领域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新知讲解政治上尝试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新知讲解2、文化教育革新概况思考:清末,文化教育领域出现了哪些深刻的变革?西学传播近代报刊兴起近代新式出版蓬勃发展新知讲解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人。 少年时期,严复考入了家乡的船政学堂,接受了广泛的自然科学的教育。1877—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回国后,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启蒙思想家——严复西学传播新知讲解作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维新变法以自强保种。新知讲解近代西学的传播,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是思想观念,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近代报刊兴起新知讲解傅兰雅(JohnFryer)1868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任编译。1875年主编第一份科学期刊《格致汇编》。 新知讲解结合课本“阅读卡”回答:(1)这些书刊是怎样被传播到中国来的? (2)这一时期西学传播的主力军是谁?(3)西学传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新知讲解1895年8月,康有为在京创办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宣传西学,鼓吹变法.联系“戊戌变法运动”中维新派创办报刊的内容,思考在这一时期出现国人办报高潮的原因。近代新式出版蓬勃发展新知讲解19世纪末,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并创办了大量报刊。同时期,国人也纷纷开始创办报刊,掀起了中国第一次办报高潮。归其原因有:在民族危亡的形势下,设馆办报得到广泛支持;外国传教士在华办报的影响;中国近代报业管理体制的改进;中国近代印刷业的发展。新知讲解时间:1872年地点:上海人物:外国商人作用:它的办报形式都为后来的报纸多继承,是中国大众传媒的先驱。《申报》前后刊行78年之久,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地位:“中国近代史的百科全书 ”材料研读根据材料,想一想1.《申报》登载的内容都有哪些?其编辑特点是什么?材料阅读:“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忘,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样,不述荒唐之误…… ——《申报》创刊词新知讲解《申报》创刊号内容:政治、经济、外交、社会习俗、百姓喜闻乐见的事特点:内容丰富,新闻量大,范围广,真实可信,通俗易懂知识拓展阅读课文活动资料,思考下列问题:A、《申报》主要豋刊哪些方面的内容?B、《申报》在新闻报道上坚持了什么原则,其目的是什么?C、《申报》的办报理念在今天是否还有可借鉴之处?说说你的理由。知识拓展1.政治、经济、外交、社会习俗、百姓喜闻乐见的事2.真实性原则,目的是为大众提供真实信息,影响社会生活。3.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报道内容的广泛性、通俗性和贴近民生能让报纸具有可读性、关注度,能影响社会,改变人们的观念,促进社会进步,等等。新知讲解近代新式出版结果蓬勃发展创始人之一 夏瑞芳商务印书馆原址商务印书馆新知讲解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现代出版事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954年迁北京。100年来,商务印书馆出书3万余种。全国有87个分馆,而且在香港、台北、新加坡、吉隆坡都设有商务印书馆,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座”。早期印刷机新知讲解1897年2月11日 商务印书馆创办新知讲解兴学堂、废科举新知讲解 以八股取士的科举考试日益成为禁锢读书人思想才智的桎梏 科举制是封建时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科举考试在中国延续了一千多年,为什么要废除呢? 新知讲解隋朝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建立新式教育体制。1905年,清政府宣布停止一切科举考试。中国历史上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结束清朝新知讲解传统的私塾 1901年开始,清政府陆续颁布了一些改革科举和兴办学堂的谕令和章程。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下令在全国推行新式教育制度,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确立。新知讲解科举制度的废除,断绝了人们对科举功名的追求,有力推动了新式学堂的发展步伐,促进了一个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这一措施大大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科举制废除的意义 新知讲解京师大学堂是今天哪两所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的学生,在当时接受的是哪一阶段教育?新知讲解 1912年5月15日 京师大学堂改成北京大学新知讲解在戊戌政变期间,为什么只有京师大学堂没有被取消? 京师大学堂是开展教育、培养人才的场所,它的存在并不会威胁到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只会对国家有利。因此,它的开办得到了各个派别的认同,才会一直存在。 新知讲解《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等教育阶段的科目有:看看我们现在学校设置的课程,与《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的中等教育阶段科目有何异同?说说你的看法。新知讲解不同点:这一时期课程设置中有讲经读经课程。相同点:都设置了自然科学、历史、体育、外语课程。 这时期课程设置侧重传统文化,依然体现“中体西用”的原则,说明清政府推行的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但已经注意与时代相适应,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新知讲解读上表,你能得到什么样的信息?1907-1908年学堂、学生人数统计表新式学堂蓬勃发展,学生数量迅速发展科举制度被废除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新知讲解你是否认同严复对废除科举的评价?说说你的看法。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严复对废科举的评价新知讲解“废封建、开阡陌”,结束了分封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改变了当时的社会性质;“废科举、兴学堂”结束了科举制度,学堂中课程内容得到革新,有利于解放思想、人才培养与选拔,大大促进了近代化教育的发展。课堂总结京师大学堂 1898年废除科举制 1905年 西学传播:废科举,兴学堂《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近代报刊:《申报》是中国大众传媒的先驱 新式出版业:商务印书馆成为近代规模最大的出版企业文化教育革新拓展提高1.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被鲁迅称为“19世纪末最敏感的人”。他译著的《天演论》中着重阐发( )A. 民主、科学的主张 B. 民主共和的思想C. “自强”“求富”的主张 D. 西方进化论学说D拓展提高2.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叙述了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的一段话为“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长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梁启超叙述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 比较中日近代化异同B. 说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C. 批评洋务派的活动D. 寻找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历史原冈B拓展提高3.被称为近代启蒙思想家的是( )A. 魏源 B. 梁启超 C. 严复 D. 陈天华C拓展提高4.他是近代史上一位著名人物,康有为赞扬他是“精通西学第一人”,翻译界评论他为“中国近代第一位大翻译家”,思想界纪念他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这主要是因为他( )A. 最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B. 领导五四运动C. 宣传“民主”“科学”的思想D. 宣传进化论,主张维新变法D板书设计文化教育革新1、文化教育革新的背景2、文化教育革新概况3、西学传播4、近代报刊兴起5、近代新式出版结果蓬勃发展6、兴学堂、废科举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872年4月30日:中国第一张近代报纸《申报》创刊.wmv 1897年2月11日 商务印书馆创办.wmv 1912年5月15日 京师大学堂改成北京大学.wmv 8.3.2文化教育革新(教案).doc 8.3.2文化教育革新(练习).doc 8.3.2文化教育革新(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