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课件+教案(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课件+教案(26张PPT)

资源简介

课题:第八单元 第一课 第三框《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列举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通过读图概述列强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概况,能说明“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归纳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特点,了解列强在华势力消长的主要过程。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了解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学会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资本输出和“门户开放”政策对华的双重影响,初步学会辩证地看问题;通过对“门户开放”政策史料的分析,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比较资本输出与当今引进外资,认识其不同的内涵与作用;通过对列强在华租借地示意图、“势力范围”示意图的观察与分析,学会从地图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通过了解19世纪末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认识列强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及社会变动,使学生产生彼时代中国人的心理共鸣,培养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认识独立富强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前提条件;理解民族危机促发民族主义的崛起,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此后一系列救亡图存运动的根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列强通过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在政治上瓜分中国,通过资本输出进行经济侵略。
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理解资本输出是这一时期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主要特点;认清“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之前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19世纪40年代起,列强用坚船利炮打打了中国的大门,腐朽无能的的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的危机。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日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中日甲午战争。
(播放课件)
对于这场战争,有这样一幅对联,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提出问题:“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设问:为什么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残败,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战争的失败,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接下来我们来学习。
学生思考。
讲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播放课件>
1、原因: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把“吞朝侵华”列为基本国策,积极准备发动侵略战争。
引导学生回忆:在19世纪70年代,日本侵略我国什么地方?结果怎么样?
指出: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是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侵台碰壁后,日本接着把魔爪伸向了与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朝鲜。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使朝鲜开始沦为半殖民地。18年后日本为了吞并朝鲜,入侵中国又挑起了大规模的甲午中日战争。
2、经过:1894年7月——1895年
①平壤战役 ②黄海战役 ③辽东半岛战役 ④威海卫战役
配合课件,说清楚战争经过以及在战争中涌现出来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结果:清政府战败,双方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4、提问:清军为什么战败?
学生思考,回答,得出较为全面的结论,教师总结,展示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战败,割地求和”。
二、《马关条约》
1、内容: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割地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赔款
③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开埠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设厂
提问:与中英《南京条约》作对比,这些条款中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这种不同,对我国有什么样的危害?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列强对华侵略由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由此可以更好的控制我国的经济发展,奴役我国经济。
2、影响:
这是本课的重点。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与中英《南京条约》作对比,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危害,再由教师总结: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后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之一,它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3、提问: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总结:直接控制我国经济,使我国的经济逐渐受控于列强。
三、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
1、经济侵略的加剧:
形式:开设银行、 政治性贷款、争夺铁路权、投资权、投资开矿、投资设厂。(资本输出)
2、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让学生看教材中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简表》。
四、战争的影响与启示
教师引导: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外,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
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可以互相讨论,给出答案。教师总结。
提问:学习之后,你又得出了怎样的启示?
学生踊跃回答。
这一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适时的引导学生得出“落后要挨打,要自强自立”的教训。
五、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1)背景分析
1、国际背景:依据学生初中已学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知识,分层提问,引导学生从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认识19世纪末对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一部分,资本输出是这一时期经济侵略的主要特点。
2、国内背景:通过材料分析在华利益错综复杂的列强如何看待甲午战争的结果,认识日本的胜利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各国调整东亚政策,争相瓜分中国的斗争开始了,中国成了帝国主义列强斗争大演练场。
(2)政治上瓜分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1、三国还辽之瓜分开端:“前门拒一虎,后门进三狼”。从三国还辽事件引出瓜分中列强之间的矛盾,理解瓜分狂潮实际是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之争。德国强占胶州湾标志瓜分的全面展开。
2、瓜分概况:阅读课本中图表材料,引导学生分析(1)强占的租借地地理分布的特点;(2)哪个国家在华势力最为强大?并提出依据;(3)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对我国的直接危害。
补充知识:区分租界、租借地、势力范围,认识其危害。
(3)“门户开放”政策
阅读材料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史料,组织讨论:(1)文件对美国有何益处?对中国有何影响?对其他各国有何影响?(2)美国发出这个文件要达到怎样的目的?(3)列强会有什么反应?清政府会有什么反应?(4)有人说“中国之所以没有被彻底瓜分要感谢门户开放政策”,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引导学生认识: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在华实力增强的见证;没有经得清政府的同意而擅自与其他国家交换照会,这是对中国主权的粗暴践踏;其“机会均等”的原则是列强的机会均等,其实质是凭借强大经济谋求凌驾其它列强之上的在华侵略权益。列强对该政策的赞同是各国实力搏弈下的暂时妥协,暂时缓解了对中国的剧烈瓜分。从根本性质上而言它是一个殖民扩张政策而不是一个世界和平政策。对于其客观效果允许同学有不同见解。

过渡: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最终目的是为经济侵略服务,获得更大的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是主要目的,这一时期侵略特点是以资本输出为主。

(4)经济侵略:资本输出(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1、三国还辽之借款风波——争做中国的债主
设问:(1)为什么要争做中国的债主?(2)谁是最大的债主?为什么?(3)抢做债主会引发哪些矛盾?
由此认识借贷资本输出有利于列强控制中国,引发了列强间的激烈斗争,中国进一步滑向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深渊。
2、抢夺路矿权和办厂权:着重分析其危害
3、阅读材料,从两个世纪汇丰银行在华不同地位、作用及与中国政府的关系分析资本输出与引进外资的异同,理解19世纪末作为经济侵略的资本输出所起到的双重影响,也从时代发展的眼光认识当下的引进外资的地位、作用。

课堂总结:
下面我们集体朗读这首诗结束本课
一八九四甲午战,割地赔款丧主权,世昌殉国黄海间,开设工厂增口岸,
北洋舰队全军没,马关条约被迫签,大大加深殖民地,基础知识要牢记。
19世纪末列强侵华的特点:政治上瓜分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在经济上进行资本输出。二者关系密不可分,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本以修路、开矿、设厂等方式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安家落户”了,为确保其安全和有效运转,就需要在政治上将其资本所在地置于它的直接控制之下了,於是,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狂潮。

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是八年级上策比较重要的一节课,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1、《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2、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关键。3、甲午战争是上个世纪之交帝国主义列强在亚洲所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一次帝国主义侵略战争。4、《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还要让学生认识到:这段历史我们应该记住些什么?认识到些什么?从历史中汲取什么教训?
整节课课堂容量较大,所以要兼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积极性,另外,在讲解中也要适当的扩展学生的思维,要兼顾时事,强调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神圣不可分割,要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4
导入
日本——敌人、朋友?
材料一:“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日本是我们最近的邻邦。一衣带水这个词几乎成了我们形容日本时必不可少的词汇。然而,在地球上现有的国家中,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
——央视主持人水均益
材料二:“日本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最凶恶、最野蛮的敌人。” ——江泽民
材料三:“日本是中国的闹钟,时刻让中国惊醒。”
——《读者》
第一课 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
甲午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
  晚年冰心,系于她的人生经历、民族感情与父辈的仇恨,打算撰写一部纪实性的长篇之作,书名就叫《甲午战争》。为此,老人多次提笔,“可是,她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留下!”不是因为老,因为病,“而是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唯有落下的热泪。”……“此时此刻的冰心,一边哭,一边说:‘气死我了!气死我了!真可恨!真可恨!’”
——贾国荣《冰心的遗憾》
  战争为什么让冰心如此的哭、气、恨?就让我们
带着冰心的哭、气、恨来学习甲午中日战争。
为什么“蕞尔小邦”日本在当时
也加入了侵略中国的行列中?
甲午战争: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
  1.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强大起来。
  2.野心满满的日本早就制定了侵略中国的政策,他们要从侵略中国的台湾开始,进而侵占全中国,最终是亚洲乃至全世界。这次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日本政府蓄谋已久,并做了充分的准备。
  3.朝鲜爆发农民起义为日本发动战争提供了借口。
  4.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刺激了日本的侵略欲望。



旅顺大屠杀
黄海战役
甲午战争:战争经过
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甲午战争
1.背景:
2.时间:
3.过程: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变得强大起来,开始图谋侵略中国,并选择朝鲜作为跳板。
1894——1895年。
① 爆发:
1894年,日本利用朝鲜爆发起义之机,引诱清军入朝,继而以反对清军入朝为借口,挑起战端,中日战争正式爆发。
②黄海海战:
1894年9月,中日海军在黄海激战。北洋舰队将士奋勇杀敌,重创日军。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全舰将士英勇抗日,壮烈牺牲。
③旅顺大屠杀:
④1895年初,日军进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战火很快烧到中国境内,日军接连占领大连、旅顺等地。在旅顺,日军对当地居民实行大屠杀,死难者有18000余人。
旅顺大屠杀
中国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结果
在谈判中,日本拿出预先拟定的条款摆在李鸿章面前,只准李鸿章说“允”或者“不允”。日本限定在一个月内办理割让台湾手续,李鸿章请求宽限时日,说:“台湾已是贵国口中之物,何必着急。”伊藤博文回答:“还没有咽下去,饿得厉害!”
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李鸿章
伊藤博文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内容及危害
割地增多
国家主权的进一步丧失,刺激了
列强的瓜分野心。
赔款增加
势力深入
增设工厂
加剧了人民的负担,有利于
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
  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
需求,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内 容
危 害

《马关条约》的签订
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危害?
影响?











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通商口岸
中日甲午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
近代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
  1.大大加重了中国的民族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2.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随后几年中,列强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甲午战争:影响
《马关条约》后,中国的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中英《南京条约》
①割让香港岛;

②赔银2100万元;

③五口通商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④协定关税。
中日《马关条约》
①割让辽东半岛、 台湾、澎湖列岛;
②赔银二亿两;

③增开口岸 (重庆、沙市、苏州、杭州)
④在华设厂。
④经济侵略加剧;
⑤受控制程度加深。
①割地面积增加;
②赔款数额倍增;
③侵略深入内地;
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探究:对比下列两个条约,你有何看法?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请仔细观察教材图8-12,思考下列问题。
  1.甲午战争后,列强以哪种方式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列强还以哪些方式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对中国会带来什么危害?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经济侵略
  这标志着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已由商品输出为主进入到资本输出为主的新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严重的生存危机。

开设工厂
开设银行、强迫贷款、投资铁路、开矿等方式


沉沉酣睡我中华,
  哪知爱国即爱家;
  国民知醒宜今醒,
  莫待土分裂似瓜。
找一找:
  哪些国家在中国有势力范围?
  它们的势力范围分别在哪里?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经济侵略
课文图8-13

割占和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国别 割占和强迫租借的地区 势力范围
德国 强迫租借胶州湾 山东
俄国 强迫租借旅顺和大连 长城以北和新疆
法国 强迫租借广州湾 广东、广西和云南
英国 强迫租借“新界” 长江流域
日本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福建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瓜分中国
势力范围: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实力所控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在这片领土上,该国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他国染指。
租借地:资本主义国家用强迫定期租借的方式占有的他国领土。租期有长有短,长的高达99年,期满归还。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门户开放
从此,美国在中国的侵略势力日益扩大。
①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的背景:
在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美国因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而失去了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机会。
②“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
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和它们已取得的特权,同时要求列强开放在华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使美国享有均等的利益和机会。
③影响:

“门户开放”政策,实质美国政府企图用 “机会均等”的手段,缓和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让美国有机会插足别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之内,保证中国市场对美国资本和商品的自由开放。
《时局图》是1898年谢缵[zuǎn]泰先生创制的一幅反映当时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漫画。原图上有黄遵宪的题诗。现在原件藏于美国华盛顿国立档案馆。图中虎代表英国,熊代表俄国,蛙代表法国,太阳代表日本,鹰代表美国。
对照时局图,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下19世纪末俄国、法国、英国、日本几个国家在中国的大致势力范围。
时局图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瓜分中国
北极熊,代表俄国,整个长城以北和新疆;虎,代表英国,长江流域;德国,象一条毒蛇把山东紧紧缠住;狂蹦乱跳的青蛙,代表法国,伸向我两广、云南;小太阳,日本,我国的福建。一只秃鹰正向中国飞来,代表美国。






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示意图

1842年 《南京条约》割占

1860年 《北京条约》割占

1898年 英国租借地 新界
课堂小结
  在沉痛、愤恨和思索中,我们了解了这一段屈辱的岁月。请问,此时此刻,大家有着怎样的感受?
畅所欲言
徐骧领导的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徐骧:
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我们要坚决维护祖国的和平统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