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40张PPT。主题二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以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交往、新航路的开辟、经济全球化为例,比较不同时期区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影响,理解区域联系日益密切的历史趋势历史与社会人教版 中考复习考纲分析考点25:以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交往、新航路的开辟、经济全球化为例,比较不同时期区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影响,理解区域联系日益密切的历史趋势(b)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P60-61),综合探究三(P68-72);第四单元第二课(P94-95),第三课(P107);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P3);第六单元第一课(P32-35);综合探究六(P52-55);综合探究八(P108-111);社会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课、第三课(P72-81)◆考点分解1. 知道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唐朝对外交往、元明对外交流的史实及影响;2. 了解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的史实及影响3.理解区域联系日益密切的历史趋势。知识回顾一、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地区西亚中亚南亚大秦长安今新疆地区河西走廊西亚南亚大秦中亚根据右图说出丝绸之路经历的国家和地区知识回顾一、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马匹、皮毛、瓜果蔬菜、香料、药材、珠宝、音乐、舞蹈、宗教……丝绸、瓷器、漆器、铁器、冶铁技术、蚕种和养蚕技术……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中国和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是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东 方西 方知识回顾一、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识回顾一、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之一。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知识回顾一、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 他从凉州玉门关出发,经过今天的土耳其、阿富汗等地区,单独行走十万里,历尽千辛万苦抵达天竺—— 最初,玄奘在那烂陀寺学习,后来游历天竺各地,并与当地佛学家辩论,名声大震。玄奘在天竺学习了近二十年,最终拒绝了天竺的盛情挽留,回到了长安,并同时带回了657 部佛经,受到唐太宗的热情迎接 。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知识回顾一、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大雁塔 玄奘和弟子一边忙于宣扬佛法,一边从事梵文经典的翻译工作。在19 年的时间里,玄奘和弟子共翻译出75 部经、论著作。玄奘西行影响知识回顾玄奘西行影响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玄奘大师留给后人的还有“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的玄奘精神,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脊梁”。知识回顾一、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识回顾一、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 鉴真(688年—763年6月25日),唐朝僧人,俗姓淳于,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曾担任扬州大明寺主持,应日本留学僧请求先后六次东渡,弘传佛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763年鉴真在唐招提寺圆寂,终年76岁。知识回顾一、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 鉴真东渡,前后经历了12年,六次起程,五次失败,出生入死,在第五次东渡时因积劳成疾,眼睛发炎,双目失明,但他从未放弃东渡,终于在他66岁高龄时,搭乘日本 “遣唐使”回国的船只,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到达日本,当他踏上日本的国土时已经看不到日本的美丽景色了,他受到天皇和日本人民的热烈欢迎。知识回顾一、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鉴真东渡影响知识回顾一、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鉴真东渡影响 位于奈良市的唐招提寺是由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亲手兴建的,是日本佛教律宗的总寺院,这座具有中国盛唐建筑风格的建筑物被确定为日本国宝,最盛时曾有僧徒3000人。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知识回顾一、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识回顾一、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唐太宗时唐玄宗时扬州长安外出引进先进文化天竺日本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外出传播本国精华知识回顾一、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识回顾一、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再无郑和” 后的中国——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发布《禁海令》:“片帆不得下海,片帆不得出洋。”“再无郑和” 后的世界——知识回顾阅读材料,概括郑和下西洋的背景?背景 明朝建立后,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工商业繁荣,国力强盛。 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一、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识回顾一、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范围 刘家港刘家港占城今加里曼丹岛北部今马来西亚马六甲一带今印度科泽科德榜葛剌今孟加拉国和印度西孟加拉邦一带天方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慢八撒今肯尼亚蒙巴萨红 海1405—1433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知识回顾意义 郑和到了东南亚,他和国王乘坐大象接受当地居民载歌载舞的欢迎。郑和受到非洲黑人的热烈欢迎,当地居民并把长颈鹿赠送给了郑和。郑和到了阿拉伯,把我们国家的丝绸和瓷器送给了当地的人民,传达了我们的友谊。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欧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 有的是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是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装载物品:物品用途:船队回国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第6次远航返回时,就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使团共1200余人随船队来到中国。一、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识回顾一、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识回顾一、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识回顾一、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识回顾二、新航路的开辟 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哥伦布原因(1)根本原因:15世纪末,欧洲工商业繁荣,新的社会阶层诞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西欧社会对金、银货币的需求越来越大,迫切需要黄金、白银等贵金属。知识回顾二、新航路的开辟原因(2)主观原因:《马可波罗行纪》中关于中国等东方国家遍地黄金的描述在欧洲广为流传,欧洲人把对寻找金银财富的目光投向了东方,出现了一股“寻金热”。 言过其实的描述使西欧上层社会相信印度和中国是“遍地黄金,香料盈野”的人间天堂,占有通向这些国家的商路,就意味着发财致富。《马可·波罗行纪》知识回顾二、新航路的开辟原因(3)客观原因:15世纪,东西方传统商道被阻断(被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操纵),很多西欧人渴望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路。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占领了巴尔干,小亚细亚等地,控制了东西方之间通道,向过往商人征收重税,造成欧洲市场上东方商品价格猛涨受旧商路阻大西洋沿岸的商人渴望另外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商路,绕过地中海东部,开辟直达东方的新航路知识回顾 最早进行新航路探索的是濒临大西洋的两个欧洲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他们无力加入欧洲大陆的争夺,特别希望获得海外财富,最热衷于探寻新航路——二、新航路的开辟条件(1)西班牙和葡萄牙能够制造适合远航的大船,并掌握了大量航海知识,拥有一批来自各国的水手。知识回顾条件(2)中国发明的指南针已传入欧洲,并普遍应用于航海事业。(3)当时许多人相信地圆学说。(4)西班牙和葡萄牙国王希望从东方直接获得金银和香料等商品,非常支持远洋探险。罗盘针星 盘沙 漏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用于罗盘导航技术,经阿拉伯商人传到欧洲,大大提高航行效率二、新航路的开辟知识回顾二、新航路的开辟开辟新航路的意义 (1)积极意义——使世界开始走向整体①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加强了各个大陆间的联系,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②促进了全球范围内动植物品种的交流与传播。(2)消极影响——造成亚、非、拉长期贫困和落后①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对美洲、非洲和亚洲进行殖民扩张,掠夺财富和资源。②野蛮屠杀和奴役当地居民,古老的印加文明被毁灭。③贩卖黑奴,给非洲造成惨重的损失。据估计,非洲损失的精壮人口超过一亿。影响知识回顾三、经济全球化新航路开辟后,原本相互隔绝的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区域之间的联系逐渐加强。进入20世纪,特别是90年代以后,资本、原材料和劳动力等方面的国际流动日益频繁,经济领域的全球化大大加快。背景(1)科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方式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条件,使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2)经济:跨国公司的投资和贸易网络将世界编织成一个整体,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3)政治:“两极”对抗结束,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政治条件。知识回顾三、经济全球化表现(1)生产经营全球化,如美国生产的棒球手套。(2)消费全球化,如耐克运动产品等。(3)跨国公司,它的出现将世界经济编织成一个整体,有力地促进着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全球化。知识回顾三、经济全球化影响(1)积极影响①促进了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贸易的增长率超过了世界生产的增长率。国际投资也不断扩大,贸易额迅猛增长。②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无论身居何处,人们都可以方便地购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产品。(2)消极影响①以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往往将发展中国家置于不利地位。②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使得发达国家财富不断积累,一些发展中国家贫困不断加剧,南北差距继续扩大。知识回顾三、经济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WTO)(1)成立时间:1995年。(2)成立背景:贸易全球化的推动。(3)实质: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被称为“经济联合国”。(4)作用:制定并监督所有成员实施全球市场经济运行规则,是各国谈判的场所,也是解决贸易纠纷和争端的有效机制。(5)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途径,它表明了中国接受了世界贸易组织倡导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仅助推了中国自身经济发展,而且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贸往来。知识梳理文明的互相影响和区域联系的日益密切在古代世界,东西方各自独立的发展着,逐渐形成了东亚儒家文明、南亚佛教文明、西亚和北非伊斯兰文明、欧洲基督教文明、美洲印第安文明等五大区域文明。这些区域文明之间虽有交往和一定的联系,但却不是常态。随着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新航路开辟以后,区域文明之间的交往也在不断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到今天,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使得区域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世界正日益演化为“地球村”。例1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关于丝绸之路说法正确的是( ) 最初开通于唐朝 B. 起点在洛阳 C. 中转站是大秦 D. 张骞是功臣典精例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成为联结中西方贸易的陆上通道。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故选D。D例2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的过程中出现过“东学西渐”为主到“西学东渐”为主再到如今东西文化双向交流频繁的演变趋势。下列史实能体现“西学东渐”现象的有( )?①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②?利玛窦来华传播宗教和科学技术?③玄奘西行天竺取经,传播佛教④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典精例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学东渐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末年(15,16世纪左右新航路开辟后)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玄奘西行到达天竺,即现在的印度及周边地区,与近现代西方文明无关,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C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例3“跳出国界,走向世界,哪里有市场,哪里生产成本低,就在哪里生产经营”这种现象实际上的表现是( ) 世界经济全球化 B. 政治格局多极化 C. 外交多边化 D. 发展中国家在竞争中处于有地位典精例题【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终结,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各国日益密切的联系,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跳出国界,走向世界,哪里有市场,哪里生产成本低,就在哪里生产经营”这种现象实际上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全球化,故选B。B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第十九课 社会进步的动力和历史发展的趋势(二)考点25以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交往、新航路的开辟、经济全球化为例,比较不同时期区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影响,理解区域联系日益密切的历史趋势同步练习选择题1.唐代李颀有诗曰,“……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与诗句内容相关的是( )A. 玄奘西行 B. 鉴真东渡 C. 诸侯争霸 D. 丝绸之路2.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中印交往的重要史实是( ) A. 玄奘西游 B. 鉴真东渡 C. 郑和下西洋 D. 张骞出使西域3. 中埃关系源远流长,文化交往由来已久。早在古丝绸之路繁荣时期,中埃文化交流就伴随着商贸往来逐渐形成和发展( ) A.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丝绸之路的开通 B. 丝绸之路只运输丝绸而得名C. 《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他如何到中国时提到丝绸之路 D. 马球游戏就是从唐朝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的4. “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客观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 )A. 经济繁荣 B. 政治清明 C. 对外开放 D. 交通发达5. 从若干历史事件中提炼历史主题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技能。下图中四个历史事件的主题是( )A. 东学西渐 B. 西学东渐C. 中华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的前列 D. 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是相互影响的6. 在研究历史过程中,由于立场不同,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也会产生差异。如果站在美洲土著人立场上对哥伦布和发现美洲新大陆进行评价,其观点最有可能是( )A.英雄,传播欧洲文明 B.强盗,带来深重灾难C.强盗。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英雄,促进了文明的融合7. 习近平主席指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只有着力打造“向海经济”,才能写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以下史实,能论证“向海则兴”的是 ( )A.鉴真东渡 B.新航路开辟 C.戚继光抗倭 D.两河流域文明兴起8. 15世纪末,西欧航海家开始探索连通世界的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 )①使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②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③使美洲物种传播到世界 ④让地中海成为世界商业中心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9. “世界到底怎么了?”在2017年1月17日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的提问发人深省。国外媒体发出“全球经济界的领导者们好像被阴暗的悲观主义情绪笼罩一样”的感慨。在近一个小时的演讲中,习主席紧扣时代命题,彰显中国智慧,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全球化,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促全球发展。习主席的发言说明了( ) A. 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B. 我国坚持在互利共赢基础上走和平发展道路C. 加强与发展达国家的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D. 我国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规模10.“跳出国界,走向世界,哪里有市场,哪里生产成本低,就在哪里生产经营”这种现象实际上的表现是( ) A. 世界经济全球化 B. 政治格局多极化 C. 外交多边化 D. 发展中国家在竞争中处于有地位二.材料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15世纪初的明代,一位中国著名航海家(从刘家港出发)……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摘编自习近平在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材料二: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摘自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1)写出材料一中“开拓事业”的史实,并说明它们名垂青史的共同原因。(2)列举新航路开辟前,中外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互学互鉴”的两例史实。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参考答案1.D 2.A 3.C 4.C 5.D 6.B 7. B 8.A 9.B 10.A11. (1)史实: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原因:这些开拓事业通过和平的方式,传递友谊,造福各国人民;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往和影响。(答出任 意两点即可) (2)史实:玄奖西行;马可波罗来华;郑和下西洋;马球游戏从波斯传入中国;四大发明外 传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启示: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学习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十九课 社会进步的动力和历史发展的趋势(二)考点25以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交往、新航路的开辟、经济全球化为例,比较不同时期区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影响,理解区域联系日益密切的历史趋势.ppt 第十九课 社会进步的动力和历史发展的趋势(二)考点25以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交往、新航路的开辟、经济全球化为例,比较不同时期区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影响,理解区域联系日益密切的历史趋势同步练习.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