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八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课件(27张PPT+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综合探究八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课件(27张PPT+素材)

资源简介

课题:第八单元 综合探究八 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课标解读】
?课标2-2-7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
2-3-8 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2-3-9 讲述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专制统治的故事,解析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
(通过例举实例了解中西文明交往带给中国和世界的影响。通过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清末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社会危机的原因。通过例举实例解析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这路的艰辛)
【教材简析】:本课先简单介绍明代至鸦片战争之前的“西学东渐”的概况,了解近代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与以往“西学东渐”的差异。然后,以魏源、容闳、郭嵩焘为例,了解先进思想家、早期留学生以及外交使节探索中华民族复兴的艰辛历程,探讨他们提出的各种主张以及他们的命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回顾明朝至鸦片战争前“西学东渐”的历史,认识近代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与以往“西学东渐”的差异。2 以魏源为例,了解近代先进思想家对外部世界蝗认识,知道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及其意义。3 以容闳为例,了解早期留学生的救国梦想及其所提出的具体措施,分析容闳的教育计划未能完全实现的原因。4 以郭嵩焘为例,了解近代外交使臣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通过郭嵩焘的经历,认识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
过程方法目标: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2、收集资料,整理、归纳信息。3、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近代仁人志士艰辛求索的苦旅,体会近代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艰难。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近代仁人志士艰辛求索的苦旅,体会近代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艰难
教学难点:为什么近代中国的探索之路尤其艰难?
【教学策略】:
教:情境创设法、直观教学法 、故事辅助法 、问题探究法等
学:阅读法、讨论法 、分析归纳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面对中国的危机,同学们认为“中国该向何处去”?
学生自主学习:
出示《坤舆万国全图》,天圆地方,回顾回顾明朝至鸦片战争前“西学东渐”的历史。了解西方学说对当时中国的影响。思考近代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与以往的“西学东渐”相比的不同点?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合作探究:
材料1 对于英使要求改善贸易关系一事,乾隆帝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21教育网
材料2 1839年12月13日,道光帝下达的中止中英贸易的诏书:“我朝抚绥外人,恩泽极厚。”
思考1、“外夷”指的是哪一个国家,以“外夷”称对方,说明了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清统治者会以“天朝上国”自居?
(设计思路:为近代进步中国人的探索为什么尤其艰辛埋下伏笔)
学生自主学习
了解林则徐及《四洲志》。
学生自主学习
材料1《海国图志》是一部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还提出,应该与其他民族平等相处,用夷狄来称呼那些文明发达的民族是不妥的。
材料2 清朝统治者和士大夫固守华夷有别的观念。他们视西方为未开化的“夷狄”,认为中国文化远高于西方文化。
明末清初的士大夫普遍认同“西学中源说”,即西方学术源于中国。
想一想:两则材料相比,对待西方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主学习
资料 《海国图志》成书后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只印了1000册左右,有人甚至主张将其付之一炬,因为书中有对西方国家的赞美之词。
然而,就在美国军舰打开日本国门的1853年,日本人开始翻印《海国图志》,一共印刷了15版之多。一位日本思想家读到《海国图志》,发现自已与魏源的观点有不谋而合的地方,十分惊叹。  
说一说1、为什么《海国图志》在中国受冷落,而在日本却受欢迎?
2、由此可见近步的思想家在当时将会面临怎样的遭遇?
(设计思路:通过此前两个环节的材料的了解,问题的思考,进一步体会近代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艰难。)
学生自主学习
结合书本P109-110 容闳的事迹思考:
1、为什么容闳要促请清政府派谴官费留学生?
2、你认为这一计划的实施将会给中国带来什么?
3、容闳的计划推行了不到10年就夭折了,你如何评价清政府的行为?
学生自主学习
结合书本P110-111郭嵩焘的事迹思考:
1、为什么他要冲破重重阻力,出任驻英公使?
2、为什么他会蒙受骂名?
3、你如何评价当时国内守旧势力的行为?
(设计思路:通过此前两个环节的问的思考,既体会其中的艰难,也激发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合作探究:
1、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人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梳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作为,这对我们今天走向世界有什么启示?
(设计思路: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归纳本节的主要内容,并且从中得到启示。)
【小结】:
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4
综合探究八
结识近代中国最早
“开眼看世界”的人
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
英军炮轰中国船舰
《南京条约》签订
分组讨论:
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2、学习西方什么?
3、有什么影响?


“近代的中国,就一直在做两件事:一是挨打,二是读书。挨西方人的打,读他们的书;再挨打,再读书。”
一、“西学东渐”寻踪
历史小知识
“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指明朝末年一直到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想一想:
1、回忆一下,你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明朝有哪些外国人来到中国传播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吗?
2、其中,还有一个人与当时的徐光启合作的翻译了一本著作,这个人和这本著作你还记得吗?
①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使他们首次突破了中国人原有的狭隘世界观。
②使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提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的主张。
1.含义:
2.时间:
3.内容:
4.影响:
传教士在传播宗教的同时,也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史称“西学东渐”。西学,泛指当时西方先进的科技技术;东渐,意为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
最早可追溯至明朝(16世纪)。
涉及天文学、数学、地理等许多方面。例如明朝时传教士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等。
一、“西学东渐”寻踪
徐光启与利玛窦
  利玛窦是意大利人,是明末来华的天主教传教士。1601年,他到北京传教,同时向中国士大夫介绍西方的自然科学。他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地图,开扩了中国人的视野。他和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他还把在中国传教期间的经历和见闻 ,写成了《利玛窦札记》。
一、“西学东渐”寻踪
资料1:清朝统治者和士大夫固守华夷有别的观念。他们视西方为未开化的“夷狄”,认为中国文化远高于西方文化。

资料2:明末清初的士大夫普遍认同“西学中源说”,即西方学术源于中国。
1、“华夷之辨”与“西学中源说”对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会有什么影响?

2、与以往“西学东渐”的情况相比,源于西方的工业文明是怎样进入中国的?
二、谁是率先“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林则徐
魏源
容闳
郭嵩焘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其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
1、人物1:林则徐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四洲志》为闭塞已久的中国社会打开了一扇眺望世界的窗户

2、人物2:魏源
魏源(1794~1857年),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人,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1、魏源主张设立工产,制造轮船和枪炮,兴办民用工业
2、学习西方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武装军队,增设水师科目、
3、改革考试制度
《海国图志》

历史小知识
《海国图志》是魏源受林则徐嘱托而编著的一部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它以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不足九万字的《四洲志》为基础,将当时搜集到的其他文献书刊资料和魏源自撰的很多篇论文进行扩编,初刻于道光二十二年,为五十卷。道光二十七年增补刊刻为六十卷。随后,又辑录徐继畲在道光二十八年所成的《瀛环志略》及其他资料,补成一百卷,于咸丰二年刊行于世。
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舆地和各国历史政制、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2.魏源和《海国图志》
(1)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
(2)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3)是书何以作?曰: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1、与明末清初的士大夫们相比,魏源的思想有什么进步?


2、同时还存在什么样的局限?
1、进步:开始认识到自己在技术、兵器和军事上的不足,主张向西方学习。
2、 局限:仍然没有以平等的眼光看待西方
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已使魏源初步认识到中国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列强落后,落后者只有向先进者学习,并奋起直追,才有战胜先进者的可能,否则,将永远受西方列强的欺辱和蹂躏。
“师夷长技以制夷”
1.“师”是什么意思?
学习
2.“夷”指的是谁?
西方先进国家
3.“长技”指的是什么?
西方国家比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
4.“师夷长技”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为了“制夷”,
就是要战胜和制止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5.魏源在鸦片战争之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说明了什么?
《海国图志》在中国和日本的不同命运

据统计,当时有能力读到此书的人多达300多万,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员的骂声却扑面而来,他们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腐败守旧的清政府眼中,《海国图志》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1851年,《海国图志》第一次“偷渡” 到日本,极受欢迎。1854年,日本人干脆在国内翻印了《海国图志》,引起了更大规模的阅读热潮。此后,《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到1859年,这部书的价格竟然比最初时飙升了3倍之多。

——魏启敏《中国巨著帮日本走向维新》
对于《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的不同遭遇,你有什么评价?
虽然日本晚于中国遭受到列强的侵略,但是,日本却敏锐地认识到,《海国图志》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是落后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策略。相反,中国的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并没有形成这样的共识。

3、人物3:容闳
容闳(1828年11月17日-1912年4月21日)字达萌,号纯甫,汉族广府人,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贫农家庭。少年时入美国教会主办的香港马礼逊学校读书。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随校长布朗赴美留学。咸丰四年(1854),毕业于耶鲁大学,获文学士学位,是我国第一个毕业于美国高等学府的留学生。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请你阅读书本P109—110的相关容闳的内容,尝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简要说说容闳的计划是什么?
2、容闳为了挽救当时的中国做了哪些努力?
3、容闳的计划推行了不到10年就夭折了,你如何评价这一计划?
4、为什么黄遵宪对朝廷下令调回留学生那么痛心疾首?

4、人物4:郭嵩焘
郭嵩焘(1818年—1891年)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乳名龄儿,学名先杞,后改名嵩焘。字伯琛,号筠仙、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湖南湘阴城西人。1847年进士,1854至1856 年佐曾国藩幕。1862年授苏松粮储道,旋迁两淮盐运使。1863年任广东巡抚,1866年罢官回籍,在长沙城南书院及思 贤讲舍讲学。1875年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进 入总理衙门,旋出任驻英公使,1878年兼任驻法使臣,次年迫于压力称病辞归。
1、客观记述了所见所闻,有分析西方长处的言论
2、结果,郭嵩焘遭到朝廷申诉,《使西纪程》也被毁版,禁止流传
请你阅读书本P110—111的相关郭嵩焘的内容,尝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郭嵩焘在当时蒙受骂名?

2、郭嵩焘的个人悲剧是如何造成的?
“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
——郭嵩焘
近代“开眼看世界” 的历史意义:

1、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2、对当时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3、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开端
局限性:
1、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
2、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器物),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
3、维护封建清王朝的统治
思维延伸
1、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们有什么共同的追求和特点?




2、梳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作为,这对我们今天走向世界有什么启示?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人都对中国的前途充满忧患意识,都有世界眼光,他们的见解和主张往往不为主流社会和当局所接受。
时刻保持忧患意识,清醒认识中国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以开放的心胸接纳先进事物。
思维延伸
3、中国反抗西方列强的斗争为什么一再失败?请至少列出两点原因。




4、中国想西方学习为什么屡受挫折?请至少列出两点原因。
①清朝政府腐败无能;②中国国力贫弱;③列强军事上占有优势;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没有科学革命理论的指导,等等。
①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而是希望中国成为他们的殖民地;②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对社会经济和人民思想的严重束缚;③中国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薄弱;④中国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等等。
容闳
郭嵩焘
魏源
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促请清政府派遣官费留学生
近代中国首任驻外使臣、《使西纪程》
“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
林则徐
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四洲志》
课堂小结
及时训练

1、下列著作、杂志中,反映了中国人最早睁眼看世界的是
A
2、右图所示著作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
A.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3、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作的评论:
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 ——陈世镕;
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为奇书。”——陈 澧;
评论三:“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 ——林昌彝。
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 是:
A、《海国图志》 B、《天演论》
C、《新潮》 D、《青年杂志》
B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