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新课标版历史与社会八下综合探究八 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课题 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单元第八单元学科历史年级八年级学习目标1、 认识近代西方工业文明传人中国与以往“西学东渐”的差异。2、 了解近代先进思想家对外部世界的认识,知道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及其意义。3、 了解和认识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重点魏源、容闳、郭嵩焘三人的主要事迹及主张,近代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艰难历程。难点思考近代中国的探索之路如此艰难之因。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观看视频《鸦片战争爆发影响,中国近代史开端》 导入语:鸦片战争的炮声,把部分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面对中国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他们开始抛弃旧有的“华夷观念”,重新认识外部世界,并作出向西方学习的历史抉择。先进思想家、早期留学生以及走出国门的外交使臣,成为近代中国率先“开眼看世界”的人。探寻他们认知西方的足迹,反思他们艰辛求索的苦旅,我们会更加体会到,近代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路程有多么艰难。总结上节课内容。与教师进行互动 活跃课堂,进入新课学习 利用当时的背景导出新课讲授新课综合探究八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1、西学东渐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与以往有所不同,西方工业文明的传人伴随着血与泪的洗礼。2、林则徐——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其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四洲志》是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简要叙述了世界四大洲(亚洲、欧洲、非洲、美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地界地理志书。《四洲志》为闭塞已久的中国社会打开了一扇眺望世界的窗户。3、魏源 魏源(1794~1857年),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人,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海国图志》是魏源受林则徐嘱托而编著的一部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它以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不足九万字的《四洲志》为基础,将当时搜集到的其他文献书刊资料和魏源自撰的很多篇论文进行扩编,初刻于道光二十二年,为五十卷。道光二十七年增补刊刻为六十卷。随后,又辑录徐继畲在道光二十八年所成的《瀛环志略》及其他资料,补成一百卷,于咸丰二年刊行于世。 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舆地和各国历史政制、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影响。(1)、句中的“师”是什么意思?(2)句中的“夷”指的是谁?(3)句中的“长技”指的是什么?(4)“师夷长技”的目的是什么?(5)、魏源在鸦片战争之后推出这样一个命题,说明了什么?思考:魏源对待西方的态度和晚清统治者相比有什么不同?4、容闳容闳(1828年11月17日-1912年4月21日)字达萌,号纯甫,汉族广府人,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贫农家庭。少年时入美国教会主办的香港马礼逊学校读书。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随校长布朗赴美留学。咸丰四年(1854),毕业于耶鲁大学,获文学士学位,是我国第一个毕业于美国高等学府的留学生。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面对美国的强盛和清朝的落后,他酝酿了一个教育计划——促请清政府派遣官费留学生。经过多年努力,1872年,清政府开始派遣幼童留美,容闳的梦想变成了现实。1881年,清政府下令留美学生一律调回国内,容闳的教育计划毁于一旦。(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完成相关探究活动。(2)、当中国政府决定终止留学生计划后,耶鲁大学校长波特曾经执笔写信给总理衙门。让学生浏览信件相关内容,回答以下问题:A、在耶鲁大学校长看来,中国赴美幼童的表现如何?B、中国终止留美学生的教育计划,会给这些赴美幼童的学业造成什么影响?C、中国终止留美学生的教育计划,对中国政府的形象会有什么影响?D、以赴美幼童的身份,也给当时的总理衙门写一封信,谈谈你对终止留学生计划的看法或意见。思考:1. 容闳的计划推行了不到10年就夭折了,你如何评价这一计划?2. 为什么黄遵宪对朝廷下令调回留学生那么痛心疾首?5、郭嵩焘郭嵩焘(1818年—1891年)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乳名龄儿,学名先杞,后改名嵩焘。字伯琛,号筠仙、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湖南湘阴城西人。1847年进士,1854至1856年佐曾国藩幕。1862年授苏松粮储道,旋迁两淮盐运使。1863年任广东巡抚,1866年罢官回籍,在长沙城南书院及思贤讲舍讲学。1875年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进入总理衙门,旋出任驻英公使,1878年兼任驻法使臣,次年迫于压力称病辞归。引导学生阅读下述资料,让学生归纳郭嵩焘眼中的中西差异。资料1:郭嵩焘指出:“西洋以游历交接为义,已成风俗,各国互相款接,不为异地,中国关微禁不许民人私行出入,无止国外游历者。”“西洋考求政务辄通各国言之,不分畛域”;而“中国漠然处之”,“以评论西人长处为大戒”,“以考求洋情为耻”。” 资料2: “西洋以行商为制国之本。其经理商政,整齐严密,条理秩然。窃观西洋以商贾为本计,通国无一闲;中国重士而轻视农工商三者,乃至一家一邑之中,有职业者不逮百分之一,”观看素材《清朝驻法公使郭嵩焘:超出时代的人》 思考:1.为什么郭嵩焘在当时蒙受骂名?2.郭嵩焘的个人悲剧是如何造成的?5.我们如何评价近代“开眼看世界”意 义:1.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2.对当时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3.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开端。局限性: 1.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2.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器物),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3.维护封建清王朝的统治。梳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作为, 这对我们今天走向世界有什么启示?时刻保持忧患意识,清醒认识中国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与世界交流,学习他国先进经验和技术。观看图片、资料,总结回答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进行评价。可以进行小组分工合作,总结出答案;稍后教师再做总结结合课本、结合资料找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进行评价。结合课本、结合资料找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进行小组分工合作,总结出答案;稍后教师再做总结结合实际谈谈认识学生阅读材料和图画,通过分析材料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反思历史的意识和能力。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阅读能力还概括能力这一段设计了几个问题,层层递进,引发学生思考。以学生活动为主,避免教师一讲到底,以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探究历史。启迪自我课堂小结历史教学应针对不同教材的特点和教材各纲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做到进行优化选择,综合运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竞赛式等各种教学方式,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也能主动自主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被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取到着令人可喜的效果。板书综合探究八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1、西学东渐2、林则徐3、魏源4、容闳5、郭嵩焘《综合探究八 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练习一、选择题1.郭嵩焘客观记述了驻外期间所见所闻,有分析西方长处的言论而不被当时人们接受的著作是( )A. 《使西纪程》 B. 《四洲志》 C. 《海国图志》 D. 《盛世危言》2.下列有关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他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B. 林则徐虎门硝烟是引发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C. 他编著了《海国图志》,在19世纪中期成为日本的畅销书D. 林则徐1939年领导禁烟运动,捍卫了中华民族尊严和根本利益。3. 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其目的是( ) A. 使中国人了解世界的形势,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B. 在军事上引进先进技术,增强抵抗侵略的实力C. 启迪人们去认识世界,探索救国强国之路 D. 引起清政府高度重视,开始引进西方政治制度4.近代中国首任驻外使臣是( )A. 李鸿章 B. 郭嵩焘 C. 康有为 D. 刘锡鸿5. 与明朝以来以往的“西学东渐”的情况相比,鸦片战争以来源于西方的工业文明是怎样进入中国的( ) A. 通过利玛窦等传教士在传播宗教的同时传播到中国的。B. 近代中国是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下,被迫汇入工业文明的。C. 是林则徐、魏源等先进中国人通过向西方学习主动引进的。D. 在明清以来手工业、商业的繁荣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工业文明的。6.为了唤醒国人了解世界,挽救危亡,魏源于1842年写成《海国图志》,你认为下列不是魏源思想主张的是( )A. 总结鸦片战争战败的教训,提出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观点。B. 认为世界民族要平等相处,反对用“夷狄”来称呼西方文明发达国家。C. 认为中国不是世界的中心,中国已经落后于欧洲。D. 主张学习西方,开办工厂,制造轮船和枪炮。7.中国近代前期,一些知识分子主张学习西方,倡导“西学”。他们共同的根本目的是( )A. 吸收新鲜血液,改造传统文化 B. 抵御侵略,实现国家富强C. 批判封建思想 D. 发展资本主义8. 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著作,对于帮助人们开阔视野和了解有重要作用。它传入日本后,对日本的明治维新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该著作是( ) A. 《四洲志》 B. 《敬告青年》 C. 《天演论》 D. 《海国图志》9.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说:“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对此三点极力推崇。从中可以看出魏源( )A. 救国主张是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 B.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C.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 D. 认为西方“火器”是雕虫小技,奇技淫巧10. 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 ) A. 思想﹣制度﹣器物 B. 制度﹣器物﹣思想 C. 器物﹣制度﹣思想 D. 思想﹣器物﹣制度二、简答题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在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过程中,传教士是中西文化之间的唯一媒介。而在清末的西学新冲击中,传播渠道和媒介已多样化了,有翻译的书籍、新式学堂中的外聘教师、新式企业中的技术人才、出洋考察的政府官员、派遣的留洋学生等,还形成了一批具有近代西方思想的新知识分子。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局限在天主教义、“质测之学”和数学、语言方面。而清末西学的内容更广泛,层次更丰富,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部分思想文化等不同层次,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外壳和精神内核。明末清初仅有徐光启、方以智等少数人接触到西方近代科技知识。清末西学传播的影响却是广泛而深入的,受西学影响的阶层和群体不断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清末的西学传播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有何不同? 12. 材料一:十八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清政府颁布了一项对西洋商人的管制条例,有下列重要规定: 在贸易期间,夷商每月八日、十八日、二十八日,才可到公园游玩;夷商不准坐轿;夷商不准直接晋见中国官员,有所请求时,应写妥呈文请洋行代转;夷商不准到街上购买东西;不准探听物价;不准买中国书籍。 ──《中国人史纲》柏杨材料二:挽郭嵩焘:“鸿文硕学郁儒宗,才过古人,不掩其德;赤胆忠肝筹国是,谤满天下,无损于名”。 ──清末学者 王先谦材料三:“关键性术语使用的变化雄辩地证实了在对西方理解过程中的这种进步。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大体上称为‘夷务’,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称为‘洋务’和‘西学’,在九十年代就称为‘新学’。”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人是怎么看待西方的?(2)材料二挽联中赞誉了郭嵩焘的“赤胆忠肝筹国是”,请举例说明。挽联中的“谤满天下”又指什么?(3)说说材料三中对“与西方有关的事务”的术语称呼变化的差别。这种变化说明什么?(4)除了郭嵩焘外,请你再举一位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并说说其对西方的认识是怎样领先时代的。(本题也可以这样设问:除了郭嵩焘、魏源、林则徐、容闳外,请你再举一位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并说说其对西方的认识是怎样领先时代的。)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人之一,他在《海国图志》中指出,是书何为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说:“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而且强调引进西方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舰。 (1)魏源是在什么情况下撰写《海国图志》的? (2)“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什么意思? (3)“师夷”与“制夷”是什么关系? (4)怎样评价魏源的这一思想? 《综合探究八 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答案一、选择题1.A 2.C 3. C 4. B 5. B 6. A 7. B 8. D 9. A 10. C 二、简答题11. ①传播的媒介不同,前者是传教士,后者多样化;②内容不同,前者主要是天主教义、“质测之学”、数学和语言,后者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部分思想文化等不同层次;③影响的阶层群体不同,前者只是少数人,后者人数众多。 12.(1)清政府固守“华夷有别”的落后观念,狂妄自大,视西方为未开放的”夷狄”,认为中国文化高于西方文化(2)“赤胆忠肝筹国是”是指1876年,年近六旬的郭嵩焘冲破重重阻力,在朝野一篇谩骂声中出任驻英公使,并写下《使西纪程》,客观记述所见所闻,送呈总理衙门。“谤满天下”指郭嵩焘出使英国遭到守旧势力的谩骂羞辱;《使西纪程》有分析西方长处的言论遭人弹劾和朝廷申斥;“穿洋装、让妇女学洋语”遭守旧势力群起攻击;晚年回到家乡遭地方官员乡绅轻慢鄙视等。(3)“夷务”把中国看成是世界的中心,轻慢蔑视西方;“洋务”和“西学”开始改变看不起西方的态度;“新学”则清清楚楚地含有赞许的意思。这种变化说明了在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启蒙下,中国重新认识外部世界,并做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历史抉择。(4)开放性测试题,学生任意举出魏源、林则徐、容闳并能说出他们主要思想观点即可。(根据学情和学生课外探究的情况,也可以采用括号内的设问,问题着眼于开阔视野,激发兴趣,回答内容更为开放,像列举严复、郑观应、李鸿章等都可以,教师应该采用鼓励性的评价,要让一些喜欢看书、知识面广、喜欢思考的学生有成就感)13. (1)鸦片战争后。(2)学习西方的长处来抵御西方的侵略。(3)师夷是制夷的手段,制夷是师夷的目的。(4)能认识到应向外国学习,具有远见卓识,但没有认识到“制夷”的关键是要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 课件40张PPT。综合探究八 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人教版 八年级下新知导入新知讲解1、西学东渐1.含义: 传教士在传播宗教的同时,也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史称“西学东渐”。西学,泛指当时西方先进的科技技术;东渐,意为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新知讲解3.内容:2.时间:最早可追溯至明朝(16世纪)。涉及天文学、数学、地理等许多方面。例如明朝时传教士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等。徐光启与利玛窦新知讲解4.影响:①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使他们首次突破了中国人原有的狭隘世界观。②使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提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的主张。新知讲解率先“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林则徐容闳郭嵩焘魏源新知讲解——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林 则 徐林则徐新知讲解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其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新知讲解《四洲志》是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简要叙述了世界四大洲(亚洲、欧洲、非洲、美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地界地理志书。《四洲志》为闭塞已久的中国社会打开了一扇眺望世界的窗户。新知讲解 魏源(1794~1857年),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人,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魏源新知讲解1.魏源主张设立工厂,制造轮船和枪炮,兴办民用工业;2.学习西方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武装军队,增设水师科;3.改革考试制度。编写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知识拓展《海国图志》是魏源受林则徐嘱托而编著的一部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它以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不足九万字的《四洲志》为基础,将当时搜集到的其他文献书刊资料和魏源自撰的很多篇论文进行扩编,初刻于道光二十二年,为五十卷。道光二十七年增补刊刻为六十卷。随后,又辑录徐继畲在道光二十八年所成的《瀛环志略》及其他资料,补成一百卷,于咸丰二年刊行于世。《海国图志》新知讲解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舆地和各国历史政制、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课堂练习 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已使魏源初步认识到中国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列强落后,落后者只有向先进者学习,并奋起直追,才有战胜先进者的可能,否则,将永远受西方列强的欺辱和蹂躏。1.“师”是什么意思?学习2.“夷”指的是谁?西方先进国家3.“长技”指的是什么?西方国家比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4.“师夷长技”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为了“制夷”,就是要战胜和制止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5.魏源在鸦片战争之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说明了什么?新知讲解晚清统治者坚持闭关锁国,自大无知,轻视西方国家。而以魏源为代表的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已经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必要性。产生变化的原因在于鸦片战争失败的残酷现实,使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师夷”才能制夷,只有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政治思想,实行社会变革,中国才有出路。 魏源对待西方的态度和晚清统治者相比有什么不同?思考新知讲解 容闳(1828年11月17日-1912年4月21日)字达萌,号纯甫,汉族广府人,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贫农家庭。少年时入美国教会主办的香港马礼逊学校读书。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随校长布朗赴美留学。咸丰四年(1854),毕业于耶鲁大学,获文学士学位,是我国第一个毕业于美国高等学府的留学生。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新知讲解面对美国的强盛和清朝的落后,他酝酿了一个教育计划——促请清政府派遣官费留学生。经过多年努力,1872年,清政府开始派遣幼童留美,容闳的梦想变成了现实。1881年,清政府下令留美学生一律调回国内,容闳的教育计划毁于一旦。新知讲解总理衙门(印外务部)鉴: 近悉贵国将召回在美国学习之留学生并撤销“幼童出洋肄业局”,我们作为学生的教师、保护人或朋友,对此消息深感遗憾。 据我们目睹和所了解的情况而言,这些青年大都勤恳学习,在指定课业方面,以及对美国语言、思想、艺术及礼俗等方面的知识都有极大进步。 他们都是品德高尚的学生,几乎无一例外,他们的举止彬彬有礼,风度文雅,所到之处,无论家庭、学校、城市或乡村,都为他们自己、为他们的祖国建立了友谊。他们无负于他们的家庭和国家所寄予的信任。他们在异国的表现是杰出的。虽然他们还在青少年时期,但是已理解到他们有责任保持他们的民族和国家的荣誉。他们的行为,使许多无知者和不怀好意的人对中国的偏见逐渐消失,而代之以称赞。 …… 正当这些青年即将通过艰苦勤奋的学习获取丰硕的成果的时候,政府却将他们召回,我们对此深深感到遗憾。他们大多数人的学业,到目前为止当属基本训练和预备阶段。他们的学业,原可在精心灌溉和耕耘下培育出灿烂的花朵和果实,但是这次变动,剥夺了他们的学习机会。我们对他们所进行的知识文化教育,与我们对待本国的儿童和公民没有任何差异。 (摘自容闳《西学东渐记》)当中国政府决定终止留学生计划后,耶鲁大学校长波特曾经执笔写信给总理衙门。新知讲解当中国政府决定终止留学生计划后,耶鲁大学校长波特曾经执笔写信给总理衙门。回答以下问题:A、在耶鲁大学校长看来,中国赴美幼童的表现如何?B、中国终止留美学生的教育计划,会给这些赴美幼童的学业造成什么影响?C、中国终止留美学生的教育计划,对中国政府的形象会有什么影响?D、以赴美幼童的身份,也给当时的总理衙门写一封信,谈谈你对终止留学生计划的看法或意见。新知讲解容闳的计划体现了他希望通过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以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设想。1.容闳的计划推行了不到10年就夭折了,你如何评价这一计划?黄遵宪认为,派遣留美幼童对于开阔中国人的眼界、对于变革中国是个十分难得的机会,而中国政府竟然中断这项计划,完全是一种保守、倒退、自我封闭的行为。因此,作为诗人的黄遵宪十分痛心,写下了这首诗。2.为什么黄遵宪对朝廷下令调回留学生那么痛心疾首? 思考新知讲解——近代中国首任驻外使臣郭嵩焘郭嵩焘 郭嵩焘(1818年—1891年)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乳名龄儿,学名先杞,后改名嵩焘。字伯琛,号筠仙、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湖南湘阴城西人。新知讲解1847年进士,1854至1856年佐曾国藩幕。1862年授苏松粮储道,旋迁两淮盐运使。1863年任广东巡抚,1866年罢官回籍,在长沙城南书院及思贤讲舍讲学。1875年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进入总理衙门,旋出任驻英公使,1878年兼任驻法使臣,次年迫于压力称病辞归。新知讲解 到达伦敦后,郭嵩焘将沿途见闻记入日记寄回国内,送呈总理衙门,并以《使西纪程》为名刊行。《使西纪程》客观记述了所见所闻,有分析西方长处的言论。结果,郭嵩焘遭到朝廷申诉,《使西纪程》也被毁版,禁止流传。新知讲解阅读下述资料,归纳郭嵩焘眼中的中西差异。资料1 郭嵩焘指出:“西洋以游历交接为义,已成风俗,各国互相款接,不为异也。中国关徼禁不许民人私行出入,无至国外游历者。”“西洋考求政务。辄通各国言之,不分畛域”,各国互相考察不遗余力。“中国漠然处之”,“以评论西人长处为大戒”,“以考求洋情为耻”。“中国人眼孔小,由未见西洋局面,闭门自尊大”,“一意反手关自己大门”,“此最害事”。资料1说明:西方提倡开放交流,中国推行闭关自守。新知讲解资料2说明:西方重商贾,中国重士而轻商。资料2 郭嵩焘发现,“西洋以商贾为本计”,中国则“重士而轻视农、工、商三者”,“西洋各国以通商为治国之本,广开口岸,设立领事,保护商民,与国政相为经纬,官商之意常亲”,“是以国家大政,商贾无不与闻者”。新知讲解《清朝驻法公使郭嵩焘:超出时代的人》新知讲解因为郭嵩焘通过自己的观察清醒地认识到,欧洲各国全方位地超越了中国,而中国的守旧势力、知识分子及大多数国民还自认为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因此,郭嵩焘的言论受到广泛攻击,这是他蒙受骂名的原因。1.为什么郭嵩焘在当时蒙受骂名?思考新知讲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相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他走在时代前面,用世界眼光来重新审视中国,他的看法和行为不能为大多数国人所理解。也是晚清政府的腐败造成的。2.郭嵩焘的个人悲剧是如何造成的?新知讲解我们如何评价近代“开眼看世界”1.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2.对当时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3.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开端。意 义:新知讲解1.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2.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器物),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3.维护封建清王朝的统治。局 限 性:新知讲解梳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作为, 这对我们今天走向世界有什么启示?时刻保持忧患意识,清醒认识中国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与世界交流,学习他国先进经验和技术。新知讲解和平传播(西学东渐)武力传入华夷有别,西学中源说仍然盲目自大,反对向西方学习徐光启林则徐、魏源、容闳、郭嵩焘试着完成表格课堂总结容闳郭嵩焘魏源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促请清政府派遣官费留学生近代中国首任驻外使臣、《使西纪程》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四洲志》“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拓展提高1.面对旧中国的腐朽落后和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开始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其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是( ) A. 林则徐 B. 魏源 C. 严复 D. 李鸿章B2. “西学东渐”最早开始于( )A. 明朝 B. 元朝 C. 清朝 D. 民国A拓展提高3.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说:“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对此三点极力推崇.这表明魏源的救国主张是( ) 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C. 学习方式先进的思想文化 D. 进行资产阶级改革A拓展提高4.下列有关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他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B. 林则徐虎门硝烟是引发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C. 他编著了《海国图志》,在19世纪中期成为日本的畅销书D. 林则徐1939年领导禁烟运动,捍卫了中华民族尊严和根本利益。C板书设计综合探究八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1、西学东渐2、林则徐3、魏源4、容闳5、郭嵩焘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清朝驻法公使郭嵩焘:超出时代的人.wmv 综合探究八 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教案).doc 综合探究八 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练习).doc 综合探究八 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课件).ppt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开端.w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