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统治 课件(41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北宋的统治 课件(41ppt)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北朝
南朝
宋 齐 梁 陈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朝


西周
东周

西汉
东汉
三国
春秋 战国
唐朝
五代十国
北宋的建立
960年
赵匡胤
陈桥兵变
开封(东京)
北 宋
陈桥驿
东京
宋朝的建立
北 宋
陈桥驿
东京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局面

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
统一南北
北宋能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原因
1、实现国家统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五代十国后期,统一的趋势已经不断加强;
2、避免长期战乱灾难和抵抗北方少数民族的掠夺,使人民渴望统一;
3、后周周世宗的改革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4、北宋建立后宋太祖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方针;
5、宋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
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但随之而来的是几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北宋政权并不是一个统一了全中国的王朝。
1.看图表,说说五代十国政权的特点。
五代十国存在的时间图表
结论: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太祖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的强化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思考: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必然性有哪些?
2、赵匡胤建北宋的方式;
3、建国时分裂割据现状;
1、唐末藩镇割据的危害;
1、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权”指的是节度使的行政权力。宋太祖委派文官担任地方的州县长官,从而剥夺了节度使的行政权力。
“钱”指的是地方财权,即原来节度使在地方收取赋税的权力。宋太祖下令予以取消,除各州留一部分作为地方必要支出外,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兵”指的是节度使的兵权。宋太祖通过各种途径解除节度使的兵权,并且对军队进行改编,经常调换军队,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中央设书枢密院管军队的调动、训练和供给之权。
课后活动
相关史事
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即位后的一
天,与石守信等大
将饮酒,酒兴正浓
时,宋太祖说 :
“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众将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如果有一天,你们也被部下黄袍加身,你们也会身不由己啊。”众将知道受到猜疑,便请宋太祖指明一条生路。宋太祖让他们回家置产,享受清福。第二天,这些大将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故事的来历。
“杯酒释兵权”作为一个成语,逐步引申为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思考:为什么宋太祖要这么做?
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担心大将拥有兵权会危及他的统治。
宋太祖—赵匡胤
探究P29:赵匡胤是怎么样牢牢掌握兵权的?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杯酒释兵权
2.
3.
(有兵无权,有权无兵)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控制军队调动权
定期调换军队将领
虽然加强了皇帝的权力,但也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北宋在与周围少数民族政权的连年战争中,负多胜少,形成“积弱”的局面
结果:

北宋控制兵权做法:
领兵权
领军将领
调兵权

效果:
有兵无权,有权无兵
枢密使
北宋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效果: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返回
宋太祖—赵匡胤
探究P30:赵匡胤是怎么样削弱相权的?
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
返回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三司)






参知
政事
削弱宰相权利
皇帝总揽大权
1.文臣任职地方,取代藩镇爪牙
武官
藩镇割据
A地
B地
C地
想一想:宋朝皇帝是不是这样就安枕无忧了?
2. 地方官员“三年一换制”
返回
地方知州
探究P30:宋太祖如何预防地方知州权力过大?
通判
削弱了地方官权力
返回
作用:
探究P30:北宋统治者如何控制全国财赋的呢?
地方大部分财赋收归中央
A地
B地
C地
D地
地方税收:
中央
设转运使
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返回
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事:
政治(1)、中央: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 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无
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①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②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控制兵权——改变武将专权的局面。
削弱相权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2)地方:
分散、削弱地方官的权力
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防止知州权力过大,实行三年一换制度。
②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经济上(财政上)(地方上):
1、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地方留一部分作必要支出,其余一切权力都由中央掌控。
2、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措施影响: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目的 措施 影响
军事方面 消除 武将 专权 的积弊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在中央
在地方
2、禁军分内外驻屯,将领经常调换;3、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在中央设枢密院掌握军队的调动权。
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但是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削弱
宰相的
权力
加强对
地方的
控制
由政事堂、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民政、
军政和财政大权
实现了民、军、财权的分立,加强了皇权,但也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
1、分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实行轮换制;2、设立通判分割知州权力;3、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官的财税权
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了地方机构的臃肿
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宋太祖强化集权措施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内重外轻”。
材料研读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 通签书施行”。
宋初知州向下属发布的命令必须要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皆可裁决,但须与知州通签文书施行。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的职权和作用。
通判的职权:
通判的作用:
涉及地方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
是分散知州的权利并对其实行监督。
976年
997年
1021年
1048年
人数(单位:万)
北宋禁军激增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但却导致官僚机构的迅速膨胀。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君臣礼仪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这是宋朝政治制度最明显的特点。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称雄干政的教训,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因为文人不懂军事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低下。
2、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有利于统一,防止分裂;但导致地方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低下,中央机构人浮于事,造成冗官局面。
3、弱枝强干,守内虚外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镇压地方和农民的反抗,但造成边防空虚,成为宋朝在对辽、西夏等战争中屡败的原因之一。
4、发展科举制
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了官僚队伍的庞大。
“分权”是宋太祖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不仅分武将的权,也分文官的权,避免任何一个官职、官员权力过重。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
原因: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飞扬跋扈的弊端重现,避免武将篡夺政权。
1、军事:
重文轻武的表现
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宋代的预设阵图作战法
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重文轻武的表现
2、政治:
相关史事
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事实上,宋朝对军队是极为重视的,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支出的七八成,军队人数最多时达到120多万。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剥夺武将兵权、抑制武将地位的措施,武将们不仅平日不受重视,连带兵打仗都处处受到制肘,感觉到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发出这样的感叹。社会上,人们看到武将不仅地位低,而且打仗也是败多胜少,因此不再以从军为荣。
材料研读
宋代科举图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影响: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重文轻武的表现
3、文教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但强化了为当官而读书的观点。
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
(注:即便是将帅率兵数十万,收复了失地幽蓟十六州这种功劳,也赶不上一个状元及第时的荣耀。)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神童诗》宋 汪洙
做人莫作军,好男不当兵。满朝朱贵紫,尽是读书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宋朝统治者和整个社会重文轻武。
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原因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避免武将篡夺政权。
2、表现:
①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②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③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增加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3、措施:
①抑制武将,文臣统兵,提升文官的地位;
②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科举制度。
影响: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影响: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②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 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4、影响: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5、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什么时期?
宋太宗时期
北宋王朝收支情况表 年代 收入(贯) 支出(贯)
1021 15085万 12677万
1049 12625万 “所出无余”
1065 11613万 13186万
1
2
《清明上河图》街景
北宋时期,外患不断,为什么其内部总是统一的,几乎未出现汉唐时代地方割据势力对抗中央政权统治的内乱(如“七国之乱”、“安史之乱”、唐末的藩镇割据 )呢?
根据以上两则材料,谈谈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知识拓展
重文轻武的弊端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对政权的稳固有积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是利大还是弊大?(评价)
积极方面:
重文轻武的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尚文轻武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方面:
1、宋朝偏重文治,却令社会出现过度文弱的弊病,民风文弱、军力不振、君臣畏战,在军事上积贫积弱。2、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3、文臣掌兵,不熟悉兵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4、文臣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政治机构重叠,互相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低下,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冗官、冗兵、冗费”
“积贫积弱”
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方面: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削弱宰相权力;分割宰相的军政、 财政大权;
(2)行政方面:
(3)地方(财权)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设置通判分知州的权利;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本课小结
1、宋朝的建立时间___建立者_____
960年
赵匡胤
3、重文轻武的政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