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综合探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教学设计课题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单元第六单元学科历史与社会年级八年级下学习目标通过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的航海,加深对两个历史事件的理解。理解两者的航海动机和所带来的影响,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3.通过直接教学和自主探究、综合探究分析材料或完成相关表格,对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进行多方面比较。4.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忧患意识。重点1.通过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的航海,加深对两个历史事件的理解。2.理解两者的航海动机和所带来的影响,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忧患意识。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当地时间2019年 1 月 15 日,为期一周的 " 郑和下西洋 " 图片展在法国斯特拉斯堡欧洲议会总部拉开帷幕。该展览旨在展示中国航海家郑和 600 多年前七下西洋的历史,帮助欧洲政治家们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的发展。在当天举行的开幕式上,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张明大使向中外来宾介绍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他指出,和平合作、开放融通的 " 郑和精神 " 对于今天的中国和世界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同学们,有谁知道中国的航海日是几月几日吗?其实早在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的时候,国务院就批准将每年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作为国家的重要节日固定下来,这个是他的标志图形,上面有四个帆,下边是水纹。现在我们更多的是把郑和下西洋不仅仅当做历史,更是一种友好交往的文化,我们会举办各种活动来纪念它,可见他对于中国而言,对于世界而言是有很独特的意义的。板书课题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思考问题,展示答案。 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引出课题讲授新课对比:航海的规模课前查阅资料,说说你对郑和和哥伦布的了解?(学生各抒己见) 郑和(1371—1435),本姓马,云南人,回族。祖父和父亲都从海路到过伊斯兰教圣地天方(今沙特阿拉伯),郑和自幼受家庭探险精神熏陶。后来他入宫做了太监,被派往燕王府。朱棣即帝位后,赐他姓郑名和,人称三宝太监。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 哥伦布(1451——1506)意大利航海家、探险家。一生从事航海活动,是第一个到达美洲的欧洲人。他相信地球是圆的,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在西班牙女皇鼎力支持下,先后4次出海远航。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特立尼达等岛。考察了中美洲洪都拉斯到达连湾2000多千米的海岸线;认识了巴拿马地峡;发现和利用了大西洋低纬度吹东风,较高纬度吹西风的风向变化。2.观察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路线图,进行对比?(学生各抒己见)1405-1433年间,明朝宦官郑和七次代表政府率船队远航西洋。西洋是指南中国海以西的地区,包括南海、印度洋一带。郑和下西洋起点:刘家港途径的主要地区:福州、占城、满剌加、榜葛剌、锡兰、阿拉伯半岛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哥伦布航海起点:西班牙哥伦布航海途径的主要地区:加那利群岛、巴哈马群岛、海地岛等岛屿最远到达:美洲3.结合所学知识,从海航的的规模上对两次航行进行对比?(学生各抒己见)哥伦布航海的规模(1)船只构成:宝船、马船、粮船、座船和战船共百余艘。(2)出航人员:最多时27800余人,包括使节、随员、航海技术人员、军事人员、翻译和医生等。(3)船上物品:航海图、罗盘针、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印花布、铁器等货物。(4)回航物品:香料、染料、药物及大量供皇室享用的珍珠、玛瑙、宝石、象牙等奢侈品。 哥伦布航海的规模(1)船只构成:最少一次3艘,最多一次17艘。(2)出航人员:最多一次1000余人。(3)船上物品:牲畜、农具、种子、粮食、玻璃珠、小镜子、花帽子、铜铃、针线、小刀、眼镜等百货。(4)回航物品:海船长24.5米,宽6米旗舰“圣玛丽亚”号载重120吨。 4.阅读课本P52页与哥伦布航海资料,分组填写表格。(学生各抒己见)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航海首航时间船只数量船只大小携带货物随行人员拓展提高 观察这幅漫画,想一想为什么称郑和的船队为“航空母舰”,而称哥伦布的船队为“小渔船”?二、分析:航海的动机和目的1.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归纳完成下列问题。资料一: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为了宣扬国威,展示我大明的国力,圣上特派你下西洋与各国联系交往,让各国都向我大明称臣朝贡。钦此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海外各国文化落后,需要我大明朝对他们进行教化,所以特派你下西洋,宣扬我中华文化。钦此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我朝很需要海外各国所产的香料,染料,宝石,象皮,珍奇异兽等物品,圣上特派你下西洋与各国建立贸易往来。购买来或交换得到这些物品。钦此资料二: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西欧社会对金、银货币的需求越来越大,迫切需要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人们早就听说东方十分富庶,《马可波罗游记》有关中国等发达国家遍地黄金的描述在欧洲广为流传,欧洲人把寻找金银财富的目光投向东方,对东方的贸易被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操纵,西欧人渴望与东方进行直接贸易。 ——人教版教材(1)结合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的航海动机有什么不同?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动机最大的不同是,前者主要出于政治、军事目的,经济动机很弱。朝廷“厚往薄来”对待海外各国,航海不仅没给朝廷带来丰厚的利润,甚至导致国库亏空。哥伦布航海主要是经济利益驱使,无论是哥伦布还是他的支持者西班牙王室都希望从探险活动中获利。(2)结合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分别出于什么目的?郑和:①宣扬国威;②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③和平地与海外各国交往;④发展贸易;⑤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⑥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哥伦布:①直接目的在于寻找黄金。②欧洲对东方贸易的需要。③传播基督教和掠夺土地2.从不同角度东西方航海的进行对比,完成下面表格?拓展提高 观察漫画, 讨论:新大陆为什么让小渔船捷足先登?为什么航空母舰发现不了?(1)郑和航海主要侧重于政治目的,不如哥伦布等西方航海家的航海活动有持续的经济动因;(2)中国人崇尚和平,没有向海外掠夺财富的欲望,没有征服新领土的野心;(3)从国内经济结构来看,西方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统治者推行重商政策,谋求海外扩张。明朝推行重农抑商传统政策,禁止私人外贸活动。(4)从参与者情况来看,西欧航海活动采取国家与冒险者订立契约的形式,航海活动参与者包括贵族、骑士、教士、商人、下层民众等,社会基础较广泛。郑和下西洋受命于帝王,资金由国库拨支,社会基础狭窄。三、探讨:航海的影响1.阅读郑和下西洋的材料,完成下列问题?郑和船队所到之处,郑和及随行人员都要会见当地的国王、首领,赠送礼品,表示通好的愿望,邀请他们访问中国。同时,郑和船队同当地的官府和商人开展贸易。船队返航时,许多国家的国王和使臣,往往跟随船队,前来中国访问。 1431年,明朝皇帝明宣宗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如今,在东南亚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庙宇是以“三宝”命名的,如泰国有“三宝塔寺”“三宝城”,马来西亚有“三宝镇”,马六甲有“三宝庙’ ,爪哇有“三宝庙”、“三宝井”、“三宝洞”,新加坡有“三宝山”。想一想,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地名、庙宇为什么用“三宝”命名呢?其中含有怎样的历史信息?(学生各抒己见) 郑和是一个和平使者、友谊使者,他在航海中带去了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印花布等货物,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造福亚非,所以受到了世界人民的缅怀。 (2)有一种观点认为, 郑和下西洋体现了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人文传统,自愿、公平的贸易原则,以及文化间平等对话的精神。结合课文以及搜集的材料,说说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资料一:郑和船队到达的地区,至今还流传许多郑和的故事。在马来西亚有三宝山、三宝井,印尼有三宝垄、三宝庙,留下郑和遗迹,表达了当地人民对这位传播中华文明的先驱的敬意。资料二:李约瑟评价: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以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 材料三:“三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殊域周咨录》明确:(1)促进了明朝和海外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明朝和海外各国的联系和友好往来。 (积极影响)(2)它采取的是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给明朝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最终导致航海壮举成绝响。(消极影响)2.阅读并分析哥伦布航行的材料,完成问题。观点1:欧洲人认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把欧洲文明传到美洲,使落后的美洲走向文明,是一个功臣。观点2:印第安人则认为,哥伦布把欧洲强盗带到了美洲,破坏了他们的文化,掠夺了他们的财富,是一个恶魔。资料 当19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想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日期作为全球节日,但最终因受到拉丁美洲人民的坚决反对而作罢。一位印第安人领袖说:“这是灭绝种族和悲痛的500年。哥伦布纪念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悼念日,是一个黑暗的日子。”(1)联系新航路开辟后的相关史实,说一说为什么对哥伦布会存在如此截然相反的观点。 两种观点都没有以全面的观点、从整体上去评价这一历史事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产生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使印第安文明遭到毁灭,另一方面则促成把欧洲文明传到美洲,使落后的美洲走向文明。所以说,上述两种观点都以偏概全,难免片面。 形成如此截然相反的观点是因为他们看事件的出发点和所持的立场不一样。(2)哥伦布航海后,以下动,植物品种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得到推广养殖与种植。查阅资料,指出它们当中哪些原产于美洲。原产于美洲的有:玉米、花生、马铃薯、甘薯、南瓜、番茄、辣椒、可可、菠萝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种植。3.阅读下列的材料,完成问题。观点1: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潰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共产党宣言》)观点2:有学者认为,西方殖民航海以掠夺贵金属、土地和进行殖民统治为目标,以武力征服为手段,强制改变当地人民信仰,摧毁当地固有文化。郑和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舰队,但郑和留下的是和平、友谊、互利贸易和相互尊重。结合上述材料和观点,尝试对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两个历史事件的性质与影响,作出自己的评价。拓展提高中国的赵秉中教授提出:最早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不是哥伦布,而应该是郑和。无独有偶,英国业余历史学家加文?孟库斯在《世界航海图与郑和航海图的发现及记录》专题学术演讲中,用新的论据再次证明:中国明朝七下西洋的郑和率领的船队,曾经完成了环球航行,并在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之前7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小组讨论,展示答案。讨论问题,完成内容,小组展示阅读问题,思考问题,学生各抒己见讨论问题,完成表格内容,小组展示课前收集材料,课堂展示。阅读课本小组讨论,展示答案小组讨论,展示答案。讨论问题,完成表格内容,小组展示课前收集材料,课堂展示。阅读课本小组讨论,展示答案小组讨论,展示答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课外知识。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答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课外知识。通过此环节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开阔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提高权重历史后果的历史思维能力,活跃课堂气氛。通过此环节,锻炼学生从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通过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的航海,加深对两个历史事件的理解,理解两者的航海动机和所带来的影响;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从而引导学生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忧患意识。总结全文,整体掌握板书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课文内容课件43张PPT。综合探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 当地时间2019年 1 月 15 日,为期一周的 " 郑和下西洋 " 图片展在法国斯特拉斯堡欧洲议会总部拉开帷幕。该展览旨在展示中国航海家郑和 600 多年前七下西洋的历史,帮助欧洲政治家们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的发展。 在当天举行的开幕式上,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张明大使向中外来宾介绍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他指出,和平合作、开放融通的 " 郑和精神 " 对于今天的中国和世界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国务院就批准将每年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作为国家的重要节日固定下来。 标志图形:上面有四个帆,下边是水纹。 意义:现在我们更多的是把郑和下西洋不仅仅当做历史,更是一种友好交往的文化,我们会举办各种活动来纪念它,可见他对于中国而言,对于世界而言是有很独特的意义的。中国“航海日”一、对比:航海的规模1.课前查阅资料,说说你对郑和和哥伦布的了解? 郑和(1371—1435),本姓马,云南人,回族。祖父和父亲都从海路到过伊斯兰教圣地天方(今沙特阿拉伯),郑和自幼受家庭探险精神熏陶。后来他入宫做了太监,被派往燕王府。朱棣即帝位后,赐他姓郑名和,人称三宝太监。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 哥伦布(1451——1506)意大利航海家、探险家。一生从事航海活动,是第一个到达美洲的欧洲人。他相信地球是圆的,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在西班牙女皇鼎力支持下,先后4次出海远航。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特立尼达等岛。考察了中美洲洪都拉斯到达连湾2000多千米的海岸线;认识了巴拿马地峡;发现和利用了大西洋低纬度吹东风,较高纬度吹西风的风向变化。 1405-1433年间,明朝宦官郑和七次代表政府率船队远航西洋。西洋是指南中国海以西的地区,包括南海、印度洋一带。西 洋印度洋明郑和下西洋 (注意比较东西方的远航) 2.观察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路线图,进行对比?途径的主要地区:最远到达:福州、占城、满剌加、榜葛剌、锡兰、阿拉伯半岛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郑和下西洋 起点: 刘家港哥伦布航海途径的主要地区:最远到达:加那利群岛、巴哈马群岛、海地岛等岛屿美洲哥伦布航海 起点: 西班牙郑和下西洋的规模(1)船只构成:宝船、马船、粮船、座船和战船共百余艘。(2)出航人员:最多时27800余人,包括使节、随员、航海技术人员、军事人员、翻译和医生等。(3)船上物品:航海图、罗盘针、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印花布、铁器等货物。(4)回航物品:香料、染料、药物及大量供皇室享用的珍珠、玛瑙、宝石、象牙等奢侈品。 3.结合所学知识,从海航的的规模上对两次航行进行对比? 郑和率领的船队,规模宏大(约60艘),人数众多(近三万人),组织严密,备有航海图、罗盘等最先进的设备。 明成祖时中国经济、科技、军事实力强盛,是当时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大的国家。(1)船只构成:最少一次3艘,最多一次17艘(2)出航人员:最多一次1000余人(3)船上物品:牲畜、农具、种子、粮食、玻璃珠、小镜子、花帽子、铜铃、针线、小刀、眼镜等百货。(4)航船大小:海船长24.5米,宽6米旗舰“圣玛丽亚”号载重120吨。 哥伦布航海的规模1405年1492年最多200多艘3—17艘大宝船长125.65米,宽50.9米长24.5米,宽6米丝织品、瓷器、茶叶、印花布、铁器等牲畜、农具、种子、粮食多达27800人左右1000多人4.阅读课本P52页与哥伦布航海资料,分组填写表格。七次四次多三次早87年十倍左右四十倍左右种类多三十倍左右 观察这幅漫画,想一想为什么称郑和的船队为“航空母舰”,而称哥伦布的船队为“小渔船”?郑和宝船与哥伦布船队旗舰的模型对比(1)宣扬国威(2)传播中华文化1.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归纳完成下列问题。二、分析:航海的动机和目的资料一:(3)发展海外贸易(不是主要目的)(4)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资料二: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西欧社会对金、银货币的需求越来越大,迫切需要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人们早就听说东方十分富庶,《马可波罗游记》有关中国等发达国家遍地黄金的描述在欧洲广为流传,欧洲人把寻找金银财富的目光投向东方,对东方的贸易被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操纵,西欧人渴望与东方进行直接贸易。 ——人教版教材(1)结合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的航海动机有什么不同?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动机最大的不同是,前者主要出于政治、军事目的,经济动机很弱。朝廷“厚往薄来”对待海外各国,航海不仅没给朝廷带来丰厚的利润,甚至导致国库亏空。哥伦布航海主要是经济利益驱使,无论是哥伦布还是他的支持者西班牙王室都希望从探险活动中获利。①宣扬国威;②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③和平地与海外各国交往;④发展贸易;⑤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⑥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 ①直接目的在于寻找黄金。②欧洲对东方贸易的需要。③传播基督教和掠夺土地郑和哥伦布(2)结合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分别出于什么目的?皇帝特遣船队私人航海探险队国库支付股份公司和私人集资,王室赞助宣扬国威探险,寻找新土地,黄金外交使团殖民者、通商者、海盗2.从不同角度东西方航海的进行对比,完成下面表格? 观察漫画, 讨论:新大陆为什么让小渔船捷足先登?为什么航空母舰发现不了?漫画:“小渔船”捷足先登发现新大陆(1)郑和航海主要侧重于政治目的,不如哥伦布等西方航海家的航海活动有持续的经济动因;(2)中国人崇尚和平,没有向海外掠夺财富的欲望,没有征服新领土的野心;(3)从国内经济结构来看,西方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统治者推行重商政策,谋求海外扩张。明朝推行重农抑商传统政策,禁止私人外贸活动。(4)从参与者情况来看,西欧航海活动采取国家与冒险者订立契约的形式,航海活动参与者包括贵族、骑士、教士、商人、下层民众等,社会基础较广泛。郑和下西洋受命于帝王,资金由国库拨支,社会基础狭窄。合作探究1.阅读郑和下西洋的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三、探讨:航海的影响郑和船队所到之处,郑和及随行人员都要会见当地的国王、首领,赠送礼品,表示通好的愿望,邀请他们访问中国。 同时,郑和船队同当地的官府和商人开展贸易。船队返航时,许多国家的国王和使臣,往往跟随船队,前来中国访问。 1431年,明朝皇帝明宣宗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如今,在东南亚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庙宇是以“三宝”命名的,如泰国有“三宝塔寺”“三宝城”,马来西亚有“三宝镇”,马六甲有“三宝庙’ ,爪哇有“三宝庙”、“三宝井”、“三宝洞”,新加坡有“三宝山”。新知讲解 (1)想一想,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地名、庙宇为什么用“三宝”命名呢?其中含有怎样的历史信息? 郑和是一个和平使者、友谊使者,他在航海中带去了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印花布等货物,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造福亚非,所以受到了世界人民的缅怀。 新知讲解 (2)有一种观点认为, 郑和下西洋体现了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人文传统,自愿、公平的贸易原则,以及文化间平等对话的精神。结合课文以及搜集的材料,说说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新知讲解(3)阅读下面的观点,归纳郑和下西洋的影响?资料一:郑和船队到达的地区,至今还流传许多郑和的故事。在马来西亚有三宝山、三宝井,印尼有三宝垄、三宝庙,留下郑和遗迹,表达了当地人民对这位传播中华文明的先驱的敬意。资料二:李约瑟评价: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以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 材料三:“三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殊域周咨录》明确:(1)促进了明朝和海外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明朝和海外各国的联系和友好往来。 (积极影响)(2)它采取的是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给明朝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最终导致航海壮举成绝响。(消极影响)观点1:欧洲人认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把欧洲文明传到美洲,使落后的美洲走向文明,是一个功臣。观点2:印第安人则认为,哥伦布把欧洲强盗带到了美洲,破坏了他们的文化,掠夺了他们的财富,是一个恶魔。2.阅读并分析哥伦布航行的材料,完成问题。新知导入资料 当19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想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日期作为全球节日,但最终因受到拉丁美洲人民的坚决反对而作罢。一位印第安人领袖说:“这是灭绝种族和悲痛的500年。哥伦布纪念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悼念日,是一个黑暗的日子。”(1)联系新航路开辟后的相关史实,说一说为什么对哥伦布会存在如此截然相反的观点。 两种观点都没有以全面的观点、从整体上去评价这一历史事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产生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使印第安文明遭到毁灭,另一方面则促成把欧洲文明传到美洲,使落后的美洲走向文明。所以说,上述两种观点都以偏概全,难免片面。 形成如此截然相反的观点是因为他们看事件的出发点和所持的立场不一样。 (2)哥伦布航海后,以下动,植物品种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得到推广养殖与种植。查阅资料,指出它们当中哪些原产于美洲。猪、狗、牛、马、驴、羊、小麦、水稻、玉米、花生、马铃薯、甘薯、南瓜、番茄、辣椒、可可、香蕉、菠萝、芒果、甘蔗、咖啡、葡萄、橄榄 原产于美洲的有:玉米、花生、马铃薯、甘薯、南瓜、番茄、辣椒、可可、菠萝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种植。3.阅读下列的材料,完成问题。 观点1: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潰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共产党宣言》) 观点2:有学者认为,西方殖民航海以掠夺贵金属、土地和进行殖民统治为目标,以武力征服为手段,强制改变当地人民信仰,摧毁当地固有文化。郑和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舰队,但郑和留下的是和平、友谊、互利贸易和相互尊重。和平交往殖民掠夺 加强了明朝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和友好往来,但是它采取的是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给明朝政府造成了巨大财政负担,最终导致航海壮举成绝响。 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加强了各大洲的联系,世界开始走向整体;促进了全球动植物品种的交流 ;导致了对美洲财富、土地的掠夺,对印第安人、黑人的奴役,给拉美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结合上述材料和观点,尝试对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两个历史事件的性质与影响,作出自己的评价。 中国的赵秉中教授提出:最早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不是哥伦布,而应该是郑和。无独有偶,英国业余历史学家加文?孟库斯在《世界航海图与郑和航海图的发现及记录》专题学术演讲中,用新的论据再次证明:中国明朝七下西洋的郑和率领的船队,曾经完成了环球航行,并在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之前7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历史之谜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通过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的航海,加深对两个历史事件的理解,理解两者的航海动机和所带来的影响;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从而引导学生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忧患意识。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作业布置 1.课后,查找相关资料,更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情况。 2.完成同步练习,预习下一节课的知识。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综合探究六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同步练习一、选择正确的答案写在括号里。 1.某校举办“中国古代文化使者”的图文展览,下列人物与诗句“七渡重洋使亚非,长风万里鼓帆催。远航带着文明去,满载和平友谊归。”搭配最合适的是(??? )A.?唐玄奘 ??????B.?郑和 ??????C.?鉴真 ?????? D.?张骞2.东南亚一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一些纪念郑和的遗址,当地人民纪念郑和的主要原因是( )A. 郑和下西洋比欧洲人早了半个世纪 B.郑和下西洋有敢于冒险的航海精神C. 郑和下西洋使这些地方成为明朝的属地 D.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当地的交流3.1416年12月28日(永乐十四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近日,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人华侨出资在马六甲修建了郑和文化馆。其中,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图片展,详细介绍了郑和七下西洋的相关历史。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是宝船,装有明朝皇帝赏赐给西洋各国的礼品、物品,也有西洋各国进贡明朝皇帝的贡品、珍品,还有郑和船队在海外通过贸易交换得来的物品。为此,称为“宝船”,意为“运宝之船”。据材料可知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之一在于(??? )A.宣扬国威 ??????? B.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C.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 D.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4.下列人物中,曾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友好往来的是( ? )A.郑和 ????? B.戚继光 C.李时珍 ? ?? ?D.宋应星5.被称为全美洲“移民之父”的是( )A. 麦哲伦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迪亚士6.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相比,共同之处有:( )①都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创举 ②都使用了中国发明的指南针③都是和平交往的方式 ④都以黄金为目的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7.搜集和整理资料、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卡片,卡片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目的 B.起止时间 C.远航次数 D.所到地区8.读图,比较甲、乙两次远洋航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航海时间相差了一个多世纪 B.乙的航海规模大于甲的规模C.都促进了不同区域文明交流 D.都促使世界市场的形成9.美国将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一命名为哥伦布日,这一决定遭到了美洲印第安人的强烈反对。印第安人之所以强烈反对是因为(??? ) A.哥伦布把欧洲文明传到美洲,印第安人不适应现代文明 B.哥伦布远航加强了美洲与其他各大洲的联系 C.哥伦布发现美洲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D.哥伦布把欧洲殖民者带到了美洲,印第安人的厄运从此开始10.有学者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与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不同的是(??? )A.?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B.?进行环球航行C.?进行殖民掠夺????? ? ?????????????????????????D.?扩大政治影响,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二、识图题。1.观察图片,回答问题。(1)上图为郑和下西洋路线示意图,请你依据所学知识,在下列横线上填写这条路线的起点A和B、C两处所在国家的现今名称。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2)________年至________年间,明朝皇帝________派遣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比欧洲人开辟新航路要早____________。2.历史上,中国和欧洲曾先后进行过远洋航海活动。读下面两幅航海路线图,回答问题。(1)图1的A;B;C;D四条航线中,属于哥伦布远航航线的是________。(2)从图2可知,从图2可知,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什么地方?________________(3)据图分析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共同点。三、材料分析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比较类别郑和哥伦布时间1405-1433年1492-1504年次数7次4次人数2.7万-2.8万人1000-1500人船只100多艘17艘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并没有刺激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没有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这种贸易,对国计民生关系不大,因为输入的商品多为香料、珍宝等高档消费奢侈品。同时也助长了中国封建统治者的不思进取,固步自封以及夜郎自大,更加不利于中国的政治经济革新。明政府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强大与富有,贸易背后巨大的耗费给人民增添了巨大的负担,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材料三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恩格斯??????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没有给中国发展带来机遇的原因。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分别是出于什么目的?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材料二:郑和下西洋,并没有刺激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没有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这种贸易,对国计民生关系不大。明政府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强大与富有,贸易背后巨大的耗费给人民增添了巨大的负担,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材料三:新航路的开辟,在商业领域引起了革命性变化。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欧洲各国掀起了占有亚洲物产和美洲资源的竞争热,殖民浪潮从此愈演愈烈。……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愈益增长……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资产阶级渴望谋取政治地位,从而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风暴的到来。? ——岳麓书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1)与材料一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发现美洲的是谁?(2)中国明朝哪位皇帝最早派遣郑和下西洋?郑和船队最远到达什么地区?(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目的有何不同?(4)郑和下西洋和材料一中所体现的事件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从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来看,你认为哪个更大?结合材料二,三说明你的理由。论述题。 ? 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同学们深入探究,讨论激烈。有位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哥伦布远航开始了世界的新纪元,而比他们还早的郑和下西洋却没给中国带来转折?”同时,他们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出现了分歧,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意见:意见一?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是相比较而言.郑和下西洋时间早,规模大,成为中国人的骄傲,明朝政府后来禁止郑和下西洋是错误的。意见二? 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都劳民伤财,没有带来哥伦布航海那样的效应,所以毫无意义,遭到禁止是应该的。 请完成:依据上述材料,请你对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作出恰当的分析、评论。综合探究六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同步练习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故选择C。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郑和下西洋意义的理解。郑和下西促进了明朝和海外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明朝和海外各国的联系和友好往来。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是宝船,装有明朝皇帝赏赐给西洋各国的礼品、物品,也有西洋各国进贡明朝皇帝的贡品、珍品,还有郑和船队在海外通过贸易交换得来的物品”可知,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与海外诸国的经济文化联系,所以B符合题意。故选择B。4.答案:A 解析:此题考察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戚继光是明末抗倭英雄,排除B;李时珍是晚明编成《本草纲目》的医学家,排除C;宋应星是晚明编成《天工开物》的科学家,排除D。郑和是明朝的航海家,他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友好往来。正确的是A。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哥伦布的掌握。因为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许多欧洲移民到了这里建立了新的国家,美国。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通过分析选项,我们知道它们的共同之处表现在:都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创举,都使用了中国发明的指南针,所以答案是A。答案:C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哥伦布航海与郑和下西洋的对比认识。图中甲路线是郑和下西洋,乙路线是哥伦布航海路线。郑和下西洋比新航路的开辟早半个多世纪,故A排除;甲的航海规模远远大于乙的规模,B排除;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D排除。但是哥伦布航海和郑和下西洋都促进了不同区域文明的交流。故正确答案是C。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实行闭关锁国的了解。分析材料可知,????“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口通商贸易?”可以看出是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哥伦布发现美洲对印第安人的影响。本题的答题角度是印第安人强烈反对哥伦布日的角度,而B、C是赞成角度,不符合题干要求,因此,B、 C错误。根据八下《历史与社会》第55页,在哥伦布发现美洲500年的纪念日,美国波上顿的一家博物馆用实物、图表和数据显示,从15世纪以来,有3000多万印第安人被入侵者杀害。一位印第安人领袖谴责说:“这是灭绝种族和悲痛的500年。”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答案:D解析:此题考察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不同点。新航路开辟主要是经济动机,故AC说的都是新航路开辟的目的。B首次环球航行是欧洲人麦哲伦,它也不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也可排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宣扬明朝国威,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力,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故答案是D。二、简单题。1.(1)刘家港 菲律宾 沙特阿拉伯 (2)1405 1433 明成祖(或朱棣) 半个多世纪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及对郑和下西洋相关知识的掌握。2.(1)A(2)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3)共同点:都是航海史上的壮举;都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经济和文化的联系;都具有不畏艰险、勇于冒险的精神;都基于掌握了先进的航海经验、技术等。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哥伦布远航的航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远航的航线是向西发现新大陆即美洲,所以只有A航线符合要求。故选择A。(2)本题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3)本题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共同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都是航海史上的壮举;都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经济和文化的联系;都具有不畏艰险、勇于冒险的精神;都基于掌握了先进的航海经验、技术等。材料分析答案:(1)时间长、规模大(产员参与多)、次数多。(2)这种贡赐贸易主要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仅仅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强大与富有涌俞入的商品多为高档消费奢侈品,助长了封建统治者的不思进取,固步自封以及夜郎自大,更加不利于中国的政抬经济革新。(3)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弘扬国威。哥伦布远航是为了获取海外的黄金(或为了获取商业利益)。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时间长、规模大(产员参与多)、次数多。本题考查的是分析郑和下西洋没有给中国发展带来机遇的原因。可以从原因、目的、结果、中国的经济结构等方面分析。(3)本题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分别是出于目的了解。2.答案:(1)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2)明成祖(朱棣);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3)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往来;新航路开辟是为了开拓新航路,寻找黄金和香料,传播天主教(意思相近即可);前者主要是政治军事目的;后者主要受利益驱使。(4)新航路的开辟;郑和下西洋采取的是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这种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给明朝带来巨大财政负担,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中国政治经济革新;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促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物种交流;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风暴的到来四、论述题。答案:。郑和远航是为了宣扬国威,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但是它采取的是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给明朝政府造成了巨大财政负担,最终导致航海壮举成绝响。新航路开辟是为了获取财富,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加强了各大洲的联系,世界开始走向整体;促进了全球动植物品种的交流。但新航路的开辟也导致了对美洲财富、土地的掠夺,对印第安人、黑人的奴役,给拉美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主要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意义的理解。从航海的动机、影响等方面作答。如从郑和主要是为了显耀国威,而新航路的开辟主要是为了获取黄金和其他宝贵的资源等角度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综合探究六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教学设计.doc 综合探究六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课件.ppt 综合探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练习.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