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曙光 课件(32张PPT+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华文明的曙光 课件(32张PPT+教案)

资源简介

课件32张PPT。思考:为什么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爱琴海、中美州等早期文明都陆续从地球上消亡?答案:外族入侵、自然灾害、瘟疫疾病等。世界早期文明分布图思考:从地理位置角度分析,为什么在人类早期文明当中,唯独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答案:有一个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发展空间。其实四大文明古国说的就是古代的国家.
四大文明古国中,除了中国是完全延续下来的,其他的都不是真正原来的国家.
比如,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从人类最古老的苏美尔文明被取代以后,都折腾了多少个来回了,最后被阿拉伯人占领后,叫做伊拉克,所以,连巴比伦都不是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古国.
埃及也一样.古埃及已经灭亡了,被阿拉伯人占领了.当时的埃及人说的不是阿拉伯语,而是古埃及语,现在作为一种宗教语言还有很少人会说,叫做"科普特语",是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钥匙.
古印度文明是现在印度的少数民族,达罗比图民族的祖先建立的,后来雅利安民族南下进入印度境内,古印度文明就完全毁灭了.
所以,只有中华文明是自古至今一直延续下来的.
中国并不是被古代的蒙古等所灭,恰恰相反,中国的文化同化了它们。所谓的蒙元只是一具躯壳,它的灵魂还是高度发达的汉文明。 在人类早期文明当中,唯有中华文明绵延至今,未曾中断。中
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正因为如此,我们更想知道有什么
远古文化遗存,可以上溯中华文明的源头?它们又有怎样的地域特
征?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代,那些古老的传说讲述了华夏先祖
的什么故事?这些都应该成为每个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早期农业文字萌芽阶级分化早期城市原始宗教中华文明诞生的标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类早期的几个文明区域,同学们还记得诞生于大河流域的几个文明吗?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1、读图,说说这些遗址在地域分布上的特点? 2、长江和黄河流域周围分布着哪些重要遗址?
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3、除了黄河长江流域,还有分布在其他地区吗?辽河流域距今一万年前后中国境内原始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 为什们远古时期的长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会成为先民们的重要聚居地呢? (温馨提示:从自然环境角度)气候适宜,黄土深厚,易于开垦和耕作雨量充沛,水网密布,
气候温暖粟(北方粟作农业区)水稻(南方稻作农业区)黄河、长江孕育中华文明 一、





现这种农业生产模式
一直延续至今一、早期农业的概况
1、时间、地点:距今一万年前后,长江和黄河流域的一些地区就进入了
新石器时代,并出现了早期农业。
2、早期农业的概况
自然条件 农作物 农业区
黄河中下游地区 气候适宜,黄土深厚,易于开垦和耕作 粟 北方粟作农业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雨量充沛,水网密布,气候温暖 水稻 南方稻作农业区
想一想为什么早期农业的产生是中华文明的曙光?随着古代人口的增加,单纯的靠狩猎和采集已不能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早期农业的产生,为人们提供了相对稳定和充足的食物来源,促进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二、手工业兴起1、原因: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也逐渐兴起。
陶器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最初的陶器都很简朴、粗糙、以实用为主。
渐渐地,一些陶器的质地越来越细腻,造型越来越精巧,器表的图案越来越丰富,体现了高超的制造技术和非凡的审美情趣。2、表现:蛋壳黑陶器皿是山东龙山文化特有的标志性陶器,也是我国古代制陶艺术的巅峰之作。蛋壳黑陶杯“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制陶工艺的高超水平二、手工业兴起1、原因: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也逐渐兴起。
陶器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代表:山东日照出土的蛋壳黑陶杯,
“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被考古界誉为
“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体现制陶工艺的高超水平2、表现:想一想为什么陶器也是中华文明的曙光之一?陶器可以用来取水、储水、储粮,还用它来蒸煮食物(以前只能用烧烤的办法),促进吸收和消化,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促进了人类体质。半坡遗址出土陶器上的陶文(陕西) 读图并思考:陶器上的刻划符号说明了什么?文字的萌芽(雏形) 结合所学过知识,分析下列遗址或出土文
物属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哪一方面的内容?三、文字雏形的出现考古学家在多处新石器遗址中发现有刻划符号的陶器,
他们推测这可能是中国文字的雏形蛋壳黑陶杯玉琮良渚出土的三叉形玉器② 蛋壳黑陶杯的产生说明了什么?还有哪些史实可以说明这种变化?①蛋壳黑陶杯等器具是否所有人都能拥有呢? 结合所学过知识,分析下列遗址或出土文物属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哪一方面的内容?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意味着阶级分化的出现
(阶级的分化)生产的发展带来了剩余产品 社会的分工推动了商品交换公有制解体 私有制出现因财富和权力的不同 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层国家家庭种种现象说明琮式与原始宗教及祭祀礼仪密切相关,它的主人必属部族酋长,大祭司巫师之上层人物, 从发掘现场可以看到,墓主身份越显赫,殉葬品中的琮、璧就越多,似乎要显示生前的一切,用于随葬恰好说明墓主原有身份,及其在各部落中享用财富与权势的程度,也代表良渚文化时期的一种葬制 玉琮 玉琮也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玉琮于墓葬中出土时有如下特征:墓葬规格高,规模大,随葬品较丰富;墓主人多为男性;琮常于壁伴出,一些墓中有殉葬人的现象。三、文字雏形的出现: 考古学家在多处新石器遗址中发现有刻划符号
的陶器,他们推测这可能是中国文字的雏形
四、私有制和社会分化的出现
1、出现原因:生产的发展带来了剩余产品,社会的分工推动了商品交换
2、表现
(1)生产关系:共同分享资源的公有制慢慢解体了,私有制出现了。
(2)社会关系:先前人人平等的社会关系悄然改变,人们因财富和权力
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层
代表: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说明阶级分化的出现 结合所学过知识,分析下列遗址或出土文物属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哪一方面的内容?平粮台古城遗址排水沟陶制排水管城市聚落
(早期的城市)河


阳黄河流域农业技术的提高人口迅速增长原始聚落 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公共设施是衡量城市
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城墙城市规划排水系统平粮台古城 占地面积约5万多平方米. 南北各辟一门,埋设有陶质的排水管道。距今已有4300多年的历史,相传太昊帝在此建都 。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在后世与太昊、青帝等诸神合并,在后世被朝廷官方称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上帝)一说。燧人氏之子, 生于成纪,定都在陈地。 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五、早期城市的出现
1、出现原因:伴随农业技术的提高,人口迅速增长,一些原始聚落的
规模也不断扩大,逐渐向城市演变。
2、时间:在黄河流域发现一些距今约5000年的古城遗址 代表: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下发现了地下陶制排水管,说明古城已有排水系统
结合所学过知识,分析下列遗址或出土文物属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哪一方面的内容?舞蹈纹彩陶盆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出土的女神头塑牛河梁女神庙遗址①结合书本知识,说说以上信息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崇拜
(宗教) ②还有哪些考古发掘能够证明这个现象?通过歌舞活动来庆祝丰收和
胜利,哀悼死者,驱除鬼怪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
当今世界主要的宗教有: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包括逊尼派、什叶派)、印度教、犹太教、佛教、道教、神道教等。
古时由于人类对宇宙的未知探索,以及表达人渴望不灭解脱的追求,进而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体系,与民间神话一样,其也有自己的神话传说,彼此相互串联,本质是一种精神寄托和终极关怀。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当做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在原始人的眼里,图腾实际是一个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图腾作为崇拜对象,主要的不在他的自然形象本身,而在于它所体现的血缘关系。崇拜是指关于人与某一图腾有亲缘关系的信仰。约与氏族公社同时产生。首先在北美印第安人中发现,后在许多原始部落发现类似现象。主要见于兼营农猎的混合经济社会或狩猎社会。图腾是原始社会中作为种族或氏族血统的标志并当作祖先来崇拜的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物件。图腾崇拜并非宗教,但多少含有宗教因素。主要特点:(1)认为图腾是祖先、保护者、亲人,有超人的能力,因而人们崇拜它,甚至畏惧它;(2)不得屠杀、食用或接触图腾所代表的动物、植物或其他物种;(3)举行崇拜图腾的仪式。是原始公社教育的内容之一。安徽含山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玉器牛河梁出土的玉龙猪龙虎堆塑内蒙古翁牛特旗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玉器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对龙的信仰。
对照图8--29,说说以下这些文物是从哪些流域发掘的。你能从
这些文物的图案中得到什么共同的信息?这说明了什么问题?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地,共同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这些地区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辽河流域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仰韶文化蚌壳堆塑的龙虎图,距今6000年左右,被誉为“中华第一龙”。闻一多说:龙是蛇身、鹿角、鱼鳞、鲇须、马毛、兽四肢、鹰爪组成,意味多个部落组成杂器一起,因此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自然崇拜:就是对自然神的崇拜,它包括了天体、自然力和自然物三个方面,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鸟兽鱼虫、风雨雷电等,这是人类依赖于自然的一种表现,是最原始的宗教形式。祖先崇拜:是一种宗教形式,在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图腾崇拜过渡过来。即在亲缘意识中萌生、衍化出对本族始祖先人的敬拜思想。图腾崇拜:是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与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的崇拜行为,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一般以动物居多,作为氏族图腾的动物(如熊、狼、蛇……),即是该氏族的神圣标志。阅读书本P109内容,思考原始宗教的形式有哪些? 小结通过史实印证,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已出现了文字萌芽、阶级分化、早期城市及原始宗教等,说明当时的社会已迈进文明时代的门槛。对龙的信仰则具有中华文明的特点。中华文明发祥地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早期农业辽河流域文明的标志 原始宗教、 巫师、大型祭坛、神庙、东北牛河梁女神庙和女神头像、龙骨堆塑、 中华文明的曙光手工业:
文字:
社会分化:
早起城市的出现:
原始宗教的产生: 蛋壳黑陶杯、舞蹈彩陶纹盆、玉器刻画符号蛋壳黑陶杯、玉器河南平粮台古城、 文字的雏形、阶级的分化、城市的出现和原始宗教的产生都是( )的标志。文明起源而龙的信仰则突出了( )的特点。中华文明六、原始宗教的出现
1、宗教: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上出现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宗教形式,有巫师专门宗教活动。不少遗址还发现了专门用来祭祀的大型祭坛和神庙。
2、代表:(1)黄河流域*青海大通*舞蹈纹彩陶盆
(2)辽河流域*牛河梁遗址*女神庙、女神头塑
(3) 黄河流域*河南濮阳*龙虎堆塑 都有龙的图案
辽河流域*内蒙古翁牛特旗*新石器时代玉器 出现
长江流域*安徽含山*新石器时代玉器 图腾崇拜
七、结论
通过史实印证,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已出现了文字萌芽、阶级分化、早期城市及原始宗教等,说明当时的社会已迈进文明时代的门槛;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地,共同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这些地区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对龙的信仰则具有中华文明的特点
第三课 中华文明探源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了解新石器时代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陶器的制作与使用、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古代城市的出现等文明史实。
2.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知识,说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史实;通过阅读图表,分析史料,描述我国新石器时代农业生产发展的条件、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城市及原始宗教的出现;通过比较讨论、合作探究,分析大河文明产生的原因。
3.感受原始文明,体会物质生活的提高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感悟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
学情分析:
学生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基本能力,需在实践中进一步强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文明诞生的史实依据。
教学难点:城市与农业聚落的区别,大河流域文明产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设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类早期的几个文明区域,同学们还记得诞生于大河流域的几个文明吗?
学生回答、交流。
教师解释:为什么说那是文明的出现?是因为这些流域不仅诞生了早期农业,而且出现了文字萌芽、阶级分化、早期城市及原始宗教等,这些的产生都是文明起源的标志。在上节课的内容中,我们也知道了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也孕育出了灿烂的文明。那今天,随老师一起回到新石器时代,去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
设计意图:回顾大河流域孕育文明的知识,切入黄河和长江流域,直入主题。教师解释文明诞生的标志,抛出引子,带领学生进入本课的探究与学习。
活动2【讲授】新课讲授
2、自主阅读,提炼归纳。
阅读书本109-111内容,对照文明出现的标志,找出证明早期中华文明出现的历史证据。
早期农业:北方粟作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文字萌芽:有刻划符号的陶器。
阶级分化:浙江余杭出土的玉棕。
早期城市:平粮台古城。
原始宗教:牛河梁女神庙遗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教材归纳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本课的知识点进行恰到好处的罗列与归纳,以便下个环节的进一步探究。
3、教师引导,深入探究。
(1)早期农业
活动:观察图8-31,思考:
一问:中国早期农业分布出现在哪里?(这里教师要提醒学生辽河流域的存在)
二问:这些地区是是如何符合农业发展的条件的?(气候、水文、土壤、地形)
三问:对比书本P25页图5-35《中国水稻、小麦的集中产区分布图》,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回忆地理知识,同时通过图表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文字萌芽
设问:中国文字的萌芽是什么?它最初在哪里被发现?
再问:陶器的产生说明当时出现了哪个行业?
追问:最初的陶器可能是用来干什么的?后来又演变为什么用处?
设计意图:通过几次提问,除了让学生知道陶器上发现了文字的萌芽外,还明白制作精美的很多陶器可能是身份的象征,为下面“阶级分化”的知识点落实做好铺垫。
(3)阶级分化
多媒体出示:蛋壳黑陶杯。猜一猜:它是用来干什么的?
史料补充,思考:蛋壳黑陶杯哪些人能享用?这说明了什么?
活动:阅读书本P110内容,找出阶级分化的原因和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的补充,让学生读懂史料、分析史料,从而得出当时社会出现阶级分化的现象,知道什么是“以史导论、论从史出“;通过书本的阅读,了解阶级分化的原因和表现。
(4)早期城市
教师解释:城市由农业聚落发展而来。
活动:阅读书本内容,找出农业聚落扩大发展的原因。
活动:结合图片,比较书本P110页最后一段和P101页中间段落所述,你发现平粮台古城和河姆渡、半坡遗址相比,有何不同之处?(城墙、规划)
设计意图:早期城市的内容设计的较为简单,但要让学生明白早期城市虽由农业聚落发展而来,但两者之间有着很大差别,城市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生产力提高、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产物,同军事防御也有一定的关系。
(5)原始宗教
阅读书本P111内容,思考原始宗教的形式有哪些?(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
补充史料解释这三种宗教形式。
活动:合作完成P111的问题。
设计意图:图腾崇拜书本上没有明确的说法,但P111的活动设计显然是针对“图腾崇拜”而设,也是对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由来的一个解释,所以对这部分内容,就采用了书本的活动设计。
4、合作探究,能力拓展。
多媒体出示: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图。
合作讨论:1、四大文明区域的地理环境有何共同特点?
2、这些文明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归纳类比,从相同的历史现象中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
活动3【作业】作业布置 :
作业本《中华文明探源》相关内容,自编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