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1维新变法运动 课件 (3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1维新变法运动 课件 (37张PPT)

资源简介

1、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领导人物、序幕、高潮、结局分别是什么?
2、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维新派做了哪些努力?
3、戊戌变法的内容主要有哪些?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戊戌变法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
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梁启超
材料中割台湾,偿二百兆出自哪个条约?
这个条约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清政府签订这个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引发了什么事件呢?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中国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背景
康有为
梁启超
严 复
谭嗣同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一部分仁人志士,他们不仅对西方的社会制度、文化有很深的了解,而且主张在保存中国传统的君主政体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部分地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这一部分人我们称之为“维新派”。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人。本节课的内容也由这四个人物的事迹来贯穿的。
《马关条约》
刺激列强侵略
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汉朝时,封建政府用马车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后来,人们就用“公车”来代称在京城应试的举人。
一、维新变法序幕——公车上书
一、维新变法序幕—— 公车上书







时 间:
背 景:
发起人:
内 容:
影 响:
1895年春
《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康有为、梁启超
上书光绪帝,要求拒和(反对议和)、迁都、变法(请求变法)
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结 果:
由于守旧势力的阻挠而失败
公车上书失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哪些活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1895年,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联合部分思想比较开明的官员,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1、组织学会—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演讲,议论时政
二、维新变法发展
组织学会
最早的学会是1895年在北京成立的强学会。
维新前期宣扬变法的部分报刊
2、创办报刊
各地学会、学堂和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居于舆论界的领导地位。
《时务报》
《国闻报》
《时务报》是当时在南方最具影响力的报纸
《国闻报》是当时在北方最具影响力的报纸
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
谭嗣同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
3.开办学堂
在这些活动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哪些变法主张?
(1)梁启超在《时务报》中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
(2)严复
翻译的《天演论》,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进化论来阐述变法主张:“变则强,不变则亡”,国家只有实行变法,才能由弱转强,否则将会走向灭亡。
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人。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维新变法以自强保种。
启蒙思想家——严复
胡适评价严复为“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
康有为赞叹他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 。
中国西学第一人
警世洪钟《天演论》
这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活动起到了哪些作用?
(1)启发民智、制造舆论;
(2)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议论时政、集会结社魏然成风;
(3)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维新运动的影响越来越大
光绪帝名载湉(tian),是慈禧太后的姨侄,他被选定继位时才四岁,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绪皇帝成年以后,很想摆脱太后的束缚,而有一番作为。

而且在民族危机日趋深重下,光绪皇帝对康有为上书所痛陈,再不及时变法、国将不国的言词,深受震动,于是,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三、维新变法高潮——

1898年6月11---9月21日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的瓦解
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阶级基础)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社会背景)
维新思想的传播(思想基础)
列强资本输出掀起瓜分狂潮
甲午战败
甲午战败赔款
清政府放宽对
民间设厂的限制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经济基础)
背景:
社会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严重
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及引导
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政治团体的成立
重要条件:光绪帝支持;康有为、梁启超个人努力
国际环境:资本主义发展是当时潮流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变法开始。
变法开始的标志:
戊戌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触犯守旧贵族的利益。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国家军事力量的加强;由于皇帝没有军权,措施少而空洞。
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伤害守旧的封建文人。
性质:
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类别 内 容 作 用
政治 裁并机构,精简人员,任用维新人士,准许百姓向朝廷上书。
经济 设立农工商总局和铁路、矿务总局,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等。
军事 训练新式海军,裁剪旧军队等。
文化
教育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维新派与洋务派
材料1: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则亡
——康有为
材料2:……故夫变着,古今之公理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
维新派的主张: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
洋务派的主张:
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练兵方法
区别
维新派除了主张在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想西方学习外,还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

   有人说:“虽然国难那样严重,反对变法的人仍居大多数。为什么呢?一句话,打破了他们的饭碗。人人都知道应该废八股,提倡实学;但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他们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带头领导的人是洋奴汉奸。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
——张之洞
变法维新运动
序幕:
背景:
发展:
高潮:
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内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军事
作用:
结局:
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
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九月十三日,光绪帝写密诏给康有为:“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
谭嗣同夜访袁世凯
第二天,袁世凯向荣禄告密,荣禄立即进京与慈禧太后密谋废除光绪帝。
顽固封建势力不能容忍维新运动的发展。有人上书慈禧太后,要求杀了康有为、梁启超;甚至宫廷内外传言将废除光绪,另立皇帝。
袁世凯
四、维新变法结局
—戊戌政变
慈禧太后(1835--1908),1861年开始掌握清廷权力,1889年宣布“撤帘”,由光绪亲政。1898年9月21日发动政变,囚禁光绪,掌握清廷全权。
变法的结局:
林 旭
康广仁
杨深秀
谭嗣同
刘光第
杨 锐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请你总结一下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
1、但它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2、它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初次登上政治舞台为特征,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革命的前奏。
3、此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要救中国,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仿效西方建立民主共和制。
维新运动兴起时声势浩大,变法运动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但却只持续了短短的103天,它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触犯了封建守旧派的利益,并且守旧势
力过于强大。(客观)
2、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脱离人民群众
3、维新派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根本)
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是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历史意义

2.性质




3.失败原因



4.教训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它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初次登上政治舞台为特征,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革命的前奏。
(1)封建顽固派的强烈反对,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顽固派的力量过于强大。
(2)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没有发动群众,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3)采取改良的方法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资产阶级维新派不能担负起救国救民的历史重任,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要救中国,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仿效西方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戊戌变法的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封建势力进行阻挠破坏
序幕
发展
高潮
结局
公车上书揭开序幕
创办报刊建强学会
百日维新实行变法
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小结:
比较明治维新成功和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明治维新成功 戊戌变法失败
国内环境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封建统治相对薄弱;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国际环境 ①自由资义时期;
②西方侵略中国的(有利的国际环境) ①向帝义过渡阶段;
②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领导力量 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的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小。
改革途径 先有自下而上的倒幕运动,成立了明治新政府,再有自上而下的改革,阻力较小。 依靠无实权的光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顽固保守势力强大。
具体措施 大刀阔斧,全面推行 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
1. 任何一次变法或改革的出现,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 改革是国家、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3. 任何变法或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伴随着激烈斗争,甚至出现挫折失败,为此要付出沉重代价甚至流血牺牲。?
4. 要善于接受先进思想,勇于学习先进文化。
5.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
议一议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哪些体会或收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