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七 区域的变化(课件+教案+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综合探究七 区域的变化(课件+教案+练习)

资源简介

综合探究七《区域的变化》习题
一、基础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口述资料除了传说外,还有口述历史
②过去的人们遗留下来的实物,称为文物
③实物、照片、历史小说都属于第一手资料
④历史资料有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口述资料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手资料的是( )
A.20世纪60年代从钱塘江打捞上来的太平天国时期使用过的大炮
B.记录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制造南京大屠杀等罪行的日文版图书《东史郎日记》
C.一位大学教授编著的一本有关南宋都城临安的历史书
D.不久前公布的有关美军虐待战俘的照片
3.我们生活的区域在不断变化,下列属于区域变化的积极影响的是( )
A.人口越来越多 B.交通越来越发达
C.环境越来越差 D.“城市病”越来越严重
4.解决城市交通拥挤最有效、最科学的办法是( )
A.在市中心建立大量停车场
B.学校、工厂和机关安排不同的上下班时间
C.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D.控制和减少小汽车数量,禁止大货车入城
5.探寻区域变化的步骤一般是( )
①收集资料 ②分析资料 ③分类整理资料 ④用适当的形式展示成果
A.③④①② B.①③②④ C.②③④① D.①②③④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来自自己实践、经历或直接观察所获得的资料,是第二手资料
B.一般来说,第一手资料比第二手资料更可靠
C.有时寻找第一手资料十分困难,或者根本不可能找到,即便如此也不能用第二手资料
D.要了解区域的变化,只要收集第一手资料就可以了
7.下列有关区域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不同的区域,其变化有快有慢,有好也有坏
B.同一区域的变化,在不同人的眼里,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C.对同一区域的变化,人们的想法和观点应该是一样的
D.通过区域的变化可以感悟生活的历史进程
8.记者小魏在调查该区受灾情况的过程中,属于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有( )
①到灾区拍摄照片 ②查找相关的报道资料和照片
③采访受灾群众 ④到灾区实地考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提升练习
9.如果我们想要做一个浙江省水质环境的调查,资料的来源可以是( )
①关于水域周边居民的调查访谈 ②档案馆中有关浙江水质的文献档案
③对浙江水域的实地考察数据 ④根据自己的想象撰写的调查报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下面小陈同学搜集到的资料中,属于他家乡的经济特征的是( )
A.位于太湖之滨,三面临湖,一面连陆
B.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丰沛
C.盛产橘子、枇杷、杨梅和白果
D.西部山丘绵延,东部地势平坦
11.小胡在假期里和同学一起去北京旅游。他们参观了故宫博物院,看到了许多明清时期的物品
和照片,还通过导游的讲解,了解了很多关于故宫的故事。小胡还买了一本介绍故宫趣闻轶事
的书。下列小胡对所接触到的资料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看到的照片属于文献资料 B.摆放的物品属于文物
C.介绍趣闻轶事的书不可全信 D.导游的讲解是第一手资料
12.事实是事物的真实情况,观点则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请区分下列描述是事实还是观点。
①我国的首都是北京。 ②学数学真难。
③《江南Style》这首歌真好听。 ④2008年,中国北京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
⑤今天气温35摄氏度,好热呀! ⑥杯子里装的是可口可乐,它非常好喝。
⑦2013年4月20日0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
上述材料中属于观点的有____________,属于事实的有____________。(填写序号即可)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的《淮南子》中记载了不少古代的神话。
材料二: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家喻户晓,流传至今。
材料三:在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陪葬坑第三次考古发掘中,陆续有铜镞之类的文物出土,还发现了带有彩绘的战车的局部。尤其令考古人员兴奋的是发现了彩绘俑。
(1)上述材料中,哪些是第一手资料?哪些是第二手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材料中,你认为最真实可信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据考证,战国时期,秦国平均每个家庭有4个人。唐朝家庭规模较大,据记载公元760年时平均每户8.79人。从宋朝开始到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强调家族制度的法律日渐松弛,家庭规模开始缩小。进入20世纪以后,大家庭进一步解体,家庭向小型化发展。
(1)请你说说中国家庭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种家庭的演变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调查你的祖辈和父辈,完成下面的问题。
(1)了解他们的少年时代都有哪些媒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当时接触最多的是哪种媒体?你接触最多的媒体是哪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一下你和长辈们获得信息的途径是否存在差异。如果有,请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区域的变化》 习题答案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C
5.【答案】B
6.【答案】B
7.【答案】C
8.【答案】B
9.【答案】A
10.【答案】C
【解析】经济特征与物产有关,而A、B、D项都是自然特征。
11.【答案】D
【解析】导游讲解的很多关于故宫的故事,并不是第一手资料,因为这些并不是导游亲身经历
12.【答案】②③⑤⑥ ①④⑦
13.【答案】(1)第一手资料:铜镞、有彩绘的战车的局部、彩绘俑;第二手资料: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淮南子》。
(2)秦始皇陵出土的文物(铜镞、有彩绘的战车的局部、彩绘俑等)。
14.【答案】(1)小家庭——大家庭——小家庭
(2)秦国时期的小家庭到唐朝时的大家庭,说明了从战国到唐朝,农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家族制度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宋明清时期到现在家庭规模的变化说明了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强调家族制度的法律日渐松弛,逐步瓦解。
15.【答案】(1)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书籍等
(2)他们接触最多的是广播,我接触最多的是电视和互联网。
(3)存在差异。原因:长辈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经济还不发达,技术也还比较落后,许多媒体还未得到普及。现在,科技发达了,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富裕了,许多媒体都能走进寻常百姓家。
/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 综合探究七区域的变化 教学设计
课题
综合探究七 区域的变化
单元

学科
历史与社会
年级
七年
学习
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能够区分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能够知道它们对于判断论述的不同价值.
2.能够区分事实和观点,并据此分析材料。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具体材料,说明本地区今年来所发生的变化,并对其进行评价。
2.从学习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完成探究区域变化的学习任务,并总结出区域变化的特点以及人类活动对区域变化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本地区域发展事例,增加热爱家乡的意识,关注历史,关注现实生活,珍惜现实生活。
2.通过分析区域的变化,体会到人类活动必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道理,自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点
学会区分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以及事实和观点。
难点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自己身边区域的变化进行分析和评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感受生活的变化,我们认识到:在人类共同的岁月中,每个人年生活在一定的时同段。正如同在人类共有的地球上,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区域里。无论是社区、家乡还是国家,每个区城都有自身发展的历程感受区域的变化,就是感受生活的时空。让我们从几个区域变化的故事中,继续探究生活的时空,进一步感悟生活中的历史进程。
观察松花江畔的变迁

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如何了解区域的变化
1.区域在不断地变化
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内容来感受区域的历史变化?
观察几幅图片
视频:楼兰古国
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区域,或许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区域在不断地变化。人口的迁移、环境的变迁、交通的发展……都会让我们感到区域的变化。
如何了解区域的变化?
我们了解区域的变化,要依据各种各样的资料,或者来自自己实践、经历所获得的资料,或者从当事人或目击者那里转述得来的资料。
运用一定的途径和方法
如上网查阅、阅读书籍、访问老人、实地调查、新闻报道 、搜集资料、参观博物馆等
2.了解区域的变化需要借助的资料
前者是第一手资料,后者是第二手资料。例如,我看见某处发生火灾,这是第一手资料;我听别人说或者通过各种媒体知道某处发生火灾,都属于第二手资料。一般来说,第一手资料比第二手资料更可靠。
资料: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的区别
资料类别
第一手资料
第二手资料
资料来源
自己的实践、经历或直接观察所获得的资料
从当事人或目击者的转述得来的资料
表现形式
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他实物
传说、后人写的历史著作、口述资料和神话故事等
特点
原创性。证据直接,准确性、科学性强,可靠性强。具有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优点
资料间接,准确性、可靠性相对较低
资料1 星宿海的变化(阅读教材)
第一手资料?
【小李的考察】
第二手资料?
【听说、查找、采访】
资料2 泗安镇的巨变(阅读教材)
第一手资料?
【小吴的调查】
第二手资料?
【偶然了解、电视报道、村民告诉】
上面的资料分别反映了区域哪些方面的变化?
【环境变化、生产生活变化、物产变化】
二、如何看待区域的变化
1.不同的区域,其变化有快有慢,有好也有坏。
即使是同一个区域的变化,在不同的人眼里,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2.看待变化要以事实为依据得出结论
在了解了区域的变化之后,我们又该如何去看待(评价)这种变化呢?
我们要区分事实和观点。
事实是事情的真实情况,观点则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
如图:事实是校园暴力普遍存在
观点是有人认为这是善良教育的缺失。
资料3 北京交通的变化
视频:北京的交通的变化
首都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但她充满生机与活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交通状况就是反映这些城市演变的一个缩影。
20多年前,上班上学时,大家要么来公交车,要么骑自行车或者步行。小轿车离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现在,很多人都开上了私家车
北京地铁线路四通八达,去哪儿都很方便。
上面对北京交通况的描述,哪些属于对事实的描述,哪些属于观点?
对于星宿海和泗安镇的变化,你有什么看法?
【(1)星宿海的变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但主要是人为原因
(2)泗安镇的村民敢于解放思想,打破常规,注重发展地区优势】
三、说说周边区域的变化
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区域,搜集资料,写一篇报道。
为你的报道取一个标题,要能鲜明地体现区城变化的特色。
说明资料的来源,如调查访谈,文献档案或实地考察等。
选取区域变化的实例,进行事实描述,最好能配上图片等资料。
对区域的变化进行评价,说明你的观点。
写反映有关区域变化的报道时应注意:
一、是要有合适的标题;
二、是要说明资料的来源;
三、是选取区域变化的实例,进行事实描述最好配上图片等资料;
四、是要进行评价,亮出观点。
学以致用:
对于我们身边私家车越来越多这一变化,你有什么看法?
【私家车越来越多反映了我们物质水平在不断提高,给我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它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交通堵塞、交通事故、尾气排放越来越多,导致空气污染。】
归纳:探究区域的变化需要哪些步骤?
【1.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
调查访谈、文献档案或实地考察等
2.分类、整理、分析资料
将资料归类,辨别属于哪种类型的资料,判断资料的可信度并分析其包含的信息。
3.书写历史
说明事物的历史沿革,并简要分析其发生变迁的原因(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思想变化……)等方面内容。】
通过事例了解区域的不断变化
知道如何了解区域的变化
了解区域的变化需要借助的资料
分清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
资料分析
知道如何看待区域的变化
知道看待变化要以事实为依据得出结论
分析资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报道。
了解书写历史时要注意的问题
学会根据某一事件谈看法
进行归纳整理
出示事例,引导分析
介绍如何了解区域的变化
区分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
引导资料分析
介绍如何看待区域的变化
引导区分事实和观点
指导分析资料
布置要求,说一说周边区域的变化
介绍书写历史时要注意的问题
引导从多方面谈看法
引导归纳
课堂练习
1.日常生活中,我们了解区域变化的有效途径主要有( )
①通过自己亲自实践,实地调查研究
②可以通过当事人或目击者转述得来
③可以通过各种媒体知道情况
④通过小道消息得来的资料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2.某班同学开展“中国近代交通变迁”的历史探究学习,有两首《咏火轮车》的竹枝词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火车当日达吴淞,女伴遨游兴致浓。今日司空都见惯,沪宁来去也从容。”
(1)这两首竹枝词记述的是中国近代哪一种交通工具运行时的情景?
(2)该交通工具的出现在中国近代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写出两条即可)
【 (1)火车。(2)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出行速度;有利于人口的流动;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有利于铁路沿线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知识、信息的传播;有利于铁路沿线城市的兴起。】
习题训练
知识应用与理解
课堂小结
/
知识小结
总结概括
板书
/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