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8.3《中华文明探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中华文明的曙光单元第八单元学科道德与法制年级七年级下学习目标1.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了解新石器时代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陶器的制作与使用、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古代城市的出现等文明史实。2.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知识,说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史实;通过阅读图表,分析史料,描述我国新石器时代农业生产发展的条件、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城市及原始宗教的出现;通过比较讨论、合作探究,分析大河文明产生的原因。3. 感受原始文明,体会物质生活的提高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感悟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重点中华文明诞生的史实依据。?难点城市与农业聚落的区别,大河流域文明产生的原因。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展示世界早期文明分布图。 师:思考:同学们,请观察下面地图,说说我们都学过哪些诞生于大河流域的文明?(学生各抒己见)生: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孕育于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那今天,随老师一起回到新石器时代,去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板书课题中华文明的曙光思考问题,展示答案。 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引出课题讲授新课一、早期农业1.观察课本图8-29,归纳我国的古代文明的遗址在地域分布上的特点?(学生各抒己见) 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2.从自然环境条件分析,远古时期的长江和黄河的中下游地区是先民们的重要聚居地的原因以及分别聚集着哪些古代先民?(从气候、水文、土壤、地形思考)(1)观察的地图,说说黄河流域自然环境条件以适宜的农作物。(学生各抒己见)远古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适宜,黄土深厚,易于开垦和耕作,大量种植耐旱的粟。由此,北方形成了粟作农业,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一直延续至今。(2)观察的地图,说说长江流域自然环境条件以适宜的农作物。 (学生各抒己见)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丰沛,水网密布,气候温暖。由此,南方形成了稻作农业区,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一直延续至今。 1.阅读课本P107-P108,说说手工业兴起的原因及表现?(学生各抒己见)原因: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也逐渐兴起。表现:陶器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最初的陶器都很简朴、粗糙、以实用为主。渐渐地,一些陶器的质地越来越细腻,造型越来越精巧,器表的图案越来越丰富,体现了高超的制造技术和非凡的审美情趣。2.阅读课本P107-P108,找出中国文字的萌芽是什么?它最初在哪里被发现?(学生各抒己见)考古学家在多处新石器遗址中发现有刻划符号的陶器,他们推测,这可能是中国文字的雏形。阶级分化1.观察课本P108图8-32,猜猜这个陶器出现说明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制陶工艺的高超水平2.蛋壳黑陶杯等器具是否所有人都能拥有呢?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只有身份贵重的人才可以使用。意味着阶级分化的出现(阶级的分化)3.结合良渚遗址出土玉器,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阶级分化? (学生各抒己见)生产发展带来了剩余产品,社会分工推动了商品交换,原来共同分享资源的公有制慢慢解体,私有制出现了;先前人人平等的社会关系悄然改变,人们因为财富和权力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阶层。拓展提高同学们,请查阅资料,说说良渚文化了解。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时期,农业已率先进入犁耕时代;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琢玉工业尤为发达;良渚文化时期墓葬中出土大量的琮、璧,说明墓主人生前大量占有他人的劳动,也正说明了私有制产生和阶级的分化,是国家形成的前奏,预示着东方文明曙光的升起。分布于余杭境内的“良渚遗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良渚遗址群将成为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四、古代城市的出现1.观察下面的图片,猜一猜:这是什么物件?它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是陶质排水管,是早期城市的排水设施。2.想一想:陶质排水管的发现,可以推断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可以推断在远古时代已出现了早期城市。公共设施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3.观察下面的图片,说说城市是怎么产生的?(学生各抒己见)农业技术的提高,人口迅速增长,原始聚落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城市。五、原始宗教1.对照图8-31,说一说以下这些文物是从哪些流域发掘的。你能从这些图案中观察到什么共同的信息?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自然、祖先崇拜 (宗教)拓展提高同学们,请查阅资料,说说原始宗教了解。红山文化 是由距今五、六千年前活动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辽河上游流域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迄今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在辽宁西部地区的几近千处。位于辽宁省凌源县境内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特别是其中的“女神庙”、祭坛、“积石冢”等充分展示了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的最高成就。专家们由此对中华文明起源史、中华古国史进行了新的思考:把中华文明起源史的研究,从4000年前提早到5000年前;把中华古国史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大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2.观察下面文物,想一想:它们形态像什么?(学生各抒己见)龙是原始人的图腾,是不存在于现实的虚幻生物。龙的传说是中国民间一个文化仓库。龙的图腾是整个中华民族信奉的旗帜。3.这些图中龙的图案说明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对龙的信仰。拓展提高同学们,请查阅资料,述说原始宗教的形式有哪些?自然崇拜:就是对自然神的崇拜,它包括了天体、自然力和自然物三个方面,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鸟兽鱼虫、风雨雷电等,这是人类依赖于自然的一种表现,是最原始的宗教形式。 祖先崇拜:是一种宗教形式,在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图腾崇拜过渡过来。即在亲缘意识中萌生、衍化出对本族始祖先人的敬拜思想。 图腾崇拜:是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与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的崇拜行为,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一般以动物居 多,作为氏族图腾的动物(如熊、狼、蛇……),即是该氏族的神圣标志。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图腾崇拜,比如中国人的图腾一般为龙。 小组讨论,展示答案。课前学生分小组完成材料收集,思考相关问题。讨论问题,小组展示阅读材料,讨论问题,小组展示查阅资料,回答问题。讨论问题,小组展示查阅资料,回答问题。阅读问题,思考问题,学生各抒己见查阅资料,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回忆地理知识,同时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课外知识。通过史料的补充,让学生读懂史料、分析史料,从而得出当时社会出现阶级分化的现象,知道什么是“以史导论、论从史出“;通过书本的阅读,了解阶级分化的原因和表现。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课外知识。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课外知识。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中华文明的探源》第一课时。通过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总结全文,整体掌握板书中华文明的曙光一、早期农业二、手工业兴起三、阶级分化四、古代城市的出现五、原始宗教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课文内容8.3《中华文明探源》第一课时同步练习一、选择正确的答案写在括号里。 1.从青海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舞蹈纹彩陶盆中我们可以发现( )①当时制陶业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②原始人通过歌舞来表达情感 ③原始人的精神生活日趋丰富 ④我国龙的图腾崇拜由来已久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2.下列有关新石器时代我国早期农业的史实,表达不正确的是( )A.距今一万年前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出现了早期农业B.远古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适宜,黄土深厚,易于开垦和耕作C.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丰沛,适宜种植水稻D.北方和南方分别形成了稻作农业区和粟作农业区3.为制作“中华文明的曙光”主题手抄报,小欣收集了以下图片,其中符合主题的有(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下列文物的遗迹中,标志着中国开始迈进文明时代的门槛的有( )①旧石器 ②古城中的排水管道 ③祭坛 ④象征权力的玉器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5.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的蛋壳黑陶杯出土于黄河流域。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 ) A.黄河流域的文明程度要比长江流域高很多B.黄河流域的农业水平已经非常高C.黄河流域的手工制作水平已经超过了现代D.黄河流域的文明程度相对比较高6.下列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A.饲养猪、狗家畜 B.种植粟等农作物 C.住干栏式房屋 D.住半地穴式房屋7.在长江下游的良渚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这些玉器在古代是( )A.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B.装饰用的C.代替货币使用的 D.作器皿用的8.下列对古代黄河流域早期城市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古城由城墙围起来,城墙仅仅作为城市的管理边界 ②古城已具有公共设施③古城的布局已具有规划的痕迹 ④古城与现代城市已无不同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9.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指( )①长江 ②黄河 ③珠江 ④黑龙江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10.图片和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 一图胜千言。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聚族而居 B.原始农业 C.贫富分化 D.采集狩猎二、简单题。1.从自然环境条件分析,远古时期的长江和黄河的中下游地区是先民们的重要聚居地的原因?2.说说手工业兴起的原因及表现?三、材料分析1.观察图片并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见下图。材料二: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发现了一些距今约5 000年的古城遗址,城里分布着住宅区、手工业区、墓葬区等;在长江下游地区距今约5 000年左右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说明距今约5 000年前,半坡居民已经开始从事什么产业?这些产业的产生都离不开什么自然条件?(2)材料二中的考古发现表明这一时期的文明成就与半坡、河姆渡时期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2.读图,回答问题。( 1 )你能从这些文物的图案中观察到什么共同的信息?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 )根据文物的出土地址你能判断这些文物是从哪些流域发掘的?这说明了什么?论述题。材料一:“黄河流失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平均每年泥沙流失量高达16亿吨,这不是微血管破裂,而是主动脉出血。”黄河是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是我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长期以来,严重的水土流失困扰着长江,使长江染上了两大重病:面呈黄色——富含泥沙;性情暴躁——洪水泛滥。同黄河流域一样,植被的严重破坏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母亲河,你带走的是什么?》材料二:中国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几个文明之一。同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和古代印度文明一样,我国……发生的文明也是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它们共同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世界历史》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能够成为中华文明发源地的相同原因是什么?8.3《中华文明探源》第一课时同步练习答案选择题。 1.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舞蹈纹彩陶盆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青海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舞蹈纹彩陶盆中我们可以发现当时制陶业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同时原始人通过歌舞来表达情感,精神生活日趋丰富,所以①②③符合题意;舞蹈纹彩陶盆与龙的图腾崇拜无关,所以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发展的识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我国北方和南方分别形成了粟作农业区和稻作农业区,所以D错误。故选择D。3.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华文明曙光的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②为玉琮,③舞蹈彩陶盆,④为女神头像,这些文物都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所以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择D。4.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开始迈进文明时代的]槛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标志着中国开始迈进文明时代的门槛的有古城中的排水管道、 祭坛、象征权力的玉器,所以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5.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中没有涉及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文明程度的对比,所以A不符合题意;蛋壳黑陶杯是手工业制品,与农业无关,所以B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没有说明黄河流域的手工制作水平已超过现代,且本身逻辑也有问题,所以C表述错误; D符合题意。故选D。6.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流域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所以C符合题意。故选C。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玉器意义的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长江下游的良渚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说明中华民族尚玉之风源远流长。玉琮上的符号可能是中国文字出现的前奏,玉琮制作精细 ,不是谁都可以拥有, 说明当时已经出现阶级的分化,这些玉器在古代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故选择A。8.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城市的概况的识记。 古代城市与现代城市有不相同的地方,所以④排除;古城由城墙围起来,城墙既是城市的管理边界,也是城市御设施,①是错误的。运用排除法,正确答案是②③,即D。9.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多中华文明起源的掌握。黄河与长江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原始农业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石斧、骨耜都是原始农业生产的工具,所以B符合题意。故选择B。二、简单题。1.答:远古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适宜,黄土深厚,易于开垦和耕作,大量种植耐旱的粟。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丰沛,水网密布,气候温暖。由此,南方形成了水稻作农业区,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一直延续至今。解析:本题考查的对我国远古农业的了解。2.答:原因: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也逐渐兴起。表现:陶器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最初的陶器都很简朴、粗糙、以实用为主。渐渐地,一些陶器的质地越来越细腻,造型越来越精巧,器表的图案越来越丰富,体现了高超的制造技术和非凡的审美情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手工业兴起的原因及表现的掌握。材料分析(1)农业和渔业。这些产业的产生都离不开河流。 原始的聚落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向城市迈进,同时人们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层。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半坡居民的有关知识。材料-中甲图栗、菜籽的出土说明半坡居民已经开始从事农业 ;骨质箭头、鱼叉、鱼钩的出现,说明半坡居民已经开始从事渔业。农业和渔业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河流。 ( 2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并结合可知,黄河流域相比之前的半坡、河姆渡时期,原始的聚落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向城市迈进,同时人们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层。2. (1 )这些图案可能都表示宗教形式。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上出现了原始的宗教。 C O11 ( 2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说明了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解析:本题选用四幅文物图片,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产生合乎情理的假设与联想,并从中学会取证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的思维品质。从玉器和龙虎塑堆都有龙的形象说明中华民族对的龙 (图腾)的崇拜,舞蹈纹彩陶盆中五个跳舞的小人,他们的舞姿协调一致,看来他们正在欢庆丰收,正在祈盼下-年也能够风调雨顺,使他们过上幸福生活。这表现出他们对自然的崇拜。女神头塑的发掘说明有巫师专门宗教活动。这些都说明了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上出现了原始的宗教。四、论述题。大河流域自然条件优越,水源充足,适合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有利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所以人类文明主要发源于大河流域,中国也不例外,长江和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孕育了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了解及考察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课件31张PPT。8.3 中华文明探源第一课时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世界早期文明分布图新知导入思考:同学们,请观察下面地图,说说我们都学过哪些诞生于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新知导入 中华文明孕育于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那今天,随老师一起回到新石器时代,去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新知讲解 中华文明的曙光1.观察课本图8-29,归纳我国的古代文明的遗址在地域分布上的特点?鸟瞰大河流域新知讲解一、早期农业 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2.从自然环境条件分析,远古时期的长江和黄河的中下游地区是先民们的重要聚居地的原因?(从气候、水文、土壤、地形思考)鸟瞰大河流域新知讲解(1)观察的地图,说说黄河流域自然环境条件以适宜的农作物。远古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适宜,黄土深厚,易于开垦和耕作,大量种植耐旱的粟。由此,北方形成了粟作农业,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一直延续至今。粟 粟:俗称小米,原产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粟适合在干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区生长。新知讲解(2)观察的地图,说说长江流域自然环境条件以适宜的农作物。新知讲解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丰沛,水网密布,气候温暖。由此,南方形成了水稻作农业区,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一直延续至今。水稻: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耕种与食用的历史都相当悠久。水稻起源于地处亚洲亚热带地区的中国长江下游地区,后逐渐向西向南传播,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新知讲解粟(粟作农业区)水稻(稻作农业区)新知讲解半坡—粟河姆渡—稻新知讲解 1.阅读课本P107-P108,说说手工业兴起的原因及表现?二、手工业兴起原因: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也逐渐兴起。表现:陶器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最初的陶器都很简朴、粗糙、以实用为主。渐渐地,一些陶器的质地越来越细腻,造型越来越精巧,器表的图案越来越丰富,体现了高超的制造技术和非凡的审美情趣。新知讲解 2.阅读课本P107-P108,找出中国文字的萌芽是什么?它最初在哪里被发现?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陶文 考古学家在多处新石器遗址中发现有刻划符号的陶器,他们推测,这可能是中国文字的雏形。新知讲解三、阶级分化 1.观察课本P108图8-32,猜猜这个陶器出现说明了什么?制陶工艺的高超水平蛋壳黑陶器皿是山东龙山文化特有的标志性陶器,也是我国古代制陶艺术的巅峰之作。蛋壳黑陶杯“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2.蛋壳黑陶杯等器具是否所有人都能拥有呢?这说明了什么?只有身份贵重的人才可以使用。意味着阶级分化的出现(阶级的分化)鸟瞰大河流域新知讲解玉琮 3.结合良渚遗址出土玉器,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阶级分化? 玉琮也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玉琮于墓葬中出土时有如下特征:墓葬规格高,规模大,随葬品较丰富;墓主人多为男性;琮常于壁伴出,一些墓中有殉葬人的现象。良渚出土的三叉形玉器生产的发展带来了剩余产品社会的分工推动了商品交换公有制解体私有制出现因财富和权力的不同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层国家家庭新知讲解拓展提高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时期,农业已率先进入犁耕时代;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琢玉工业尤为发达;良渚文化时期墓葬中出土大量的琮、璧,说明墓主人生前大量占有他人的劳动,也正说明了私有制产生和阶级的分化,是国家形成的前奏,预示着东方文明曙光的升起。分布于余杭境内的“良渚遗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良渚遗址群将成为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 同学们,请查阅资料,说说你对良渚文化的了解。鸟瞰大河流域新知讲解四、古代城市的出现1.观察下面的图片,猜一猜:这是什么物件?它的作用是什么? 陶质排水管,是早期城市的排水设施。2.想一想:陶质排水管的发现,可以推断出什么?可以推断在远古时代已出现了早期城市。公共设施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鸟瞰大河流域新知讲解平粮台古城遗址排水沟 宽阔的街道和隐蔽的排水沟3.观察下面的图片,说说城市是怎么产生的?农业技术的提高人口迅速增长原始聚落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公共设施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新知讲解新知讲解五、原始宗教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出土的女神头塑牛河梁女神庙遗址舞蹈纹彩陶盆你能从这些图案中观察到什么共同的信息?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自然、祖先崇拜 (宗教)拓展提高 红山文化 是由距今五、六千年前活动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辽河上游流域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迄今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在辽宁西部地区的几近千处。 同学们,请查阅资料,说说原始宗教了解。牛河梁出土的玉龙猪拓展提高位于辽宁省凌源县境内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特别是其中的“女神庙”、祭坛、“积石冢”等充分展示了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的最高成就。专家们由此对中华文明起源史、中华古国史进行了新的思考:把中华文明起源史的研究,从4000年前提早到5000年前;把中华古国史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大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2.这些图中龙的图案说明了什么?新知讲解安徽含山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玉器 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对龙的信仰。龙虎堆塑内蒙古翁牛特旗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玉器(3)反映了什么问题?(1)说一说这些文物是从哪些流域发掘的。(2)你能从这些文物的图案中观察到什么?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地,共同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些地区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拓展提高 自然崇拜:就是对自然神的崇拜,它包括了天体、自然力和自然物三个方面,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鸟兽鱼虫、风雨雷电等,这是人类依赖于自然的一种表现,是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同学们,请查阅资料,述说原始宗教的形式有哪些? 祖先崇拜:是一种宗教形式,在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图腾崇拜过渡过来。即在亲缘意识中萌生、衍化出对本族始祖先人的敬拜思想。拓展提高 图腾崇拜:是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与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的崇拜行为,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一般以动物居 多,作为氏族图腾的动物(如熊、狼、蛇……),即是该氏族的神圣标志。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图腾崇拜,比如中国人的图腾一般为龙。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中华文明的探源》第一课时。通过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中华文明发祥地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早期农业辽河流域文明的标志 原始宗教、 巫师、大型祭坛、神庙、东北牛河梁女神庙和女神头像、龙骨堆塑、 手工业:文字:社会分化:早起城市的出现:原始宗教的产生: 蛋壳黑陶杯、舞蹈彩陶纹盆、玉器刻画符号蛋壳黑陶杯、玉器河南平粮台古城、 文字的雏形、阶级的分化、城市的出现和原始宗教的产生都是( )的标志。文明起源而龙的信仰则突出了( )的特点。中华文明板书设计中华文明的曙光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作业布置 1.课后,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更多中华文明的发展。 2.完成同步练习,预习下一节课的知识。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7年级下册8.3《中华文明探源》第1课时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7年级下册8.3《中华文明探源》第1课时试卷.doc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7年级下册8.3《中华文明探源》第1课时课件.ppt..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