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8.2《早期文明区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大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 单元 第八单元 学科 历史与社会 年级 七年级下学习 目标 1、通过地图阅读和观察明确四大大河文明的具体位置,分析理解文明产生于大河流域的原因。 2、通过阅读交流认识四大区域文明的诞生时间及人们的生活。 3、能够初步了解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 4、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提升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重点 四大区域文明的认识。难点 理解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请观察阅读下面的词语,猜一猜是哪个国家? 北非 沙漠 尼罗河 波斯湾 战争 两河流域 南亚 泰姬陵 印度河 水稻 河姆渡 黄河 (学生各抒己见) 板书课题走访原始的农业聚落 思考问题,展示答案。 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引出课题讲授新课 一、认识区域文明 1.观察课本图8-17,讨论:这些文明的发祥 地在自然环境上有着怎样的共同特点。(学生各抒己见) 大河流域 的文明发祥地 2.结合图片,分析大河流域文明发祥地形成的有利自然环境条件有哪些? (1)水源充足;(2)大河流域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相 对肥沃; (3)北半球,亚热带,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生长。 由此可见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拓展提高同学们,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哪四个国家的象征性建筑? 金字塔-----埃及 空中花园---巴比伦 泰 姬 陵----印度 长城----中国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 1.阅读课本P103,结合下面图片,说说两河流域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学生各抒己见) 地理位置:西亚(今天的伊拉克境内) 自然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河流:幼发拉底河 底格里斯河 河流水量不稳定 2.两河流域文明的表现 (学生各抒己见) (1)两河流域的农业生产:两河流过,依 靠修建灌溉系统发展农业 (2)城市:原始农业出现后,开始有农业聚落,并逐渐发展成早期城市。乌鲁克、乌尔 乌尔: 世界上第一座城市,始建于6000多年前。 人类早期城市之一——乌鲁克遗址(5000多年前) (3)阶层:社会上慢慢形成靠农夫养活的阶层(手工业者、商人、祭司、书吏),国家政权、有组织的宗教、新的社会秩序初入端倪。 (4)文字:苏美尔人图画文字后来演变为楔形文字。 讨论:图画文字和楔形文字有什么区别? 图画文字比较直观,容易理解;楔形文字比较抽象,但能更加自由地表达而且传递的信息更加丰富。拓展提高两河流域兴衰史 前3500年出现城镇、神庙、宫殿和文字。 前1894年古巴比伦王国建立 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 前16世纪被外族灭亡 汉谟拉比 是古巴比伦最杰出的国王.他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典。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除序言和结语外,共有条文282条。 三、尼罗河流域 1.阅读课本P103,结合下面图片,说说尼罗河流域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东非 尼罗河(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全长6600多千米。 2.尼罗河流域文明的表现 (1)从这副图片,你能看出古埃及什么文明比较发达? 农耕文明 A、阅读材料,分析问题。 材料:每年的6月,尼罗河刚出现泛 的迹象——河水呈绿色,人们就开始喜气洋洋地聚集在河边,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每当这时,河面上总有数不清的船只穿梭往来,人们在船上唱歌跳舞。河边放着尼罗河神的木雕像,身穿节日盛装的男女老幼轮流来到圣像前,恭敬地低头表示敬意,祭司则高声念着祷词,毕恭毕敬地向河神祈求幸福。到了8月,当河水终于漫过两岸堤坝淹没大片农田时,人们还要热火朝天地庆祝一番。 思考:在人们眼里,洪水泛滥几乎是灾害的同义词,为什么古代埃及人反而要庆祝尼罗河的泛滥呢? 尼罗河定期泛滥,为人们耕种提供了天然肥 料,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结合上面的图文资料分析自然环境对古 埃及农耕文明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各抒己见) 气候:气候温和,适宜人类居住,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为古埃及农耕文明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河流:尼罗河水源充足为古埃及农耕文明的出现提供了灌溉条件。 地形和土壤:肥沃的土壤为古埃及农耕文明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2)国家的出现和统一距今5500年前后出现了国家,5000年前后国家统一。 (3) 埃及象形文字 同学们,你能猜出下面的象形文字是什么意思?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公元前6000年左右。它同苏美尔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国的甲骨文一样,都是独立地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产生出来的,但这种文字最初仅仅是一种图画文字,后来才发展成象形文字——由表意、表音和部首三种符号组成。 拓展提高太阳历 在公园3000年代,古埃及人根据对尼罗河河水上涨和天狼星的长期观察,制定出一种方便的历法。他们把每年一度的尼罗河泛滥日(大约在6月15日,潮头在孟菲斯)定为一年之开始,这一天在下埃及天狼星和太阳恰恰同时相遇在地平线上。只会的埃及人还根据尼罗河和谁的涨落和作物的生长规律,将一年分为泛滥、播种和收割3个季节,没已集结为4个月,公12个月,每月30天。年末5天称为“闰日”,作为节日,如此全年365天。 遗憾的是,这种历法比现行的阳历要少6个小时,每隔4年就误差一天,每隔120多年将有1个月的出入。如此累进,400余年后,将会周而复始。 四、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1.阅读课本P105,结合下面图片,说说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学生各抒己见) 地理位置:南亚 自然条件: 气候:温暖湿润 河流:定期泛滥 土壤:肥沃 整个南亚次大陆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也是古印度文明的发源地。 2.说说古印度进入文明时代的时间和早期文明状况? (学生各抒己见) (1)修筑拦河堤坝、引水灌溉农田,培植出棉花 (2)出现了城市国家:摩亨佐·达罗城(现巴基斯坦及国内) (3)合作探究:结合课本106页文字材料,讨论:早期城市与现代城市相比,它们有什么异同? 早期城市与现代城市都具有一定的范围,但早期城市的规模比较小,城墙作为边界,而且具备军事防御功能,现代城市一般没有城墙。早期城市与现代城市都有公共设施,但是现代城市的公共设施更为复杂。拓展提高3700多年前,摩亨佐·达罗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整座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人们称之为“死丘”。 据推测:一场特大的爆炸和大火摧毁了古城半径1公里内的所有建筑物,人和动物全部死亡,爆炸源于大气中电磁场和宇宙射线的双重作用“黑色闪电”。 五、长江黄河流域 1.讨论:结合图片,说说我国的古代文明的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长江黄河流域 地理位置:东亚 2.文明的表现: (1)大约4000年前(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 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2)甲骨文 3.合作探究:我国重要遗址的分布共同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分布? 共同点:都位于大河两岸 原因:①大河流域地势低平,冲积平原上土壤肥沃,易于开垦和耕作; ②地处温带、亚热带,气候温暖,水利资源丰富,具有较好的灌溉条件,适宜发展农业。 探究合作:比较早期文明完成表格内容。拓展提高同学们,你还知道有关我国古代文明的相关资料吗? 三星堆遗址是一处距今5000年至3000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遗址,有力地证明了三四千年前古蜀国的存在和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在三星堆文化中,青铜文明的自身文化特点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其影响范围也超出了传统的古蜀国分布的成都平原,扩散到陕南地区和江汉平原等地。 三星堆遗址及其出土文物有许许多多的神秘之处,世界各国的考古专家争论了半个多世纪,仍有许多千古之谜至今难以破译,以致不少外国媒体称三星堆遗址是来自"外星人"的文化。 小组讨论, 展示答案。 查阅资料,回答问题。 讨论问题, 小组展示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阅读问题,思考问题,学生各抒己见 讨论问题, 小组展示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阅读课本小组讨论, 展示答案 阅读课本小组讨论, 展示答案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阅读课本小组讨论, 展示答案 课前查阅资料,课题展示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课外知识。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课外知识。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 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课外知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语言的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 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课外知识。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 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课外知识。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大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 》第一课时。了解尼罗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与恒河流域、黄河与长江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区域文明的兴衰、交融和变迁,构成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画卷。文字的出现(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拼音文字等),阶级、等级和国家的形成,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总结全文,整体掌握板书 大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 一、两河流域 二、尼罗河流域 三、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四、长江黄河流域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课文内容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2《早期文明区域 》第一课时同步练习一、选择正确的答案写在括号里。 1.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的两河流域是指( )A. 印度河、恒河平原 B. 美索不达米亚C. 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 D. 尼罗河三角洲2.世界第一长河所孕育的文明古国是( )A. 古代埃及 B. 乌鲁克 C. 古代印度 D. 古代中国3.尼罗河定期泛滥的时间是( )A. 每年3~5月 B. 每年7~10月C. 每年11月~次年1月 D. 1月~2月4.象形文字最早出现在( )A. 埃及 B. 印度 C. 两河流域 D. 中国5.古代印度位于( )A. 东亚 B. 南亚 C. 西亚 D. 北非6.两河流域的居民是( )A. 苏美尔人 B. 玛雅人 C. 米诺斯人 D. 古埃及人7.属于古代尼罗河流域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的有( )①象形文字 ②金字塔 ③空中花园 ④摩亨佐·达罗城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8.早期文明区域均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它们的共同点有( )①地处大河流域 ②以农业经济为主 ③地处亚非洲 ④诞生了世界性的宗教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下列大河流域,按文明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黄河流域 ②尼罗河流域 ③印度河流域 ④两河流域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①③ C. ②④③① D. ②①④③10.世界上最早种植棉花的是( )A. 苏美尔人 B. 古埃及人 C. 河姆渡人 D. 古印度人二、简答题。1.结合两河流域的自然调节,说说此地农业生产的特点?2.我国重要遗址的分布共同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分布?3.根据世界上几个早期文明区域所处的大河流域以及文明遗存最早可追溯的时间填写下表。文明区域 所 处 流 域 文明遗存最早可追溯距今古代埃及 美索不达米亚 古代印度 古代中国 四、材料分析1.“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1)这是哪个文明古国的人写的赞美尼罗河的诗句?(2)为什么该国人民渴望尼罗河涌流而出,定期泛滥?2.观察下列两幅图片,回答问题。(1)图一、图二分别反映的是哪两个文明古国所处的地理位置?(2)试分析这两个文明古国在地理上有哪些共同的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特征。(3)世界上还有哪些与其特点相近的文明古国?通过比较,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3. 四大文明古国都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宝贵的传统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华文明一直延续至今,这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结合所学的知识,说说四大文明古国的发祥地形成的有利自然环境条件有哪些?8.2《早期文明区域 》第一课时同步练习答案一、选择题。 8. A 9. C 10. D 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两河流域地理位置的了解。2. A 解析:本题考查的对文明古国出现时间的掌握。3.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尼罗河定期泛滥的时间的了解。时间是: 每年7~10月。4.A解析:主要考察学生对象形文字的了解。5.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印度位置的了解。6.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两河流域的历史的理解。7.D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尼罗河流域的文明成果了解。8.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早期文明区域共同点的了解。9. 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大河流域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的了解。时间先后: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长江、黄河流域10.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最早种植棉花时间的了解。二、简答题。1.答: 两河流域的气候干旱少雨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河流水量不稳定 。因此 两河流过,依靠修建灌溉系统发展农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两河流域农业特点的了解。2.答:共同点:都位于大河两岸原因:①大河流域地势低平,冲积平原上土壤肥沃,易于开垦和耕作; ②地处温带、亚热带,气候温暖,水利资源丰富,具有较好的灌溉条件,适宜发展农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文明的了解。3.答:文明区域 所 处 流 域 文明遗存最早可追溯距今古代埃及 尼罗河流域 6 000年美索不达米亚 两河流域(或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5 500年古代印度 印度河、恒河 4 500年古代中国 黄河、长江 4 000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个区域文明发展的了解。3、材料分析1. (1)古埃及人。 (2)尼罗河定期泛滥,会为河谷耕地带来天然的肥料——淤泥。每当河水退却后,古埃及人在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从而使古埃及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明的了解。(1)材料中尼罗河提示我们,这个估计应该是埃及。(2)根据课本内容可知尼罗河定期泛滥,为人们耕种提供了天然肥料,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2. (1)图一是古代埃及,图二是古代印度。 (2)共同点:都诞生在大河流域,大河的水资源比较丰富,有利于农业的产生与发展,有利于人类在大河流域定居、生活,从而产生了文明。 (3)古代中国。这说明世界上的古老文明大都产生于自然环境优越的大河流域。可以看出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很大,当人类弱小的时候,自然环境起了决定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明的了解。(1)考察学生识图能力,此图为两河流域。(3)分析两河流域文明与尼罗河流域文明的共同点,结合课本知识回答即可。(3)考察学生归纳总结能力。3.答案:分析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大批集中在北半球的大河流域,是因为水源充足大河流域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北半球,亚热带,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生长。由此可见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类文明的发源地的理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8.2 早期文明区域第一课时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埃 及伊拉克印 度中 国沙 漠北 非尼 罗 河黄 河水 稻河 姆 渡波 斯 湾两河流域战 争南 亚泰 姬 陵印 度 河猜一猜新知导入阅读下面的词语,猜一猜是哪个国家? 讨论:结合图片说说,这些国家的文明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新知讲解大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大河流域 的文明发祥地北纬40°北回归线1.观察课本图8-17,找到早起的几个文明区域,分析讨论这些文明的发祥地在自然环境上有着怎样的共同特点。鸟瞰大河流域新知讲解一、认识区域文明2.结合图片,分析大河流域文明发祥地形成的有利自然环境条件有哪些?新知讲解N400N300N200新知讲解(1)水源充足;(2)大河流域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3)北半球,亚热带,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生长。由此可见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空中花园金字塔泰 姬 陵长城同学们,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哪四个国家的象征性建筑? 拓展提高埃及巴比伦 印度 中国古巴比伦拓展提高新知讲解二、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地理位置:西亚(今天的伊拉克境内)1.阅读课本P103,结合下面图片,说说两河流域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古巴比伦新知讲解气候:河流:自然条件干旱少雨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河流水量不稳定 新知讲解2.两河流域文明的表现(1)两河流域的农业生产:两河流过,依靠修建灌溉系统发展农业(2)城市:原始农业出现后,开始有农业聚落,并逐渐发展成早期城市。乌鲁克、乌尔乌尔: 世界上第一座城市,始建于6000多年前。新知讲解人类早期城市之一——乌鲁克遗址(5000多年前)(4)文字:苏美尔人图画文字后来演变为楔形文字。(3)阶层:社会上慢慢形成靠农夫养活的阶层(手工业者、商人、祭司、书吏),国家政权、有组织的宗教、新的社会秩序初入端倪。图画文字楔形文字讨论:图画文字和楔形文字有什么区别? 图画文字比较直观,容易理解;楔形文字比较抽象,但能更加自由地表达而且传递的信息更加丰富。新知讲解前3500年出现城镇、神庙、宫殿和文字。前1894年古巴比伦王国建立前16世纪被外族灭亡前4000前2000公元元年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兴衰史拓展提高 汉谟拉比 是古巴比伦最杰出的国王.他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典。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除序言和结语外,共有条文282条。 《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太阳神君权神授拓展提高新知讲解三、尼罗河流域1.阅读课本P103,结合下面图片,说说尼罗河流域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东非尼罗河(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全长6600多千米。新知讲解2.尼罗河流域文明的表现(1)从这副图片,你能看出古埃及什么文明比较发达?农耕文明 材料:每年的6月,尼罗河刚出现泛滥的迹象——河水呈绿色,人们就开始喜气洋洋地聚集在河边,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每当这时,河面上总有数不清的船只穿梭往来,人们在船上唱歌跳舞。河边放着尼罗河神的木雕像,身穿节日盛装的男女老幼轮流来到圣像前,恭敬地低头表示敬意,祭司则高声念着祷词,毕恭毕敬地向河神祈求幸福。到了8月,当河水终于漫过两岸堤坝淹没大片农田时,人们还要热火朝天地庆祝一番。 思考:在人们眼里,洪水泛滥几乎是灾害的同义词,为什么古代埃及人反而要庆祝尼罗河的泛滥呢? 尼罗河定期泛滥,为人们耕种提供了天然肥料,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新知讲解A、阅读材料,分析问题。气候:气候温和,适宜人类居住,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为古埃及农耕文明的出现提供了条件。河流:尼罗河水源充足为古埃及农耕文明的出现提供了灌溉条件。地形和土壤:肥沃的土壤为古埃及农耕文明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小结新知讲解B、结合上面的图文资料分析自然环境对古埃及农耕文明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影响?新知讲解(2)国家的出现和统一距今5500年前后出现了国家,5000年前后国家统一。狮身人面像金字塔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新知讲解哭走日(3) 埃及象形文字新知讲解同学们,你能猜出下面的象形文字是什么意思?新知讲解 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公元前6000年左右。它同苏美尔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国的甲骨文一样,都是独立地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产生出来的,但这种文字最初仅仅是一种图画文字,后来才发展成象形文字——由表意、表音和部首三种符号组成。 太阳历 在公园3000年代,古埃及人根据对尼罗河河水上涨和天狼星的长期观察,制定出一种方便的历法。他们把每年一度的尼罗河泛滥日(大约在6月15日,潮头在孟菲斯)定为一年之开始,这一天在下埃及天狼星和太阳恰恰同时相遇在地平线上。只会的埃及人还根据尼罗河和谁的涨落和作物的生长规律,将一年分为泛滥、播种和收割3个季节,没已集结为4个月,公12个月,每月30天。年末5天称为“闰日”,作为节日,如此全年365天。 遗憾的是,这种历法比现行的阳历要少6个小时,每隔4年就误差一天,每隔120多年将有1个月的出入。如此累进,400余年后,将会周而复始。拓展提高新知讲解四、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印度河恒河地理位置:南亚1.阅读课本P105,结合下面图片,说说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气候河流自然条件土壤定期泛滥 肥沃 温暖湿润 整个南亚次大陆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也是古印度文明的发源地。新知讲解2.说说古印度进入文明时代的时间和早期文明状况?(1)修筑拦河堤坝、引水灌溉农田,培植出棉花古印度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棉花的地区新知讲解(2)出现了城市国家摩亨佐.达罗城富人住宅区示意图摩亨佐·达罗城(现巴基斯坦及国内)摩亨佐?达罗遗址城市下水道公共浴池新知讲解 (3)合作探究:结合课本106页文字材料,讨论:早期城市与现代城市相比,它们有什么异同? 早期城市与现代城市都具有一定的范围,但早期城市的规模比较小,城墙作为边界,而且具备军事防御功能,现代城市一般没有城墙。早期城市与现代城市都有公共设施,但是现代城市的公共设施更为复杂。新知讲解 3700多年前,摩亨佐·达罗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整座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人们称之为“死丘”。 据推测:一场特大的爆炸和大火摧毁了古城半径1公里内的所有建筑物,人和动物全部死亡,爆炸源于大气中电磁场和宇宙射线的双重作用“黑色闪电”。拓展提高中国主要史前文化遗址 五、长江黄河流域1.讨论:结合图片,说说我国的古代文明的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长江黄河流域新知讲解黄河长江地理位置:东亚新知讲解2.文明的表现: (1)大约4000年前(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 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二里头遗址新知讲解商朝甲骨文(2)甲骨文 3.合作探究:我国重要遗址的分布共同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分布?共同点:都位于大河两岸原因:①大河流域地势低平,冲积平原上土壤肥沃,易于开垦和耕作; ②地处温带、亚热带,气候温暖,水利资源丰富,具有较好的灌溉条件,适宜发展农业。新知讲解河流名称 地理位置 出现文明时间 遗址遗迹 共同点 原因探究 印度河恒河流域 南亚 4500前后 摩亨佐达罗 都产生于大河流域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比较强 两河流域 西亚 5000前后 乌鲁克 尼罗河流域 东非 5000前后 孟菲斯 黄河长江 东亚 4000年前 二里头 探究合作:比较早期文明完成表格内容。新知讲解河流名称 地理位置 出现文明时间 遗址遗迹 共同点 原因探究 印度河恒河流域 两河流域 尼罗河流域 黄河长江 拓展提高 同学们,你还知道有关我国古代文明的相关资料吗? 三星堆遗址是一处距今5000年至3000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遗址,有力地证明了三四千年前古蜀国的存在和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在三星堆文化中,青铜文明的自身文化特点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其影响范围也超出了传统的古蜀国分布的成都平原,扩散到陕南地区和江汉平原等地。拓展提高 三星堆遗址及其出土文物有许许多多的神秘之处,世界各国的考古专家争论了半个多世纪,仍有许多千古之谜至今难以破译,以致不少外国媒体称三星堆遗址是来自"外星人"的文化。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大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 》第一课时。了解尼罗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与恒河流域、黄河与长江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区域文明的兴衰、交融和变迁,构成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画卷。文字的出现(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拼音文字等),阶级、等级和国家的形成,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大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 板书设计长江黄河流域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作业布置 1.课后,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大河流域的文明的发展。 2.完成同步练习,预习下一节课的知识。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7年级下册8.2《早期文明区域》第1课时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7年级下册8.2《早期文明区域》第1课时试卷.doc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7年级下册8.2《早期文明区域》第1课时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