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湖心亭看雪》课件(幻灯片28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湖心亭看雪》课件(幻灯片28张)

资源简介

张岱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主要内容。(重点)
2.了解白描的写法,体会运用白描手法的好处。(难点)
3.理解文章蕴含的“故国之思”。(难点)
学习目标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 明末清初文学家。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入山隐居著书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朝灭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作者简介
初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揣摩作者情感。
拏 更 毳 凇
芥 喃喃 毡 强
崇 祯 沆 砀 更






有此人

ɡēnɡ
cuì
sōnɡ
jiè
nán
zhān
qiǎnɡ
chónɡ zhēn
hànɡ dànɡ
ɡènɡ
预习与交流
请给下列生字注音。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
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是日更定,余拏一
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
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
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
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

完了,结束
撑,划

白汽弥漫的样子

痕迹
罢了

消失
疏通文意
裹、围
下雪
.
.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晚上八时左右,我划着一只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只见)天空和白云和远山和湖水,从上到下都是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这条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
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
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
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面对,向着
哪能
尽力
酒杯
客居
等到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到了亭子上,我(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面对面坐着,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说:“在湖中哪能还有(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后告辞。问他们的姓氏,他们说是金陵人,现在客居此地。等到下船时,船夫低声嘟哝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是日更定矣于泉上者
更有痴似相公者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一词多义
见余,大喜曰。
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金陵人。
(“是”表判断)
2.省略句:
(“见”前面省略了主语“两人”)
3.倒装句:
更有痴似相公者
(状语后置,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1.请从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来评价张岱。
研读课文
他的“痴”表现在哪几方面?如何理解“痴”的含义?在前文中找一找。
“痴”于行
——特立独行、超凡脱俗。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讨论:1.“湖中人鸟声俱绝”的“绝”字在此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一个“绝”字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冷寂景象,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写出了大雪后的情境。
2.在雪后极寒的夜晚,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写出了什么?
一个“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显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的性情,暗示了作者的“痴”,为下文埋下伏笔。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痴”于景
——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 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
讨论:这一句景物描写有运用了什么手法?具有怎样的效果?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由“一痕”到“一点”到“一芥”再到“两三粒”,视点由远及近,由大到小,表现人、物的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小的感叹。这一句运用了白描手法。用四组数量词,就将湖上景物生动逼真地勾画出来。
白描是一种描写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特征,以简练朴质、不加渲染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赏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景物的形与神,长与短,点与线,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物我合一。
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湖心亭看雪
环境:
湖中人鸟声俱绝


全景——广漠
特写——渺小
炉旺酒沸
拉余同饮
(大)
(小)
(热)
(冷)
情景对比
情景对比
(孤独)
(巧遇
知己)
抒发:
怀念故国 隐逸之趣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痴”于情
——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后的惊喜。
“痴”于心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讨论:问其姓氏,“客”却不答姓名答籍贯。作者这样写有何深意?结合下面的材料,小组讨论。
背景一:“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 顺治元年(1644)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背景二:“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金陵”是明朝旧都南京的古称,作者强调“金陵人” “客”,他乡遇知音,暗示他对故国的思念。开篇“崇祯”二字依然怀有对故国的沉痛、怀念等复杂感情,在贫困衰败中固守一份对故国的“痴心”。

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他的超凡脱俗。
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
1.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不是相矛盾?
合作探究
2.读完本文,你会发现文章题为“湖心亭看雪”,但文章后半部分却写湖心亭奇遇,对此你有何看法?
本文后半部分写奇遇,写饮酒,表达了新逢知己的惊喜,也是看雪行动的延伸,丰富了文章内涵。而点睛之笔往往在写观赏景物的人以及感受。
痴行
上下一白
一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
喜—知己之乐
痴—醉情自然
痴景
(奇景、白描)
湖心亭看雪
痴心
痴情
(雅趣)
大雪独行
对故国的思念、伤感。
板书设计
主旨归纳
本文描绘了雪后西湖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愉悦,表达了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手法,景人相映;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比较阅读
比较本文与柳宗元《江雪》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不同之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