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法不可违课件(26张幻灯片)+2个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 法不可违课件(26张幻灯片)+2个视频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一查到底!长春长生疫苗案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5-1 法不可违
自学目标 P46~52
1、如何正确认识法律?
2、违法行为的含义是什么?有何类别?
3、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关系是什么?
4、如何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
5、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要求:带着下列问题快速阅读课本
家庭困难的小勤想通过勤工俭学减轻家里的负担,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固定脚手架的铁卡子,结果被保安送到派出所。
(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一个人如果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就难免做出违法的事情。
一、违法无小事
1、正确认识法律?P46-48
是什么
(1)法律的含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行为规范。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2)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3)一个人如果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就难免做出违法的事情。


材料一
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名牌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或者照价赔偿给苏某。

我国的民法通则第七十九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




民事违法行为

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这三人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三人警告的处罚。

材料二

我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行政法,它规定对扰乱影剧院等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予以处罚。




行政违法行为

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强夺9名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400多元。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材料三

我国刑法规定,抢劫他人财物的,应判处刑罚。




刑事违法行为
一、违法无小事
2、违法行为的含义?P48
是什么
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法律特征),危害社会(社会特征)的行为。
3、违法行为的类别(根据违反法律划分)?P48
是什么
分类 违反的法律 后果 举例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民事法律规范
行政法律规范
刑事法律规范
欠债不还
扰乱社会治安
故意杀人
承担民事责任
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行政制裁)
受到刑罚处罚
一、违法无小事
4、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关系?P48
是什么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行为
区别 内容
社会危害
违反法律
应受处罚
联系
包括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相对轻微(较轻)
严重
违反民法、行政法
违反刑法
应受民事制裁或行政制裁
刑罚处罚
①一般违法和犯罪都不同程度地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
②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③两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行政违法行为要受行政制裁

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等形式。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




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 继续履行,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
牛刀小试
“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对这一观点理解错误的是(  )
A.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
B.法律能够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矛盾
C.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D.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B
解析 本题考查法律的作用。“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这句话的意思是法律制定后,有违反的一定按法律规定处理;命令发布了,只有坚决执行而不能更改。这句话体现了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A、C、D三项理解正确;B项中的“一切”说法绝对,与题意要求一致。故选B。
想一想,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说一说,如果你遇到此事会怎样做。
法律导航: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练一练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与治安管理处罚法
(相关链接 P49)
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碍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碍社会管理,(4种)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说明)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是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而制定的。(立法目的和任务)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5、认识行政违法行为?P49
是什么
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有的人实施了这些行为,却自以为只是犯个小错,全然不知道已经违法;有的人收到类似侵害后,不知道可以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
补充拓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二条规定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督人严加管教。
所谓不予处罚,是指行为从性质上不构成违法,因此不应给予任何处罚,即从法律上否认了行为的违法性,从而使未成年人不致背上“违法”的包袱。
考虑到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发育状况,我国对未成年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一贯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政策。此外,治安管理处罚法还针对未成年人规定了一些具体措施,如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以及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未成年人,不执行行政拘留。
镜头四:买卖双方签订合同之后,卖方收款却只发放一半货物
根据你的经验,上述行为违法吗?说一说,如果你遇到此事会怎样做。
镜头五:照相馆没有经过他人同意,将其艺术照片展出,以招徕顾客。
镜头六: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发表其作品
合同法
民法
著作权法
法律导航: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6、认识民事违法行为?P50
是什么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各种民事活动,如购置财产、签订合同、劳动就业、经营创业、结婚等。这些民事活动都是由民法来规范的。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认识民事权利与合同(相关链接一 P51)
民事权利是公民享有的重要权利。它包括财产权和人身权。财产权,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等。人身权,是指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与主体人身不可分离的权利,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民事权利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市场经济的运行离不开各种交易活动。交易活动的安全顺利进行,既要靠道德约束,又要靠合同法律的保障。合同,又称契约,是由当事人协商达成意志意见而形成的协议。合同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密切的关系。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合同的含义和重要性)
民事主体
民事主体又称“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即民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民事主体的资格由法律规定,在中国,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能够作为民事主体的有公民(自然人)和法人。
国家是民事法律关系的特殊主体,在一定情况下,需要国家直接参加民事活动时,国家以民事主体的资格参加民事法律关系,如发行公债、享有财产所有权、接受赠与、对外以政府名义签订贸易协定等。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的一方称权利主体,承担义务的一方称义务主体。通常,民事主体既是权利主体,也是义务主体。
民事法律活动的基本准则(相关链接二 P51)
为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民法总则规定了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我们从事民事活动的指南。
(1)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2)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
(3)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
(4)民事主义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
(5)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公共秩序和良好风俗)。
(6)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法律是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那怎样才能做到遵章守法?
镜头一 万宁车站派出所民警对东环铁路沿线巡防时发现栅栏内居然放养了十余只鸡,找到养鸡的黄阿婆后,阿婆说:“放在栅栏内养,就不怕鸡走丢了。”
镜头二 杭州萧山小张两夫妻和三个朋友在萧山开发区一夜宵摊上吃烧烤,五人吃的正开心的时候,邻桌的一陌生男子李某拿着一串烤馒头试图换走一串五花肉,期间还拿着手机拍摄。小张和朋友觉得莫名其妙,便婉言拒绝。没想到,男子不依不饶,把馒头丢在他们的烧烤盘里,硬要拿走一串五花肉。双方因此发生争执。被拒绝后,男子觉得拍摄(抖音上还很流行的一类视频就是“假装不认识”系列)失败没面子,于是叫来十几个“帮手”殴打小张一行人。很快,有群众报了警,民警很快就将 12 个涉案人员全部抓获归案。因涉嫌寻衅滋事,目前,李某等 6 人已被萧山警方依法刑拘。
镜头三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7、如何做到遵章守法?P51
是什么
(1)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判断违法行为类别的方法
1、看所违反的法律——可直接得出结论
如:《婚姻法》、《物权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
2、看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可直接得出结论
如:返还财产、支付违约金;行政拘留;死刑
3、看典型行为——参考对社会危害程度
如:拾到他人遗失物不还;扰乱社会秩序、乱图乱刻文物;抢劫、纵火
牛刀小试
案例再现 2018年6月20日,李某因酒后驾驶机动车被交警查获。经检测,其100毫升血液酒精含量为65毫克
法律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 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旧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 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注:100毫升血液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20毫克,小于80毫克为饮酒后驾车;大于或等于80毫克为醉酒驾驶
道德与法治课上,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了法律案例探究。对此案例,同学们各抒己见。你认为正确的是(  )
①小张:“他的行为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
②小王:“他的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③小李:“他的行为应该受到刑罚处罚。”
④小赵:“他会被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罚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材料中李某100毫升血液酒精含量为65毫克,属于饮酒后驾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由此可知,李某的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③错误,应排除。故选B。
B
小结
5-1 法不可违
法律
行为合法的准绳

违法行为
违反法律

含义
类别
按违反的法律划分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
遵章守法
按危害程度划分
出于过错、危害社会的行为

规范自身行为
增强守法观念
维护合法权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