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稻作文化的印记(课件+导学单+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1稻作文化的印记(课件+导学单+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第三单元第1课第1课时稻作文化的印记
教学设计
课题
稻作文化的印记
单元

学科
历史与社会
年级
七年级
学习
目标
1.说出湄公河平原在世界的位置,能分析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的特点和人们生产生活的特点。
2.通过阅读位置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地形图等地图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对湄公河平原的稻作文化这个案例的剖析,学会分析相关区域自然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重点
知道湄公河平原有利于水稻生产的自然条件、水稻生产的特点,理解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
难点
湄公河平原自然与人文两者的内在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世界上的平原》
学生欣赏图片,并观察平原有哪些特点。
通过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平原的特点。
讲授新课
思考探究:湄公河平原发展什么种植业?
(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分析。
从自然环境: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等;
人文环境:人口 )
寻找湄公河平原
提出问题:1.从全球的地理位置出发,说出湄公河平原在世界上的位置?从亚洲分区来看,湄公河平原属于什么区域?
总结: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
2.湄公河平原由哪条河流冲积形成?是什么流向?主要流经哪几个国家?
湄公河平原是由湄公河冲击而形成的平原;总体自北向南流;主要流经泰国、越南、老挝和柬埔寨。
结合上图:从纬度、地形、气候等方面分析一下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特点。
总结:低纬度、海拔都在200米以下,是河流冲积平原;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降水主要集中在5—10月。
水稻生产的有利条件
合作探究:解析湄公河平原的河流(水文)和土壤特征。
1.资料一:该地区除湄公河外,还有桑河、同奈河、洞里萨湖等河湖。
2.资料二:中南半岛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土壤被培养成为水稻土,经历了生土变熟土,熟土变肥土的过程。
3.湄公河当地的主要农业生产活动是什么?
总结:水网密布、灌溉便利;土壤深厚、肥沃;水稻生产。
科学小常识:水稻,是一种主要的粮食作物,喜欢生活在高温、潮湿、水分充足的地方,需要生长在平整的土地、肥沃的土壤上。
总结:
追问:湄公河平原水稻生产呈现出什么特点呢?
总结:(1)生产周期长、生产环节较多。
精耕细作,劳动力需求大,以人工劳作为主的传统农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除了自然条件外,湄公河平原发展水稻种植的有利社会条件是什么?
总结:该地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
承转:这样的稻作生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稻作文化留下了哪些印记?)
合作探究:湄公河平原的稻作文化印记。
总结:
1.稻作生产影响人口分布
精耕细作、人工劳作为主的稻作生产需要大量的人口。
2.稻作生产影响民居特色
高脚屋在湄公河平原十分普遍,或依河而建,或围绕稻田,悬空架设,一般分为上下两层,用竹子或木材盖建,上层住人,下层用于饲养牲口、家禽,放置农具和其他物品。
3.稻作生产影响交通
湄公河平原村庄上人们出行最有可能利用的交通工具是什么?为什么?
船、因为这里水网密布,水上交通发达。
4.稻作生产影响饮食。
人们的饮食以大米为主
5.稻作生产影响精神生活
柬埔寨的传统节曰“御耕节”;水上木偶戏是越南民间的表演艺术;泰国的重要节日——春耕节。
学生自主学习,展示自学成果。
小组合作探讨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的环境特点及发展水稻种植的有利条件。
学生总结湄公河平原发展水稻种植的自然条件。
搜集资料,探讨湄公河平原水稻生产的特点。
学生分组展示稻作生产对当地人民产生的影响。
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特点及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条件,学会通过分析一地的自然条件来分析当地的人文特点。
板书
课件37张PPT。人教版历史与社会 七上3.1.1稻作文化的印记 平原主要分布在江河的中下游,大都由河流冲积而成,地势平坦或起伏较小。平原的自然景观各不相同:有的一马平川,有的水网密布,有的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在不同的平原上,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新知导入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从全球的地理位置出发,说出湄公河平原在世界上的位置?
从亚洲分区来看,湄公河平原属于什么区域?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新知讲解自然环境湄公河平原发展什么种植业?为什么?(提示:自然环境——地形、气候、土壤、水文;人文环境。 )思考与探究自然环境湄公河平原的形成找湄公河:判断其河流流向总体自北向南流湄公河平原是由湄公河冲击而形成的平原平原一般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新知讲解自然环境找一找:
湄公河平原地跨的主要国家新知讲解自然环境说一说:湄公河平原所在的纬度带、地形和气候有什么特点。低纬度、海拔都在200米以下,是河流冲积平原新知讲解自然环境 读左图,说说越南胡志明市的气温和降水特点? 胡志明市全年平均气温在15℃以上,全年高温,夏季降水多,最多时超过300毫米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降水主要集中在5—10月新知讲解自然环境资料二:中南半岛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土壤被培养成为水稻土,经历了生土变熟土,熟土变肥土的过程。资料一:该地区除湄公河外,还有桑河、同奈河、洞里萨湖等河湖。解析湄公河平原的河流(水文)和土壤特征思考:湄公河当地的主要农业生产活动?新知讲解自然环境水网密布、灌溉便利土壤深厚、肥沃水稻自述 我叫水稻,是一种主要的粮食作物,喜欢生活在高温、潮湿、水分充足的地方,需要生长在平整的土地、肥沃的土壤上。新知讲解自然环境水稻生产需要的条件高温、充足的阳光 潮湿、水分充足
肥沃的土壤
地处低纬热带, 阳光充足、热带季风、高温多雨水网密布、灌溉方便 土壤肥沃适宜重要水稻产区
湄公河平原成为了世界上重要的水稻产区 。     湄公河平原的自然条件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平坦的土地湄公河平原发展稻作生产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河流(水文):
土壤:知识归纳自然环境种植水稻的主要环节田间管理晒谷新知讲解播种育秧插秧自然环境收割 水稻种植与别的作物不同之处是需先育秧,等秧苗长到一定高度时再进行移植。插秧前,土地要平整﹑灌水。保证秧苗生长,还需除草﹑及时供水,水少了要灌溉,多了要排水。加上除虫施肥,需要大量劳力投入。 除玉米外,水稻是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作物。由于水稻是精耕细作的以人工劳作为主的传统农业,水稻种植地区也是世界上人口密集的地区。 水稻生产的特点新知讲解自然环境(1)生产周期长、生产环节较多。(2)精耕细作,劳动力需求大,以人工劳作为主的传统农业(劳动密集型产业)2.湄公河平原水稻生产呈现出什么特点水稻生产的主要环节新知讲解自然环境精耕细作湄公河平原发展水稻生产的社会条件该地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新知讲解自然环境想一想 这样的稻作生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稻作文化留下了哪些印记?)新知讲解新知讲解精神生活世界人口的分布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世界水稻主要产区稻作生产影响人口分布新知讲解精耕细作、人工劳作为主的稻作生产湄公河平原
人口稠密新知讲解稻作生产影响人口分布稻作生产影响民居特色为什么水渠众多? 一方面引水灌溉农田,另一方面可迅速排走雨季洪水,减少农业损失。新知讲解 纵横的渠道和众多的河流构成的水网,环绕着大片稻田和村庄,形成了独特的聚落景观。湄公河平原上的高脚屋,以木、竹为主要建材,用木桩支撑.悬空架设。上层住人,底层圈养牲畜和放置农具。高脚屋 高脚屋在湄公河平原十分普遍,或依河而建,或围绕稻田,悬空架设,一般分为上下两层,用竹子或木材盖建,上层住人,下层用于饲养牲口、家禽,放置农具和其他物品。新知讲解稻作生产影响民居特色你认为湄公河居民为什么修建高脚屋?种植水稻,需要足够的水分,为了灌溉和排涝,需要修建水渠,形成了密集的水网。因此,地面潮湿,不宜居住。就地取材,当地木和竹较多。避免潮湿,避免虫蛇,简单易建。新知讲解稻作生产影响民居特色 湄公河平原村庄上人们出行最有可能利用的交通工具是什么?为什么?船、因为这里水网密布,水上交通发达。 稻作生产影响交通新知讲解稻作生产影响饮食新知讲解人们的饮食以大米为主。在越南除了米饭外,还有各种米制食品,如米粥、米酒、米扮和棕子等。稻作生产影响精神生活新知讲解“御耕节”里,人们祭祀天神,祈求风调兩順,以期获得好收成。水上木偶戏是越南民间的表演艺术,很多动作来源于水稻生产环节,如插秧、打谷等。“御耕节”“水上木偶戏”泰国的重要节日——春耕节崇拜神灵提到了哪些农业生产的要素?牛、犁、谷种、泥土……新知讲解稻作生产影响精神生活崇尚“稻母”和“谷神”团结互助关爱弱者新知讲解人工劳作,精耕细作人口分布密集充足的水分民居绕稻田或河流悬空架设(高脚屋)协作劳动崇尚神灵、团结互助、关爱弱者 稻作生产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生产水稻饮食不仅一米饭为主,还有各种米制食品。归纳总结单薄气候炎热,注意避暑米饭水稻生产为主高脚屋,干栏式建筑气候潮湿水上交通发达这里水网密布崇尚神灵,团结互助,祈求来年好收成新知讲解 稻作生产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板书设计 寻找我们身边的稻作文化的印记。
(提示:可以从民居饮食、民风民俗、社会风尚等角度去思考)拓展提高①以米饭为主食,年糕、汤圆、粽子等
②稻杆作造纸原料,织成草鞋、草绳,也作能源
③划龙舟,期盼丰收
④敬畏神灵,丰收后要感谢上苍
……拓展提高1.下列说法符合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生产或生活方式的是 ( )
A.生产主要用机器 B.人们居住在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里
C.生产水平较高 D.农业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
2.以下符合湄公河自然环境特征的是 ( )
A.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B.面积不大,但地势平坦
C.高温多雨,水网密布 D.干旱缺水课堂训练DC课堂训练3.以木、竹为主要材料,用木桩作为支撑,悬空架设的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 ( )
A.湄公河平原 B.美国中部大平原
C.东欧平原 D.日本关东平原4.下列平原中,有稻作文化印记的是 ( )
A.东欧平原 B.东北平原 C.湄公河平原 D.亚马孙平原AC作业布置做作业啦
!你的家乡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什么?跟当地的气候有什么关系?试做分析。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3.1.1《稻作文化的印记》导学单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湄公河平原在世界的位置,能分析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的特点和人们生产生活的特点。
2.通过阅读位置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地形图等地图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对湄公河平原的稻作文化这个案例的剖析,学会分析相关区域自然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知道湄公河平原有利于水稻生产的自然条件、水稻生产的特点,
理解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
【学习难点】湄公河平原自然与人文两者的内在关系。
【课前预习】
1.平原地势平坦、起伏较小,主要分布在江河的 游,大多由 冲积而成。
2.湄公河平原位于亚洲东南部的 半岛上地跨 、 、 和 等国家。
3. 湄公河平原地处 带,这里 , , ,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
【课堂环节】
自主学习
1.读图探究: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
介绍一下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
(提示: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热量带)
2. 读图探究: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
结合上图分析湄公河平原适合种植水稻的自然条件。
(提示: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等方面分析)
3.观察图3—4并阅读教材文字,说说湄公河平原上水稻生产的特点。
合作探究
阅读教材图片和文字,探究湄公河平原稻作生产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小组交流展示

【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符合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生产或生活方式的是 ( )
A.生产主要用机器 B.人们居住在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里
C.生产水平较高 D.农业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
2.以下符合湄公河自然环境特征的是 ( )
A.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B.面积不大,但地势平坦
C.高温多雨,水网密布 D.干旱缺水
3.以木、竹为主要材料,用木桩作为支撑,悬空架设的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 ( )
A.湄公河平原 B.美国中部大平原 C.东欧平原 D.日本关东平原
4.下列平原中,有稻作文化印记的是 ( )
A.东欧平原 B.东北平原 C.湄公河平原 D.亚马孙平原
5.下列关于湄公河平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水网密布 B.人口稠密 C.稻田成片 D.单产高、劳动生产率高
6.湄公河平原水稻耕作的良好自然条件包括 ( )
①土壤深厚、肥沃 ②高温多雨 ③水网密布 ④人口稠密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7.下列各项内容与湄公河平原人们生产、生活风俗不符的是 ( )
A.插秧和收割的季节,田野里到处都是人们忙碌的身影
B.这里有渠道、河流、大片的稻田和村庄,形成了独特的聚落景观
C.村民们彼此相隔较远,各干各的
D.这里的许多文化活动都与水稻生产息息相关
8.如果你去湄公河流域旅游,以下不太可能看到的景象是 ( )
A.水网密布 B.大面积的麦田
C.用木桩支撑,悬空架设的房子 D.各种米制食品
9.湄公河平原的主要农作物是 ( )
A.小麦 B.水稻 C.玉米 D.大豆
10.湄公河平原的房屋大都尖顶,用木桩支撑,悬空架设,说明了该地的气候特征是 ( )
A.干燥阴凉 B.四季分明 C.高温多雨 D.干旱少雨
11.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干栏式”民居俗称“高脚屋”,十分普遍。自古以来,高脚屋就是气候湿润、雨量充足的亚热带地区一种十分普遍的民居形式。一般的高脚屋不是多层楼房,只是分上、下两层。最初,高脚屋用竹子盖建,后来逐渐发展为以木材为主。屋的上层住人,下层无墙,只有数根木桩,用于圈养牲畜、放置家具和和其他物品。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请列举两到三个有“高脚屋”民居的国家。
(2)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人们住“高脚屋”有哪些优点?
【反思总结】
自学反思、查漏补缺,检查知识点,标注情况。
答案:
课前预习:
1.中下游 河流 2.中南半岛 泰国、越南、老挝和柬埔寨 3.热带 高温多雨 水网密布 土壤深厚、肥沃 水稻
自主学习:
1.北半球 低纬度 中南半岛 热带
2.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地处低纬热带, 阳光充足、热带季风、高温多雨,水网密布、灌溉方便
3.(1)生产周期长、生产环节较多。(2)精耕细作,劳动力需求大,以人工劳作为主的传统农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课堂练习:
1.D 2.C 3.A 4.C 5.D 6.D 7.C 8.B 9.B 10.C
11.(1)泰国、中圈、越南等。
(2)便于通风透气,既凉爽又干燥;高脚屋房顶坡度较大,利于雨水的快速倾泻,不会被雨水淹没;还可以防范野兽的侵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