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 课件(4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课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 课件(46张PPT)

资源简介

课件46张PPT。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
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
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
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
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猜一猜?●这是哪一个朝代?北宋高度集权的 政治唐朝五代十国后
梁 后唐后
晋 后
汉 后
周 北宋南方吴越、南唐等九个政权,以及山西的北汉 907年960年979年回顾:五代十国政权更迭的简况唐朝灭亡之后,中国历史再一次进入了大割据时代,史称:“五代十国”。 后周国势在五代中最强。周世宗注重发展生产,又整顿军队、南征北伐,希望统一全国,可惜未能完成而病逝于军中。其子恭帝即位,年方七岁,由太后临朝。这种孤儿寡妇的局面又能维持多久……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八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结义兄弟掌握了军权。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锜、张光翰、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一、陈桥兵变 北宋建立时间:
地点:
人物:
经过:
结果:公元960年 赵匡胤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陈桥驿(宋太祖) 平定南方各国和攻取北汉以及收复幽云十六州,是完成全国统一必不可少的两大历史任务 。 但是这两件事不可能同时进行,而只能根据实际力量,按照轻重缓急,来确定用兵先后。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宋 北宋的建立是否标志着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结束了呢?辽西夏吐蕃大理注意: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全国的统一,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的五代十国的范围,那时,东北还有辽,北有西夏、西北有回鹘、西南有吐番和大理等,呈现的是几个政权并存的局面。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太祖问:“天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宰相赵普背景: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政局的稳定。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原因):①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成五代十国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割据状态,要巩固封建统治,结束封建割据,必须加强中央集权;③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二、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二、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解除石守信等统军大将的兵权;
设置禁军,并轮驻京师。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崇文抑武,选拔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
增设机构分割制衡各级官员权力,大量养兵。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加强了皇帝权力,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官员的权力受到制约,武人干政的风险降低;
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
官僚机构膨胀,官俸和军费开支庞大,冗官、冗兵和冗费,导致“积贫”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造成地方财政紧张崇文抑武;君臣礼仪的变化特点: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分割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
强干弱枝,内外相制,守内虚外。崇文抑武,重用士人君臣礼仪的变化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阅读书本P98-99,完成以下表格)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禁军轮流驻防京师;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大量养兵。解除节度使的权力;增设机构以分割制衡各级官员权力军事行政财政文化
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
—— 《宋史兵志》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而统军的将领并不随军调动,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的局面
军事为什么禁军要轮流驻防京师?集中军权①解除禁军将领 石守信等人的兵权;
②陆续削减节度使的实权;
③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④设立枢密院;
⑤实行更戌法;
⑥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入选禁军,半数拱卫京师,半数驻守各地。以达到“强干弱枝”“内外相制”造成了“兵将分离”使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枢密院和领军将帅互相牵制。以分割兵权以收回功臣大将的兵权。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带来怎样的影响?北宋官员人数(单位万) 宋将官、职分离,官成为一种待遇。知其官不知其职者,十有八九,另将旧官制一应保留。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行 政冗官冗费集中行政权(1)中央:设参知政事——行政权设枢密使——军权设三司使——财政权分割宰相职权(2)地方:文官任知州,通判监督“三岁一易”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
但官僚机构庞大,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改变过去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以大量财物留使、留州之现象,令各州财赋除留必需之经费外一律上缴,由中央财政机构——三司统一管理。财 政这样的措施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地方的财权收归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但会造成地方财政困难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
(注:即便是将帅率兵数十万,收复了失地幽蓟十六州这种功劳,也赶不上一个状元及第时的荣耀。)文 化上述材料反映宋初实行怎样的政策?“崇文抑武”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科举制得到较快发展。但武将群体长期遭受打压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神童诗》宋?汪洙宋代科举图这一政策有何影响? 宋代科举与唐相比有一些重大差别:
一是彻底取消门第限制,扩大取士范围,无论士农工商,都允许应举.
二是最大限度的防止了考场内外的绚私舞弊活动,考试实行糊名考试法与誊录试卷法,增加了考试的公正性。
宋代的科举间年一举或三年一举,广泛地吸收知识分子参加政权。每次取进士多至三四百名,诸科八九百人,特别年份达数千甚至上万名。另外,实行殿试,使科举的录取之权由皇帝直接掌握。对科举制度的改革完善,为宋朝选拔人才,巩固中央集权,都起了应有的积极作用。完善和改革科举制度。(1)隋朝兴起:科举制发展情况表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隋文帝 隋炀帝(2)唐朝完善: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增加考试科目增加取士的人数,创武举和殿试高官主考,提高科举地位 (3)北宋发展科举制严格考试程序、严密考试方法、
减少考试科目、扩大录取名额其他 史料一: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史料二: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君臣礼仪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禁军轮流驻防京师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加强皇帝的权力。削弱军队的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解除节度使的权力增设机构以分割制衡各级官员权力加强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官僚机构庞大,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派官员到地
方管理财政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造成地方财政困难崇文抑武,选拔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武将群体长期遭受打压,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高度集中的北宋政权措施措施措施措施增设
官僚机构扩充军队养兵养官
战争赔款分散军权冗官冗兵冗费军队战
斗力弱积贫局面积弱局面中央集权消极影响积极作用是:
(1)促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2)对解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定,都起了重要作用;
(3)在客观上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后来封建国家的统一提供了有益经验。
北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有自身的许多弊端,造成“冗官”、“冗兵”、“冗费”。这样,北宋国力不强,内外战争胜少败多,呈现出“积贫积弱”局面。
北宋实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起了巩固政权的作用,但对宋代历史的消极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评价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材料说明了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局面?这一状况的根源在哪里?积贫积弱的局面,根源在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的。北宋王安石变法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这位中国封建社会惟一不愿让人抬、不坐轿的宰相,拒奢华、拒纳妾的宰相,也是惟一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一个本来应该大写的儒者。想一想:如果你是王安石你会从什么地方入手来变法?1、背景:
2、目的:
3、时间:
4、人物:
5、影响:
6、失败
的原因: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同时,边患不绝,民族矛盾加深。实现富国强兵1069年王安石(宋神宗任用)新法推行后,农业生产有所改善,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国家军力有所增强。用人不当,变法过程中出现了损害百姓的情况;危及一些社会阶层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反对。三、王安石变法每年青黄不接时,官府向农民提供种子或贷款。收获后,农民以20%的利息偿还。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赋税.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把农村人户以保、大保为单位编定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富国之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强兵之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省 兵农田水利法
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工程所需费用由当地住户依户等高下出资,私家财力不足的,可向州县政府贷款。被豪强垄断的公用水渠,须重新“疏通均济”。均输法
为了供应皇帝、贵族和中央政府的消费物资,政府原在东南的江、浙等六路设置发运使,负责购买物资并运往京城。王安石颁布了均输法,要求发运使必须清楚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宫廷的需求情况,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 方田均税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市易法
政府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保甲法
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保甲。十户为一保。每户两丁以上,抽一人为保丁。保丁农闲时练兵,平时参与维护地方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还实行连坐法,同保之人要互相监督、检举。保马法
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战中,骑兵强弱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宋朝军队以步兵为主,在战争中显然处于不利地位。保马法规定百姓可自愿申请养马,每户一匹,富户两匹,由政府拨给官马或给钱自购。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马病死则要赔偿。将兵法
北宋统治者为了防范武将,平时兵将分离、组织涣散、训练无素,军队的战斗力十分低下。为改变这一状况,实行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每“将”兵力一般为几千人,有的达万余人。每将置正、副将各一人,挑选武艺较高、作战经验丰富的武官担任,专管训练。
古为今用 在宋朝,作为中华帝国主要光荣之一的科举制达到了它的顶峰。得到选拨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或更多来自平民家庭,“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对于任何前近代甚至近代社会来讲,都是惊人的”。
——[美]墨菲(Rhoads Murphey):《亚洲史》
第七章“中国的黄金时代”北宋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我们当今中国的发展有什么启示和借鉴意义?960年陈桥兵兵建立北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弊利1069年王安石变法小结: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及评价: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称雄干政的教训,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因为文人不懂军事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低下。2、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有利于统一,防止分裂;但导致地方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低下,中央机构人浮于事,造成冗官局面。3、弱枝强干,守内虚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原因。4、发展科举制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了官僚队伍的庞大。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利:铲除了自唐以来藩镇割据的基础,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弊:①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
②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③地方财政困难积贫积弱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1)理论基础:战国时期韩非子法家思想为其形成
奠定理论基础。 ——(商鞅变法)
(2)确立:秦统一后,政治上,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颁布秦律。文化方面,书同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规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巩固:西汉武帝时,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
(4)完善:隋唐时期,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5)加强:北宋时期,统治者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政权和司法权,发展科举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6)空前强化:明清时期——未完,待续……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分期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战国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封建社会的分裂与民族大融合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1年)封建社会的繁荣与鼎盛时期——
隋、唐(581年—907年)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与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时期——
五代、 辽、宋、夏、金、元(907年—1368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