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一)(3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课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一)(37张PPT)

资源简介

课件37张PPT。第四课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第三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第1课时 秦汉时期的主要民族关系越 族西南夷 一、与匈奴的民族关系 商朝时的鬼方,周朝时的猃狁(xiǎn yǔn),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王国维《鬼方昆夷猃狁考》
(匈奴与中原华夏族同是夏禹的后代)
(匈奴)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逐水草迁徙,毋(无)城郭常处耕田业…… 。毋(无)文书,以言语为约束。
匈奴,逐水草迁徙,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扰,其天性也。
——《史记●匈奴列传》 (一)秦朝与匈奴的关系1.匈奴的兴起: 匈奴是活跃在蒙古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战国末年,逐渐强大,并不断南下侵扰北方各国。
2.秦朝对匈奴的政策:北击匈奴,收复失地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军 事 防 御 政策
匈奴国里又冒出了个冒顿单于,东击破胡,西走月氏,又北服丁令等小国,处塞北瘠薄之地,当然要向南方丰富之地发展。——《中国通史》天之骄子——冒顿单于1.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国家,首领称为“单于”。 秦末汉初,匈奴雄踞蒙古草原,趁着中原地区的战乱不断,多次南下劫掠,并重占河套地区。
(二)汉朝与匈奴的关系2.汉高祖刘邦的对策: 北上抵御结果:出击失利(教材P58第3节) 西汉建立之初,经济萧条,国家贫穷,民生凋敝,国力衰弱。3.西汉初期对匈奴的政策——“和亲”背景:刘邦出击失利,遭遇白登之围。内容:汉朝公主嫁给单于,每年赠送大量财物。暂时避免匈奴大规模地频繁南下侵扰。影响: 和亲是古代中国民族政权交往的主要形式之一4.汉武帝时的对匈奴政策——采取攻势 背景: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两帝的励精图治,经过几十年积累,武帝继位时,国力强盛。 影响:三次击败匈奴后,取得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移民垦殖,设置郡县,派驻军队,实施统治,基本解除匈奴对西汉北疆的直接威胁。 卫 青 霍去病5.汉武帝后,西汉对匈奴的政策
——与呼韩邪部和亲背景:匈奴战败后分裂混战。呼韩邪部向西汉称臣,与西汉订立和好盟约,并向西汉提出和亲请求。 昭 君 出 塞 影响: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事件:呼韩邪和王昭君史料: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 诈相攻。——《汉书-匈奴传》史料: “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
犬吠之警,黎庶亡(无)干戈
之役。 ——《汉书-匈奴传赞》侵扰东汉,东汉遣大军,大破北匈奴。背景:东汉时匈奴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对汉朝的态度(P59)与东汉友好往来,开始南迁。6.东汉与匈奴的关系——和战并存 91年东汉与南匈奴联军大破北匈奴,汉匈之间的大规模战事基本结束。 7.梳理归纳汉匈民族关系 西汉初期 武帝时期 武帝以后 东汉时期 “和亲”(和) 攻 势(战) 与呼韩邪部
和亲(和)与南匈奴和好与北匈奴战争 西汉强盛 匈奴强大 西汉强大 匈奴衰弱 东汉强大 匈奴衰微 被迫妥协 自愿和亲
互惠互利 西汉衰弱
匈奴强盛 历史时期
汉匈关系
双方国力
和亲性质
和与战是汉匈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一种民族交往方式。汉匈关系发展史对今天的启示:
国家实力有多大,外交选择就有多大。汉匈双方之间有时和、战交替,有时和、战并存即和战交织。8.总结汉匈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以及造成这种
特点的主要原因特 点:主 要原 因:汉匈国力对比的此消彼长是造成双方和战交织的主因。决定汉匈和战关系的关键因素—— 国力对比 汉朝的凿井、筑城、仓储等生产技术传入匈奴地区,有利于匈奴人向农耕定居生活方式转变。 汉匈之间长期和战,客观上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从而为两个民族的最终融合创造了条件。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主轴之一:
农牧文化的冲突与交融 10.匈奴人的历史回声 曾经在蒙古草原叱咤风云的匈奴民族,虽然早已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但是他们在人类历史的星空下所留下的回音,至今依旧不绝于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代边塞诗人对匈奴的集体记忆历史的回声之一:唐诗中的一声响雷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惊雷1:北匈奴后裔今安在? 2005年匈牙利的一个群体自称是匈奴人的后裔,要求政府承认他们的族群身份。匈牙利官方最终认定,申请者与中国历史上的匈奴人之间没有历史关联,从而否决了他们的申请。 你认为西迁的北匈奴最终的命运如何?历史的回声之二——炸响欧洲的惊雷
西迁的北匈奴与他们南迁中国内地的同族一样,最终消失在了民族融合的历史大浪潮中。
西迁的北匈奴一路与所经过地区的民族不断融合,直至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民族而存在。 惊雷2:上帝之鞭— 匈奴大帝-阿提拉 古代中国的民族融合,主要包括两个相对的融合方向,既有少数民族学习先进的汉文化的汉化过程,同时汉族也在不断吸纳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先进部分,从而令汉族自身文化在兼收并蓄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由此博大精深而又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得以逐渐形成。课外作业:
通过查找资料,获取一些关于汉民族中来自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的史实事例 完成作业后,利用一节社会拓展课时间,举办一次相关主题的交流活动,请把你收集到的相关史实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与分享。 海纳百川方能博大精深 让我们一起追寻民族融合的历史印记 二、与南方越族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一)秦汉时期与南方越族的关系2.西汉政府有效管理东南沿海的越族聚居地,巩固对南方地区的统治。(二)秦汉时朝与西南民族的关系2.西汉时修建通往西南地区的道路,加强与当地民族的联系,在云南地区增设郡县。1.秦朝征服南方百越地区并相继设置闽中郡、南海郡、象郡、桂林郡对福建和两广地区进行管辖。1.秦朝设置蜀郡、巴郡以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辖。第1课时-课堂知识小结秦汉时期的主要民族关系与匈奴和战交织与南方越族秦与匈奴北 击 匈 奴修 建 长 城军事防御汉与匈奴西汉初和武帝时战武帝后和东汉时战秦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并设置郡管辖汉加强对南方越族地区的有效管理
与西南民族秦设郡县管辖四川地区汉修建通往西南地区的道路,加强与当地民族的联系,并在云南增设郡县 第三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海宁市第五中学 胡周罡 第四课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第2课时 汉朝时期的对外交流一、汉朝与西域的交往诗人对西域的认知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张骞——汉朝出使西域第一人(一)汉朝时期,西域的范围以及武帝前的社会发展概况1.西域的范围:2.社会发展概况: 小国林立,大部分国家农耕为主,少部分畜牧为主。物产丰富,盛产农牧产品,还产玉石和良马。北部一些国家,受匈奴控制。(P60第2节) 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区。(P60第1节)张骞拜别汉武帝沟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往来和联系,促进了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与西方的贸易日益活跃,最终形成丝绸之路。
(二)汉朝通西域的起始事件——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概况对比一览表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
武帝继位后,准备对匈奴采取攻势,以解除西汉北疆的威胁。
西汉占领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郡;漠北一役,匈奴远遁大漠。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与西域各国建立起联系
未能完成使命,但使汉朝了解了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以及他们希望与汉朝往来的愿望,从而为第二次出使创造条件。 他是一位坚毅的探险家,一位卓越的外交家,还是一位军事家。(三)丝绸之路的基本概况1.背 景:2.路 线 :
(自东向西)3.作 用:张骞通西域后,中国同西方的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出发— 经过( )走廊—( )—
—中亚—( )—( )(大秦即古罗马)长安河西新疆西亚欧洲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陆上通道;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穿行在茫茫沙海中的驼队 (四)西汉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公元前60年总管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丝绸之路凿通后,日益成为汉朝对外交
往的重要陆路交通线。1.背景:2.时间:3.目的:4.意义:有汉军护卫的丝绸之路上的外国商队今人解读西域都护府:
丝绸之路是汉帝国的利益之所在,设置西域都护府是维护国家利益的一种需要。 二、汉朝与朝鲜和日本的交往(一)汉朝与朝鲜半岛的交往1.汉朝之前:中原地区与朝鲜半岛的居民,很早就有来往。
2.东汉时期:朝鲜半岛上的各国和中国关系密切,文化交流频繁。3.汉朝与朝鲜交往密切的表现(举例说明): 汉朝的铸铜技术和制漆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名马等特产也运到中国。(二)汉朝与日本的交往西汉时,日本的100多个小国中有30多个和汉朝有来往。 以现今中国疆域为限,对比秦朝与西汉疆域图的范围,两者最大的差异在哪里?这个差异是如何产生的?观察与思考与秦朝相比,西汉的疆域主要开拓了西域地区张骞通西域以后,西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双方关系也日益密切。
西汉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理,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西域都护府,由此西域地区正式纳入西汉疆域版图。深度思考:
在西汉政府开拓西域的历史进程中,你认为是什么因素直接推动了这一历史进程?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汉朝与西域地区之间的这种你来我往,互通有无的区域交往,使得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从而对彼此社会的发展也日益重要,最终促成西域地区纳入中央政权管辖。由此说明: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通过和亲、互市、掠夺、征战等和战交织的交往方式表现出来)直接推动了古代中国疆域的开拓。
现今中国的疆域是由历史上的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 正确理解古代中国民族之间的战争与冲突


在古代中国民族之间发生的战争,按其性质可以区分为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如掠夺征服他民族的战争就是非正义的战争,但这不是近代民族主义语境下的两个敌对民族之间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
古代中国民族之间的战争本质上也是民族交往的一种(非正常)方式,是交往过程中双方之间矛盾的激烈表现形式,期间也总是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从而使得处于冲突中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得以加强,最终共同缔造了中国历史。
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是古代中国民族关系史的主流。
战 争 的 性质战争的本质所有战争都会造成灾难与痛苦,因此我们应该秉持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维护和平的理念。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有人在国际社会上别有用心地抛出了“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的强大将会给周边地区和国家乃至世界造成重大威胁,企图遏制中国的崛起。 对于这种公然污损祖国名誉的言论,你作为一名公民将如何回应? 公民享有宪法赋予的权利,同时必须以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以此捍卫公民身份的尊严,践行公民身份的真谛。 中国宪法有明文规定:中国公民有维护国家荣誉的义务中国政府就上述不负责任的攻击言论,作出了如下公开声明:
中国的崛起是和平崛起,中国的强大不仅不会造成威胁,而且还会增进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繁荣。请你利用所学知识,为上述中国政府声明的观点提供一些史实依据。 西汉在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往中逐渐开拓了疆域,并非是依靠武力在征服与杀戮的基础上开拓疆土。(在以和平交往为主流的民族往来中,汉朝疆土得以开拓,和平崛起成为古代亚欧大陆东部的大帝国,与同一时期亚欧大陆西部的罗马帝国,遥遥相望)
汉朝国力强盛,实施积极进取的对外政策,凿通丝路后,有力地促进了古代东西方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汉朝的强大带来了区域的和平与繁荣,加强了古代东西方世界的联系,对古代东西方世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见证公民洗礼成长课外探究作业: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它的疆域和现今中国疆域相比,除了西汉时期开拓的西域(主要包括今天的新疆)以外,在历史上古代中国各族人民还共同开拓了东北、云贵、青藏、内蒙等边远地区作 业 要 求:
以课外合作学习小组为探究单位,编号相邻的两个小组按上述四个地区的依次顺序选择其中的一个地区进行探究。
通过查阅资料,获取中国古代史——1840年以前的中国历史,有关该地区民族与中央王朝的区域交往方面的史料,并试着简述这些民族交往活动对该地区最终纳入中国疆域版图所起到的作用。 各小组都完成后,利用社会拓展课时间,将各组的作业成果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
交流步骤如下:
1.探究同一地区的两组先交流,并整合出一份简述。
2.整合后的四份简述各选一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3.教师点评并在课外指导修改后,作为班级墙报展示。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 族,没有侵占过他国一寸土地。 这是一个古老的国度,
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我们理应为此而感到自豪,
我们为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这 是 一 个 古 老 的 国 度,
这 是 一 个 伟 大 的 民 族。
我 们 理 应 为 之 而 自 豪,
我 们 为 中 国 梦 而 奋 斗。第2课时-课堂知识小结汉朝时期的对外交流与西域的交往与朝鲜的交往与日本的交往西域的地理范围与社会状况张骞出使西域时间背景影响两次出使西域对比丝绸之路的开辟背景路线 影响汉朝与朝鲜半岛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比如:汉朝的铸铜、制漆技术传入朝鲜,朝鲜的名马等特产也运往汉朝汉朝时日本与中国的交往开始频繁起来比如:100多个小国中有30多个与汉朝有来往
目的 八上社会第三单元第四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知识体系框架秦汉时的民族关系与汉朝的对外交流一、秦汉与匈奴:和战交织二、秦汉与南方
越族和西南
民族秦朝征服百越并设郡管理,汉朝加强有效管理。秦开始设郡管理西南。汉朝修建道路加强与西南地区的联系。三、汉朝与西域、朝鲜以及日本的
交往 开疆
拓土1.河西走廊设四郡2.云南地区增设郡县3.巩固对南方越族地区的统治,在越南中北部设郡4.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纳入中央政权管辖推动促进5.在朝鲜中北部设郡 古代中国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推动了疆域的开拓,后者又反过来促进了前者的发展,一部古代中国疆域变迁史即是一部浓缩了的古代中国民族关系发展史与对外交往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