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8张PPT)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看图说史:1.东汉末年有哪一些主要的割据军阀?2.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是怎么形成的?3.在众多割据军阀中,哪两个军阀实力最强?他们各有什么优势?“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时间 公元200年交战双方 袁绍10万大军曹操投入兵力不足1万战争特点 曹操火烧乌巢,以少胜多结果 袁绍战败影响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曹操率5千骑兵夜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依据材料,结合课本介绍,思考:曹操为什么能打败袁绍,统一北方?(1)经济上,重视农业,垦荒屯田 。(2)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3)军事上,战术得当,火烧乌巢。(4)为人上,求贤若渴,虚心纳谏;精于谋略,多谋善断; 宽于待人,胸襟宽广。曹操实行的屯田制是一种亦战亦耕、兵农合一的做法。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 "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并群贼,克平天下"官渡之战后形势图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占据江东,地庶人多刘备:势力弱小,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隆中对曹刘孙、刘联军孙53岁的曹操曾写下《龟虽寿》,表达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赤壁之战(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大军南下)时间:208年交战双方:曹军10到20万VS孙刘联军不到5万特点: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大致经过:孙刘采用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火攻计,大败曹军。影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提示: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惯水战。曹操骄傲自满。孙刘联军战术正确。当时统一全国的条件不成熟。(根本)根本原因是当时统一全国的条件不成熟。主要原因是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惯水战,劳师远征、骄傲自满。外部原因是孙刘联军结盟抗战,巧用气候,采取火攻,战术正确。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成三国鼎立的形成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者魏 220年 洛阳 曹丕蜀 221年 成都 刘备吴 222年 建业 孙权三国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经济发展各有特色,取得了一定成效。这说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也有积极意义:政权的局部统一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政权 生产发展的表现 意义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 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蜀国 丝织业兴旺,蜀锦有名。 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吴国 造船业发达,吴国的船队曾到达夷洲, 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以上图表信息说明了什么?讨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①从统一与分裂的角度看:三国鼎立(分裂)相对秦汉大一统是历史的倒退。因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国家分裂会加剧地方矛盾,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②从大规模分裂与局部统一角度看:三国局部统一相对于东汉末年数十个军阀割据是历史的进步。因为从东汉末年开始,大小数十个军阀割据势力的存在使东汉实际上已经分裂国家,而三国鼎立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如曹魏实际上是在消灭了北方割据势力,实现了北方地区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的),这种局部的统一既是大一统的前夜,又为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三马同槽”与司马炎建晋据《晋书·宣帝纪》载,有一天,曹操作了一个梦,梦见有三匹马在同一个槽里吃食,醒来后十分不快。 “槽”谐音“曹”,“三马同槽”不正意味着三个姓马的人要吃掉曹氏吗?是一个不祥之兆。起初曹操以为是马腾,马超,马岱一家,便夷灭马腾三族。后来,曹操又发现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正好就是三马。便把太子曹丕叫来,对他说:“司马懿不是个甘做人臣的人,将来必定会干预我们的朝政家事。”但曹丕后来十分信任司马懿,并没有把父亲的话放在心上。后来,司马氏父子三人相继专权.民谚云: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灭掉了蜀国,他的儿子司马炎又最终废掉了曹魏,建立了西晋,灭掉了吴国。晋惠帝司马衷“百姓无栗米充饥,何不食肉糜?”八王之乱西晋(266-316)的短暂统一263年,司马昭灭___国,266年,司马炎废___称帝,建立____280年,西晋灭____,全国统一,316年,内迁的_____的一支武装攻陷长安,______灭亡。阅读思考:西晋的统一很短暂,分析一下,西晋这么快灭亡的原因。(答:惠帝昏庸无能,西晋皇族之间的矛盾,内迁民族乘机举兵,短暂统一的西晋可谓是“昙花一现”。)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孙权结成联军赤壁之战(208年)袁绍官渡之战(200年)刘备统一北方魏灭蜀晋灭吴曹丕刘备孙权三国鼎立大分裂局部统一全国统一延伸思考:曹操,是汉贼奸臣,还是超世之杰?材料一:用维护正统的忠君观念来评价曹操,自然认为他是大坏蛋。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是是“汉贼”。在京剧中,曹操的脸谱是白脸,象征着阴险疑诈的“奸臣”。材料二:《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曹操:“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材料三:郭沫若说:“由于《三国演义》和三国戏的普及,三岁小儿都把他当成了大坏蛋,要翻案是特别不容易的。……曹操冤枉地做了一千多年的反面教材。”鲁迅先生也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方法”。问题:(1)《三国演义》说曹操是“汉贼”,京剧说曹操是“奸臣”,请问他们可以依据的历史事实是什么?(2)陈寿说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你认同吗?能否举几个例子来进行说明曹操的杰出功绩?(3)郭沫若为什么认为曹操冤枉?鲁迅说“这不是观察曹操的方法”,依据材料一,《三国演义》和京剧观察曹操使用了什么方法?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的方法是什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