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17张PPT。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说说我国的民族国情我国是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是少数民族。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我国各族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1.汉族的前身是 。在 是中原的地域、国家与族群的指称。2. 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一词出现。3.后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各族相互融合,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 ,是 首次使用了这一词。后来人们用 来形容它的形成。阅读课文,你知道吗?华夏族先秦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华”中华民族梁启超“从多元走向一体”你还记得吗?匈奴、越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北狄西戎中夏东夷 南蛮回纥、吐蕃、靺鞨、突厥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满、蒙、藏、回、维、壮、苗…以匈奴为例: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重要的游牧民族,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生息繁衍在中国的广大地区,建立起氏族联盟,公元前3世纪,匈奴人已进入铁器时代,在冒顿继位后,匈奴发展迅速并走向鼎盛,是北方最强大的政权。冒顿率精兵围刘邦于白登,迫使汉朝和亲。汉武帝时对匈奴实施反击,多次击败匈奴,匈奴由盛转衰。匈奴后来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依附于汉朝,后灭亡。4-5世纪,在中原地区影响下,当时迁居塞内的匈奴人发生了很大变化,除南匈奴外,又分解出三个重要集团,分别建立各自政权。隋唐时期随着这些政权的先后被消灭,“匈奴”之名渐渐消失,入居内地的匈奴后裔在内地先进文明的影响下,逐渐与汉族融合。一探“从多元走向一体”少数民族对汉族的影响,如饮食、服饰、音乐等;汉族对少数民族的影响,如汉族的政治制度等结论:第一自然段4点二探“驱除鞑虏”1.什么是“驱除鞑虏”?2.为什么要提出“驱除鞑虏”?3.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有着怎样的误解?你是如何认识的?二探“驱除鞑虏”从梁启超和康有为的话中,你认为当时的中国人如何认识甲午战争的?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的“恢复中华”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三探“五族共和”1.梁启超提出了小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说说你的理解。2.从孙中山的这番话中可以看出革命的对象是什么?3.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族的看法有哪些共同点?1.小民族主义是指在国内,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分;大民族主义,是指对国外各民族而言,中国各族是一个联合体。? 2.清朝专制统治 3.中国各民族是一个整体,不能将汉族与其他民族对立起来。面对列强侵略,中国各民族团结一致才能御侮。民族平等,各民族团结。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1.1) 选段1.《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到了哪两个统一?2.什么是民族统一?什么是领土统一?3.什么是“五族共和”?2.汉、满、蒙、回、藏各族联合起来,统一于中华民国。内地和边疆的蒙古、西藏统一于中央。 3.汉、满、蒙、回、藏各族联合起来共建中华民国,是谓“五族共和”。这一说法把中国各族人民看作一个整体。?中华民族的名称得到广泛传播,并成为中国各族人民的共识五大民族和谐相处,体现民族平等思想,促成了中华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旗帜变化说明了:从湖北军政府使用的十八旗到民国初期的五色旗说明了①革命党人从排满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②从小民族主义到大民族主义的转变③提倡国内各民族平等探究感悟公元元年1000年1900年华夏族中华中华民族五族共和驱除鞑虏认识与启示将全民族的力量团结在一起,共同抵御外敌的入侵; 努力发展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增强民族意识,共同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等。100多年前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材料二:同盟会提出决断性民族主义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显然,最初同盟会已把满族排除在帝国之外,同时也把关外的满洲土地排除在帝国之外,不仅如此,其实孙中山同盟会已把蒙古、西藏、新疆等排除在中国之外了。……孙中山很快就认识到这是个问题,并且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变,1906年,孙中山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帝国的分裂与保存》(1)材料一中孙中山的学说有何特点?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2)中华民国成立后,采用五色旗为国旗,象征“五族共和”。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武昌起义后口号从“驱除鞑虏”改为“五族共和”的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