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 东京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件(3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2 东京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件(35张PPT)

资源简介

课件35张PPT。东晋南朝政局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P77人物:干宝
籍贯:原籍河南新蔡,移籍浙江海宁。
故居:灵泉乡菩提山真如寺旧址(古属海盐,今属海宁黄湾)
影响:317年以才器被召为著作郎,领修国史。作《晋纪》
被誉为“良史”。
——《海宁市志》 317年东晋建武元年,中书监王导荐,干宝领修国史。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东晋元帝)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康,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的北方士族,东晋建立后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问:①公元317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人名、地点、事件名称)
②东晋政权建立谁的贡献最大?
③据上,东晋政权(或者东晋的朝政)的特点是什么? 存疑:北方士族为何要“南渡”?士族把持●海宁知识点1:东晋建立
(士族把持):
317年、司马睿、建康问:士族逐渐衰弱是在哪个朝代后期?
代之以哪部分人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参看P77最后)知识点2:南朝政权更替问:①此时的北方的政治局势如何?知识点3:淝水之战:
①背景:前秦(氐族) 基本统一北方,试图南下吞并东晋
②时间:383年
③结果:以少胜多
(东晋胜利)
④影响:北乱南稳 列举本单元淝水之战之前以少胜多的战例?
官渡之战后——北方统一(局部统一)
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局部统一)问:①干宝们那时为什么要移籍海宁所在的江南?
②据上推测此农业技术可能是怎么传到海宁的?
③结合主题,说说北人南迁对江南地区意味着什么? 长期以来,海宁农田排灌主要以人力、牛力使用木质龙骨水车。龙骨水车……系东汉灵帝时(168-189)毕岚(北方人)创制。
——《海宁市志》找一找与议一议 一、内容:
①海宁所在江南地区开发的开始时间和主要区域
②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以及具体表现
③根据P79资料,说说江南地区发生了哪些变化,
想想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可从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劳动力条件、社会状况等方面思考)
二、要求
①每个小组确定好代表发言
②每个小组做好书面记录
③分享讨论成果,力求简洁时间:东汉末年开始
区域: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洞庭湖流域知识点4::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表现:(1)修建水利工程,开垦大量良田
(2)水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开始使用粪肥)
(3)江南开始种植小麦
(4)广泛利用水力加工谷物。农业方面:龙骨翻车水磨模型水 碓知识点4: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1)养蚕缫丝技术提升。
(丝织品产量激增)
(2)冶铸技术进一步改进。
(灌钢法)
(3)制瓷业发展迅速。
(青瓷烧制)手工业方面:变化:
人烟稀少到民户繁育(劳动力增加)
江南由落后到开发(经济水平提高)自然环境:农业生态环境北恶南优
技术条件:北人南迁,提供了先进的技术。
人力条件:北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
社会状况:江南战乱比较少,比较安定。
其他: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
统治者采取得力的措施,如修建水利工程 知识点5: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问: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有什么关系?太湖流域開發探源_魏嵩山著_江西教育出版社_1993历代太湖流域县级政区变迁图——魏嵩山著. 太湖流域开发探源.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3.04.“如果没有地方经济的一定发展,政区建制也就失去了可能”问:江南地区开发的意义是什么?(参看P79最后)
(或江南地区的开发与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关系是什么?) 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1、西汉:2、南朝:3、宋朝:北南北南北南经济重心南北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古代海宁所在的江南的经济的发达尚需时日知识点6: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意义
①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②为实现新的统一奠立了基础魏西
晋蜀 十六国 北 朝淝


战江南地区的开发前秦东 晋 吴(原因、表现、影响)新旧知识结构问:淝水之战后,北方政局如何?
前秦失败的一个重要的内部原因是什么?课后作业请根据本课中关于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分析,
想一想,这些对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哪些启示?从汉代以前到南朝时期,我国江南经济的发展发生了什么变化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云:“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果隋赢蛤,不待贾而足。”
为商品交换而生产的手工业作坊较少。当时全国设在各地的工官有8处,而在江南没有一处;设铁官49处,而江南仅有耒阳1处,占2%;设盐官37处,而江南仅有巫、海盐等2处,占5%。我国考古工作者迄今为止已在全国各地发掘汉代冶铁遗址30余处,有的规模十分宏大,面积达十余万平方米,却没有在江南发现一处。
据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当时全国著名的商业都会二十个,其大部分分布在中原地区,江南仅有江陵和吴二处,占10%左右。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总结为:“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也无千金之家”。
地广人稀,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对较少。江南地域面积占当时全国总面积的22,13%左右,而人口在西汉平帝元始二年时仅有3,444,947口,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5.97%左右,人口密度平均为3.95人/平方公里;到东汉,虽然有大量人口南迁,但至顺帝时也仅有7,307,675口,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15.26%左右,人口密度平均为8.38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低,开发程度不高,很难分离出富余人员去从事商业买卖。
而广大的江南地区,由于远离政治中心,且在国家赋税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较小,政府尚无暇顾及这一的开发,使得这一地区的农业、手工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自然不会很高。
江南地区,由于城市分布稀疏到数千平方公里甚至上万平方公里才有一座自然环境  市域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内陆面积699.9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87.94%,山丘占1.81%,水域占10.25%。地形狭长,东西长 51.65公里,南北宽28.94公里。地势平坦,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面高程4米—8米(吴淞高程。下同)。古陆残屿与低丘集中分布在境东北和东南部,高阳山最高,海拔253.3米,其他在200米以下。
  海宁属北亚热带海洋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较丰,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气温15.9° C,年均降雨量1187毫米,日照2002.9小时,无霜期233.5天。因地处中纬度,冷暖空气经常在此交会,有旱、涝、风等灾害性天气出现。耕地土质南砂北粘,结构良好,水气协调,酸碱度适中,适宜多种作物生长。
  海宁属太湖流域水网地带,境内有上塘河和运河两个水系,河道总长1865.4公里,河网率为5.1%。水资源以河网径流量为主,外来水利用率高,地下水控制开采,水资源总量6.62亿立方米,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海宁地居钱塘江河口北岸,境内岸线长55.92公里,水域21730公顷;海塘长53.6公里,占北岸海塘总长的33.5%。“海宁潮”是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观,黄湾镇大尖山附近江面是涌现“海宁潮”的起点。以丁桥的“碰头潮”,盐官的“一线潮”,盐仓的“回头潮”闻名天下。刀耕火种是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又称迁移农业,为原始生荒耕作制。先以石斧,后来用铁斧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枯根朽茎,草木晒干后用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不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种后不再施肥,一般种一年后易地而种。 如果有缘,还会再见魏西
晋蜀 十六国 北 朝淝


战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江南地区的开发前秦东 晋 吴(原因、表现、影响)课堂小结就人口分布来说,南徙人口总数随颇可观,但一分散到南方广大地区,就显得微不足道。自永嘉到元嘉年间(313-450,),北方南迁的人口共约九十万。这就是南朝官方掌握的“编户齐民”而言。加上隐匿户口,估计有一百多万。九十万人中,分布在今安徽的有一十七万,湖北六万,四川及汉中一十五万。此外福建、广东、广西也有一些移民。在这样大的地区徙入这些数量的移民,固然增加了人力,促进了开发,但仍然说不上有充足的发展经济的人力资源,也说不上促使经济开发向深度发展。
因此,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农业精耕细作区仍局限于以太湖为中心的江东,以及其他位数不多的江、湖流域平原,这一结论当大致无误。沈约《宋书》说:“江南之国盛矣,虽南包象蒲,西括邛山,至于外奉贡赋,内充府实,止于荆、扬二州。”赋税的征收是和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的,由于南朝农业发达之地仅限于长江下游的三吴和中游的洞庭湖、含税之间,因此赋税也主要出自此二地区……所以我们认为,就江南广大地区而言,东晋南朝时期经济发展仍属于开发阶段。
宗旨,六朝(包括西晋)江南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区,还处于逐步形成自身的经济技术基础的时期。通过以上分析,经济开发与经济重心转移的区别便不言自明了。如果说经济开发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那么经济重心的难以则是一个质的变化过程。虽然质变是以量变为基础的,但二者毕竟不能混为一谈
——(梁)沈约著. 宋书. 北京:中华书局, 1974 ——《海宁市志》西汉元始时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人口分布图 存疑:为什么东汉末年黄河流域人口会减少?——郑学檬著.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 长沙:岳麓书社, 1996.04. 最早见于《宋书·州郡志》记载:南朝孝武帝大明八年(464),盐官县4207户,35388人。


如果说经济开发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那么经济重心的南移则是一个质的变化过程。虽然质变是以量变为基础的,但二者毕竟不能混为一谈
——郑学檬著.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 经济研究. 长沙:岳麓书社,1996.04 问:江南地区的开发与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关系是什么? ——《海宁市志》海宁自然条件:农业生态环境北恶南优
技术条件:北人南迁,提供了先进的技术。
人力条件:北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
社会状况:江南战乱比较少,比较安定。
另外: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
统治者采取得力的措施:修建水利工程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知识点5: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延伸:通过上述原因分析,启示我们该如何发展经济?问: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有什么关系?——魏嵩山著. 太湖流域开发探源.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3.0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