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健康生活》(设计方案+基础理论+设计模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校本课程】《健康生活》(设计方案+基础理论+设计模式)

资源简介

什么是课程
一、什么是课程?
课程很重要,可是却又难以把握、离散和含混不清。就如同生活,研究生活并不是非要得出精确的答案不可,而是要增加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如同艺术,对于艺术的理解混乱不定,恰恰是艺术繁荣的表现。 以下是常见的关于课程的定义:1.课程即教学科目;2.课程即教师有计划的教学活动;3.课程是正规教育或培训的一套有组织的打算;4.课程是个体在教育计划中所获取的所有经验;课程是学校有计划的、被正式认可的课程,与无计划的、非正式和隐蔽课程的总和。
目前,大家比较认同的定义是:课程是学校所计划的所有的学生的经验,不管是学术的、运动的、情感的或是社会的经验。21·cn·jy·com
?
二、什么是教学?
凯洛夫:“教学过程一方面包括教师的活动(教),同时也包括学生的活动(学)。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彼此不可分割地联系着。”于是就接受了这样一种含义: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一直沿用至今 。www.21-cn-jy.com
课程是为有目的的学习而设计的内容(经验),教学则是达到课程目的的手段。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尽管教学在课程实施中占有核心地位,但还有学生自学、社会考察等方式来达到实施课程的目的。【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有以下三个隐喻帮助大家理解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隐喻一: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
隐喻二:课程是一场球赛的方案;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
隐喻三:课程可以被认为是一首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
三、什么是三级课程?
“三级课程”是从课程管理角度来讲的,称为“三级课程管理”更易理解:
所谓“国家课程”,对应的是宏观层面的课程管理,主要包括对课程计划、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的管理。其载体是国家课程方案(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课程标准(各学科、综合),以及出台的相关指令性、指导性课程文件(如《教育部地方课程管理指南》《教育部学校课程管理指南》)。2-1-c-n-j-y
所谓“地方课程”,对应的是中观层面的课程管理,主要包括对课程计划、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的管理。其载体是省市课程计划(如《上海市中小学2013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细化以及提出进一步要求),出台的相关指令性、指导性课程文件(如《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中“五、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的大部分内容),以及开发或选用的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料等。【版权所有:21教育】
所谓“校本课程”,在三级课程管理的语境下对应“学校课程管理”,属于微观层面的、具体的课程管理。其载体是学校课程计划(如《2011年御桥小学课程计划》,含具体的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学校出台的相关课程文件与方案(如学生选课手册),以及学校开发的各类教学材料(如学校特色课程学习包)和各类教学辅助资料(如六年级数学题库)。此外,在一般语境下,“校本课程”指除国家、地方所规定的课程之外,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一般要列入课表,隐性课程除外)。21*cnjy*com
??? ?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四、什么是课改?
教育部于2001年6月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发动了历史上第八次最大规模的课改。目标如下: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21cnjy.com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五、什么是课程意识?
1.主体意识。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时刻用自己独有的眼光去理解和体验课程,时刻将自己独特的人生履历和人生体验渗透在课程实施过程之中,并创造出鲜活的经验,这些鲜活的经验是课程的一部分。
2.生成意识。教师要为课程目标的实现不断地对预设课程创造性地进行处理,为学生主动发展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
3.资源意识。鲜明的课程意识拒斥“圣经”式的教材观。要求教师确立课程资源意识,认识到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而且教材是可以超越、可以选择、可以变更的。
六、什么是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根据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
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它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比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 21教育网
条件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并不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直接对象,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比如,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就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
校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
“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一、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21*cnjy*com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总体框架
  
二、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2·1·c·n·j·y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三、主要表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6大素养18个要点具体的主要内涵和重点到底包括哪些呢?
  (一)文化基础——人文底蕴
  1、人文积淀
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人文情怀
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
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1、理性思维
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2、批判质疑
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3、勇于探究
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三)自主发展——学会学习
1、乐学善学
重点是: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出处:21教育名师】
2、勤于反思
重点是: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来源:21cnj*y.co*m】
3、信息意识
重点是: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四)自主发展——健康生活
  1、珍爱生命
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2、健全人格
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3、自我管理
重点是: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五)社会参与——责任担当
  1、社会责任
重点是: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
2、国家认同
重点是: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21·世纪*教育网
3、国际理解
重点是: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六)社会参与——实践创新
  1、劳动意识
重点是: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www-2-1-cnjy-com
2、问题解决
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3、技术运用
重点是: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

       校本课程《健康生活》的设计方案
本课程的价值和目的(为什么要开设)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青少年健康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着祖国的建设大业。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教育的根本在于提升人的素养。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让他们通过学习健康生活的知识,养成他们健康的生活方式。
课程的目标(预期的结果)
总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健康觉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锻炼活动,提高身体素质,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感悟健康的价值,增强终身锻炼的意识,培养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提升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知识与技能:通过传授健康生活的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过程与方法:通过散步、绘画、阅读、听音乐、冥想、交谈等方式,滋养心灵,学会控制不良情绪,把积极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本课程的受众
在校初中生
课程单元主题与次主题(主要内容与板块)
本课程内容分为:健康生活的理论、健康生活的实践两总分。
一、健康生活的理论:包括健康生活的时代意义、健康生活的目标、健康生活教育的基本原则、健康生活的内容、健康生活的模式与方法等。
二、健康生活的实践:包括健康生活的实施(推行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健康生活的实践监控与督察等等。
课程实施建议(如何教)
1.课程老师分析学情,确定目标,选择内容,撰写《课程纲要》,交课程领导小组审议。? ??
2.每次课前备出简案,领导小组定期检查、督促。???
3.每次上课时间,登记上课人数,检查课堂纪律,了解教学内容,切实保证校本课程质量。???
4.针对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定期召开校本课程教师的研讨会,进行总结、交流、探讨,确保课程内容顺利实施。???
5.每期召开一次学生、家长代表会议,倾听他们对课程内容及实施的意见,并反馈给上课老师。修订、完善课程内容,调整实施方法。
课程评价(如何认定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价的内容应侧重态度与能力,减少量化,多进行分析性的评价。
1.对教师的评价?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进行:? ??
①学生选择该课程的人数;②课程实际实施效果;②学生家长的反映;④学校领导、教师有关专家人士的评价;⑤各种类型、多种途径问卷调查的结果。???
2.对学生的评价?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①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③学生小组评议和任课教师评价;④学生家长的反映;⑤学习的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
校本课程《 》的设计方案模板
本课程的价值和目的(为什么要开设)
课程的目标(预期的结果)
本课程的受众
课程单元主题与次主题(主要内容与板块)
课程实施建议(如何教)
课程评价(如何认定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程内容
一、什么是内容
内容是事实、概念、概括、原则和类似于学科化知识的理论等各方面的总括。此外,学习内容也包括对信息进行程序化的方法,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要掌握的信息。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课程内容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经过精心组织的,使学生感到有用并能掌握深层的意义。
二、课程内容的标准
1、意义。学习的内容只有在能促进基本观念、概念、原则、概括等与课程整体目标相关的因素时才有意义。内容还应能帮助发展特定的学习能力、技巧、程序和态度。2·1·c·n·j·y21教育网
2、可靠性。所选内容的确定性。随着新知识的不断被发现,曾被认为是有用的内容可能变成误导学生的,或者甚至是错误的知识。【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cn·jy·com
3、兴趣。兴趣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儿童的兴趣决定课程,在满足这些兴趣的同时,拓宽学生的兴趣范围。
4、实用性。实用性是指内容的用途。
5、可学性。选择的内容不能超出了学生经验范围。所选的内容以恰当的方法呈现出来。
6、连续性。对课程中某些主要的知识或技能反复予以重现。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
7、整合性。把课程的各个部分和片断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可以从整体上理解知识,而不是零碎地理解知识。
8、均衡性。在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与所有学生必须掌握的一般内容之间,存在一个平衡的问题。
9、可行性。必须考虑时间、可用资源、教学人员、政治气候、现行法规以及资金数量等问题。
三、三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内容设计
(一)学科中心设计
使用最广泛的课程设计,把知识和内容看作是构成课程必不可少的部分。这种设计的希望学生成为各个领域的“小”学者。21教育网2·1·c·n·j·y
批评意见认为,过分强调学科内容,培养的是学术精英,不利于促进学生在社会、心理和身体方面的发展。而且割裂知识及强调死记硬背,容易养成学生被动学习。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赞同意见认为,学校是智力世界的缩影,而学科知识反映了这个世界。用于学习的各种方法,都是学科专家那里衍化来的。因此,应强调对学科的概念结构和过程的理解。2-1-c-n-j-y21*cnjy*com
若干学科中心设计:
1、大领域设计
即“跨学科设计”。把学校里的两门或两门以上的相关学科融合成单一的跨学科、融合性学习领域。如:
(1)信息符号:英语、外语和数学;
(2)基础科学:普通科学、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
(3)发展研究:宇宙的演变、社会体制的演变和人类文化的发展。
教育者把这种设计视为未来的主流,可以使学科内容少一些分割,多一些整合。但是,这种设计存在的问题是广度和深度的比例问题、师资问题和评估问题。21*cnjy*com【来源:21cnj*y.co*m】
2、关联设计
使各门科目之间彼此联系的同时,能保留各自的特点。如:
学生在学习历史上某个时期的材料时,会在语文课上读到与历史上同时期的小说。相似主题的文学和艺术联系起来。科学也可以通过文学来教授。【来源:21cnj*y.co*m】【出处:21教育名师】
但是难度在哪里?
这种设计需要想象力。而且教师有自己独立的科目,平时没有与其他学科教师协作的时间。
3、过程设计
把关注点放在学生获取知识的程序和过程上。强调过程,或学生怎样学习,以及学会把过程应用到学科内容中。如:【出处:21教育名师】21cnjy.com
(1)计算机编程课程。
(2)巴里·贝耶的思维策略:解决问题、作出决定和形成概念。
但是,难题在于许多学习过程是特定于某一学科的,很难迁移,也很难测试学习成果。
过程设计在将来可能是最具活力的。
(二)学习者中心设计
在小学中比较常见学习者中心的设计,而在中学则比较强调学科中心设计。若干种学习者中心设计:
1、儿童中心设计
理由是:如果我们要使学生的学习最优化,就必须使他们在所处的环境中积极地活动。学习不应与学生自己的生活相脱节;学习应建立在学生的生活、需要和兴趣的基础上。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21·世纪*教育网
卢梭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应与他们的自然环境联系起来,根据他们的需要和兴趣设计出一种教育方案。儿童中心设计的创始人帕克,因为他是马萨诸塞州昆西学校系统的督学,因而他的课程方法被称为“昆西体系”。
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课程的儿童中心设计主要在柯林斯和克伯屈的努力下处于全盛时期。但它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版权所有:21教育】【版权所有:21教育】
儿童中心的要点:对儿童的关注强于对学科内容的关注。主张不再把学科内容细分成一个个小的分支,而是根据单元内容或社会问题把学科内容综合起来。强调学生的兴趣。21*cnjy*com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主张通过协商课程,即学生与老师一起商议,哪些内容应考虑学生的哪些兴趣。
老师与学生共同设计各单元、目标、中心内容、活动以及要使用的教材。
2、经验中心设计
经验中心课程设计与儿童中心设计十分相似。都把儿童看做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经验中心设计认为人们不能预见儿童的需要,因此不能为所有儿童设计一种课程框架。每个老师都必须对儿童的行为当场作出反应。这个观点使实行这种设计几乎成为不可能。21*cnjy*com
学习者中心是最激进的改革者。强调教育的目标是解放学生,使他们能够完全掌握自己命运。
3、人本主义设计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名声卓著;矫正存在着的偏重学科内容的现象。
人本主义设计的要领:人的行为绝不只是对刺激的反应,意义比方法更为重要。重视人的主观性而不是人的客观性。学习一定伴随着感受。因此,课程的设计应强调个人的潜能并使学生能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应必须允许学生去感受、评价和成长。教育者的任务是设置一种教育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动用个人的资源。这种环境鼓励真实的行为、移情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www.21-cn-jy.com
人本主义设计的要领:20世纪70年代,人本主义教育吸取了“融合”这一概念。将情感领域(感受、态度和价值)与认知领域(理性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这种方法给现有的传统学科内容课程增加了情感的成分。着重于给学生提供机会,使之展开一段旅程,思考这一旅程,并把这一旅程与其他的旅程,即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旅程联系起来。教育强调的是人类对希望、创造力、觉悟、怀疑与信任、好奇、敬畏和崇敬。
人本主义设计的问题在于,要求教师掌握与个体交往的良好技能,还要具有很强的沟通能力。而且过于强调个人,而可能忽视整个社会的需要。
(三)问题中心设计
把焦点放在生活的问题上,这样做既是为了个人也是为了社会。若干种问题中心设计:
1、生活情境设计
强调生活功能或生活状况。通过让学生研究社会或生活情境,他们不仅学习到如何去改善社会,并且能够直接参与到改善活动中去。关注学习中解决问题的程序。过程和内容在课程经验中得到有效的整合。21·cn·jy·com
这种设计的挑战在于:如何确定必要的生活领域的范围和顺序?学生现在所参与的活动是他们将来必定要参与的活动吗? 教师有足够的准备吗?
2、核心设计
也叫“社会功能”核心设计。以人类共同的活动出现的问题为基础。核心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1)问题可由老师或学生选择。
(2)在决定重要问题时由全体意见作决定。
(3)问题的选择要以已经形成的选择标准为依据。
(4)要清晰地陈述和界定问题。
(5)要确定学习领域,包括按个人和小组的兴趣来分组。
(6)列出必要的信息并进行讨论。
(7)列出获取信息的来源并进行讨论。
(8)获取信息并加以组织。
(9)分析并解释信息。
(10)提出假定性的结论,并进行检验。
(11)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向班级提交报告。
(12)评价结论。
(13)对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进行检验。
核心设计的优点:把内容统一起来,给出与学生有关的学科内容,并鼓励积极进行信息处理。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鼓励合作性学习,有助于形成课堂上的民主气氛。21cnjy.comwww-2-1-cnjy-com
缺点呢?需要的材料很难找到。要求有优秀的教师,精通学科内容、解决问题的技巧以及一般知识。
3、社会问题和改造主义设计
相信教育能够通过课程而实现社会改革,并最终产生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时代需要新的社会规则,学校在这种新设计中应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为了改善社会,学校应使学生对社会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学校应帮助个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人,并成长为一个熟练的社会现实规划者。21世纪教育网21-cn-jy.com2-1-c-n-j-y
让学生分析人类所面临的许多严重问题。学生要去对他们所作的选择负责,要欣赏自己的选择,并由于认识到自己拥有选择的权力而感到高兴。强调参与,强调权力的共享、协商以及共同的责任。www-2-1-cnjy-com

课程的哲学基础
资料A 观念论
观念论是传统哲学中最古老的学派。黑格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完整的哲学世界观。福禄倍尔的教育理论体现了观念论的思想。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这一派观点强调从道德和精神上来解释世界,认为真理和价值是绝对的、永恒的和普遍的,观念世界是不变的、有规律的、有序的,永恒的观念是不可改变的,而且是没有时间限制的。21·世纪*教育网21cnjy.com
他们认为学习是对人们头脑中原有知识的同忆,是潜在思想的再现。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潜在的知识转变为有意识的知识。学习就是对观念的回忆和探索,而教育的实质就是确切地表述这些观念。 www-2-1-cnjy-com【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那些具体的存在物不具有真理性,它们只是一些幻象,这些幻象背后必然要存在着某种东西(或某种力量) 。作为人类,只能发现真理,而不能去创造真理。
1.教育的目的。教育要鼓励学生关注恒久价值,教育应发展人品格,因为,对真理的追寻要求个人具有严格而坚忍的品格。2-1-c-n-j-y2·1·c·n·j·y
2.教学方法。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辩证法,即通过对话、一系列的提问和回答来获得真理。辩证法是可以学到的,它需要批判的态度以及广泛的知识。学习者应当多多接触包含伟大思想的著作,在其引导下学习。21*cnjy*com【来源:21cnj*y.co*m】
3.知识和课程。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教会学生思考。建立在传统学科基础上的有等级的课程。在等级的最顶端是最基本最抽象的课程——哲学和神学。数学也是重要的,数学的价值在于能够培养学生处理抽象事物的能力。历史和文学可以作为道德、文化模式的资源,两者也有较高的地位。接下来是作为工具的语言和表现为特殊因果关系的自然科学与物理科学。【来源:21cnj*y.co*m】【出处:21教育名师】
4. 在课程的组织上,遵循一种强调一般规则和原则的逻辑安排。
您赞同观念论的观点吗?
资料B 实在论
实在论在亚里士多德之后,经历了托马斯·阿奎那的宗教现实主义、弗兰西斯·培根和约翰·洛克的现代现实主义。21·cn·jy·comwww.21-cn-jy.com
在20世纪,现实主义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代表人物包括怀海特、罗素,普特南以及塞尔。他们认为对物质的适当研究能够获得更好和更清楚的理念,外界物质都是真实存在的。我们是通过自己的感官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得到关于现实世界的知识的。认知是一个理性的过程,知识是可以通过实践来检验的。【出处:21教育名师】【版权所有:21教育】
当人类遵从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时,人类的行为才是理性的。
1.教育的目的。学生应该掌握过去和现在的各种客观知识,并且应该提高知识水平。
2.教学方法。有趣的、吸引学生注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有益。他们主张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先积极接触事实,然后采用有组织、有系统的教导或其他直接手段掌握知识,还要尽量确保知识的完整性。【版权所有:21教育】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知识和课程。课程设置上应当实际并有效。他们强调有组织的,由独立的学科材料、内容和分类知识组成的课程。主张把最抽象和最普遍的科目放在课程阶梯的顶端。把具体的、暂时性的学科放在较低的层次上。强调逻辑学、思维训练以及培养理性的课程。
3 R课程(读、写、算)对于人的基础教育来讲也是必要的。实用的科目有读、写、绘画、地理、天文、算术,其他如法律、舞蹈等科目可以作为补充学习。
他们主张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设置不同的课程。强调对学生兴趣和感官的培养,主张让学生接近实物,与外在世界多联系,从而实现直觉式的学习。21*cnjy*com
您赞同实在论的观点吗?
资料C 人本论(古典)
古典人本论关注人类本性和人文环境,它是文艺复兴的重要思想内核。他们重视人性和个体的自由意志和自我实现能力。推崇适合儿童发展的一系列课程。他们认为早期的儿童生活是人的发展中一个关键性的形成阶段,孩子的教育应该尽早开始;父母和老师要把儿童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去催促他,让他体会学习的乐趣。21*cnjy*com
应该让儿童的个人潜质得到充分发挥。他们强调儿童的独立性,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并从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角度给教育找到了出发点,即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
1.教育目的。所培养的人才,要在古典文学上受过开明教育,有风格和雅致的人,能挑战现存风俗习惯和平庸的批判性的人。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必须顺应人的本性,顺乎自然地去进行教育。符合天性的自然人就是身心和谐自然发展的人,并且应当保持在社会中的独立。21*cnjy*com
2.教学方法。教师应使用谈话的方法,共同探索、设计游戏和其他的活动来使儿童学习。儿童是教育的主体,儿童的“自动”和“内在力量”是他们发展的内在动因。教学就是要创造让儿童主动发展的条件,要通过尊重、理解合理的要求和采用科学的方法来促进儿童主动的、积极的发展。2-1-c-n-j-y
3.知识和课程。主张培养儿童对文学更感兴趣。注重道德和情感培养。应按自然进程中年龄特征和心理状况进行,适应儿童的心理。
您同意古典人本主义观点吗?
人本论(存在主义)
出现于19世纪,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是主要的代表人物。到了20世纪,马丁·布贝尔、卡尔·雅斯贝尔斯和保罗·萨特等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
这派意见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人的自我实现。认为不存在普遍的人类本质,也没有共同认可的认识世界的参照系。没有可以共享的普遍真理,也没有可以传授的系统知识体系。但,人具有选择的意愿和意志,有选择的自由,并应该自我抉择存在的目的。
世界、知识和价值都是完全个人化的。人一生都要不断抉择,这些有关生活和意义的抉择决定了个人的自我界定。一个人给他自己创造定义,选择自己的本质,你就是你选择成为的人。【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他们认为没有价值体系,不存在什么对错,只有做选择以及接受选择的结果。
1.教育目的。教育应该发展自由选择意识,并且要明白选择的意义所在。没有标准、习俗、传统或永恒的真理,人们应该为自己自由的选择和行为承担后果。
2.教学方法。主张学生和教师共同针对文本讨论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创造自己的表达方式。
3.知识和课程。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知识是私人的和非科学的,是有关人类状况和我们所做的个人选择的知识。让学习者自由地选择学什么。21cnjy.com
在课程上避免系统化的知识,学生可以自由地从各种学习情境中做出选择,并用他们所希望的方式学习。
要鼓励学生进行哲学探讨,质疑并参与有关生命的意义、爱情和死亡的对话。这些问题的答案将会是私人的和主观的,不能由标准测试进行测量的。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认为因为选择是个人的和主观的,所以,那些情感的、美学的和哲学的学科是适宜的。文学、戏剧、电影制作、艺术等很重要,因为比其他学科更深刻而直接地揭示人的本性与世界的冲突,有利于人的自由发展。学习自然科学的学生,也要学习人文学科,以防止他们的头脑日渐狭隘,同情心日渐淡薄。21·cn·jy·com
他们认为课程要强调自我表达、实验以及表现情绪、感受和洞察力的方法和媒介。
您同意存在主义观点吗?
资料D 经验论
经验论形成于现代美国,其丰要创立者包括皮尔斯,威廉·詹姆斯和约翰·杜威。杜威是集大成者。
这派意见认为知识是通过感官获得的,只有通过科学方法验证的知识才是有效的。真理是相对的,是会改变的。进化论就是在真理问题上进步主义的典型代表。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为了生活、成长和发展,个人和环境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可以使个人和环境发生变化。他们认为学习发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而且,解决问题是可以迁移到一个广泛多样的学科和情境中的。不存在永恒不变的普遍真理和概念,人们需要以一种理智的态度应对变化。只有那些有助于人和社会发展的事物才是有价值的。 2·1·c·n·j·y
1.教育目的。教育是一种生活需要,教育使人们自我更新,使他们能够面对与环境互动时所遇到的问题。教育就是不断生长,在它之外没有别的目的。教育就是要让人们拥有更美好的生活,更了解自己的生活,使人们自由实践。
2.教学方法。不是要学习者学会思考什么问题,而是要教他们怎样进行批判性思考。教学与其说是解释的过程不如说是探索的过程。方法比学科内容本身要重要得多。
教育是一个实验的过程——是一种处理人们与外界交往时遇到的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最理智的方法就是使用科学的方法。教学要在“做中学”,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环境进行交互。21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学应以引导学生的主动性为主,激发、引导学生的活动,教师要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发挥其主动精神,让学生在自我探究、提问、解疑中前进。 21教育网
3.知识与课程。知识具有不确定性。理想的课程是以孩子的经验和兴趣为基础。他们主张跨学科教育。认为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通常来自许多方面,而不仅仅是某一科目或学科。
他们强调科学方法的使用,而不是对事实和某种观点的掌握。主张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如果只是零散、分散地掌握知识,那么就很难在现实中运用自如。认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知道如何运用各方而的信息来解决问题。21世纪教育网21-cn-jy.com
您同意实用主义观点吗?

课程目标
导言:若干概念问题
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课程总体目标-学科课程目标-学校育人目标-学校课程目标-教学目标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育目的是整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统一的质量要求;培养目标则是某级或某类学校的具体要求,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 21教育网21教育网
培养目标又进一步规定了本次课程改革的“课程总体目标”,也就是提出各学科培养人的思路,其中最为核心的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于是,“课程总体目标”被表述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三维。 21·cn·jy·com21cnjy.com
各“学科课程目标”的确定必须接受“课程总体目标”的规范,但同时又更加具体。“学科课程目标”分为“学科课程总体目标”和“学科课程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教学目标是某一堂课(或几堂课构成的单元)希望实现的目标,它与特定的环境因素与师生因素密不可分。课堂教学目标十分具体,必须是课堂教学结束以后可以检测的。
一、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它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等。21世纪教育网21-cn-jy.com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方针;相同的历史时期因需要强调某个方面,教育方针的表述也会有所不同。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1·c·n·j·y21·cn·jy·com
有学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范畴;教育目的可由社会团体或个体提出,对教育实践不具约束力,教育方针通常是由政府或政党提出,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二、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不同于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规格。教育目的是对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的总体要求,而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规格是某一层次、类别教育或某一专业的具体要求。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规格的制订不应违背教育目的,但又不等于教育目的。同时,教育目的也影响、制约着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来源: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育目的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而非具体的、特殊的。例如,“发展人的理性”、“培养民主社会的合格公民”,可以称作是“教育目的”,但像“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能正确回答美国总统的选举方法和程序”这样的表述,就不能称作为“教育目的”,因为它比较具体、特殊,把它称作是“课程或教学的目标”更为合适。可以说,抽象的、概括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逐层具体化的。
教育目的的表达总渗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反映着人们对理想人生、理想社会的看法与理解,它带有很强的超越现实生活的性质。例如,在教育史上,许多教育家都把“人的全面发展”或“个体一切才能的充分发展”视作教育的最高目的,像这样的教育目的表述就具有很强的理想化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完全超越了现实,甚至是不可企及的,无法完全达到的。不过,正是由于这种理想性与不可及性,才使得教育目的具有精神上的感召力。记住,教育目的的实现是长期的,能够在短期内实现的,绝对不是“教育目的”,只能是课程或教育目标。21cnjy.com2·1·c·n·j·y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教育目的各不相同。例如,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教育传统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强调集体的价值和学以致用,西方的教育传统则注重个性的自由与独立,强调个人的价值与尊严,以及为知识而知识。同样地,即便是同一个国家、同一种社会文化背景,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随着时代与历史的变迁,教育目的也不断演变。例如,19世纪以前,世界各国普遍强调教育的“道德目的”,把培养人的德行视作教育的最高目的,后来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类知识总量的急剧扩张,智育的地位开始上升,“掌握知识”、 “发展智力”开始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追求的教育目的之一。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三、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2-1-c-n-j-ywww-2-1-cnjy-com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21*cnjy*com2-1-c-n-j-y
核心素养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今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来源:21cnj*y.co*m】21*cnjy*com
四、课程目标(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是新课改在教学层面上影响最为广泛的概念,是“课程总体目标”。它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steps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
三维目标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独立的教学目标,它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三个纬度就是K、A、P,加上学习事件(Occurrence)本身首字母为O,就是我们所说的KAPO模型。【版权所有:21教育】【来源:21cnj*y.co*m】
把课程总体目标直接拿来作为课堂教学目标,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僵化、形式化和标签化现象。所谓“三维”是指总体目标的三个向度。把总体目标直接拿来作为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就无法得到具体的表达。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出处:21教育名师】
一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出处:21教育名师】【版权所有:21教育】
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要是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校本课程《 》的设计方案模板
本课程的价值和目的(为什么要开设)
课程的目标(预期的结果)
本课程的受众
课程单元主题与次主题(主要内容与板块)
课程实施建议(如何教)
课程评价(如何认定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程目标的陈述
一般认为,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如“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条件),学生(主体)能复述(行为动词)他人的主要观点(表现程度)”。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21教育网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目标呈现方式都要包括这四个要素,有时,为了陈述简便,省略了行为主体或/和行为条件,前提是以不会引起误解或多种解释为标准。
一、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课程标准的检验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没有达到,而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因此,课程标准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陈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21教育网21cnjy.com
与原先“教学大纲”的陈述方式是不同的,因而我们习惯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都是不符合目标的陈述要求的。
尽管有时行为主体“学生”两字没有出现,但也必须是隐含着的。
二、行为动词应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
课程标准作为量度教育质量的一个准绳,作为评价的依据,它首先就应该是具体明确、可操作的。
1、知识目标的行为动词
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回忆、选出、识别等。
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区别、提供、预测、检索、整理等。
应用--设计、辩护、质疑、撰写。解决、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等。
分析--分析、检查、实验、组织、对比、比较、辨别、区别等。
综合--组成、建立、设计、开发、计划、支持、系统化等。
评价--核查、评判、评价、点评等。
2、技能目标的行为动词
模仿--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类推、扩展等。
独立操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安装。尝试等。
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3、体验性目标的行为动词
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
反映(认同)--认可、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
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
三、要有行为条件
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行为条件共分为四种类型: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一是关于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如“可以带计算器”或“允许查词典”;
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如“在中国行政区划图中,能……”;
三是时间的限制,如“在10分钟内,能……”;
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如“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
四、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至少写出三种解题方案”;“百分之八十学生都能答出五种解题方案”等。21·cn·jy·com21·cn·jy·com
五、目标设定的准则
1、相关。具体目标应该和课程目标相关,课程目标应与培养目标相关,培养目标应与核心素养有关。
2、价值。达到这个目标在目前或将来对学生有益吗?
3、措词。表述是否适当,要视其所属的层次和使用范围而定。学科目标或年级目标;
为单元目标;单课计划目标。
4、合适。学生根本没有能力达到?学生会不会有兴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